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雁形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粒体,鸟类,基因组,水鸟,湿地,水禽,首次。
雁形目论文文献综述
乌云毕力格,王明元,赵格日乐图,程丽清[1](2019)在《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雁形目鸟类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了解分析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雁形目鸟类种类及分布特征并更好地保护管理的目的,于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采用样线和样点统计法,对保护区图牧吉泡子和叁道泡子两处湖泊湿地雁形目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共观察记录到雁形目鸟类22种,隶属于1科8属。图牧吉泡子和叁道泡子分别观察到19种和14种。两处湖泊湿地之间距离虽然较近,但雁形目鸟类种类有较大的区别,其中图牧吉泡子不仅种类多,而且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也较集中。保护区雁形目鸟类时空分布特征与两处湖泊湿地各自食物资源、隐蔽条件和人为干扰程度有关外也与鸟类本身的迁徙规律和种间竞争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9年04期)
刘晶[2](2019)在《2014-2015年叁个越冬地雁形目水鸟禽流感病毒遗传特征与系统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e)A型流感病毒(Infuenza A Virus,IAV)。该病毒极易变异且具有感染禽类和哺乳动物的能力。野生鸟类特别是雁形目水鸟作为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在禽流感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在上海浦东东滩湿地、湖南东洞庭湖湿地和贵州草海湿地共采集雁形目水鸟咽肛拭样656份,粪便1473份。使用MagMAXTTM Pathogen RNA/DNA Kit试剂盒抽提病毒RNA,使用实时定量荧光RT-PCR对流感病毒的M基因进行检测以筛查阳性样本,然后对阳性样本进行亚型鉴定和物种鉴定,并选取代表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后期数据分析,对不同样本采集地的病毒感染状况、代表毒株的致病性、核苷酸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关系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候鸟迁徙与病毒传播的关系,主要结果整理如下:1.样本采集及病毒感染情况2014年10-11月,本研究于浦东东滩湿地采集雁形目水鸟11种326只次,获得咽肛拭样656份,阳性率为40.80%。病毒亚型包括H5N2、H6N1和H4,宿主包括斑嘴鸭、罗纹鸭、绿翅鸭等8种雁形目水鸟。2014年12月与2015年2月,本研究于湖南东洞庭湖湿地采集新鲜粪便样本921份,阳性率为4.13%。病毒亚型包括H6N2、H9N2、H11N8和H12N2,宿主包括白额雁、豆雁、鸿雁和罗纹鸭。其中,H11N8亚型禽流感病毒为首次在亚洲野鸟中检测到,H12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为首次在中国野鸟中检测到。2015年3月,本研究于贵州草海湿地采集新鲜粪便样本552份,阳性率为0.72%。病毒亚型为H8N4,宿主为罗纹鸭和斑嘴鸭。H8N4亚型禽流感病毒为首次在中国大陆野鸟中检测到。2.致病性分析本研究共选取了 9株代表病毒,其中分离自浦东东滩湿地的一株H5N2亚型病毒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其余8株病毒均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氨基酸序列变异位点显示,这些病毒对禽类α-2,3受体亲和力较高,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潜在复制能力和毒性可能有所增强,但对离子通道阻断剂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未产生抗性。3.同源性分析DT-767(H9N2)的8个基因可能都来自野鸟源毒株,而其余8株病毒具有复杂的基因来源,部分基因可能来自家禽源毒株,部分基因可能来自野鸟源毒株。9株病毒之间可能存在基因重组。4.系统进化分析PD-1415(H5N2)的HA基因位于HPAI H5的Clade 2.3.4.4分支;H6亚型叁株病毒的HA基因都位于HN573-like下的AHL221-like分支;DT-767(H9N2)的HA基因位于Y439-like分支。此外,DT-767(H9N2)是一株跨大陆重组病毒,其PA基因位于北美分支,其他7个基因位于欧亚分支。其余8株病毒的基因都位于欧亚分支。从候鸟迁徙路线角度来看,本研究采集的病毒可能与中亚候鸟迁徙路线和黑海/地中海迁徙路线上的病毒具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齐新章,王玉柏,何顺福,马晓静[3](2018)在《人为干预对西宁野生动物园水禽湖雁形目动物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为干预对西宁野生动物园水禽湖雁形目动物繁殖的影响。[方法]采取人工筑巢、栽植芦苇、取蛋孵化、改变雏鸟饲料和育雏方式等人为干预措施,研究其对西宁野生动物园水禽湖雁形目动物繁殖的影响。[结果]2014—2017年产卵数和产卵率逐年提高;2016和2017年火鸡孵化的成功率分别为75%和60%,均高于人工孵化和自然孵化。2017年雏鸟成活数和成活率均最高。水禽湖雁形目动物繁殖率由2014年的15.22%提高到2016年的61.54%;2017年由于强降水和主动终止杂交卵孵化,导致繁殖率有所下降。[结论]科学、合理的人为干预有助于提高水禽湖雁形目动物繁殖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5期)
