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响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结构,脉冲,粘弹性,斜拉桥,方向,多点。
地震响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鹏,赵章焰[1](2019)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随机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随机振动理论,对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进行随机地震激励下的动态响应分析。建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有限元模型,选取杜修力-陈厚群随机地震功率谱模型作为输入,采用一致多维平稳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数值仿真了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在前大梁水平和仰起80°两种工况下地震激励时内力及位移的响应。结果表明:X向地震动对岸桥地震内力响应影响较大,而Y向地震动的影响不明显;相对于前大梁仰起80°工况,岸桥水平工况下内力响应更加明显,前大梁顶端Y向位移响应更大,地震作用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前大梁水平工况更为危险。(本文来源于《起重运输机械》期刊2019年19期)
李创第,昌明静,柏大炼,王博文[2](2019)在《六参数粘弹性阻尼耗能减震系统非平稳地震响应分析的精细积分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六参数粘弹性耗能减震系统,结合虚拟激励法,给出了非平稳地震响应分析的精细分析法.对于设置的支撑六参数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的运动方程,首先,采用高效的虚拟激励法,将非平稳随机地震激励化为确定性荷载;然后,利用扩阶法,得到系统的状态方程;最后,给出了响应的精细积分解析解.并通过算例验证本文方法的精确性与实用性,为该方法推广应用于复杂大型结构的耗能减震工程提供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蒋丽忠,冯玉林,周旺保,聂磊鑫,谭志化[3](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强震下高铁桥梁路基轨道系统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近断层脉冲型强震对高铁桥梁路基轨道系统的地震响应特点,以高速铁路连续梁桥、两端引桥、路基、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HBSCST)组成的整体系统为例,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两种HBSCST模型,选择具有破裂前方脉冲、滑冲脉冲和无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作为输入。提取两种HBSCST模型中的制动墩、引桥桥墩墩顶位移时程及系统各层位移最值进行对比验证,进而分析脉冲运动对HBSCST模型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两种仿真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纵、横桥向激励下,系统各层纵、横向位移包络图均趋于一致,纵桥向激励下,无脉冲地震动下系统各层响应最大,破裂前方脉冲次之,滑冲脉冲最低;横桥向激励下,破裂方向脉冲地震动下系统各层响应最大,滑冲脉冲次之,无脉冲最低,破裂前方脉冲地震动对系统各层响应的影响在纵,横桥向激励下均大于滑冲脉冲;随着PGV/PGA值的增大,叁组地震作用下系统各层的纵、横向位移最大值基本呈增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9-10-18)
陈逸民,李建中[4](2019)在《山区典型梁式桥联间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墩连续刚构桥作为中国西部山区桥梁的一种常见结构形式,目前对如何控制其在地震作用下过渡墩处相对位移缺乏研究。过渡墩的自振周期对地震作用下的过渡墩处墩梁相对位移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以一座典型叁联山区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基于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动力空间计算模型,计算并分析了纵桥向墩顶绝对位移、墩梁相对位移。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不同过渡墩自振周期、相邻联周期比和墩梁相对位移的变化规律,进而探讨合理的过渡墩自振周期范围。(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9-10-18)
成梦辉,陈清军[5](2019)在《地下结构非均匀调制演变随机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对地下结构进行非均匀调制演变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本文基于非均匀调制演变随机过程,利用频响函数和傅里叶变换原理,推导了数字特征的地下结构响应表达式。在此基础上,以上海某一典型两层叁跨地铁车站为例,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土-地铁车站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叁维有限元模型,并获取频响函数,对地铁车站结构进行了非均匀调制演变随机地震响应分析,获得了这一地铁车站结构的加速度均方响应和Mises应力均方响应值。与通常的地下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没有考虑地震动的非平稳性或只考虑强度非平稳性相比较,本文建立的分析模型不仅考虑了强度的非平稳性,而且考虑了非平稳性,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期刊2019-10-18)
何其宗,刘建[6](2019)在《考虑动水及桩-土效应下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在建的某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通过考虑和不考虑动水压力以及桩-土效应时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响应,分析了动水压力和桩—土效应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程度以及动水压力的部分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动水压力的存在降低了结构的自振频率,增大了结构的地震响应,同时考虑动水压力和桩-土效应会降低结构应力幅值,但会增大墩顶位移的幅值,并且在桩顶处还会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当相对水深小于15%时,可以忽略动水压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许基厚,王学伟,祝兵,康啊真,谢明志[7](2019)在《非对称单侧混合梁斜拉桥多点激励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座主跨为820 m的双塔非对称单侧混合梁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运用相对运动法进行多点激励地震响应计算,分析行波效应对塔顶、主梁、塔底等关键位置动力响应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入射角方向(即斜拉桥两侧相对方向)对其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致激励分析结果相比,多点激励使得主塔内力结果偏小,而使得主梁内力结果偏大;不同入射角地震激励对非对称大跨度斜拉桥的内力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内力变化可达20%。