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

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

匡梅[1]2007年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石油价格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战略物资。石油价格机制是石油市场的中心环节,在调节石油资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原油价格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直接接轨,但是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相比,却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期,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有限接轨”的石油价格体制。但这一价格体制不利于国内石油流通领域秩序的整顿和石油市场的稳定;另外,我国石油垄断企业利用其行政垄断地位,转移消费者福利,攫取超额利润,以致价格体制很难协调好我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叁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我国的石油价格也未能很好地反映石油资源的稀缺程度及石油本身的价值。因此,改革我国的石油价格体制,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是我国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处理好相关利益者关系的制度保障。本文以我国现行石油价格体制运行现状为研究基础,以如何完善我国的石油价格体制为研究目标,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当前我国石油价格体制变革的基本思路。论文首先运用经济学相关原理对我国石油市场及价格进行理论分析,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石油价格体制的变革及现状进行了探讨。其次,对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几种石油价格体制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我国石油价格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然后分析了我国石油价格体制改革中的难点。最后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石油价格体制的政策措施及对未来的展望。

熊韶辉[2]2007年在《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开始迅猛增长,但是国内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能源产量无法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依赖性迅速增加,尤其是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2006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比200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不断增加,不但给国内石油生产造成压力,更加剧了中国与一些其他国家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石油供应的不安全问题凸现。尽管中国石油供应尚未出现大规模供应中断的情况,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潜在的或现实性的不利因素,威胁着国家的石油安全。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应始终处于一种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和数量连续不断的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该定义是从进出口的角度出发,强调以获取外部石油资源为主要目的,并同时涉及到“石油的价格和数量是否合适”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得以满足”的问题。因而,一国的石油供应对外依赖度越高,其石油安全问题就越为突出,同时世界市场油价、石油的供求形势、全球政治环境、科技的发展等都会影响到一国的石油安全。本文要讨论的是从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来看,能源安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其二是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个方面的能源安全。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是指国家维持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其范围涉及了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需求和国防军事活动的可靠燃料供应。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部分,高速发展的经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安全、充足的能源保证来支撑。一个经济体的能源命脉如果受他人控制和制约,必然对其经济安全构成致命的威胁。作为全球经济的基础,能源这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被争相抢夺的对象。而作为产业链顶端的能源,其价格的剧烈变化,会在整个社会产生一系列效应:牵动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推动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和金融效应,并且触动地缘政治、世界经济和金融的运行机制,乃至造成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变化。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最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与基础原材料,交通、发电、各种石油产品高度的依赖石油,甚至一些国家以石油化工作为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石油资源比较集中地为少数地区所拥有,分布不均衡,控制争取石油资源造成了国际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也成为冲突和摩擦的焦点。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世界范围内,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是关系经济、国防、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所以本文以能源安全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通过一般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分析国际机构、政府能源主管机构以及石油公司等关于能源的研究报告,利用理论分析、计量模型、逻辑论证、实际调查等方法以能源贸易,尤其是石油贸易为研究重点,采用大量实际数据,历史性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借鉴“STIRPAT模型”、CLA方法与数据、能源需求预测系统(CERCMA)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以及作者多年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经验,对中国石油资源现状与石油安全面临的若干挑战、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世界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评估,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最后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现状是高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原油消耗强度大,且国内原油生产增长无法赶超消费速度,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中国石油外交面临的复杂状况,石油获取来源的不稳定性,全球石油价格具有上升压力。