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入论文-蒋婷,杨霞

作者介入论文-蒋婷,杨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者介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律学术论文,作者身份构建,介入系统,对比研究

作者介入论文文献综述

蒋婷,杨霞[1](2018)在《英汉法律类学术论文中作者身份构建的对比研究——以介入系统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介入是学术论文作者进行身份构建的有效语言资源。利用介入,作者可以表达个人的态度立场,调节其所承担的话语责任,协调与读者的对话空间,构建多维的作者身份。本文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子系统,以18篇英汉法律学术论文为语料,对比分析了英汉法律论文作者身份构建的方式。研究表明,英汉法律论文中构建作者身份的介入资源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多重性和语境依赖性。英汉论文作者在语篇中都构建出研究者、观点持有者、评价者、信息提供者四种身份,但他们利用介入资源构建前叁种身份的方式存在显着差异:英文论文中作者构建身份的方式更直接、开放,与读者之间的对话空间弹性适中,而在汉语论文中作者则更审慎、保守,与读者的对话空间弹性不足。而这些差异源于英汉文化中个人价值、人际关系、风险意识、文化思维的不同。(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东月[2](2018)在《探析唐代小说作者的介入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小说属于文言小说一类,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通过对唐代小说文本的阅读、整理及分析,本文将唐代小说与其作者紧密联系,试图体会作者对小说文本的介入。文中对作者"介入"唐代小说文本的相关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身份;二是分析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17期)

吕雅静[3](2018)在《化学学科发表者与学生作者英语研究型论文中的介入标记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表明,学术话语不仅体现客观的研究结果,而且使用各种语言策略与读者就某一话题进行协商,使用学术社团规约性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介入标记语作为体现人际意义特征的重要语言策略,将读者介入到文本中实现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本文旨在研究化学学科公开发表者和学生作者在研究型论文中介入标记语使用的异同,为二语写作教学在介入标记语使用方面提供借鉴意义。本研究以10篇高影响因子期刊中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和23篇学生作者撰写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初稿为研究语料,以Hyland对介入标记语的分类为分析框架:指令语(directives)、读者人称(1)(reader references)、插入语(personal asides)、共享知识(shared knowledge),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运用语料库软件Ant Conc3.3和数据分析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探讨介入标记语在公开发表者和学生研究型论文中的使用特征及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公开发表论文中的介入标记语总数(1282)远远超过学生论文中的介入标记语数(548),且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00<0.01);公开发表论文中介入标记语的子类从高到低依次是指令语(890)、读者人称(208)、插入语(96)、共享知识(88);学生论文中介入标记语的子类从高到低依次是指令语(406)、读者人称(81)、共享知识(56)、插入语(5),两者在指令语和插入语的使用上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00<0.01),在读者人称的使用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7<0.05),在共享知识的使用上不存在差异(P=0.051>0.05);公开发表论文中指令语的子类从高到低依次是使用祈使动词(786)、义务情态动词(56)、it is...(48);而学生论文中指令语的子类从高到低依次是祈使动词(335)、it is...(61)、义务情态动词(10)。在祈使动词方面,公开发表者多使用see/note/notice,而学生作者多使用see;在义务情态动词方面,公开发表者倾向使用must/should,而学生作者多使用should;在it is...构式的使用方面,公开发表者倾向使用important而学生作者倾向使用necessary。公开发表论文中读者人称的子类从高到低依次是we/our(200),one(8);学生论文中指令语的子类从高到低依次是we/our(71),one(10)。公开发表论文中插入语使用96次而公开发表论文中插入语仅使用5次。公开发表者多使用举例子和解释性插入语陈述观点,而学生作者仅使用举例子。公开发表论文中共享知识的子类从高到低依次是传统熟悉度(67),常规条件(11),逻辑推理(10);而学生论文中共享知识的子类从高到低依次是传统熟悉度(57),逻辑推理(13),常规条件(11)。在传统熟悉度方面,两者均倾向使用it is well-known that,as is well-known that,公开发表论文中使用conventionally,而在学生论文中没有出现;在常规条件方面,两者均使用normally;在逻辑推理方面,公开发表者多使用of course/obviously/clearly,而学生作者主要使用of course。2)公开发表论文各部分中介入标记语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结果和讨论部分(961),方法论部分(154),引言部分(141),结论部分(26);学生论文各部分中介入标记语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结果和讨论部分(498),引言部分(333),方法论部分(16),结论部分(5),两者在结果和讨论部分介入标记语的使用上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00<0.01)。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发现:1)相较于公开发表者,学生作者在介入标记语的使用上总体不足;相较于公开发表者,学生作者利用指令语,读者人称以及插入语与读者互动的能力以及语言使用多样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学生作者已经具有读者意识,但与公开发表者相比,学生在共享知识的语言使用方面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2)学生作者更集中在结果和讨论部分使用介入标记语,而公开发表者在其他各个部分均有更多涉及。本研究建议:1)在英语学术论文中,学生作者认识到自己在介入标记语使用上存在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2)在学术论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使用介入标记语方面的具体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介入标记语的训练,并丰富介入标记语的资源教学。(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楚建伟,蒋跃[4](2018)在《中英作者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介入资源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国内外权威医学期刊论文中随机抽取了英语母语作者和中国作者的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共80篇并自建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中英作者的论文摘要在语言修辞使用上的异同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中英作者的医学论文英语摘要中介入资源在各语步中的分布趋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其出现频次以及种类分布则存在显着差异。摘要作者如何适当地运用对话扩展和对话压缩型介入资源,为自己赢得有利的人际空间,对医学论文的英文写作及英文摘要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01期)

