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亲和性因子论文_刘新锐,王圣铕,谢宝贵,柯宾榕,吴小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亲和性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亲和性,因子,冬菇,多样性,亲本,美味,杂交育种。

不亲和性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锐,王圣铕,谢宝贵,柯宾榕,吴小平[1](2014)在《紫芝不亲和性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展紫芝的杂交育种,对6个紫芝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6个紫芝获得9个不同亲本型的单核化菌株,共测得7个不同的A因子和7个不同的B因子,A、B因子的多态性各占单核体的77.8%,表明紫芝有较丰富的交配型因子,为紫芝的杂交育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宋吉玲,袁卫东,陆娜,周祖法,闫静[2](2012)在《美味冬菇不亲和性因子构成及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传统不亲和性因子测定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来检测锁状联合的有、无来鉴定美味冬菇(Panellus edulis)的单核菌株和双核菌株。通过连锁分析,确定美味冬菇交配系统由A、B两对不亲和性因子构成的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鉴定6个美味冬菇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结果表明美味冬菇的不亲和性因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A、B不亲和性因子数量分别为55和138个,能够形成遗传性不同的双核体210个,据此推算其可能的不亲和性因子总数为7590。(本文来源于《杭州农业与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刘桂娟[3](2011)在《黑木耳不亲和性因子构成及优良品种选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L. ex Hook.) Underw.],是一种典型的胶质真菌,子实体质地柔软、富有弹性、食之口感甚佳、营养丰富,且兼具医疗价值。我国是人工栽培黑木耳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黑木耳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产量大但生产中使用的品种多为野生品种简单驯化而来的,对其遗传育种研究较少,产量和品质不稳定,这严重阻碍了黑木耳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经费的资助,本文对黑木耳不亲和性因子构成、菌株的评价与选择、杂交子鉴定方法和新品种选育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黑木耳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为黑木耳生产提供良种。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不亲和性因子构成以单片5号为试验材料,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镜检锁状联合的有、无确定来自单孢分离的单核菌株共22个,将这22个单核菌株利用叁轮交配法,再通过连锁分析和卡平方测验,表明黑木耳由A、B两对不亲和性因子构成,四种交配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从而明确了黑木耳为四极性食用菌。(2)亲本的评价与选择通过对35个黑木耳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育期比较、商品性状和产量比较,筛选出优良亲本菌株结果如下:中农黄天菊花生育期较短;浙耳1号在40℃时菌丝生长速较快,朵型为菊花舒展型;延特3号朵型为单片簇生型;97-4在40℃时菌丝生长速较快,朵型为菊花紧凑型;东A1朵型为单片簇生型,产量较高为每百kg干料所生产出干耳的质量为7.12kg;海兰一号朵型为单片簇生型和细耳987在5℃时菌丝生长速较快,朵型为菊花紧凑型。(3)杂交子鉴定针对单、双核及杂交菌株真实性判断不准确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杂交菌株真实性鉴定方法:亲本子实体培育→孢子悬浊液配制→单孢分离→单核菌丝真实性鉴定(光学镜检初筛、双重荧光染色镜检精选)→杂交组合配制→杂交菌株真实性鉴定(拮抗试验初步鉴定生理特性与亲本异同、酯酶同工酶鉴定是否为亲本来源的真实杂交子)→进一步按照育种程序开展杂交品种选育研究(优良菌株菌丝培养特性、出菇特性、小试和区域试验、品种审定或认定)。(4)杂交新品种选育通过对22个杂交菌株小试和中试的菌丝生长速度、生育期比较、商品性状和产量比较选出1个性状优良的杂交菌株“远杂21”,该杂交菌株产量高,达到每百千克干料产干木耳7.5 kg,比亲本A4和A55产量超亲(中农黄天菊花和细耳987)8%以上,商品性状和品质较好,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良菌株。(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宋吉玲[4](2011)在《美味冬菇不亲和性因子多样性及优良品种选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味冬菇(Panellus edulis),肉质肥厚、细嫩、清香、口感佳,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元素。是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着名的野生食用菌。由于美味冬菇的栽培历史较短,生产上使用的菌种多是野生驯化而来的,菌种退化现象严重,随着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改良及选育新品种势在必行。有关美味冬菇的不亲和性因子构成及不亲和性因子分析在育种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从不亲和性因子分析研究了美味冬菇的遗传特性,结合单-单杂交育种方法选育高产、早熟、商品性状有优良的美味冬菇新品种。试验结果如下:(1)美味冬菇不亲和性因子构成以菌株亚侧耳为试验材料,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镜检锁状联合的有、无确定来自单孢分离的单核菌株共25个,将这25个单核菌株利用叁轮交配法,再通过连锁分析与卡平方测验,表明美味冬菇由A、B两对不亲和性因子构成,四种交配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从而明确了美味冬菇为四极性食用菌。(2)美味冬菇不亲和性因子多样性分析对6株美味冬菇供试菌株两两交配,确定其A、B不亲和性因子数量分别为55和138个,能够形成遗传性不同的双核体210个,据此推算其可能的不亲和性因子总数为7590。(3)美味冬菇亲本评价与选择通过对12个美味冬菇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生育期比较、商品性性状调查和产量品质的比较,筛选出4个优良亲本菌株。具体结果如下:其中产量较高的菌株为野生亚侧耳和亚侧耳cr-b;商品性状好的菌株为野生亚侧耳、亚侧耳cr-b与亚侧耳cr-c;耐高温的菌株为野生亚侧耳;蕈谷黄灵菇菌株为早熟品种,生育期仅为110d。(4)美味冬菇杂交子鉴定与筛选本研究针对杂交菌株中杂交子难以准确判定的问题,提出了一套科学可靠的杂交菌株真实性鉴定、筛选的育种程序。亲本培育→收集孢子→孢子稀释→单核菌株确认(光学镜检初筛,双重荧光染色复检)→配制杂交组合(结合遗传背景)→杂交菌株真实性鉴定(镜检判断锁状联合的有无,拮抗试验初步判定与亲本生理特性的异同,酯酶同工酶进一步判定杂交菌株是否为来源于两亲本的真实杂交子)→杂交菌株筛选(生理特性、酯酶同工酶、菌丝特性、发菌特性及出菇特性筛选出适宜生长或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新的杂交菌株)→区域试验→生产试验。(5)美味冬菇杂交新品种选育利用4个优良亲本筛选出2个高产杂交菌株CG3与BD6,1个商品性状优良杂交菌株CD6和1个早熟高产的杂交菌株CG10。CG3的生物学效率为91.3%,分别超亲达5.6%和19.3%;BD6的生物学效率为80.3%,分别超亲达22%与1.3%;CD6商品性状与品质较好;CG10的生育期较短,整个生育期为110d,4个杂交菌株菌均具有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彦培璐,姚方杰,孙露,孟圆圆[5](2011)在《金顶侧耳不亲和性因子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传统不亲和性因子测定方法,通过真、假锁状联合的有无,鉴定6个金顶侧耳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结果表明,金顶侧耳菌株具有不亲和性因子多样性的特点,6株金顶侧耳菌株除蕈谷2号榆黄蘑与张榆具有相同的A1A3B1B3不亲和性因子外,榆黄P103、RYH1、RYH2、榆黄菇分别具有A1A2B1B2、A4A5B4B5、A4A6B4B6、A7A8B7B8不亲和性因子,能形成遗传特性不同的双核体有153个,并计算出金顶侧耳A、B因子的不亲和性因子数均为55,估算金顶侧耳可能存在的不亲和性因子总数为3 025个。(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1年01期)