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来源安全问题,能源运输问题,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居多,中国能源需求量增长较快,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而且存在着众多能源安全隐患。通过对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的分析,发现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需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石油供需形势更是严峻,全球石油需求重心已经转移,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3年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2001年至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6%。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达到3.9%,仅次于印度(4.8%)。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进展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叁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强。IEA预测:从2006年起到2030年,预计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略大于1/2,年平均增长率为1.6%。从现在起到2015年,这一时期的需求增长大于1/4。在预测期内,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在70%以上,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30%。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OECD的21个成员国,从而改变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本文考虑到世界能源供给的总体形势,结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乐观估计应该保持在10-11%的高速增长,以这样的增长速度对能源的需求将会大大超过《能源“十一五”规划》中的预测。未来中国对能源进口特别是石油进口的依赖会大大增加,在世界能源尤其是石油的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会大大提高,与其他石油消费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增加,尤其是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本文重点研究了石油消费大国,在自身资源贫乏的条件下是如何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对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的分析发现,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能源战略,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修改节能基准,努力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性燃料等新能源;通过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和参与海外石油开发等手段,培育自己的核心石油开发企业,增加本国在海外开采石油的比例,从而避免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石油进口的稳定,减小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研究开发新一代原子能发电设施,确保原子能发电所需的铀资源,完善投资和建设环境;大力推进新能源、原子能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还有些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有利于研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制度,支持企业开发利用新技术。而且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本文还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了评估,并通过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及策略;“以煤养油”调整煤炭贸易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贸易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国内石油分销与价格体系;建立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学校能源教育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与后盾。其中最后一条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各项能源政策的推动与落实,必须要以学校教育作为基础与后盾,以能源的核心内涵、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公众在学校求学期间就建立起正确的能源价值观,方能为后续的能源使用、政策推广、以及能源科技研究奠定基础。中国必须加强能源教育,以符合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应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高能源价格的冲击等。通过学校的能源教育,培养学校师生也就是未来的公众良好的能源意识,从态度和价值层面认同能源政策,从而达到两个层面的实践习惯:生活上节约能源,有效使用能源;积极地致力于开发新型能源。

徐飞[3]2006年在《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文中认为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进口逐年增加,对外石油能源依赖性不断加大,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国际收支平衡,小到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要受到影响。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石油期货规避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大意义的。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发达的信用经济运行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作用,它的发展历程就是人们不断的规避各种商品风险的历程。国际上最早的石油期货产生于1978年,纽约商业交易所于当年11月推出了取暖油期货交易,该合约在上市两年后交易量迅速上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之后,国际上的石油期货交易不断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石油期货交易品种,涌现出许多国际着名并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石油交易所,它们很好的促进了石油贸易的发展,也为这些石油期货参与者提供了良好的风险规避工具。因此,借鉴国际石油期货的成功发展经验,是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过程中少走弯路的最佳选择。近年来,中国的期货市场发展迅速,各种商品期货在经历了二十世纪末的曲折无序发展后逐步地步入正轨。2006年8月18日酝酿多年的上海石油交易所终于挂牌正式营业,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石油期货交易正在一步一步地规范发展。本文第一章从期货市场的基本概况谈起,阐述其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作用。第二章进一步介绍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国际上重要石油期货市场,分析其成功的条件并总结成功经验。第叁章分析我国的石油安全形势以及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二十世纪石油期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第四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和对策:加强市场的竞争和开放,逐步打破垄断;加快石油企业体制改革;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加强石油期货的风险管理。另外,文章也对期货市场的选择以及合约提出的顺序和设计提出了建议。

