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

王兰陈远航陈玉香(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成都61113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088-03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108例肿瘤患者采用两种化疗路径,PICC组(A组)54例和一般周围静脉留置针组(B组)54例,分别观察两组留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ICC组无一例出现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留置时间长,对照组9例出现静脉炎,6例发生导管堵塞,留置时间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组穿刺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是肿瘤患者长期化疗首选静脉输入方法。

【关键词】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患者化疗

众所周知,肿瘤患者有相当一部分需接受化疗,化疗药物对血管壁刺激性很大,长期使用会引起严重的静脉炎,甚至局部皮肤组织坏死,增加患者痛苦。此外,由于患者化疗疗程不等,少则数月,多则达半年之久,长期反复穿刺后,外周血管广泛破坏,造成穿刺困难,使部分病人化疗难以完成。传统的深静脉置管术(如锁骨下,股静脉,颈内等)虽然解决了浅静脉给药带来的局部反应,但并发症多,操作复杂,危险性大。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唯一授权护士操作的穿刺技术,无需麻醉,可直视血管穿刺,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无威胁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出现,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新途径。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对108例肿瘤患者采用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一般周围静脉留置针两种化疗路径,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08例均为我科住院需化疗肿瘤患者,根据不同的输液途径分为PICC组(A组)和一般周围静脉留置针组(B组),其中A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2±4.8)岁;B组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4±3.5)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静脉化疗,穿刺前静脉保护良好并排除有外周血管疾病。两组均无置管禁忌症。

2方法

2.1静脉通道的建立

2.1.1用物准备选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PICC穿刺包1套,导管型号为4FR型。无菌手套2副,0.9%氯化钠注射液10ml数支,备碘伏、酒精、棉签,20ml注射器。

2.1.2选择静脉,确定穿刺点首选贵要静脉,因其管径粗,解剖结构直、短且静脉瓣少,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由于右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路径较左臂相对较短,因此首选右臂。预穿刺点选择在肘下两横指处。如果进针位置偏下,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回流受阻或导管与血管发生摩擦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果进针位置过上,易损伤淋巴系统或神经系统。此外,上臂静脉瓣较多,不宜做穿刺点。

2.1.3测量穿刺长度按照PICC插管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管进入深度为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的胸骨外侧缘[1],一般长度45-55cm。

2.1.4置管按照PICC插管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打开PICC包,戴无菌手套,据测量的尺寸修正导管的长度,用0.9%氯化钠注射液预冲导管并湿化导丝。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10×10cm,扎止血带,换无菌手套,铺无菌巾,以15°~30°角进针穿刺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1~2mm,保持针的位置并向前推进插管鞘,使其进入血管,隔无菌巾松止血带,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撤出穿刺针芯,将导管插入插管鞘,缓慢推进至所测量长度,从静脉内撤出插管鞘,离开入点撕开。缓慢将支持导丝撤出,抽吸至回血,接着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妥善固定导管。对照组则用一般的方法进行静脉输注,选择前臂外周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消毒穿刺部位后成功穿刺,用3M6cm×7cm透明贴固定。

2.1.5置管后记录穿刺者姓名及PICC放置日期、PICC类型、导管型号、导管尖端位置、插入长度及外露长度、所穿刺静脉名称、穿刺过程是否顺利、固定情况。

2.2护理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每周更换敷贴3次,同时注意观察,如有渗液、渗血、潮湿、污染或穿刺处发红应给予更换,一旦发生静脉炎,应及时处理,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预防导管脱出: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呈“S”形或弧形固定;其次,正确更换敷贴:顺向心端脱出,观察导管刻度并记录,判断导管有无滑脱。加强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导管堵塞:⑴采用125u/ml的肝素钠稀释液脉冲式封管[2]。⑵尽量避免自导管采血和静脉注射油剂类药物。⑶合理安排输液顺序。⑷加强巡视,如发现导管堵塞,立即疏通。疏通方法[3]:采用含20-50u/ml的肝素液10ml注射器抽吸,然后放松,借助负压,使液体充满管腔,边抽边推,每隔5min回抽,如此反复,超过30min后未成功则放弃疏通,拔除导管。

2.3评价指标

观察记录保留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静脉炎及导管堵塞)。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应用两独立均数的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留置时间

A组PICC置管保留15~98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6.3天;B组静脉留置针保留3~7天,平均留置时间4.9天。T值=25.96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并发症情况

3.2.1静脉炎A组未出现一例静脉炎;B组9例静脉炎。x2=7.75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2导管堵塞A组无导管堵塞发生;B组6例堵塞。x2=4.412,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化疗多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刺激性强,刺激性化疗药物发生渗漏则引起静脉炎。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而血管的破坏,往往会影响患者下一个周期的治疗。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化疗过程顺利地完成。PICC可直视血管穿刺,操作程序简单易掌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另外,导管易固定,不易滑脱,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在床旁即可进行。采用PICC可保护上肢血管网,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化疗对外周静脉的破坏。

有研究表明,外周静脉血流量为1ml/min,化疗药物注入后不能迅速被稀释,从而消除了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4]。上腔静脉血流量为150~2000ml/min,化疗药物注入后迅速被稀释,从而消除了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保证化疗计划的顺利实施,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因此,我科采用临床对照的研究方法,对PICC置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临床研究观察。比较两者得出:静脉留置针虽然摒弃了传统的每日静脉穿刺,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针对肿瘤化疗患者还存在静脉炎发生几率高的缺点。有研究显示:留置针输注化疗药物留置时间超过48小时以上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66.67%[5],而PICC置管穿刺方法简单,易操作,留管时间长,并发症少,既能保证患者按时化疗,又可减少化疗导致的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发生,适用于输注各种化疗药物,有利于化疗周期的完成。

总之,与静脉留置针相比,PICC置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麻醉及缝针,留置时间长,护理简便,并发症少,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长期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并能始终保持静脉通畅,有利于化疗周期的完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受影响等诸多优势,因此,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娅,徐氚,陈向容,等.PICC术外测量方法的改进[J].护理研究,2004,18(7):1184.

[2]李晓华,程华.两种封管液行PICC封管效果比较[J].华西医学,2005,20(3):556.

[3]蒋丽.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1,5.

[4]谭海梅,伍美娟,陈秀强.PICC置管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1):37-39.

[5]金琦,陈璇.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年第6卷第24期.

标签:;  ;  ;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