张冬梅[5](2016)在《中美科技英语论文中作者介入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必要的技能。中国科技工作者只有遵循行业写作规范,才能有效确立自身的国际学术地位。长期以来,论文作者的身份在文中应该显现还是隐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也是困扰中国科技工作者英语写作的一个问题。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以第一人称代词为代表)是体现作者存在感的两种句法形式。本文从英国出版的国际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中抽取了117篇实验型论文,自建了两个对比语料库:中国作者科技论文语料库(61篇)与美国作者科技论文语料库(56篇),简称中国语料库与美国语料库。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通过对比被动语态与第一人称复数代词we在中美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和其语篇功能,旨在探讨中美科学家在表现作者介入度方面的使用异同。结果发现:(1)从总体频率来看,两者在被动语态的使用上没有显着性差异(36.3%和36.7%),we在美国语料库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中国语料库(12‰和3.3‰)。(2)从两者在子语料库的使用情况而言,被动语态在中国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略高,但中美语料库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引言部分(P值=0.054)的差异最为明显,各部分的分布情况分别为44%VS 38%,33%VS 29.7%,60.7%VS59.3%,28.5 VS 28.2,26%VS 25.5%;在we的使用上具有显着性差异,中国语料库中we的使用频率非常低,摘要部分差异最为显着(0‰和8.7‰),其他部分的分布情况分别为1‰VS 7.6‰,2.3‰VS 8.3‰,4.6‰VS 15.4‰,3.4‰VS14.5‰。(3)语篇功能分析表明,中国作者较多使用被动语态来陈述结果、组织篇章和阐述研究过程;两者均使用we来实现以下功能:阐述研究过程,陈述结果,发表观点,组织篇章。这些结果表明,英语本族语者在论文中的介入度要比中国作者高,较多使用人称代词直接指称作者,构建作者身份。本研究可以帮助中国科技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术规则,规范论文写作,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认可度,同时对于我国的科技成果的传播与分享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彭俞霞[6](2016)在《再论萨特的“介入文学”与巴特的“作者之死”——兼与毕晓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萨特和巴特在二战后都受到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影响,审视批判文学史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萨特强调文学应从内容上介入,巴特则认为形式也有责任。两人对诸如"文学""写作"等持不同定义,却并非代表"介入"与"非介入"两极。本文通过还原诸如"介入文学""作者之死""零度写作"等文学批评术语的历史语境和文本语境,尝试厘清两入不同的"介入"观,并回应毕晓发表于《国外文学》2014年第2期上的同名论文,以警惕国内批评界对萨特和巴特的误读与盲目比较。(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6年03期)

张凯茜[7](2016)在《从环保纪录片中的作者介入解读纪录片的真实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保护类纪录片成为近年来纪录片制作的一种重要类型。从《海豚湾》和《难以忽视的真相》成为奥斯卡电影节的赢家到《穹顶之下》推出当天就获得7464万次的播放量,生态环保题材的纪录片已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在一片赞美声中,这些环保纪录片中创作主体对影片的介入、鲜明的作者立场及个人化的叙事风格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客观公正性的质疑与争议。(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6年02期)

许文涛[8](2015)在《介入视角下书评中作者-读者关系分析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研究中关于作者与读者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引起了较多的关注,然而在书评这一特殊语篇的研究中尚未系统而较深入地探讨其中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理论,提出了作者-读者关系描述模式,包括结盟、团结、中立、疏远、不结盟,构成了作者-读者关系的人际关系渐进体,指出了实现一定作者-读者关系类型的介入资源,并运用该模式在书评中进一步讨论了作者-读者关系分析网络,然后以15篇书评为例,运用语料库方法,分析了书评中的作者-读者关系,结果显示书评作者倾向于与原着作者保持中立或者团结的关系,以相对客观地引介原着;书评作者与书评读者主要通过团结实现互动。这为解读书评的策略性人际互动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5年04期)