江玉姬,王秀全,刘维侠,谢宝贵,朱坚[6](2009)在《金针菇不亲和性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9株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中经单孢分离获得的单核菌株,两两配对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锁状联合,配对结果将金针菇的A因子确定到10个,B因子确定到8个。13个黄色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包含了从A1到A9,B1到B8;而16个白色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大多为A2A3B2B3类型。有24个金针菇菌株获得的单核菌丝有4种交配型且符合1∶1∶1∶1比例,其它菌株获得的单核菌丝交配型与理论数据有偏离。(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黄晨阳,曲绍轩,高巍,陈强,张金霞[7](2009)在《白灵侧耳不亲和性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Inzenga)Quél.自然生长在枯死或半枯死的多年生阿魏Ferulasinkiangensis K.M.Shen根茎上(卯晓岚2000),在我国自然分布在新疆塔城、托里、阿尔泰、青河、木垒等地的山地、山前平原、冲积扇的阿魏滩上(贾身茂和秦淼2006)。白灵侧耳自驯化成功以来,作(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曲绍轩[8](2008)在《白灵侧耳栽培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和rDNA-IGS2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5个栽培菌株和1个野生菌株为材料,应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获得原生质体单核体,通过菌株间单核体杂交进行不亲和性因子分析;通过菌株内担孢子交配,进行交配型因子次级重组机率的调查分析;应用TA克隆法进行rDNA-IGS2区域序列分析,探讨白灵侧耳栽培菌株的遗传特性。1不亲和性因子分析表明,6个菌株有7个不同的A因子,10个不同的B因子。A、B因子的重复频率分别为41.7%和16.7%。其中,00485菌株交配型因子为A3A4B3B4,与00488菌株的A因子相同,有一个相同的B因子B4,与00487菌株有一个相同的A因子A4,一个相同的B因子B3,与00486、00489、00491菌株A、B因子均不相同;00486菌株交配型因子为A5A7B9B10,与00487菌株有一个相同的A因子A5,与其它00485、00488、00489和00491等5个菌株的A、B因子均不相同;00487菌株交配型因子为A4A5B4B5,与00488菌株有一个相同的A因子A4,与00489、00491菌株A、B因子均不相同;00488菌株交配型因子为A3A4B4B6,与00489和00491菌株的A、B因子均不相同;00489菌株交配型因子为A1A2B1B2,与00491菌株A1A6B7B8有一个相同的A因子A1,B因子均不相同。2对6个白灵侧耳菌株的332个担孢子单核体进行了交配型因子的次级重组机率调查分析,其中00485菌株46个,00486菌株60个,00487菌株31个,00488菌株49个,00489菌株83个,00491菌株63个。结果表明,00485、00486、00487和0048均未出现次级重组体,00489和00491菌株出现非亲本型B因子,分别占总体的7.2%和1.6%。所有菌株均未出现A因子重组体,表明A因子很可能仅由1个亚单位组成。3对00485、00486、00488和00489等4个菌株rDNA-IGS2区域进行了TA克隆。40个阳性克隆得到IGS2序列片段21个,大小在1200~3593 bp。其中00485菌株得到5个,片段大小在1644~3461 bp;00486菌株6个,片段大小在1200~3416 bp;00488菌株7个,片段大小在1372~3461 bp;00489菌株3个,片段大小在1313~3593 bp。长片段序列比对表明多数区域一致度较高,仅在300 bp和2000~2500 bp区域存在差异。DNAStar软件对长片段12 bp以上重复序列寻找分析表明,IGS2区域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主要集中在150~550 bp和2000~2600 bp。(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8-06-01)

