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主体参与模式 构建校本德育(论文文献综述)
汪杰锋[1](2021)在《农村校本德育视域中的优秀乡土文化“课程化”》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结晶与精神寄托,优秀乡土文化是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起点和源泉。当前,作为德育课程起点的乡村伦理缺失以及作为校本德育之源的乡土文化隐退,遮蔽了农村学校德育课程在塑造乡村精神文明、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方面的重要功能,需要立足皖西北颍淮乡土文化教育与传承实践,重拾优秀乡土文化的学校德育价值,通过挖掘乡土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农村学校课程的德育功能,完善基于校本的乡土课程保障机制,着力实现农村校本德育视域中的乡土文化"课程化"。
杜建群,吴常红,王歆玥[2](2021)在《生命观照: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刍论》文中提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承载着关怀学生生命健康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双重使命,学生的个体生命理应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关照点。然而,实践中德育教育目标未凸显对学生生命需要的关注,德育教育内容未体现对学生生命经验的重视,德育活动过程未突出对学生生命活动的组织,德育活动评价未关照学生生命整体价值,难以发挥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从生命关怀视角激发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培养集体生命意志,树立中职生大国工匠精神,是发挥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的重要路径。
费勤芳[3](2021)在《校本德育课程与学科内容统整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内容统整,就是课程资源的统筹规划与系统整理。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的统整,就是将校本德育课程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相关内容相关联,综合运用相关实践活动,构建"阶梯层递式"的活动体验模式。我们开展实证研究,找到学科与校本德育课程的契合点,进行有效的统整,让实践活动富有时代性、实效性。通过设计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同校外的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力求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刘洁[4](2019)在《基于沂蒙精神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德育是造就人格的基础工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与重心。德育由学校作为施教者,按照相应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者加以影响,其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品德,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主体。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离不开学校对德育教育方法、模式的创新。德育校本课程侧重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校特点,通过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相关德育教育资源,在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对于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沂蒙精神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独特的育人意义与价值,是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重要教育资源。沂蒙精神融入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重点对沂南县马牧池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旨在分析案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与启示,同时针对其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性建议,为其他学校开展德育校本课程提供相应的借鉴,以促进德育校本课程在更广范围内推广,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更好地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其一,引言部分;其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其三,基于沂蒙精神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调查;其四,M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成效与问题;其五,沂南M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与启示;其六,改进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建议。研究选择校本课程这一视角切入,将校本课程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认为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赋权行为,学校可以以学生为本位、以区域文化为依托更好地开发特色性课程,灵活多变性将有效地调动师生的热情,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结合案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研究认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要具有针对性、坚持主体性、注重开放性、把握特色性。同时结合小学教育的情况,在开展德育校本课程上,学校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开发主体的意识和能力;改善学校文化,优化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环境;制作完善课程评价反馈体系。
周瑶[5](2019)在《叶圣陶德育思想引领下的“假日修行”德育课程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人本德育理论,在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引领下,我校开展积极的探索,实施了"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该课程以"做人"为德育价值和目的,通过挖掘传统节假日的教育意义来丰富和拓展德育内容,贯彻了主体性、实践性、整体性、师表性的德育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发挥德育的作用。
洪志忠,李虹瑾[6](2019)在《让“家乡味”香飘校本德育课程》文中提出校本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者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参照国家课程标准,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性质、目标、特点、条件和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地方资源开发、设计、实施的,用以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课程。在具体开发过程中,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扎根本土,开发有"家乡味"的校本德育课程,是提升校本德育课
杨延从[7](2018)在《基于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校本德育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过程是发掘乡土文化底蕴,深化德育治理工作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在厦门市翔安区教育研究中心的组织下,在课程专家、校长及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辖区内几所高中共同挖掘显性乡土物质文化与隐性地域精神文化元素,将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校本德育课程的构建、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新体验与认同闽南优秀传统传统文化与精神风尚,实现了德育工作的科学
高臣[8](2016)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中介,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正因为如此,教育改革也总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它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教材、课程政策等方面的诊断与分析。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政策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在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影响因素和基本理念后,提出了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对策与建议,最后根据前期研究构建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具体来讲,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绪论部分。首先,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理论发展的需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工作改进的需要,本论文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研究与探索。