张威[4]2016年在《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演绎、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结合政府规制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中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和国外发展模式等。从理顺流通与生产的关系入手,完成了对石油流通主要管理环节的系统分析。从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着力理清政府管理的边界。从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入手,强化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融合发展,形成了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我国石油流通领域经过多轮改革和政策调整,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对我国石油流通行业规模、市场结构、价格体系、储备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是我国石油流通市场的开放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在经营主体的资质管理、价格管理方面管控措施严格。流通与生产的关系尚未理顺,原油开采、炼化等非流通环节的管理措施仍对流通管理具有影响。这对保障市场秩序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经济发展,抑制了发展活力。叁是从国际趋势看,扩大市场开放,降低政府干预度,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已是各国石油流通管理的大势所趋。我国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管理的边界,强化资质管理、放开价格管理、加强储备管理、完善市场体系,规范行业秩序。四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应从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改革石油定价机制、提高监管水平、优化财税调控机制、加强储备能力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深化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职能,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提升石油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石油流通绿色低碳、均衡协调发展,构建新形势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流通体系。

苗绘[5]2012年在《国际石油安全形势下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文中认为石油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社会的经济命脉。因此,石油安全是保证一个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际石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并且大部分依赖进口。其中,尤其是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中东地区国家石油进口的依赖更加严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石油供需不平衡。所以,一旦中东地区出现状况,将危及大部分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安定。近年来,中东地区社会仍不稳定,战事一触即发,石油价格也动荡不定,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带来威胁。近期爆发的伊朗石油危机,更是给中国敲响了保障石油安全的警钟。基于以上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笔者提出了中国建设石油期货市场以保障国内石油安全的建议。文章首先介绍了全球石油的分布与消费情况以及国际石油业现状,主要是2011年全球石油领域发生的一些大事件,然后分析了国际石油业的安全形势,提出全球石油业即将面临的困境。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石油业主要存在产业模式不合理,对外依存度过高,石油定价权缺失等问题。同时,文章对石油期货市场也进行了阐述,包括石油的金融属性与石油金融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期货市场的主要特征、功能和作用,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其中,对于期货市场的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正是本文的宗旨所在。笔者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1月WTI原油价格波动率的计算,发现2007年之后油价波动剧烈。然后选取了2012年第一季度布伦特原油现货与期货价格作为样本数据,利用方差最小化模型计算了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基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有效规避国际油价波动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基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形成公开性、连续性、预测性和权威性的石油价格,有助于我国争夺石油定价权,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此外,期货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套利者与投机者,可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出了中国建设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制约中国建设石油期货市场的主要因素,包括石油产业垄断模式不合理,石油定价、风险控制、市场监管与法律体系等机制制度方面的不足。笔者依据我国现实国情,从完善我国石油市场与期货市场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并提出了我国建设一个以石油期货市场为核心,石油现货与中远期市场、石油衍生品场外交易市场为辅助的多层次石油交易体系。笔者收集了关于国际国内石油市场方面的数据与图表,查阅了相关文献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之上,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且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期货市场的特殊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剖析,将石油的金融属性与建设石油期货市场恰当的联系起来,提出建设石油期货市场对于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意义。之前的学者对于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设有过探索与研究,而形势一直都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石油安全形势,所以,笔者更关注现阶段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国情,并且着重关注石油与期货市场的关联之处,即石油的金融属性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夏妍妍[6]2011年在《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资源作为整个社会的“经济血液”,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石油期货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规范投机的功能,因此世界各国都积极参与到石油期货交易中,以达到维护本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但是作为能源需求大国,我国没有原油期货,石油期货市场发展很不完善,这使我国的经济及能源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本文从期货市场的相关理论出发,将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与世界其它石油期货市场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了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健全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有效措施。