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冈瓦纳古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极地,辐合,青藏高原,南极,南美,地球,事件。
冈瓦纳古陆论文文献综述
Ivo,de,Sena,Oliveira,白明,Henry,Jahn,Vladimir,Gross,Christine,Martin[1](2017)在《琥珀中发现最古老的栉蚕揭示了冈瓦纳古陆生物扩散到劳亚古陆的古生物地理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在古生物地理学领域,冈瓦纳古陆起源的生物类群如何扩散到劳亚古陆,并形成当前的分布格局是一个有趣的科学难题。栉蚕呈南半球间断性分布,是典型的冈瓦纳古陆起源类群,此种分布格局无疑是解读上述科学问题最理想的研究材料之一。有爪动物门现代分布格局解读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分布于印度(从冈瓦纳古陆分裂而来)的梯栉蚕属究竟是从劳亚古陆扩散而来,还是印度次大陆的土着种类,这分别对应"欧洲—冈瓦纳(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7年04期)
陈廷愚[2](2005)在《地球旋转膨胀与冈瓦纳古陆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说明地球在旋转的同时其体积在膨胀。这与红移现象等说明的宇宙膨胀是一致的。地球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能导致软流圈及塑性地核外核的形成。地球自转的惯性与地球塑性层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地球的层间滑动。地球外圈应相对于内圈转动较慢。转动较快的内层层圈的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或左旋剪切。即,软流圈之下的下地幔应相对于岩石圈自西向东转动较快;塑性地核外核之下的内核应相对于外核自西向东转动较快。在地球层圈之间的剪切力和地球放射性能所引起的热能的共同作用下,在软流圈产生物质的对流,形成地幔物质对流。推测地核的外核也可能会产生塑性物质的对流。地轴倾角ε的变化以及潮汐转矩和岁差转矩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因素。地球的旋转膨胀是板块运动的地球动力学基础,也是冈瓦纳古陆裂解的运动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刘小汉,赵越,仝来喜,任留东,刘晓春[3](2002)在《罗迪尼亚—冈瓦纳古陆演化中的东南极陆块》一文中研究指出冈瓦纳古陆的研究已经有百年历史,而东南极又是冈瓦纳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质考察与构造热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成为国际上最早一批阐明冈瓦纳古陆,特别是东冈瓦纳陆块形成于5亿年前的"泛非"期构造运动的科学家。通过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质调查,查明格罗夫山主要出露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深变质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紫苏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花岗岩属铝质A型深成岩系列,而长英质和镁铁质麻粒岩则来自岛弧、洋岛和洋中脊环境的表壳岩系列。测区以低角度面理构造为主,局部出现强剪切变形带。韧性变形可分为3个阶段:D_1与前泛非期的构造事件有关,D_2相应于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D_3则可能反映泛非期造山作用后期的伸展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多显示为简单的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但镁铁质麻粒岩可鉴别出3个阶段:Ml的温压条件为800℃,9.3×10~5 Pa;M_2为800-810℃,6.4×10~5 Pa:M_3仅650℃。代表性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U/Pb的离子探针分析显示峰期变质年龄集中于529±14Ma,花岗岩侵位年龄534±5Ma,细晶岩脉年龄50l±7Ma,属于"泛非"期构造热事件。这些地质新证据显示在东南极内陆存在着一条从普里兹湾、格罗夫山到南查尔斯王子山的巨大"泛非"期造山带,将传统认为10亿年来始终稳定的东南极地盾一分为二。这条造山带可能向北与羌塘陆块相连,应当是冈瓦纳拼合过程中的又一条重要缝合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2-12-01)