通过中国知网(CNKI)、Google学术、超星、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EBSCO、 Proquest、Springer Link、Emerald以及图书馆等多种途径,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相关研究文献做了全面系统的查阅、收集、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德育评价模式、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政策以及评价实践等几方面。其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我国近年来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政策与措施不够灵敏,没能及时地反映实践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发展面临的新任务;二是静态研究较多,缺乏动态分析与比北较;三是理论探究较多,实践推行较少;四是引进推介较多,本土化创新不足;五是大多以某一学校或某地区的几所学校为个案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而缺少跨地区地对照与比较。其次,本研究界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课程评价等核心概念,并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以及复杂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采用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法是直接认知、洞察评价对象的最好方法,可以获得第一手信息,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听课法、测试法、调查研究法。查阅文献分析法,如查阅自评报告、课程设置、单元课设计、教案、课程大纲、实施总结、课业资料、学科考核等原始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将第一手信息和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正确诊断,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希冀借此来为研究的深入展开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第一章,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审视。对这一研究域的审视,不但要从现实需要出发,还要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实践基础中进行综合考量和深入分析。首先,本研究从我国古代时期的德育评价、近现代时期的德育评价以及建国后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三个阶段探讨了德育课程评价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复杂性现状和问题作出较为全面的认识奠定基础。其次,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正随着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而进行渐进式改革。从课程评价主体角度看,主要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从课程评价对象角度看,主要采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水平“三维立体”的评价方式。“自上而下”的德育课程评价主要体现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管理体制仍然是在中央集权制度的框架下,课程开发和评价是以国家为主体,地方和学校处于从属和执行的地位。从课程管理目标和渐进式改革方向以及我国各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中央一级的课程管理还会有相当程度地保留,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下而上”的德育课程评价主要体现在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对其独立制定和实施的校本课程进行的评价和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开设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进行的评价。最后,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与当前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理念:管理主义色彩浓厚;二是主体:缺乏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三是过程: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方法: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五是功能:改进、激励和导向功能弱化;六是效益:投入大产出少。第二章,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剖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作为一项十分复杂的价值判断活动,既受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又受中等职业学校内部诸因素和德育课程评价本身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些因素的确定,能够获得课程系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找出偏差,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评价的主体因素、评价的对象因素、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因素、评价的环境因素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因素等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主体包括课程专家、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行业协会和企业等代表不同团体利益的人员,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需求,从不同角度进行课程评价。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对象在宏观层面涉及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中观层面涉及课程开发、过程设计的评价和课程整体系统的评价,微观层面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其结果等方面的评价。一般说来,影响学校课程评价的环境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社会因素、经济和文化因素、评价氛围和评价制度因素等。课程评价理念决定着课程评价的性质和取向,课程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不同课程评价理念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理念有: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有效性课程评价理念、交往性课程评价理念和学生中心的课程评价理念。基于对中职德育课程评价复杂性的分析和评价理念的梳理,本研究提出运用复杂性理论尝试破解中职德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即实现三个思维转向:实现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向;还原论思维转向还原论思维与整体论思维相结合;静态评价思维转向发展性评价思维。第三章,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想。首先,确立科学主义的人文精神课程评价观,全面关注中职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类指导来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其次,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客观性。第三,合理认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复杂性,评价过程中注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第四,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德育评价视角,对评价的运行机制和评价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以“一体四径”为抓手,构建“开放式平台”,通过创设“互联网+”的信息渠道,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与氛围,为德育课程评价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五,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和法律政策保障等。第四章,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通过收集全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方案,并向全国多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生、课程设计专家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指标问卷,比较客观地设计出了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评价指标,并为各个指标赋予了的权重。本研究共设三个级指标,并赋予三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课程设计(0.4)、课程实施(0.3)和课程效果(0.3),共设12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课程思想、课程目标、教材、课程标准、课程特色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策略、课堂反应、达标程度和学生学业水平。依据该体系对课程设计中的教材、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课堂教学和课程效果中的学生学业水平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并对评价对象的选取、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的结果进行解释与分析。
