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意象要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间意象,传统村落,物质空间,行为文化
空间意象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武营营[1](2015)在《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意象要素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重塑着城乡空间,量大面广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传统村落如何传承物质风貌?如何展现乡土文化?文章以苏南水网地区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村落空间意象要素调查入手,详细分析其物质空间要素和行为文化要素特征,解析各要素之间组合特征。通过对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意象的嬗变分析,提出传统村落意象重塑和回归的路径。首先,通过问卷访谈,归纳提炼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意象要素,并详细分析其要素特征。研究认为: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意象要素可以分为物质与行为文化两大层面。其中,物质要素包括宏观聚落、中观肌理和微观节点叁类,以不同的形态与构成展现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物质空间意象;行为文化要素包括文化风俗、社会生活和环境场所叁类,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象。其次,通过解析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物质要素之间及其与行为文化要素的组合关系,解构其组合特征。研究认为:物质空间要素与行为文化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特有的空间意象。其中,物质要素的组合展现了传统村落“聚落依水而生、道路沿水而成、建筑临水而筑”的地域特色;行为文化要素以物质空间为载体得以展现,并反过来赋予物质空间更加浓厚的乡土特色。最后,针对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意象要素的更迭、衰落、迷失叁种嬗变,提出通过要素的传承、更新、创新和摒弃促进传统村落空间意象回归。研究认为: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的意象回归的本质是根植于地域文化的行为文化要素回归,是物质空间意象和行为文化意象的双重回归。(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15-06-01)
张蕾,邹广天[2](2014)在《岭南传统景观空间意象及构成要素研究——以余荫山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意象理论、原型理论、场所理论以及认知地图、照片辨认、问卷调查和SPSS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其空间意象及构成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余荫山房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为结构、个性和意蕴。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将其作为普适意义上的岭南传统景观意象的叁构成要素,以期为阐释岭南传统景观空间意象构成及其现代景观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4年12期)
顾朝林,宋国臣[3](2001)在《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照片辨认和认知地图调查试图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市的城市意象空间是天安门广场为中心 ,以长安街和二环、叁环、四环路以及前门大街等道路骨架形成的网格状系统。该网状系统以二环路为界 ,划分为内、外两个城区。在内城区 ,在道路框架的基础上 ,由地标、节点、功能区等要素共同组成城市意象 ;而在外城区 ,则只有部分地标要素起主导作用。行政区对于整个市区居民只有模糊的意象。综合起来看 ,影响北京城市意象空间的主要要素是道路、地标和节点。(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空间意象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意象理论、原型理论、场所理论以及认知地图、照片辨认、问卷调查和SPSS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其空间意象及构成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余荫山房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为结构、个性和意蕴。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将其作为普适意义上的岭南传统景观意象的叁构成要素,以期为阐释岭南传统景观空间意象构成及其现代景观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意象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1].武营营.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意象要素解构[D].苏州科技学院.2015
[2].张蕾,邹广天.岭南传统景观空间意象及构成要素研究——以余荫山房为例[J].中国园林.2014
[3].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