刘小汉,赵越,仝来喜,任留东,刘晓春[4](2002)在《罗迪尼亚—冈瓦纳古陆演化中的东南极陆块》一文中研究指出冈瓦纳古陆的研究已经有百年历史 ,而东南极又成为冈瓦纳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质考察与构造热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 ,中国科学家成为国际上最早一批阐明冈瓦纳古陆 ,特别是东冈瓦纳陆块形成于 5亿年前的“泛非”期构造运动的科学家。通过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质调查 ,查明格罗夫山主要出露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深变质岩 ,岩石化学特征显示紫苏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花岗岩属铝质A型深成岩系列 ,而长英质和镁铁质麻粒岩则来自岛弧、洋岛和洋中脊环境的表壳岩系列。测区以低角度面理构造为主 ,局部出现强剪切变形带。韧性变形可分为 3个阶段 :D1与前泛非期的构造事件有关 ,D2 相应于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D3 则可能反映泛非期造山作用后期的伸展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多显示为简单的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但镁铁质麻粒岩可鉴别出 3个阶段 :M1的温压条件为 80 0℃ ,9.3× 10 5Pa ;M2 为 80 0 - 810℃ ,6 .4×10 5Pa ;M3 仅 6 5 0℃。代表性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U Pb的离子探针分析显示峰期变质年龄集中于5 2 9± 14Ma ,花岗岩侵位年龄 5 34± 5Ma ,细晶岩脉年龄 5 0 1± 7Ma ,属于“泛非”期构造热事件。这些地质新证据显示在东南极内陆存在着一条从普里兹湾、格罗夫山到南查尔斯王子山?(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02年04期)
J.M.Dickins,张振芳[5](1998)在《早二迭世特提斯以及东南亚与冈瓦纳古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海相侏罗纪地层的分布特点,Suess 提出用特提斯穿过喜马拉雅来连接东西、南亚和中东与欧洲的海域。他认为,其北部存在一陆块,称之为安哥拉陆块;南部也有陆块,称之为冈瓦纳陆块。在阿赛尔阶(二迭系最底部的阶)亦或萨克马尔阶早期,显然不存在穿过南亚的海域通道。在这个时期,中亚洲海仍然从东亚穿过新疆连通中东和欧洲。在萨克马尔阶末期,这种连接明显被破坏。到目前为止,此海再也没有穿过这一地区。二迭纪早期包含暖水动物群的中亚洲海的时间与冈瓦纳古陆上广泛的冰川作用的时间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译丛》期刊1998年03期)
钱维宏[6](1997)在《试论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的问题。首先,考虑地球的形成存在过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的阶段。在天文演化阶段,冈瓦纳古陆形成于南极;在地质演化阶段,南半球表层液核流体获得向东北的速度,同时导致了冈瓦纳古陆的分裂和漂移。漂移大陆块的北边缘到达表层液核流体辐合带的位置,这一辐合带沿地中海、青藏高原南边缘、斐济、加勒比海、地中海一线。大陆块到达低纬后又经过了东西方向的漂移,并且形成了洋中脊(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7](1996)在《名词解释:冈瓦纳古陆》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解释:冈瓦纳古陆冈瓦纳古陆是一个假想的存在于南半球的古大陆(亦称南方大陆),得名于印度中部的冈瓦纳地方,那里的一套地层叫冈瓦那系,南半球各大陆都发现有与之相似的岩系和化石,地质学家推论过去曾是统一的大陆,大约在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成现今的非洲、马...(本文来源于《化石》期刊1996年04期)
邓万明[8](1996)在《青藏古特提斯蛇绿岩与“冈瓦纳古陆北界”》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北部和叁江地区的几条古特提斯蛇绿岩带大都形成在石炭纪-二迭纪的小洋盆地或陆间裂谷带,在叁迭纪时相继关闭。青藏高原甚至整个特提斯造山带都找不到一条真正能代表“叁角形楔状大洋”的残留遗迹。可能当时在南北两大古陆之间游离着许多中间微陆块,它们被局部发育洋壳的小洋盆地、陆间裂谷带或广阔的陆表海所分隔,组成如今中美洲或西太平洋那样的洋(海)陆格局。在青藏高原地区不宜以某一条线来代表古特提斯消亡的“主缝合带”和作为冈瓦纳古陆的北界。(本文来源于《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1996-05-01)