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介绍世界主要石油期货市场以及具备的功能。第叁部分从发展历程和与其它石油期货市场的比较两方面对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从“亚洲升水”现象出发,研究了影响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第五部分主要对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指出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发展石油期货市场是保障我国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第六部分从我国石油期货市场面临的现实出发,探讨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具体设想。第七部分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李政[7]2012年在《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前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与金融已经密不可分。石油金融市场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金融不仅涵盖了石油市场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各个层面,还被欧美等发达国家视为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油金融化”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叁个方面:一是价格体制的金融化;二是资本投机对石油价格和石油市场的操纵;叁是石油和国际货币体系联系密切。在现代石油工业诞生至今的150多年历史中,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几经变迁,在经历了欧美石油公司垄断和欧佩克(OPEC)官方控制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最终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定价机制。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期货市场蓬勃发展起来,大量的石油交易通过金融市场完成,以期货价格作为世界大宗商品的定价基准已成为国际通行标准。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体现了期货市场巨额资金对石油的追捧,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属性已经越来越明显,“石油金融化”这个词语被频繁地用来描述国际原油市场上的价格波动。石油市场的金融化充分地表现在金融机构对石油市场的投机上。近年来,投机成为影响油价的最主要因素。以对冲基金为首的各种投机力量纷纷进入石油衍生品市场,通过对实货和衍生产品的双重参与,造成国际石油价格急剧动荡。国际石油价格不仅是一种基于石油市场厂商生产边际成本和消费者效应函数、反映供需平衡的经济学概念,也成为包括大量金融投机行为的金融学概念。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认识到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美元垄断了石油交易的媒体地位,美国的货币政策成为决定石油价格的重要因素。美元的霸权货币体系是一种松散的受操纵的国际货币体系,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种货币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汇率及利率不同方向的变动,而汇率及利率的变化立即成了对冲基金炒作油价的由头。在汇率因素、利率因素和通胀因素的影响下,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彻底成为一种金融现象和货币现象。中国加入WTO时曾郑重承诺,国内的石油市场和金融市场将逐步实现对外开放,石油安全的本质已经从“生产—供应”模式转变成“贸易—金融”模式①。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我国现行的以两大集团垄断为主导的石油流通体系和以政府为主导定价机制相对封闭,在客观上不利于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丰富和完善我国石油金融发展的途径,对确保我国石油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选题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成果,指明了本选题的研究结构、主要创新点以及不足点。第二章“石油市场的金融化属性与理论概述”,研究了石油市场金融化属性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产生条件和经济功能,并通过对石油期货定价理论、价格波动理论和石油货币理论的相关文献综述,认清了石油金融化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第叁章“石油金融化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采取历史分析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石油定价机制的衍变历程、市场交易体系进行分析,展示了国际油价的一般形成机制和历史波动轨迹。第四章“石油金融化市场的的货币传导机制”,以规范和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石油美元的价格传导机制、油价与美元的联动性进行分析,论证了石油美元形式所展现的霸权主义以及美元贬值对美元霸权带来的深刻影响。第五章“石油金融化市场的投机与监管”同样以规范和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投机基金在国际石油市场投机行为的实证分析,以及次贷危机所展现的金融监管缺陷,论证出投机是推高油价的系统性因素。第六章“完善中国石油金融化市场”,分析了中国高度垄断的石油产业格局、初具雏形的石油金融市场和僵硬滞后的价格形成机制等独具特色的市场特征,从国家能源安全和进口高度依存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完善我国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本选题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主题立意有所创新石油的金融化现象是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飙升才引起社会关注的,并发展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石油金融化”问题既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受政策限制,国内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石油金融化市场,因此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多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的石油金融安全体系,系统地研究石油金融市场的论文并不多见。本选题从全局和发展的层面对石油金融市场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合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历史格局、结构形式、参与者、交易方式等问题,考查了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石油衍生品市场的现状以及国际石油市场上期货、期权等金融化交易工具的使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联系货币、汇率、投机、流动性等金融因素,突出了国际石油市场金融化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本选题将石油价格的金融化、国际投机资本对石油市场操纵干预以及石油价格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联系密切叁大问题统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辩证地分析出我国石油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属跨学科综合研究范畴。