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后,新课改理念的实施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冲突时刻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我对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时间的处理、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教学实践;问题与思考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后,小学科学课堂较之从前更加充满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观念与旧思想,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现有的开放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等等,似乎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时刻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数年的科学教师,我对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无原则的放任不等同与学生的自主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挥的课堂教学。但是,有部分科学教师却过于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忽视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完全放任自流。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进行整合与精心设计,学生只有按照一定的组织安排与教学要求,才能有序的进行自主学习。而只有有组织有纪律的课堂才能保证有序的学习活动。课堂上没有原则的放任自流,只会令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
在一次学科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磁铁的两极》一课。这位老师将这一课的“发现磁铁具有指示南北的性质”、“探究磁铁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做一辆磁性小车”及“磁悬浮现象”四项探究活动合并为一项活动“玩磁铁”,在活动前既没有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也没有让学生制订系统的实验计划,而只是简简单单的提了一个活动要求:用各种方法玩玩你手中的磁铁,看你会有什么发现。整整15分钟的活动,学生沉浸在尽情玩的快乐中,每个学生都显得自由自在,兴趣盎然,坐在我前面的一组学生还为小车和磁铁的分配争执起来,最后不得不将两辆小车和两块磁铁平均分给四人。执教的老师也在各小组中不停巡视,指导学生怎样玩,并不时的问一问:你发现什么了?然而当我问到一组学生有什么发现时,几个孩子却都不做声了。很显然,他们虽然玩得很尽兴,却不明白自己玩的目的是什么,更谈不上观察思考了。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无序的、散漫的学习活动中,所谓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学也只是一纸空谈。
2结合实际恰当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11月,我市开展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我有幸听了一节市科学学科带头人执教的观摩课《奇妙的指纹》,这节课几乎上了接近55分钟,这引起了与会教师的争议。他们认为这样的课是不现实的,在学校是绝对实施不了的,如果自己上这样的课,别说超时15分钟,就是你拖堂2、3分钟,都会影响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剥夺了学生课间休息的权利。再看看一些评优课的标准,上面就有这么一条:“课堂的教学确保在40分钟内完成”。是的,就我们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没有决策调整课堂的权利,课时计划、教学进度、学期检查评估都制约着老师。因此,在我们的平常教学中,绝不能拖堂,因为我们没有权利剥夺孩子课间休息的权利,课堂活动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如何保证课堂探究高效有序地进行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探究的场地,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相关资料等,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是教案设计的环节不能太多,一节课一般由3个大环节构成,最多不超过4个。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有7、8个环节,每节课只有40分钟,每个环节平均下来就只有5分钟,再减去学生思考的时间,回答问题的时间,这样的活动怎能深入下去呢?只可能是点到为止,匆匆赶过场,教师累,学生也累,又怎么谈得上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高。以《奇妙的指纹》这一课为例,书中共安排了两项活动:拓印一枚清晰的指纹和提出并解决关于指纹的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将这两项活动都作为重点在课堂上解决的话,40分钟远远不够,因此我将相对比较简单易操作的拓印指纹的活动安排学生在课前自行研究解决,在课上只让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上,这样既能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又充分利用了课堂40分钟。
至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感兴趣了,深入下去了,可此时下课铃响了,这并不要紧,这节课就到此结束,学生没研究完的可能有一点可惜,但只要学生能有这份兴致,有着这股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后他会自己去搞研究的。虽说下课了,但教师要处理好善后工作,就是继续给学生任务,让他们课后去完成。一旦没有任务,有些学生也不再去研究了,教师还要在课后对他们的研究给予足够的关注,给他们提供一些及时的帮助,如提供实验材料、参考资料等等,增添孩子们探究的信心,同时还要及时地调整下一课时的内容,怎么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了,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学生的观察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速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教学活动……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把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可以优化小学科学教学,大大提高科学教学效率。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为用而用,它是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有机成分,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记得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一位教师上的是《昆虫》一课。这是一节典型的观察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常见的小昆虫和蜘蛛、蜈蚣等小动物,发现昆虫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建立昆虫的概念,并能够辨认昆虫。当时正值六月中旬,各种各样的小昆虫随处可见,是难得的观察材料。可这位老师既没有让学生捕捉活的小昆虫也没有准备昆虫标本,而是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上课时,教师播放各种小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特征,并通过课件将昆虫的特征一一展示并进行讲解,然后再出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是昆虫。纵观整堂课,看似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实则舍近求远,劳而无功。试问这样的观察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又怎能获得亲身体验呢?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科学教师只有真正领会课改精神,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真正使教学有益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科学课.2005、9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