杜惠芳,刘建鹏[9](2015)在《从概念元功能的角度释解《生死疲劳》作者的体验及体验重塑——以语料库介入的方式释解小说语料的意义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本的语义构建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事件的体验及其体验重塑,因此,从整体上分析《生死疲劳》文本的概念元功能意义构建模式,可以从中释解作者对小说内容的体验经历。语料库方法的介入是以小说文本作语料,以概念元功能意义标注、检索、分析为基础,语料的整体语义构建模式显示作者的创作体验整体上是沉闷、压抑的,其中人物感情流露少,但动作较多,环境气氛怪异。而作者最初对人和事件的体验应该是鲜活清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因为这是作者所亲身经历,并能找到现实原型的人和事。体验经历了由体验事物到重塑这种体验的过程,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缺省性的体验物化过程,使得体验更为具体、简单,而缺省性又使得对体验的释解不确定。解析莫言的创作体验和元初体验及其重塑过程,对深入理解作品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也能为文学学术研究和创作提供一种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5年11期)

李红蕾[10](2015)在《作者声音在介入系统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写作中,作者在引用别人观点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同的声音。基于Hood(2004)对作者声音的分类及马丁和怀特(2008)提出的介入系统,本研究旨在探讨作者在引用的同时表达了什么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又是如何在介入系统中得以体现的。基于这一研究目的,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作者声音在医学和语言学中是如何分布的?这些声音是如何通过介入系统得以实现的?两个学科之问的异同点有哪些?本研究的语料共包含5228个引用,这些引用来自50篇英语医学和语言学博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根据Swales (1990)对引用的分类,本研究对5228个引用进行了分类。根据Hood对不同引用类型中作者声音的分类,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医学中的作者主要表达了两种声音——研究者声音(Investigator Voice)和评论者声音(Critic Voice);而语言学作者也表达了这两种声音但主要表达的是评论者声音。为探讨这两种声音是如何在介入系统中得以体现的,作者对引用中的介入资源进行了标注并给出了它们的分布。结果表明,医学中作者所表达的研究者声音主要通过以下介入资源得以实现——收缩—否认—反对—单词"though";评论者声音主要通过以下资源得以实现——收缩—公告—背书—单词"find"。语言学中的研究者声音主要通过以下介入资源得以实现——收缩—否认—否定—单词“not”;评论者声音主要通过以下资源得以实现——扩张—归属—承认—单词" argue "、 "describe"以及"report"。作者声音在介入资源中的体现显示出学科之间的异同点。作者作为研究者的声音在介入资源中的体现显示出更多的学科之间的相似性,而作为评论者的声音在介入资源中的体现显示出更多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最后,作者对于学科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做出了尝试性的解释。本文在结尾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两个局限——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研究语料不够充分。最后本文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4-20)

作者介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代小说属于文言小说一类,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通过对唐代小说文本的阅读、整理及分析,本文将唐代小说与其作者紧密联系,试图体会作者对小说文本的介入。文中对作者"介入"唐代小说文本的相关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身份;二是分析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者介入论文参考文献

[1].蒋婷,杨霞.英汉法律类学术论文中作者身份构建的对比研究——以介入系统为视角[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2].李东月.探析唐代小说作者的介入性[J].名作欣赏.2018

[3].吕雅静.化学学科发表者与学生作者英语研究型论文中的介入标记语研究[D].江苏大学.2018

[4].楚建伟,蒋跃.中英作者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介入资源的对比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

[5].张冬梅.中美科技英语论文中作者介入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6].彭俞霞.再论萨特的“介入文学”与巴特的“作者之死”——兼与毕晓商榷[J].外国文学.2016

[7].张凯茜.从环保纪录片中的作者介入解读纪录片的真实观[J].西部广播电视.2016

[8].许文涛.介入视角下书评中作者-读者关系分析模式探索[J].语言教育.2015

[9].杜惠芳,刘建鹏.从概念元功能的角度释解《生死疲劳》作者的体验及体验重塑——以语料库介入的方式释解小说语料的意义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

[10].李红蕾.作者声音在介入系统中的体现[D].山东大学.2015

标签:;  ;  ;  ;  

作者介入论文-蒋婷,杨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