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生态农业发展初探

坝上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生态农业发展初探

王小利[1]2004年在《坝上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生态农业发展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坝上地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脆弱生态环境的典型地区,同时也是首都北京的第一道生态屏障,因此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首都北京的环境安全,成为各级政府和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坝上地区以闪电河为界,分为东、西两个不同的生态经济区域,坝东、坝西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国内目前对坝上地区的研究,主要是从整个坝上地区的角度出发,探讨坝上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农业发展等问题,对坝东、坝西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差异注意不够。因此本论文从坝东、坝西地区的差异入手,借助能值分析理论及其方法,在分析当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坝东、坝西地区如何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论文在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对坝东、坝西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坝西地区光热资源较坝东地区丰富,但降水资源较缺乏,这一点在估算两地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时再一次体现出来。坝西地区光合、光温生产潜力高于坝东地区,但光温水生产潜力却大大低于坝东地区。因此,相对来说,水对坝西地区的限制较大。 以美国着名生态学家Odum为首创立的能值分析理论是用于度量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方法。能值分析方法,以同一标准—太阳能值为量纲,克服了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分析方法—能量分析法的不足,把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从而定量分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论文通过对坝东、坝西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发现坝上地区的农业仍然是一种传统、封闭式的农业;系统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大,来自系统外的购买能值的投入较低,但自1990年以来在逐年增加,而可更新有机能投入一直较低;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也较低,且近几年有下降趋势,环境负载率则呈上升趋势。 根据坝上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的结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坝上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调控。一是扩大系统基础能源;二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物的外界生存环境方面,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叁是截留、减耗,即通过各种渠道将能量尽量的截留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内,减少能量的无效损失;四是调整来自系统外的购买能值投入,减轻环境负载率。 根据坝东、坝西地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特征等存在的差异,分别探讨坝东、坝西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坝西地区应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为主攻方向,建成以草业为基础,以舍饲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坝东地区应确立以牧林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向,适度发展灌溉农业,并充分利用旅游业带来的种种机遇。 论文同时还对坝西地区设计了4种生态农业类型:防风固沙型,围绕食用菌的庭院经济型、水土保持型、种植业一畜牧业一加工业型;除庭院经济型、水土保持型也可适用坝东地区外,根据坝东地区的特点,另外设计了2种类型:种植业一养殖业一加工业一草地旅游业结合型,观光休闲农业型。

杜博洋[2]2008年在《河北省耕地系统能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依赖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耕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目前生产状况来看,生产力不稳定、资源利用率低、环境压力大、产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困扰着耕地系统的产出水平。本文围绕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压力、可持续发展状况这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对1986—2005年20年间河北省耕地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价,旨在认识河北省耕地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及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与优化该区域的耕地系统投入产出结构,解决该区人口—耕地—粮食尖锐矛盾,促进河北省耕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河北省耕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产出能值密度、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生态赤字等指标进行了时空分析,结合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组合模型找出影响耕地系统产出的主要因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试探性地提出产出能值密度的概念并应用其代表生产力。通过对研究区1986-2005年产出能值密度波动水平和特征分析,得出历年生产力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波动周期缩短,波动频率增加,但波动幅度变小,生产力越来越趋于稳定。生产力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生产力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而张家口、承德等山地地区生产力水平很低;其他各县形成第叁区域,生产力水平居于中游,其变化直接影响着河北省耕地系统生产力的总体稳定性;并且进一步对各种作物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找到适合河北省农田产出结构空间模式。(2)本文应用能值产投比和净能值产出率来反映河北省耕地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并进一步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研究表明,该系统的产出效率越来越低;空间格局上,生产力高的保定中南部地区、石家庄中东部等平原县的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只是处于中游水平;而张家口、承德的一些地区虽然生产力较低,但其资源利用效率却较高。同时进行了因子分析,其中化肥、机械、电力能源的能值投入以及有效灌溉面积对耕地系统产出的影响最大。(3)本文在研究人口与水资源压力的基础上,应用环境负载率来代替该系统对环境压力,进行了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河北省耕地系统对环境的压力逐年呈指数趋势增大;环境压力大的区域与生产力高的区域基本吻合,该区域系统的特点是较低的净能值产出率,较高的环境负载率。(4)本文先采用能值理论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数对河北省耕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又结合生态足迹建立评价模型。河北省耕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呈递减趋势。生态足迹中建筑性用地所占比例由1986年的25.15%增加到2005年的43.02%,增长幅度很大,该系统人均生态赤字基本上逐年呈现增大趋势;空间上人均生态赤字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的平原地区,张家口、承德等山区人均生态赤字较小。

斯蔼[3]2007年在《生态经济学模型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分形理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等原理为指导,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RS-GIS)集成技术为支撑,从生态经济这一新的视角进行松嫩平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量化研究。以土地利用变化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RS-GIS集成技术及土地利用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转移进行剖析,揭示了研究区1989年~2004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规律,探讨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分形理论对松嫩平原西部生态环境胁迫进行量化研究;运用生态经济学模型,对松嫩平原21个市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评估,从价值量的角度分析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松嫩平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进行定量研究,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在15年中的变化;运用生态足迹法对松嫩平原21个市县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研究,从生物物理量的角度分析研究区可持续程度。与传统研究方法不同,本文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尺度进行松嫩平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研究,研究成果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管理与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坝上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生态农业发展初探[D]. 王小利.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2]. 河北省耕地系统能值分析[D]. 杜博洋.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3]. 生态经济学模型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D]. 斯蔼. 吉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坝上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生态农业发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