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赵翠清[1]2004年在《河南省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河南省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文章。学术界对小城镇的研究成果很多,但20多年来,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对小城镇的研究成果始终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时间要求。传统的小城镇研究一般都是关注小城镇本身如何建设的问题,新的形势则要求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小城镇发展的问题。河南省小城镇处于刚起步阶段,但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大多数小城镇吸纳劳动力能力弱,还缺少高一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等问题,影响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年来小城镇建设的实践,发展小城镇,有助于解决“叁农”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有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等,这些成为本文对策选择的重要依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外小城镇的实践以及河南小城镇的现状,以期能为河南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和经验借鉴之处。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增长极理论等是本文分析小城镇发展的理论出发点。在这些理论的支持下,本文深入分析了河南省小城镇发展的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河南小城镇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预测。由于文章是从区域角度出发来审视河南省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发展又处在不断加速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因此,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新形势对小城镇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借鉴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重点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小城镇发展提出了对策。 鉴于小城镇问题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问题,既是一种经验的、实证的研究,又是规范性发展理论的探讨。因此,本文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综合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在坚持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分析。把个别(小城镇)分析和整体(区域)分析有机统一起来,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在对策方面,提出了河南小城镇发展要遵循的原则,并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发展小城镇,为河南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景净植[2]2015年在《河南省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统计显示,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左右,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26.6%左右,这意味着有将近1 635万人是农民身份的市民,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并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城镇化的水平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在中部崛起的各省当中,低城镇化肯定是与实现中原崛起不相适应的。因此,如何在河南省相对落后的地区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现在工作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各地市的经验分析,提出了针对河南省小城镇发展的合理性见解,希望对于促进河南省的城镇化,进而提升河南省的经济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杜庚[3]2016年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强调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至此,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对小城镇的发展尤为重视。新型城镇化就是讲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的一个目标体系就是建设健康城镇化。小城镇群众体育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提高居民身体素质,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乒乓球活动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郑州市小城镇这个特殊的地域类型,群众乒乓球活动开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都是值得我们这些乒乓球研究者所关注的。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小城镇群众性乒乓球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策略。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有:1、郑州市小城镇缺少专职的群众体育管理部门,现有的管理者存在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等问题,这影响着群众乒乓球活动的发展。2、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缺乏场地设施,并且现有的场地设施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群众的活动需求。活动形式主要以自发组织为主,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政府对群众乒乓球活动的重视力度不够。3、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的参与者年龄阶段多集中在45岁左右,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受教育程度以高中(中专)为主,职业则是以个体工商户居多,他们的收入也多集中在2001-3000元。他们多选择在周六、周日进行活动,活动时间多在30-60分钟,公共体育场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4、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参与者的活动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提高技能,年平均消费400-600元,其主要需求是多建设活动场地和多组织比赛。并且,郑州市小城镇缺少群众乒乓球活动的专业体育指导,缺乏运动氛围。5、在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未参与者中,缺乏组织和兴趣不浓是阻碍他们参与乒乓球活动的主要因素,他们希望能够多增加对乒乓球活动的宣传,增加运动氛围,提高组织能力,有72.5%的未参与者表示,如果条件改善,他们愿意尝试乒乓球活动。6、影响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要包括: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因素,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因素,乒乓球活动特点因素,以及场地设施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管理水平因素。7、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缺少群众乒乓球活动设施,政府等职能机构管理力度不够,群众乒乓球活动社会指导不足,群众乒乓球活动体育消费能力较弱,以及缺乏活动氛围,群众活动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共同制约着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的发展。8、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发展主要建议有:(1)多途径、多渠道吸收资金,积极改善小城镇的乒乓球活动场地设施,扩大现有场地的社会开场程度。(2)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建立标准化服务。(3)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建设,提高群众乒乓球活动的科学健身性。(4)打造乒乓球品牌赛事,活跃乒乓球活动消费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小城镇体育产业。(5)增加对群众乒乓球活动的推广和宣传,培养良好的活动氛围,提升群众参与乒乓球活动的积极性。

时二鹏[4]2016年在《豫南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城镇空间形态是城镇内在发展的外向表现形式,它承载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其演变历程也记录着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担当和价值追求。小城镇空间发展因时因地而呈现阶段化特征与区域性差异。豫南地区因其欠发达的发展水平、农业产区的功能定位、多样化的地形地貌、人口增长与粮食增产的矛盾、历史上的四战之地和人口迁徙通道等特殊背景,在城镇发展和空间形态演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表现出自身的时空特征。对豫南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发现城镇空间与功能演变问题、研判城镇未来空间发展方向、提升城镇空间发展效率,对处于相对落后水平的豫南地区小城镇空间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豫南地区小城镇空间发展大多具有建设上的高密度性、功能上的高混合性,和要素的集聚性、布局的紧凑性,以及空间发展的高密封性等基本特征。城镇空间中的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交通空间、居住空间和工业空间等各主要构成要素演变体现出多元化与时代性特征。目前来看,豫南地区小城镇内部空间发展大多存在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空间扩展无序、重“外表”而轻“内在”的空间表达夸张、重“复制”而轻“特色”的空间形式单调、重“指令”而轻“需求”的空间功能失衡等问题。而从外部空间形态来看,建国以来豫南地区小城镇整体上经历了点(带)状形成阶段、带状延伸阶段、网状发展阶段和内部填充阶段的空间形态演化过程。影响豫南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发展、社会需求、心理惯性、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以及政策法规、科技进步和城镇规划引导等。通过对豫南地区小城镇类型及其空间形态发展进行对应性研究,可将其分为综合型小城镇多区域集聚面状空间形态、工贸型小城镇单心辐射点状空间形态、商贸型小城镇多心集聚网状空间形态、旅游型小城镇双核联动带状空间形态和农业型小城镇单心沿轴指状空间形态等几大特征类型。通过深入研究还可以发现,在这些小城镇分类空间发展中,聚落空间从同质同构转向异质异构,发展空间选择从镇区为主转向多元发展,区域空间联系从孤立发展转向相互合作,空间要素变化从简明单一转向丰富多样。总体上,城镇功能空间演变体现出明显的地域化与现代化更迭的发展趋势。根据前述研究基础,本文还提出了通过分类引导实现空间差异化发展、通过集中集约发展实现空间生产效率提升,和通过城镇生态关系优化保障城镇空间发展安全的空间形态发展策略。