灵燕,高敏,赵格日乐图[4](2018)在《乌梁素海雁形目鸟类种类组成及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2016年对内蒙古乌梁素海雁形目鸟类区系组成和迁徙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共观察记录到23种,隶属于1科8属,其中夏候鸟13种,旅鸟10种;古北种22种,广布种1种;珍稀濒危物种7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3种.春秋迁徙时间因种类而不同,春季迁徙期为3月和4月,秋季迁徙期为9月和10月.另外,分析了53年来乌梁素海雁形目鸟类种类组成动态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期刊2018年02期)
陈艳[5](2015)在《以雁形目为主,探讨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迁徙水鸟的潜在胁迫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EAAF)是全球8条迁徙路线之一,水鸟多样性非常丰富,但受胁非常严重,是水鸟研究和保护力度相对匮乏的地区。本文的主要工作是了解EAAF受胁严重的迁徙水鸟的种群状态和面临的主要胁迫因素,取得了以下结果:1.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水鸟的种群状态及受胁状况:这条迁徙路线拥有全球43%的水鸟物种,支持的种群数量占全球总种群数量的27%,但是研究和保护力度匮乏,超过50%的水鸟种群状态未知。EAAF所有水鸟中迁徙水鸟下降最严重,其中雁形目和鸻形目是受胁最严重的类群,38%的种群数量都处于下降状态。这条迁徙路线上的迁徙水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环境污染、自然系统的改变以及生物资源的利用至少影响了这条迁徙路线54%以上的迁徙水鸟。2.中国的地理位置对EAAF迁徙水鸟的重要性:中国是迁徙水鸟重要的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水鸟资源丰富,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整条迁徙路线93%的迁徙水鸟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会在中国分布,中国支持的种群占整条迁徙路线的85%;并且整条迁徙路线85%的全球受胁物种(迁徙水鸟)和87%的下降种群(迁徙水鸟)都在中国分布。同时,在中国分布的迁徙水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其中影响最广泛的的威胁因素是环境污染和自然系统改变,影响了中国84%-90%的迁徙水鸟;生物资源的利用、人为活动以及物种入侵影响了中国超过60%的迁徙水鸟。3.影响雁鸭类在长江中下游选择栖息地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湖泊面积、多年平均水位、水位绝对变幅、年均气温、降水量、透明度以及湖泊是否被划分为保护区等因素影响着水鸟对栖息地的选择。4.雁鸭类在长江中下游湿地的分布和种群变化:研究了2004年至2014年期间水鸟总数和雁鸭类数量在鄱阳湖、东洞庭湖和安徽湖群的变化。其中,鄱阳湖水鸟数量处于年度间波动但总体稳定状态,安徽湖群和东洞庭湖水鸟都处于下降状态。同时,还重点研究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豆雁的分布和数量变化。结果显示,豆雁数量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各个湖泊年际间变化明显。鄱阳湖水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干旱,而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是由过度的采砂使鄱阳湖泄流能力增加引起的,此外,叁峡大坝建成后导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加剧了干旱的影响;洞庭湖水鸟下降的原因可能也与叁峡大坝的建成引起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提前有关;而安徽湖群水鸟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水产养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4-01)
[6](2014)在《亚洲首次发现雁形目罗曼维尔雁鸭亚科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托马斯·斯提戴姆(Thomas A.Stidham)和倪喜军研究员等在新近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第一期报道了发现于新疆北部吉木乃晚始新世地层中的两件鸟类化石,这两件化石可能代表了雁形目鸭科一个已绝灭亚科罗曼维尔雁鸭亚科(Romainvilliinae)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首次发现。该项研究为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的演化和古地理分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本文来源于《化石》期刊2014年02期)