2、分析角度具有新颖性国际石油市场从垄断向竞争的转变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证过程。本选题从国际石油市场的历史格局出发,从投机行为、石油美元、货币驱动的传导机制等独特的视角论证了金融属性与国际石油市场的内在联系,剖析了逻辑与事实的关系。这对提示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风险,完善石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发展中国的石油金融市场,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建议构想具有新颖性本选题在分析如何完善中国石油金融化战略中,提出了“合理运用外汇储备的建议”、“确定国内成品油与原油的比价关系、加快成品油调价频率”、“充分利用税收杠杆,适当调整汽、柴油消费税的征收标准”、“逐步推出石油衍生品场外交易,加快石油期货品种创新”等新颖的建议。论证了中国石油企业、金融企业走出去,使用国家外汇储备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建立石油仓单,以虚拟货币向股权资产转变为导向,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金融资产的必要性;呼吁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改革,尽快改变两大集团的市场垄断,充分开放成品油市场,完善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构划了实现石油定价机制市场化的方案,逐步建立起原油、汽油、柴油、燃料油、场外衍生品交易在内的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体系。本选题所提出的建议和构想,是基于作者长期实际工作基础上所做出的总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原创性。

刘建[8]2010年在《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的原油和成品油消费量也逐年快速增长,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并且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09年已经超过了50%的国际警戒线),超过一半的原油需求要依赖进口。因此,国际油价波动必然会对国内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而近年来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剧烈程度超出人们的预料。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国际油价的金融属性正在不断得到强化,期货投机和美元汇率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解决我国应如何有效缓冲国际油价波动冲击这一问题对制定我国长期石油发展战略、保障石油安全和经济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研究,本文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做了以下叁个方面的探索:首先,弄清这一外生冲击的“源头”:对推动国际油价波动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其次,认识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现状及传导机制;再次,分析政府目前的应对措施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别国经验,提出缓冲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对策建议。为此,本文框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讲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概括出全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为国际油价波动的主要动因分析,对推动国际油价波动的市场供求、期货投机、美元汇率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叁章和第四章分别为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冲击的经验分析和传导机制分析,并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应对国际油价冲击的主要措施(即政府调控下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世界各国应对国际油价冲击的经验借鉴;第六章为缓冲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政策建议,就我国如何有效防范和应对国际油价冲击进行了详细的对策分析。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1)原油期货投机力量已成为推动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原因。除了国际油价波动自身,期货投机在短期内的影响最大(贡献率达15%,超过了市场需求因素),但在叁个月后其影响逐步下降;长期内,市场需求因素则成为推动国际油价波动的最主要原因,但投机因素仍然对其具有显着影响(其9个月内的贡献率仍保持在10%左右)。此外,美元汇率的变动也显着影响着国际油价的变动,而市场供给和原油储备的影响则相对较弱。(2)国际油价波动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显着冲击。国际油价上涨不仅会直接导致我国产出水平的下降和物价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可能会通过引起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汇率贬值对产出水平产生间接影响;由于政府对油价的调控,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有所降低,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国际油价的冲击并没有能够显着降低我国的能源消耗强度,反而与之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即国际油价波动冲击未能有效刺激国内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3)从我国目前应对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措施来看,在国内石油储备体系和期货市场尚未健全情况下,政府调控下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成为缓冲国际油价冲击的主要政策工具,短期内它具有一定程度的缓冲作用,但却不利于我国长期应对国际油价冲击能力的提高。2009年新实施的成品油价格机制缩小了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变化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转变,有助于长期内规避石油价格风险,但仍未能充分反映我国石油的供需关系,缺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主动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4)从其他国家的政策实践经验来看,缓冲国际油价波动的短期机制主要包括利用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及发达的期货市场来规避价格风险,长期缓冲机制则是在市场化定价机制下,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其利用效率,并通过完善的石油税收体系调节供求行为。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包括积极利用石油期货市场、完善石油储备、推进成品油定价体制改革和石油税收体系在内的一揽子应对措施。首先,为提高我国应对短期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能力,我国应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和期货市场建设、增强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定价权和规避风险能力,也减少成品油定价机制所承担的“缓冲短期国际油价冲击”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加快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步伐,使其体现原油成本的长期变动趋势,以发挥价格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市场调节功能,以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内应对国际油价冲击的能力。最后,应加快完善我国原油和成品油生产与消费领域的税收体系,实现利用税收工具对石油市场供求行为的有效调节,形成应对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长期机制。

