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文化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性,文化,身份,性别,阿诗玛,胡适,形象。
女性文化的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1](2019)在《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殖民主义时期,文化身份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作家的一种表述策略。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既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致力于女性话语的建构和文化身份的建构,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将自我织进民族话语中,女性文化身份建构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同步交叉强化。(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巴胜超,杨雅涵[2](2019)在《百变阿诗玛:文化旅游与乡土影观女性气质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景观的性别讨论,指向的是乡土景观的人文内涵。因地域环境、气候物产、地形地貌、聚落空间、道路交通、文化遗产等景观元素的影响,每个乡土村寨的景观性别,均有其独特的文化表征,实难总结出某种普适性的景观性别规律。本文以"阿诗玛文化"——一种女性气质的文化在云南省石林彝族撒尼村寨乡土景观中表征的个案,论述在文化旅游的介入下,乡土景观女性气质建构的多样形态——百变阿诗玛。在文化旅游情境中,阿诗玛,特别是以叙事长诗《阿诗玛》和电影《阿诗玛》为核心的符号资源,被各种力量主体争抢,并在各种类型的文化、消费场域中使用,形成阿诗玛文化的乡土景观。(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毅[3](2019)在《文化视阈下钟理和小说女性形象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现代客籍作家钟理和以台湾客家人所聚集的南部山区农村为背景,塑造了阿喜嫂、平妹等一批生动形象的客家女性形象,展现她们在儒道佛思想的冲突和相融中形成的"刚柔并济"的美好人格。钟理和以个体意识还原客家人的群体意识,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与反思,并从中找到更尊重人的价值体现和情感需求的群体认识及文化价值。(本文来源于《龙岩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越[4](2019)在《殖民语境下女性文化身份建构与文学表达——以伪满洲国女作家但娣的创作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7日溥仪退位,日本殖民者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由于殖民文化情境是通过干预作家来干预文学的,因此作为中介的作家,其文学姿态和文学选择就成为研究伪满洲国文学的重要切入点。伪满时期着名女作家但娣具有受殖者、留日学生、新文学作家等多重文化身份,她的作品呈现出殖民地女性知识分子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文学姿态。但娣将民族知识分子和女性书写者两种文化身份结合起来,她的小说真实地表现出被殖民者在异态时空中的生命状态与心理状态。(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春妮[5](2019)在《东西文化的折中调和——留美时期胡适女性解放思想的重新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留美时期,胡适重新建构了其女性解放思想。这一重新建构的过程从其留美时期的阅读经历中可见一斑。本文结合胡适留美时期相关的阅读经历,从胡适的贞操观和遗产继承制思想的发展变迁探讨胡适女性解放思想重新建构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02期)
朱小宝[6](2018)在《女性发展与新时代家庭文化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文化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建构新时代家庭文化是时代必然。新时代家庭文化建构与社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具有开放性、个性化和多元性特征,既是继承与发扬的有机统一,也是独立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女性是新时代家庭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而新时代家庭文化的建构也对女性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心理素质和性别平等皆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劭颖[7](2018)在《“腐文化”社群中的女性身份认同与空间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腐文化作为一种近年流行起来的亚文化,其社群运行特征与内部成员(通常称为"腐女")的身份认同呈现出鲜明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从角色扮演、情感投射与虚拟狂欢叁大方面对腐文化群体中的女性身份认同与空间建构进行剖析,以此揭示这一亚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与正确认识态度。(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1期)
毛立平[8](2018)在《初痛:女性的穿耳习俗与儒家的性别文化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穿耳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习俗,这一行为并非由女性自身所主导,而是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框架下的产物。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成熟,这种习俗演变为性别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通过考察各地女性穿耳的年龄和时节,对这一行为实践背后的族群差异和文化根源进行探讨。宋代以降,儒家文化的正统性建构进一步加强,渗透到女性身体的修饰方面,穿耳风俗不仅被视作性别认同的符号,也被作为儒家文化与其他族群相比较的优势之一。(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霞[9](2018)在《彭子冈建构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镜像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了解社会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女性因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衡量”。女性作为独立的社会存在,不仅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映射着特定时代的社会语境。