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沙论文_王立辉,潘存鸿,吴修广,潘冬子,于普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粘性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粘性,泥沙,方程,黎曼,解法,浅水,凝胶。

粘性沙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辉,潘存鸿,吴修广,潘冬子,于普兵[1](2011)在《非粘性沙坝溃决数学模型及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一维陡坡浅水方程与Exner方程耦合构建漫顶溃坝数学模型,利用Roe格式黎曼近似解法求解,并用预测-校正法处理源项保证水流、泥沙侵蚀输运和底床演变过程的计算稳定。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计算非粘性模型沙坝漫顶溃决问题,可为溃坝数值计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1年06期)

梁朝皇[2](2004)在《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类凝胶网络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泥沙研究中诸多关于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的问题尚未解决。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水库、港口淤积,河口治理和高含沙水流等问题日益突出,对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粘性沙絮凝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类凝胶网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和初步的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的类凝胶网络沉降过程可分为网络发育、群体沉降和压缩密实叁个阶段。悬浮体系的初始含沙量、加入的电解质阳离子化合价、电解质强度以及泥沙粒径等是影响类凝胶网络沉降过程的主要因素。利用DLVO理论和分形理论对其影响作用的机理做了初步解释。同时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的碰撞效率系数进行了计算讨论。网络沉降过程中絮团相互搭接形成结构,是絮团沉降发展的结果,但又与絮团沉降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结合分形理论,从微观结构层次探讨粘性沙悬浮体系形成类凝胶网络的临界条件,并考虑电解质的影响,提出一种根据絮团分维和颗粒间综合作用力计算悬浮体系形成类凝胶网络临界含沙量的方法。以本研究采用的黄河花园口河滩淤泥为例,根据此方法得到的絮团分维为2.15,颗粒间综合作用力约为nN的量级,发生类凝胶网络沉降的临界含沙量约为100~200kg/m3,折合体积比浓度约3.8~7.7%。且电解质阳离子化合价越高,电解质强度越大,临界浓度越小。粘性细颗粒泥沙间的粘结具有可逆性,类凝胶网络压缩密实过程实为粘性细颗粒泥沙间键结的破坏-重组,具有蠕变性质,类似于粘性土地基的次固结过程。试验得到的类凝胶网络压缩密实过程曲线和土力学中粘性土地基的次固结沉降过程曲线也相类似,利用同样的半经验的方法,对类凝胶网络的压缩密实模型作了初步的探讨。类凝胶网络的压缩指数约为2~3,远大于粘性土的次固结指数。初步的讨论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具体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4-06-01)

梅军亚,姜贤瑞[3](2002)在《非粘性沙群体沉速公式所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概括和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非粘性沙群体沉速公式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展望今后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02年07期)

粘性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流泥沙研究中诸多关于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的问题尚未解决。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水库、港口淤积,河口治理和高含沙水流等问题日益突出,对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粘性沙絮凝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类凝胶网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和初步的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的类凝胶网络沉降过程可分为网络发育、群体沉降和压缩密实叁个阶段。悬浮体系的初始含沙量、加入的电解质阳离子化合价、电解质强度以及泥沙粒径等是影响类凝胶网络沉降过程的主要因素。利用DLVO理论和分形理论对其影响作用的机理做了初步解释。同时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的碰撞效率系数进行了计算讨论。网络沉降过程中絮团相互搭接形成结构,是絮团沉降发展的结果,但又与絮团沉降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结合分形理论,从微观结构层次探讨粘性沙悬浮体系形成类凝胶网络的临界条件,并考虑电解质的影响,提出一种根据絮团分维和颗粒间综合作用力计算悬浮体系形成类凝胶网络临界含沙量的方法。以本研究采用的黄河花园口河滩淤泥为例,根据此方法得到的絮团分维为2.15,颗粒间综合作用力约为nN的量级,发生类凝胶网络沉降的临界含沙量约为100~200kg/m3,折合体积比浓度约3.8~7.7%。且电解质阳离子化合价越高,电解质强度越大,临界浓度越小。粘性细颗粒泥沙间的粘结具有可逆性,类凝胶网络压缩密实过程实为粘性细颗粒泥沙间键结的破坏-重组,具有蠕变性质,类似于粘性土地基的次固结过程。试验得到的类凝胶网络压缩密实过程曲线和土力学中粘性土地基的次固结沉降过程曲线也相类似,利用同样的半经验的方法,对类凝胶网络的压缩密实模型作了初步的探讨。类凝胶网络的压缩指数约为2~3,远大于粘性土的次固结指数。初步的讨论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具体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性沙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立辉,潘存鸿,吴修广,潘冬子,于普兵.非粘性沙坝溃决数学模型及求解[J].水科学进展.2011

[2].梁朝皇.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类凝胶网络的初步研究[D].清华大学.2004

[3].梅军亚,姜贤瑞.非粘性沙群体沉速公式所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J].水利水电快报.2002

论文知识图

不同算法构形和网格的变化粘性沙的粒间综合作用力曲线:...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类凝胶网...各组验证沙样冲刷源项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无粘性沙冲刷形态粘性沙表面扩散双电层模型示意...

标签:;  ;  ;  ;  ;  ;  ;  

粘性沙论文_王立辉,潘存鸿,吴修广,潘冬子,于普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