王紫伟[9]2012年在《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质。在现代社会中,石油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既是重要的能源,也是最重要的工业基础原料。它是国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原料,对保障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安全,均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石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国际上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决定各国的重大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一个国家石油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本国经济、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后劲,关系到在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地缘政治影响力。因此,各个国家无不用尽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加强本国石油安全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这样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来说,石油安全更加值得关注和高度警惕。不仅因为石油供应直接关系到能源供应和消费,而且因为石油产业以及相关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众多部门、行业和企业,构成了国民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石油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正确认识石油安全体系包含的不同层次,多个角度、全面整体地看待石油安全问题。其中,在当前合作与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全球性趋势下,如何使用正确的财政和金融等经济手段,来加强国家石油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石油安全程度,是本文所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一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从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出发,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部分,进行了关于国家石油安全、石油市场体制和石油金融方面的研究文献综述,并进行了评述。由于发达国家本身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因此国外的石油安全研究,注重点在研究政府的一些行为,以及地缘政治和对外关系等等,对本国内市场化体制建设和市场化价格的形成已经不用太关注。国内现有的一些关于石油安全的研究,偏重于某一方面的多,如重视石油储备、加快成品油机制改革、启动石油期货交易等等,从整体上认识和提出政策建议的少,尤其因为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难免有一些建议浮于表面,对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思路。总的说来,这些国内国外的文献,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和背景资料。在传统的国家石油安全概念偏重于供应安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叁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并以此作为本文的创新点进行了总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就围绕着叁个层次的石油安全观展开,从理论基础到国外经验的借鉴,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到财政金融政策的选择,都紧紧联系着石油安全的叁个层次,既有分层次的研究,也有系统性的研究。第二章研究了公共产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叁个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这叁部分理论是叁个层次石油安全观总的理论基础。其中,鉴于国家石油安全问题的公共产品特性,公共产品理论是整个国家石油安全问题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为政府正视和干预石油问题提供理论解释与研究角度。,它决定了政府行为贯穿国家石油安全体系建设的各个层次。在经济手段中,财政税收政策将扮演非常明显和主要的作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是石油制度安全和石油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它决定了确保制度安全的市场化体系建设,要建立在完善制度的思路上。制度完善是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的前提和基础,当然经济手段对制度建设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金融创新理论是第叁层次石油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它决定了市场主体风险控制和对冲需要石油金融市场,相关政策将以增设石油金融品种为突破口,以建设石油金融市场为长期目标。第叁章集中阐述了叁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即供应安全、制度安全和金融安全。叁个层次的石油安全观和解决问题的政策思路是本文的创新点和重点介绍内容。在分别阐述了国家石油安全叁个层次的含义和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叁个层次的丰富内涵。石油供应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安全的核心在于市场化的价格形成体系,金融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叁个层次的关系逐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际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叁个层次国家石油安全观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政策要点和思路。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第一层次供应安全上,应该说我国既面临着问题,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为供应安全问题比较直观,容易引起重视。在第二层次制度安全上,由于我国石油管理体制计划色彩浓厚,有较长的政府管制时期,现有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离真正的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的困难也比较大。实践中很多问题跟体制相关,如成品油定价机制扭曲问题,对外石油贸易中的亚洲溢价问题等等。在第叁层次金融安全上,由于第二层次制度安全不完善,造成国内石油金融市场基本上是空白状态,一些企业被迫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石油衍生品交易,以对冲风险,但是由于经验和监管等问题,出现了更大的经济风险。因此虽然现货价格形成的基础未能市场化,石油金融市场建设只能是一个远景目标,但是也应当早作打算,并作出试探。