姚方杰,李玉[9](2003)在《担子菌不亲和性因子特性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亲和性因子的交配特性 ,不亲和性因子的构成 ,不亲和性因子的复等位基因现象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了不亲和性因子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03年01期)

姚方杰,李玉[10](2002)在《担子菌不亲和性因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亲和性因子是担子菌中发现最早的遗传特性,担子菌的有性生殖受不亲和性因子控制。本文对不亲和性因子的交配特性,不亲和性因子的构成,不亲和性因子的复等位基因现象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不亲和性因子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期刊2002-10-29)

不亲和性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按照传统不亲和性因子测定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来检测锁状联合的有、无来鉴定美味冬菇(Panellus edulis)的单核菌株和双核菌株。通过连锁分析,确定美味冬菇交配系统由A、B两对不亲和性因子构成的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鉴定6个美味冬菇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结果表明美味冬菇的不亲和性因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A、B不亲和性因子数量分别为55和138个,能够形成遗传性不同的双核体210个,据此推算其可能的不亲和性因子总数为759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亲和性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新锐,王圣铕,谢宝贵,柯宾榕,吴小平.紫芝不亲和性因子分析[J].菌物学报.2014

[2].宋吉玲,袁卫东,陆娜,周祖法,闫静.美味冬菇不亲和性因子构成及多样性的研究[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2

[3].刘桂娟.黑木耳不亲和性因子构成及优良品种选育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4].宋吉玲.美味冬菇不亲和性因子多样性及优良品种选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5].彦培璐,姚方杰,孙露,孟圆圆.金顶侧耳不亲和性因子多样性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1

[6].江玉姬,王秀全,刘维侠,谢宝贵,朱坚.金针菇不亲和性因子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9

[7].黄晨阳,曲绍轩,高巍,陈强,张金霞.白灵侧耳不亲和性因子分析[J].菌物学报.2009

[8].曲绍轩.白灵侧耳栽培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和rDNA-IGS2序列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9].姚方杰,李玉.担子菌不亲和性因子特性的研究概况[J].菌物研究.2003

[10].姚方杰,李玉.担子菌不亲和性因子的研究进展[C].“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2002

论文知识图

一3交配型基因的起源和进化(引自JmaesA...灰盖鬼伞(C.cinereus)A交配型因子结...小鼠11号染色体上卵子突变基因控制的...作用的模式图核酸酶介导的自交不亲和性模式图(F...白灵侧耳担孢子单核体配对四种不同菌...

标签:;  ;  ;  ;  ;  ;  ;  

不亲和性因子论文_刘新锐,王圣铕,谢宝贵,柯宾榕,吴小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