陈廷愚,赵越,任留东,沈炎彬[9](1994)在《南极地质演化及其与冈瓦纳古陆裂解有有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大陆位于地球南端。地层自太主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岩浆活动各个时代亦均有发育。南极基底是由前寒武系和寒武-奥陶系构成的双构造层基底;盖层由泥盆系叁迭系组成,其中石炭纪末至二迭纪初的冰碛层对研究冈瓦纳古陆的演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冈瓦纳古陆的裂解,即东冈瓦纳(南极-印度-澳大利亚)与西冈瓦纳(南美-非洲)是在约150Ma之前分开的。130Ma之前,南大西洋的打开又把西冈瓦纳分割成两块,并导致Ellsworth山与南极半岛及Thurston岛相连形成威德尔古陆。(本文来源于《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期刊1994年01期)
沈炎彬[10](1993)在《南极威德尔生物地理区及对再造冈瓦纳古陆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冈瓦纳古陆在白垩纪进一步解体,大洋环流模式受到干扰,开始形成一些独立的生物地理区。根据海生双壳类、菊石及箭石等化石属种分布特点的研究,早白垩世在南极半岛等地区地方性分子逐渐增加,至晚白垩世更加明显。按此,Zinsmeister(1979)提出用威德尔省(Weadllian province)一名代表这一海生无脊椎动物地理区。范围从南美南部沿西南极到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和澳大利亚东南部。持续时间从晚白垩世至始新世。随着新西兰(81-85Ma)、澳大利亚(约60Ma)与南极逐次(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1993-04-25)
冈瓦纳古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说明地球在旋转的同时其体积在膨胀。这与红移现象等说明的宇宙膨胀是一致的。地球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能导致软流圈及塑性地核外核的形成。地球自转的惯性与地球塑性层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地球的层间滑动。地球外圈应相对于内圈转动较慢。转动较快的内层层圈的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或左旋剪切。即,软流圈之下的下地幔应相对于岩石圈自西向东转动较快;塑性地核外核之下的内核应相对于外核自西向东转动较快。在地球层圈之间的剪切力和地球放射性能所引起的热能的共同作用下,在软流圈产生物质的对流,形成地幔物质对流。推测地核的外核也可能会产生塑性物质的对流。地轴倾角ε的变化以及潮汐转矩和岁差转矩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因素。地球的旋转膨胀是板块运动的地球动力学基础,也是冈瓦纳古陆裂解的运动学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冈瓦纳古陆论文参考文献
[1].Ivo,de,Sena,Oliveira,白明,Henry,Jahn,Vladimir,Gross,Christine,Martin.琥珀中发现最古老的栉蚕揭示了冈瓦纳古陆生物扩散到劳亚古陆的古生物地理学模型[J].科学新闻.2017
[2].陈廷愚.地球旋转膨胀与冈瓦纳古陆裂解[J].地球学报.2005
[3].刘小汉,赵越,仝来喜,任留东,刘晓春.罗迪尼亚—冈瓦纳古陆演化中的东南极陆块[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2002
[4].刘小汉,赵越,仝来喜,任留东,刘晓春.罗迪尼亚—冈瓦纳古陆演化中的东南极陆块[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
[5].J.M.Dickins,张振芳.早二迭世特提斯以及东南亚与冈瓦纳古陆的关系[J].地质科学译丛.1998
[6].钱维宏.试论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J].地质力学学报.1997
[7]..名词解释:冈瓦纳古陆[J].化石.1996
[8].邓万明.青藏古特提斯蛇绿岩与“冈瓦纳古陆北界”[C].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1996
[9].陈廷愚,赵越,任留东,沈炎彬.南极地质演化及其与冈瓦纳古陆裂解有有关问题[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4
[10].沈炎彬.南极威德尔生物地理区及对再造冈瓦纳古陆的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