严梁恒[7](2014)在《9种鸭科鸟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与雁形目系统发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鸟类中,雁形目是一个形态和习性多样的类群,大多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全世界分布着150种。我国有45种,主要分布沿江和沿海的湿地地区,其中中华秋沙鸭为中国特有种。近年,由于全球变暖和湿地环境的破坏,雁鸭在我国的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分布范围不断缩小。雁形目内部的系统发生关系存在很大分歧,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科的划分归属,二是鸭亚科内各族的归属及系统演化关系。线粒体基因具有分子量小,易纯化、母性遗传、世代传递中不发生重组、排列紧密、进化速率快等特点,因而成为研究动物系统发育、种群进化的重要工具。伴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研究成为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PCR方法扩增测定了针尾鸭(Anas acuta)、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琵嘴鸭(Anas clypeata)、绿翅鸭(Anas crecca)、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鸳鸯(Aix galericulata)9种鸭科鸟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基因组大小范围为16599bp-16630bp,和原鸡为代表的典型的鸟类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序一致,无基因重排现象。由22个tRNA、2个rRNA,13个蛋白编码区及一个非编码的控制区组成。ND6蛋白基因和6个tRNA基因(Glu、Gln、Ala、Ans、Cys、Tyr)在轻链上编码,余下28个基因均在重链编码。所研究的鸭科鸟类,基因组的碱基组成中,A+T含量高于C+G,符合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特点。我们基于本研究所得到的9种雁形目鸟类线粒体全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中已公布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于12个重链上编码基因和全序列(除去ND6和D-loop区),与红原鸡为外群,运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贝叶斯法对23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鹊雁和栗树鸭首先从雁形目中分歧出来,余下分为雁类和鸭类,在雁类,雁属为一支,天鹅为另一支,两种互为姐妹群;在鸭类,分化为叁支,潜鸭和河鸭分别为一支,余下为另一支,栖鸭、麻鸭和鸳鸯的关系较近,在河鸭内,斑嘴鸭和绿头鸭互为姐妹群、绿翅鸭和针尾鸭互为姐妹群。(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4-05-01)
刘刚[8](2014)在《四种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动物线粒体DNA全序列的测定和系统发生关系的重建已成为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线粒体DNA全序列已经广泛应用于鸟类的系统学研究上,已成功用于解决某些鸟类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雁形目(Anseriformes)鸟类是一个庞大的类群,其系统发育关系及部分物种的分类地位复杂且具有争议,也是鸟类系统学研究关注的焦点。由于雁形目种类繁多,目前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的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均存在较大的分歧,甚至各个阶元的系统发生关系等并不一致。长期以来,雁形目中一些重要物种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如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豆雁(Anser fabali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和鸳鸯(Aix galericulatata)等物种的分类归属及亲缘关系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此外,雁形目鸟类中的一些重要类群的分类地位及系统发生关系也存在争论,如鹊雁(Anseranas semipalmata)、针尾鸭(Stiff-tailed ducks)和树鸭(Whistling ducks)的分类阶元地位;鸭科(Anatidae)中在属的阶元上的系统发生关系也受到关注。传统的形态学研究对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存在较大的分歧,而这些争论仅仅从形态学上的证据难以得到解决。随着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深入,线粒体DNA全序列作为重要的分子标记已经广泛用于研究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推导物种的进化和系统发生关系。为了进一步澄清雁形目部分物种的分类地位和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本研究选取了中华秋沙鸭、豆雁、赤麻鸭和鸳鸯的线粒体DNA全序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已知的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DNA全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四种雁形目鸟类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其结构和特征,进一步研究雁形目鸟类线粒体基因的排列模式和结构,为雁形目鸟类线粒体谱系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数据资料。