因此,在进行该类型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设计中,应考虑非一致激励效应和地震动输入方向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纬宇,严松宏,汪精河,梁庆国[8](2019)在《SV波不同角度入射下近接双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地震波入射角度和洞距对近接隧道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采用黏弹性边界结合等效荷载的输入方法,实现了平面SV波斜入射的地震动输入,研究了不同SV波入射角度和隧道洞距时隧道衬砌应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波入射角度对隧道衬砌应力的分布有较大影响.当地震波垂直入射时,隧道衬砌应力呈蝴蝶状(X状)的对称分布,在横断面内沿共轭45°方向受力较大;当地震波倾斜入射时,隧道衬砌的应力呈不对称状分布,在拱顶-30°~30°和仰拱120°~255°范围内受力较大.从隧道衬砌受力和震害情况来看,隧道拱部和仰拱部位在地震时容易发生破坏,在隧道抗震设计中应予以考虑.隧道衬砌应力随地震波入射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洞距的增大而减小,且入射角度对隧道衬砌受力的影响较洞距的影响要大,在极震区隧道抗震设计要考虑地震波入射角度的影响.地震波倾斜入射时,两隧道间的合理净距为洞径的4倍.(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何文福,黄一沈,刘文光,刘文燕[9](2019)在《高层隔震结构提离摇摆耦合动力理论模型及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震作用下高层隔震结构摇摆倾覆问题,提出考虑隔震层刚心变动的摇摆提离耦合动力理论模型,给出了地震响应提离摇摆的3个界限(即临界提离受拉界限、摇摆界限和倾覆界限)公式。通过大高宽比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进行不同峰值加速度地震波作用下试验结果分析,得到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 4g输入工况中,结构在El Centro波下进入提离受拉状态,在Taft波作用下,结构响应较大,提前进入摇摆状态;而在峰值加速度0. 6g输入工况中,两条波作用下结构均进入了摇摆界限,尚未进入倾覆状态,隔震层位移未超出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限值,但此时支座的拉伸应变均已超过10%的安全界限,属于危险状态。对比分析摇摆模型与试验得到加速度及滞回曲线,可知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最后,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提离摇摆耦合动力模型对不同高宽比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得到不同地震动峰值对不同高宽比结构的3个临界状态的影响规律,即摇摆提离模型的扭转角与结构高宽比和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较大关系,其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变化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楠,严松宏,刘子阳[10](2019)在《高烈度区公路隧道横通道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洞隧道主隧道与横通道交接部位是隧道抗震中的薄弱位置,以穿越高烈度区隧道为背景,采用MIDAS GTS-NX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在汶川地震动作用下的公路隧道横通道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在X方向和Y方向地震动荷载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对围岩和衬砌的计算结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隧道整体的最大相对位移主要发生在主隧道与横通道拱顶和连接处;衬砌相对位移随埋深增加而减小;隧道产生的横向变形更大;横通道边墙位置更容易受到剪切破坏,主隧道与横通道连接处拱脚的弯矩、剪力、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最大,应重点采取设防措施。(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地震响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六参数粘弹性耗能减震系统,结合虚拟激励法,给出了非平稳地震响应分析的精细分析法.对于设置的支撑六参数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的运动方程,首先,采用高效的虚拟激励法,将非平稳随机地震激励化为确定性荷载;然后,利用扩阶法,得到系统的状态方程;最后,给出了响应的精细积分解析解.并通过算例验证本文方法的精确性与实用性,为该方法推广应用于复杂大型结构的耗能减震工程提供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响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周鹏,赵章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随机地震响应分析[J].起重运输机械.2019
[2].李创第,昌明静,柏大炼,王博文.六参数粘弹性阻尼耗能减震系统非平稳地震响应分析的精细积分法[J].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3].蒋丽忠,冯玉林,周旺保,聂磊鑫,谭志化.近断层脉冲型强震下高铁桥梁路基轨道系统的地震响应分析[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9
[4].陈逸民,李建中.山区典型梁式桥联间地震响应分析[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9
[5].成梦辉,陈清军.地下结构非均匀调制演变随机地震响应分析[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9
[6].何其宗,刘建.考虑动水及桩-土效应下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响应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9
[7].许基厚,王学伟,祝兵,康啊真,谢明志.非对称单侧混合梁斜拉桥多点激励地震响应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8].孙纬宇,严松宏,汪精河,梁庆国.SV波不同角度入射下近接双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何文福,黄一沈,刘文光,刘文燕.高层隔震结构提离摇摆耦合动力理论模型及地震响应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9
[10].张楠,严松宏,刘子阳.高烈度区公路隧道横通道地震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