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多棱镜”,它对受众的社会性别和社会角色认知产生深远影响,其所带来的现实文化意义值得我们探究。在民国屈指可数的女记者中,彭子冈不畏权贵、敢讲真话,代表人民利益“发言”,由于她独特的女性记者身份,子冈天然地站在广大女性的立场,关心妇女命运、关注各阶层妇女的生存状态,关照她们思想上的积极变化。她以细腻的笔法和独到的观察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并充分地表现出女性独立意识和抗战意识的觉醒。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并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和媒介文化理论,研究彭子冈发表在《妇女生活》与《大公报》上塑造女性形象的新闻作品,从新闻主题、报道体裁与人物类型叁方面梳理出不同阶层女性形象的特征,归纳出子冈建构女性形象的独特性,并探究彭子冈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对她关于女性报道的影响,对作者语境、政治语境、经济语境、文化背景以及媒介环境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彭子冈新闻作品中女性形象在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镜像功能。最后,立足于子冈建构女性形象方面所做的探索,针对当下大众媒介对女性形象建构的沉疴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为女性形象建构提供现实路径。全文从女性记者与女性形象双重性别角度出发,研究彭子冈建构女性形象的新闻作品,探究这些女性形象在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镜像功能,试图为女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同时期望对当下大众媒介关于女性形象的建构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思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徐瑞芳[10](2018)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砖巷》中女性形象文化身份建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莫妮卡·阿里是当今英国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独特的叙事技巧、丰富的主题以及深邃的思想受到了西方评论界的好评以及读者的喜爱。作为一个出生在孟加拉国的英籍女性移民作家,阿里十分关心第叁世界移民(特别是孟加拉移民)及其后裔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身份建构问题。其小说创作也多以二战后移民在多元文化混杂的英国社会中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移民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的描写,突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移民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和社会困境。《砖巷》是阿里的处女作,也是其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阿里展现了后殖民时代英国社会中的种族、阶级、性别、宗教以及文化等问题。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砖巷》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他们从空间叙事、女性主义、身份认同等角度对小说进行了研究,但尚未有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文化身份建构的论文出现,这也是本篇论文的研究重点。文章着重探讨了后殖民女性身份建构过程中所面临的多重困境,并分析了小说中女性主人公纳兹奈恩的身份建构历程和最终选择混杂性身份认同,最后提出在面临新世纪新挑战时后殖民女性的策略选择问题。伴随着全球化的步步推进,多元文化和民族混居成为普遍现象。少数族裔文学创作已然成为了世界文坛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从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等大型文学奖项的授予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少数族裔文学创作中,对后殖民女性群体文化身份问题的关注又成为了当下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后殖民女性群体具有特殊性,她们既不同于第叁世界男性也有异于白人女性,这就导致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后殖民女性研究陷入空白。论文中对有色女性移民混杂身份建构历程的探讨也因此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女性文化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乡土景观的性别讨论,指向的是乡土景观的人文内涵。因地域环境、气候物产、地形地貌、聚落空间、道路交通、文化遗产等景观元素的影响,每个乡土村寨的景观性别,均有其独特的文化表征,实难总结出某种普适性的景观性别规律。本文以"阿诗玛文化"——一种女性气质的文化在云南省石林彝族撒尼村寨乡土景观中表征的个案,论述在文化旅游的介入下,乡土景观女性气质建构的多样形态——百变阿诗玛。在文化旅游情境中,阿诗玛,特别是以叙事长诗《阿诗玛》和电影《阿诗玛》为核心的符号资源,被各种力量主体争抢,并在各种类型的文化、消费场域中使用,形成阿诗玛文化的乡土景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文化的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琳.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巴胜超,杨雅涵.百变阿诗玛:文化旅游与乡土影观女性气质的建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毅.文化视阈下钟理和小说女性形象的建构[J].龙岩学院学报.2019
[4].王越.殖民语境下女性文化身份建构与文学表达——以伪满洲国女作家但娣的创作为中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刘春妮.东西文化的折中调和——留美时期胡适女性解放思想的重新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9
[6].朱小宝.女性发展与新时代家庭文化建构[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7].王劭颖.“腐文化”社群中的女性身份认同与空间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8
[8].毛立平.初痛:女性的穿耳习俗与儒家的性别文化建构[J].北京社会科学.2018
[9].李霞.彭子冈建构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镜像功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8
[10].徐瑞芳.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砖巷》中女性形象文化身份建构探析[D].安徽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