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燕齐卫斌陈会芬樊涛魏彦敏
(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新生儿科050000)
【摘要】目的讨论研究不同剂量人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的临床效果与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儿科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患儿15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人免疫球蛋白0.5g(kg?d),0.8g(kg?d),1.0g(kg?d)用于治疗免疫性溶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指标。结果治疗时间及需换血人数比较显示治疗后三组患者蓝光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需换血人数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相关检查指标比较显示治疗后三组患者在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较小剂量人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疗效确切。人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的红细胞,迅速控制新生儿溶血发展,减轻溶血,显著降低溶血光疗的时间及换血几率。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疗效与大剂量一致,小剂量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并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关键词】人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免疫性溶血不同剂量临床疗效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040-02
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是指孕妇与胎儿之间由于血型不合儿产生的同族血型免疫疾病,可发生于胎儿时期及新生儿早期[1]。主要是由于胎儿从父体遗传获得的显性抗原为母体所缺乏;该抗原可在孕妇妊娠期间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导致胎儿红细胞溶解造成胎儿死亡、流产等。胎儿出生后也会由于肝脏不能处理大量胆红素出现以黄疸为主要症状的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者可能造成胆红素脑病,遗留严重后遗症。相关研究显示,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可降低溶血光照治疗时间及换血几率,但较大剂量药物可能会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本实验为研究不同剂量人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的临床疗效与意义,特选取150例本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试验结果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50例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新生儿溶血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母子系统血型不相符且有黄疸、溶血等相关表现。Coombs试验或抗体释放试验中一项为阳性。排除弓形虫、风疹病毒、巨噬细胞、乙肝病毒患者;排除窒息及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患儿。随机分组原则分为A、B、C组。A组50例患儿中,男31例,女19例;孕龄(38.3±1.2)周;体重(2447±532)g。B组患儿中,男33例,女17例;孕龄(38.1±1.4)周;体重(2461±521)g。C组患儿中,男33例,女17例;孕龄(38.2±1.5)周;体重(2462±540)g。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泻下、呕吐等症状。所有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可根据其恍然程度给予连续或间断的蓝光治疗。给予静脉注射白蛋白每千克1g,每日一次连续使用3至4天。每日3次使用苯巴比妥肝酶诱导剂每千克5mg。青霉素预防感染;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当皮质胆红素低于110μmol/L时停止使用蓝光治疗。A、B、C三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冻干低PH静脉用人血免疫球蛋白0.5g/(kg?d),0.8g/(kg?d),1.0g/(kg?d);共使用3天。
1.3疗效观察比较三组患者蓝光治疗总时间、住院时间、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需换血疗法患者人数指标。需换血患者标准为:生产前已确诊且出生时脐血胆红素超过68μmol/L;出生后12小时内每小时胆红素上升超过12μmol/L;总胆红素水平达到342μmol/L;已经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患者。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时间及需换血人数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蓝光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需换血人数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治疗后三组患者各项治疗指标比较
注:三组进行比较,P>0.05。
3.讨论
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是指由于母体与婴儿血型不合造成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3]。主要原因使母体经免疫产生的同种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造成胎儿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被识别、清除造成溶血。胎儿在婴儿时期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代谢婴儿刚出生时黄疸症状不明显[4-5]。但出生后由于大量胆红素无法被代谢,因此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部分严重患者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神经细胞黄染造成胆红素脑病,可造成新生儿智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过往使用蓝光照射及血清白蛋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溶血较严重患儿一般采用换血治疗,但由于换血血源寻找困难且费用较高,对于普通家庭患者及基层医院较难普及。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免疫性溶血主要以控制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避免高胆红素血症发生造成患儿损伤及胆红素脑病发生为主要目的。使用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对致敏的红细胞造成破坏。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溶血病进一步发展,减轻溶血症状,可降低患儿换血几率并缩减蓝光治疗时间。本次试验中使用3种不同剂量对患儿进行治疗。所得结果显示治疗时间及治疗后各项检查指标结果三种剂量患者均无明显差异。人免疫球蛋白保持了人血IgG的结构,进入血液后可与单核巨噬细胞E受体结合发挥封闭作用,有效阻止红细胞被破坏,阻断溶血过程。本次试验中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可能与网状内皮系统受体饱和度有关,随着人免疫球蛋白的增加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逐渐饱和,剂量再增加对治疗效果也不能再提高。结论显示,使用每日0.5g/kg人免疫球蛋白在治疗免疫性溶血方面可达到较好效果,治疗费用相对较低,可普遍推广至基层医院使用,患者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使用较小剂量人免疫球蛋白疗效与使用大剂量无显著差异,均具有显著疗效。小剂量免疫球蛋白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及时控制疾病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蓝光治疗次数并降低换血几率且价格适中,疗效较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为民,陈红武,李宁,等.新生儿溶血病早期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9):1350-1355.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62-467.
[3]于文红,李秋苓,刘瑞霞.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早产儿血清IgG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2):726-728.
[4]张德凤,张琼枝,张彦萍,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6,10(10):735.
[5]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