结合NCBI数据库上已有序列重建的16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育树,澄清四种雁形目鸟类的分类地位。同时,以部分线粒体基因序列(Cytb,ND2和COI)为联合标记基因,重建68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树,探讨部分争议物种类群的分类地位,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为雁形目系统发育提供证据,以期为雁形目鸟类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四种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DNA全序列均为典型的环状分子结构,其长度分别为16595bp、16688bp、16651bp和16639bp,包括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1-6、ND4L、ATP6、ATP8、COI-Ⅲ和Cyt b)、2个rRNA基因(16S rRNA和12S rRNA)、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D-Loop区)。四种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DNA各基因长度、位置与已知雁形目鸟类相似,其编码蛋白质区域和rRNA基因与其它雁形目鸟类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显示其线粒体DNA在进化上十分保守。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中,主要以ATN和GTG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以典型的TAA, T-或TAG为主。非编码区包括少量的基因间隔区和控制区,控制区均位于tRNAGlu和tRNAPh。之间。预测了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除tRNASer(AGN)和tRNAPhe缺少DHU臂外,其余均能折迭成典型的叁叶草结构。2个rRNA基因(16S rRNA和12S rRNA)位于tRNAPhe和tRNALeu之间,并以tRNAVal间隔。以线粒体DNA全序列为分子标记构建的16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树显示鸳鸯和赤麻鸭应同属于麻鸭亚科(Tadorninae);中华秋沙鸭隶属于鸭亚科(Anatinae)、海鸭族(Mergini)、与鸭族(Anatini)物种共同构成姐妹群;豆雁隶属于雁亚科(Anserinae)、雁族(Anserini);而花脸鸭(Anas formosa)在系统发生树中与其他鸭族物种相距较远,其分类地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已知雁形目鸟类线粒体的叁种联合标记基因(Cyt b, ND2和COI)构建的68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雁形目鸟类可以划分为叁个科,即鸭科(Anatidae)、鹊雁科(Anseranatidae)和叫鸭科(Anhimidae)、支持鹊雁作为一个单独的科;鸭科划分为五个亚科:鸭亚科(Anatinae)、麻鸭亚科(Tadorninae)、雁亚科(Anserinae)、针尾鸭亚科(Oxyurinae)和树鸭亚科(Dendrocygninae),支持麻鸭、针尾鸭和树鸭提升为亚科。鸭亚科包括海鸭族(Mergini)、绒鸭族(Somaterini)、鸭族(Anatini)和潜鸭族(Aythyini),支持绒鸭族从海鸭族中分离出来构建单独的一个族;麻鸭亚科包括Aix、Cairina、 Tadorna和Chloephaga;雁亚科包括雁族(Anserini)和天鹅族(Cygnini)两个族。(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4-04-01)
Thomas,A.STIDHAM,倪喜军[9](2014)在《新疆晚始新世的大型雁形目化石(鸟纲:鸭科:Romainvilliinae?)(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发现于新疆晚始新世地层中的两件鸟类化石,这两件化石可能代表了雁形目一个绝灭亚科Romainvilliinae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首次发现。其中一件跗跖骨片段保存了多个雁形目鸭科鸟类的特征,同时保存了水禽中仅见于Romainvilliinae鸟类的特征组合。该跗跖骨属于一个个体很大的鸟类,与现生天鹅相当,其第二滑车内侧不存在突缘,第叁滑车足底面的近中侧不对称,这些特征表明这件标本属于一个新属种。另一件股骨片段属于一个与跗跖骨标本个体同样大小的鸟类,其特征与在比利时发现的早渐新世可能属于鸭科Romainvilliinae的Cygnopterus affinis相一致。如果新发现的这两件标本确属亚洲的Romainvilliinae鸟类,则说明Romainvilliinae的地理分布范围也包括亚洲,大体型的Romainvilliinae鸟类在始新世时即已存在,并且也说明在阻断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扩散的图尔盖海峡干涸之前,欧亚之间的鸟类地理区系一直存在联系。(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刘刚,周立志,李博[10](2013)在《四种雁形目鸟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参照已有雁形目近缘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及测序技术获得了四种雁形目鸟类(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豆雁Anserfabalis,鸳鸯Aixgalericula和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其基因组特点并对各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四种鸟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是16595 bp、16688 bp、16651 bp和16653 bp。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1-6、ND4L、ATP6、ATP8、COⅠ-Ⅲ和Cyt b)、2个rRNA基因(16S rRNA和12S rRNA)、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8)