李玉明[9](2014)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德育研究主要围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承、德育队伍建设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理性分析研究现状,现存在相关研究的成果比较少,参与研究的范围比较窄,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思路和重点,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少数民族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陈宗庆[10](2013)在《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将经验的德育主题活动改造成为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过程。本文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在落实育人目标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思考,通过梳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相关概念,说明系列化的意义,阐明系列化的步骤及原则,尝试架构合理的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理论,并通过对案例小学在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提出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校本建设意见。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概述了四个问题:说明选题缘由;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回顾与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是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探索的系统说明。其中第二章解释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内涵,指明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意义,从原则和步骤两方面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进行架构。第三章开展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前期调研。以A校为例,调查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现状,分析讨论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现有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考察了案例学校进行的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探索,说明该校在系列化探索中的经验和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部分是结语,指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价值和研究成果,强调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注意事项。
二、以主体参与模式 构建校本德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主体参与模式 构建校本德育(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校本德育视域中的优秀乡土文化“课程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优秀乡土文化的德育价值失落 |
(一)作为德育课程起点的乡村伦理缺失 |
(二)作为校本德育之源的乡土文化隐退 |
三、基于校本的优秀乡土文化“课程化”路径 |
(一)重拾优秀乡土文化的德育价值 |
1.充分发挥优秀乡土文化的德育价值 |
2.着力实现优秀乡土文化价值的德育转化 |
(二)挖掘乡土生活的德育资源 |
1.贴近乡村生活提炼德育素材 |
2.依托农村资源开发德育课程 |
(三)拓展学校课程的德育功能 |
1.学科课程是乡土文化德育的基本渠道 |
2.活动课程是乡土文化德育的重要载体 |
(四)完善乡土课程的保障机制 |
1.构建乡土文化德育课程共同体 |
2.建立发展性德育课程评价制度 |
(2)生命观照: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刍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关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阐释 |
(一)学校德育教育价值的本体分析 |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的生命体认 |
二、生命疏离: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困境 |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境遇 |
(二)远离学生生命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困境 |
1. 目标上脱离现实生活,未凸显对学生生命需要的关注 |
2. 内容上强调德育知识体系,未体现对学生生命经验的重视 |
3. 过程上以教师为主导,未突出对学生生命活动的组织 |
4. 评价上注重显性德育教育价值,未关照学生生命整体价值的发挥 |
三、生命回归: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追寻路径 |
(一)回归生命德育课堂,激发个体生命潜能 |
(二)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培养群体生命能力 |
(三)构建多维德育主题活动,凸显国家使命担当 |
(3)校本德育课程与学科内容统整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施原则 |
二、具体操作 |
(一)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统整 |
(二)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班队活动的统整 |
三、课程开发思考 |
(一)课程开发需要有效整合各类资源 |
(二)课程开发注重育人价值 |
(4)基于沂蒙精神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基于沂蒙精神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个案小学概况 |
第二节 个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
第三章 个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成效与问题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统计 |
第三节 个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成效 |
第四节 个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个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与启示 |
第一节 个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 |
第二节 个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启示 |
第五章 改进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建议 |
第一节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开发主体的意识和能力 |
第二节 改善学校文化,优化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环境 |
第三节 制定完善课程评价反馈体系 |
第四节 丰富沂蒙精神课程开发形式,提高课程教育实效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专家咨询调查表 |
附录2:个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个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4:沂蒙精神校本课程开发访谈提纲 |
附录5:沂蒙精神校本课程开发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6:沂蒙精神校本课程开发访谈提纲(学生) |
致谢 |
(5)叶圣陶德育思想引领下的“假日修行”德育课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假日修行”德育课程的价值和目的 |
二、“假日修行”德育课程的内容 |
三、“假日修行”德育课程的原则和方法 |
(一) 主体性的原则 |
(二) 实践性的原则 |
(三) 整体性的原则 |
(四) 师表性的原则 |
(8)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 |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理论发展的需要 |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工作改进的需要 |
(四)个人工作实践与研究的结合 |
二、研究综述 |
(一)文献综述 |
(二)文献述评 |
三、核心概念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德育课程 |
(三)课程评价 |
四、理论基础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三)复杂理论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思路与设计、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思路与设计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审视 |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历史回顾 |
(一)古代时期的德育评价 |
(二)近现代时期的德育评价 |
(三)建国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 |
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现状 |
(一)“自上而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 |
(二)“自下而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 |
(三)“三维立体”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 |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理念:管理主义色彩浓厚 |
(二)主体:缺乏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
(三)过程: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
(四)方法:评价方法过于单一 |
(五)功能:改进、激励和导向功能弱化 |