第五章介绍了国外在国家石油安全上的实践与经验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市场化价格体系建设和维护、石油金融品种开发和市场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先行一步的意识,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乃至政治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由于国内市场体系比较健全,因此政策着眼点更加重视政府的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我们国家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要注意中国是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在注重政府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同时,还要更加注意本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因此,中国石油安全体系的建设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第六章全面论述了提高我国石油安全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和其侧重点分析。在论述了提高我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总体思路以后,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了各个层次的政策建议。无论是单独的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或者两者的结合,其着眼点都分别落在供应安全、制度安全和金融安全叁个层次上。确保第一层次供应安全的政策思路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在经济手段中,财政税收政策将扮演非常明显和主要的作用。其中的战略石油储备作用比较显性,因此已有的一些政策对加强供应安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还有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的石油消费税等措施,也是对供应安全的一种保障。确保第二层次制度安全的市场化体系建设,也是以政府推进为主,但是建立在完善制度、深化市场化建设的思路上。制度完善是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的前提和基础,当然经济手段对制度建设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其中成品油定价机制就是一个影响面大、难以完善的现实问题。确保第叁层次石油金融安全的重点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现实中,企业的经营有着规避风险的天然要求,因此应当以石油期货品种的推出,来提前为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做一些铺垫和尝试。最后为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关于国家石油安全新观念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张海冰[10]2017年在《中国石油进口安全研究》文中认为石油是中国的第二大消费能源,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但是中国68.53%的石油却需要从国外进口,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而且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还将进一步攀升。高石油依存度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存在风险,面临威胁。一旦国际形势不稳定,中国石油进口可能被中断,对中国造成威胁。石油进口安全是指国家以合理的价格获得稳定不间断的石油供应、能将石油安全运送到国内、并能预防和抵御各种风险和威胁的状态。其衡量指标含供应安全、运输安全和价格安全叁个维度,叁个维度下具体包括8个要素:石油进口来源集中度、主要油源地的稳定性、中国与主要油源地外交关系的稳定性、石油输运能力、石油码头的接卸能力、保护海上运输安全的能力、保护陆上管道运输安全的能力和国际石油的议价权。中国石油进口的供应安全度较高,通过分析2011-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数据发现,进口来源集中度低,进口来源分散;通过分析2010-2015年主要油源地的石油产量和石油净出口量数据变化,发现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保持稳定;主要油源地的政治状况也较稳定,中国与主要油源地外交关系良好。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度较低,通过分析中国超大型油轮的数据发现,海上运输存在的问题有超大型油轮数量少,运力不足,海上航线途经的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存在地缘政治风险,缺乏关键海域的制海权;陆地石油运输方面,中缅原油管道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较为恶劣,管道的维修保护能力较低。中国石油的价格安全度极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国际石油议价权低,规避价格风险的能力低。解决中国石油进口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首先,中国应在国家层面认知到石油进口安全的重要性,从国家战略、制度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方向指导和支持。其次,对叁个维度的具体风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针对供应维度的风险,主要的解决措施包括:第一,强化中国的石油外交力度,深化与油源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第二,寻找新的石油进口来源,提高多元化程度;第叁,增加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针对运输维度的风险,主要的解决措施包括:第一,建造新的海运油轮,提高国油国运比例;第二,提高中国海军和空军的远洋护卫能力;第叁,运用联合国的力量保护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等关键海域;第四,积极推建管道应急维修政府间合作机制,并将管道安全纳入到现有的区域合作框架中。针对价格维度的风险,主要的措施有:第一,加快中国石油工业体制的市场化建设;第二,改革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市场定价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第叁,建立石油期货交易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四,推进人民币的国家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石油价格体制改革研究[D]. 匡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2]. 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 熊韶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3]. 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D]. 徐飞.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4]. 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张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5]. 国际石油安全形势下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D]. 苗绘. 云南财经大学. 2012

[6]. 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研究[D]. 夏妍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7]. 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前沿问题研究[D]. 李政. 武汉大学. 2012

[8]. 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 刘建. 南开大学. 2010

[9]. 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 王紫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10]. 中国石油进口安全研究[D]. 张海冰. 山东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