雁形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e)A型流感病毒(Infuenza A Virus,IAV)。该病毒极易变异且具有感染禽类和哺乳动物的能力。野生鸟类特别是雁形目水鸟作为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在禽流感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在上海浦东东滩湿地、湖南东洞庭湖湿地和贵州草海湿地共采集雁形目水鸟咽肛拭样656份,粪便1473份。使用MagMAXTTM Pathogen RNA/DNA Kit试剂盒抽提病毒RNA,使用实时定量荧光RT-PCR对流感病毒的M基因进行检测以筛查阳性样本,然后对阳性样本进行亚型鉴定和物种鉴定,并选取代表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后期数据分析,对不同样本采集地的病毒感染状况、代表毒株的致病性、核苷酸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关系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候鸟迁徙与病毒传播的关系,主要结果整理如下:1.样本采集及病毒感染情况2014年10-11月,本研究于浦东东滩湿地采集雁形目水鸟11种326只次,获得咽肛拭样656份,阳性率为40.80%。病毒亚型包括H5N2、H6N1和H4,宿主包括斑嘴鸭、罗纹鸭、绿翅鸭等8种雁形目水鸟。2014年12月与2015年2月,本研究于湖南东洞庭湖湿地采集新鲜粪便样本921份,阳性率为4.13%。病毒亚型包括H6N2、H9N2、H11N8和H12N2,宿主包括白额雁、豆雁、鸿雁和罗纹鸭。其中,H11N8亚型禽流感病毒为首次在亚洲野鸟中检测到,H12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为首次在中国野鸟中检测到。2015年3月,本研究于贵州草海湿地采集新鲜粪便样本552份,阳性率为0.72%。病毒亚型为H8N4,宿主为罗纹鸭和斑嘴鸭。H8N4亚型禽流感病毒为首次在中国大陆野鸟中检测到。2.致病性分析本研究共选取了 9株代表病毒,其中分离自浦东东滩湿地的一株H5N2亚型病毒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其余8株病毒均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氨基酸序列变异位点显示,这些病毒对禽类α-2,3受体亲和力较高,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潜在复制能力和毒性可能有所增强,但对离子通道阻断剂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未产生抗性。3.同源性分析DT-767(H9N2)的8个基因可能都来自野鸟源毒株,而其余8株病毒具有复杂的基因来源,部分基因可能来自家禽源毒株,部分基因可能来自野鸟源毒株。9株病毒之间可能存在基因重组。4.系统进化分析PD-1415(H5N2)的HA基因位于HPAI H5的Clade 2.3.4.4分支;H6亚型叁株病毒的HA基因都位于HN573-like下的AHL221-like分支;DT-767(H9N2)的HA基因位于Y439-like分支。此外,DT-767(H9N2)是一株跨大陆重组病毒,其PA基因位于北美分支,其他7个基因位于欧亚分支。其余8株病毒的基因都位于欧亚分支。从候鸟迁徙路线角度来看,本研究采集的病毒可能与中亚候鸟迁徙路线和黑海/地中海迁徙路线上的病毒具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雁形目论文参考文献
[1].乌云毕力格,王明元,赵格日乐图,程丽清.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雁形目鸟类时空分布特征[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9
[2].刘晶.2014-2015年叁个越冬地雁形目水鸟禽流感病毒遗传特征与系统进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齐新章,王玉柏,何顺福,马晓静.人为干预对西宁野生动物园水禽湖雁形目动物繁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灵燕,高敏,赵格日乐图.乌梁素海雁形目鸟类种类组成及动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8
[5].陈艳.以雁形目为主,探讨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迁徙水鸟的潜在胁迫因素[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6]..亚洲首次发现雁形目罗曼维尔雁鸭亚科化石[J].化石.2014
[7].严梁恒.9种鸭科鸟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与雁形目系统发生研究[D].安徽大学.2014
[8].刘刚.四种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4
[9].Thomas,A.STIDHAM,倪喜军.新疆晚始新世的大型雁形目化石(鸟纲:鸭科:Romainvilliinae?)(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4
[10].刘刚,周立志,李博.四种雁形目鸟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