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地理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长白山,整体性,素养,松花江,资源。
自然地理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杨通智[1](2019)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分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挖掘和运用现行教材"案例"与"活动"内容,整合案例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理原理和规律,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期刊2019年12期)
陈发虎,傅伯杰,夏军,吴铎,吴绍洪[2](2019)在《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及河流发育、高原冰冻圈环境演化、全新世多时间尺度季风与西风气候变化、湖泊与湿地、流域模型与土壤侵蚀、过去人-地关系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国叁维地带性规律等几个方面,梳理了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的重大理论进展与重要贡献.在简要交代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并梳理了中国自然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脉络,进一步聚焦重大研究成果或具有较大争议、重大影响的学术争鸣问题,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并进行未来工作展望.最后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下,应发挥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优势,厘清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规律与机制,持续推进中国自然地理研究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全球视野下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付永正[3](2019)在《近代战事对长白山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山地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长白山脉,位于吉林省东山市东南部,既是叁江发源地,更是满洲族人的发祥地,在满文中,唤作“golmin 〖FPCSHK20191030008200SP〗anyan alin”。广义的长白山地区分为四脉:在乌苏里江、松花江(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30)
洪荣达,曾呈进[4](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深度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素养"代表学习的终极目标,其以"深度学习"为手段,强化学生"深度学习"与教师"深度教学"的融合。本文力求从在教学实践层面上,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把握课程标准,深度钻研教材;设计问题链条,深度锤炼能力;创设真实情境,深度激发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深度指导学法。(本文来源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杜建括,李双,邢海虹[5](2019)在《基于陕西省首届课堂创新大赛的教学设计——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两年,教育部关于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要求"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以2018年陕西省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获奖项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探究了如何开展课堂创新教学设计。(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83期)
杨浥葳,王彦辉,屈录超[6](2019)在《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宁镇地区乡村居住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宁镇地区的自然地理及其生态景观环境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区域:山地型、平原型、丘陵型和圩区型,以物质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为主线,在每个地理类型中挑选代表性区域及村落,从不同视角探讨乡村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文章通过横向对比研究,揭露不同地理环境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制约与影响机制,为解读人地关系及乡村空间环境的营造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10期)
古再丽努尔·亚森[7](2019)在《浅谈自然地理环境对艾特玛托夫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中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体现出作家本人的审美角度,审美态度以及审美情趣。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对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深远的。不同的地域特征所形成的作家气质和作品风格被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的。作家的文学创作被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本文通过分析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自然地理环境,讨论作家艾特玛托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9年09期)
高二涛[8](2019)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测量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能够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测绘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地形图测绘及识图、用图能力,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结合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计划及该专业"测量学"教学大纲,分析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测量学"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并结合授课经验,提出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测量学"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法及措施。(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35期)
郑子成,吴德勇,袁大刚,张锡洲,王永东[9](2019)在《农业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体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属于新设专业,多数院校课程体系追求全面,课程繁多复杂,实践课程偏少,缺乏实践技能和专业特色,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基于农业院校的特色,结合四川农业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建设实际,从现状分析、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地方性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金卫东[10](2019)在《用知识结构图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知识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作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图示,它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知识网络图"。知识结构图可以把有内在联系的、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通过知识结构图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学会画知识结构图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图文转化,可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化,使学生从(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9年36期)
自然地理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及河流发育、高原冰冻圈环境演化、全新世多时间尺度季风与西风气候变化、湖泊与湿地、流域模型与土壤侵蚀、过去人-地关系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国叁维地带性规律等几个方面,梳理了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的重大理论进展与重要贡献.在简要交代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并梳理了中国自然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脉络,进一步聚焦重大研究成果或具有较大争议、重大影响的学术争鸣问题,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并进行未来工作展望.最后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下,应发挥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优势,厘清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规律与机制,持续推进中国自然地理研究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全球视野下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地理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杨通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9
[2].陈发虎,傅伯杰,夏军,吴铎,吴绍洪.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3].付永正.近代战事对长白山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4].洪荣达,曾呈进.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深度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
[5].杜建括,李双,邢海虹.基于陕西省首届课堂创新大赛的教学设计——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6].杨浥葳,王彦辉,屈录超.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宁镇地区乡村居住空间形态特征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
[7].古再丽努尔·亚森.浅谈自然地理环境对艾特玛托夫创作的影响[J].北极光.2019
[8].高二涛.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
[9].郑子成,吴德勇,袁大刚,张锡洲,王永东.农业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9
[10].金卫东.用知识结构图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知识体系[J].教学考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