(六)效益:投入大产出少 |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剖析 |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影响因素 |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主体因素 |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对象因素 |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因素 |
(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环境因素 |
(五)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因素 |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 |
(二)有效性课程评价理念 |
(三)交往性课程评价理念 |
(四)学生中心的课程评价理念 |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思维转向 |
(一)线性思维转向非线性思维 |
(二)还原论思维转向还原论思维与整体论思维相结合 |
(三)静态评价思维转向发展性评价思维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想 |
一、确立人文精神的课程评价观 |
(一)科学主义的课程评价观 |
(二)人文主义的课程评价观 |
(三)体现科学主义的人文精神评价观 |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 |
(一)导向性 |
(二)科学性 |
(三)全面性 |
(四)客观性 |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复杂性敞视 |
(一)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
(二)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 |
(三)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
(四)德育课程与学校德育发展规划一致性评价 |
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体系构建 |
(一)开放式平台 |
(二)一体四径 |
(三)“互联网+”的信息渠道 |
五、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实施保障 |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组织保障 |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制度保障 |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技术保障 |
(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其他保障 |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实践 |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指标的制定 |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指标的应用 |
(一)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四本教材的评价 |
(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
(三)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之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
附录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之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
附录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之课程专家访谈提纲 |
后记 |
(9)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现状分析 |
( 一) 围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体现我国民族教育核心 |
( 二) 围绕思想道德教育实际,提出加强和改进教育策略 |
( 三) 围绕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突出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
( 四) 围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亚健康心理成因与对策 |
( 五) 围绕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承,探索提高德育实效性途径 |
( 六) 围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研究,探讨提高辅导员能力与素质路径 |
二、研究现状反思 |
三、今后研究展望 |
(10)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 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现状的反思 |
(二) 对小学德育活动主题系列化在落实育人目标方面作用的思考 |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一) 德育主题活动的相关探讨 |
(二) 主题活动系列化的研究与实践 |
(三) 活动在道德习得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
(四)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概述 |
一、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内涵 |
(一) 德育主题活动 |
(二) 系列化 |
(三)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 |
二、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意义 |
(一) 有助于优化校本德育资源 |
(二) 有利于促进儿童道德习得 |
(三) 有助于提高一线教师活动课程的设计水平 |
(四) 有益于提高活动课程的合理性 |
(五) 有利于落实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实效 |
三、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框架架构 |
(一)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原则 |
(二)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步骤 |
第三章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现状——以 A 小学为例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调查结果 |
(一)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前期准备 |
(二)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 |
(三)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育人实效 |
四、 研究结论 |
(一)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主题、目标与内容的安排缺乏阶段性和系统性 |
(二)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缺乏梯度性和序列性 |
(三)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有待进一步落实育人目标 |
第四章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探索及建议——以A小学为例 |
一、 A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校本特点 |
二、 A 校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探索 |
(一) 目标内容实现序列化,初步确定分年级育人目标 |
(二) 活动内容实现系统编排,承载于教材,落实于实践 |
(三) 活动评价实现多元化,引导儿童持续进行自我强化 |
三、 A 校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过程中遭遇的问题 |
(一) 教师的育人立场不能满足学生的道德成长需要 |
(二) 德育主题活动的内容选择未切实反映具体目标 |
(三) 德育主题活动的评价缺乏针对性,练习缺乏灵活性 |
四、 A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相关建议 |
(一) 规范系列价值选择的标准,适切地设计分年级目标 |
(二) 注重活动内容与形式间的联系,有序开展各年级活动 |
(三) 针对性地对活动进行评价,激发学生自我强化的需要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2: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 3: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育人目标内容调查(教师) |
附录 4: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育人目标内容调查(学生) |
四、以主体参与模式 构建校本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校本德育视域中的优秀乡土文化“课程化”[J]. 汪杰锋. 邢台学院学报, 2021(04)
- [2]生命观照: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刍论[J]. 杜建群,吴常红,王歆玥. 职业技术教育, 2021(34)
- [3]校本德育课程与学科内容统整的实践[J]. 费勤芳.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1(10)
- [4]基于沂蒙精神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刘洁. 聊城大学, 2019(01)
- [5]叶圣陶德育思想引领下的“假日修行”德育课程探索[J]. 周瑶. 辽宁教育, 2019(06)
- [6]让“家乡味”香飘校本德育课程[J]. 洪志忠,李虹瑾. 福建教育, 2019(08)
- [7]基于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策略[J]. 杨延从. 福建教育, 2018(52)
- [8]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研究[D]. 高臣. 西南大学, 2016(04)
- [9]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研究[J]. 李玉明. 职教通讯, 2014(19)
- [10]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 陈宗庆.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