何赛萌[5]2013年在《河南省郏县城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城镇化的水平往往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城镇化能将资源、技术和产品集中在一起,产生更多的消费,创造更多的就业,形成聚集效应,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城镇处于我国城镇体系的中心和结合点,上接大中城市、下连广大农村,具有人口转移半径短、发展潜力大等比较优势,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可见,县域城镇化在我国整个城镇化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必须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郏县地处中原,2011年城镇化率为3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27%)和河南省平均水平(40.6%)。城镇化发展缓慢,制约着郏县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瓶颈”。鉴于此,论文以郏县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原则,从城镇化一般理论入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郏县城镇化进行了研究,希望对促进郏县城镇化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首先,论文对小城镇及城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郏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从城镇发展均衡性、空间分布、产业结构、城镇规模等角度对郏县城镇化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郏县城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各个城镇职能不健全,城镇的规模较小,县域产业支撑不够,土地等相关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通过对郏县发展基础SWOT分析,发现郏县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区内各类资源丰富,又有国家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和省内外城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城镇化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此外,在理论研究和区域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找出郏县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规模小、工业化与城镇化在空间上分离、产业支撑不够、村庄空心现象严重等),并对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判断,提出构建“一主、两副、两极、七点、四轴”的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的想法。最后,就推动郏县城镇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包括:一、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城镇化发展:(1)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2)着力推动产城互动,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3)大力发展第叁产业,增加城镇劳动力吸纳能力。二、创新规划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四、创新机制,突破资金筹措瓶颈。五、城乡统筹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六、深化改革,推进消除城镇发展的体制障碍等。

刘敏[6]2016年在《高速公路建设对河南省城镇化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城市空间扩大了近叁倍,城镇化率超过了50%,超过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且差异明显、城镇化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弱等问题亟待解决。城镇化水平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综合实力。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积极推进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不足和消除市场壁垒,更有利于解决叁农问题。在目前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城镇化的发展能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加强大的增长动力,有效的促进河南省叁化协调,保障社会经济等全面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的一种常见状态。区域差异表现为城镇化结构差异,反映为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差异。提高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在全国发展中比较缓慢,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城镇化结构的区域不均衡,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是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交通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东部沿海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其交通网络发达,高速公路修建较早且里程较长、密度较高;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其交通条件一般较为落后,高速公路拥有量相对少,因此,高速公路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高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高速公路分布不均衡造成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也就形成河南城镇化结构不均衡。因此,对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在全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发挥好高速公路的先导性和基础性服务的作用,为城镇化建设协调推进做好保障。城镇化结构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影响城镇化结构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在河南省以陆路交通为主的城镇体系中,高速公路已成为影响城镇化结构变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河南省的18个地级城市为基本的研究单元,利用空间模型对河南省城镇化结构进行定量研究。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概括了城镇化结构的内涵、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接着从分析城镇化结构的构成入手,梳理出城镇化结构演化的历程、现状和特征,然后对城镇化结构的核心——人口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人口规模结构分析从农村人口迁移开始,通过计算18个地级市首位度,揭示河南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构成;城镇空间结构主要用断裂点理论来分析,本文把高速公路作为主要因子之一,计算结果反映了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分界区,从而呈现出城市间静态空间分布。论文收集了河南省的相关数据,对城镇化结构和高速公路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论证,发现城镇化结构和高速公路发展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高速公路对城镇化结构的影响,并深入剖析了河南省城镇化结构的地区差异。随后,论文选取了河南省2003年以来的城镇发展和交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城镇化结构演变进行了详实描述,综合结果反映出,河南省城镇化结构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延伸,出现核心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外围地区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小的演变趋势,突出反映了高速公路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空间的聚散变化。最后,结合河南省地理特征和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河南省城镇化和高速公路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不同区域通过因地制宜地建设次级高速公路,增强与相邻城市间经济融合的交通基础条件,进而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在提升河南省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解决城镇化地区差异、促进城镇化结构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陈双双[7]2016年在《河南省农民迁移小城镇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也是合理转移农村人口的过程,推进农村人口的合理、有序转移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向东部大城市、特大城市迁移,这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病”,如交通拥挤、管理困难等。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2014年河南省总人口1066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43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总量的9%,河南省要推进城镇化就需要推动农村人口的合理转移。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变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就近城镇化及小城镇的发展引起了国家和相关学者的关注。小城镇作为就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为解决“城市病”问题及推进人口就近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小城镇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农民迁移小城镇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从而发现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小城镇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小城镇成为地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一方面,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关于人口迁移的研究进展,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另一方面,对有关农民迁移小城镇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了人口迁移理论基础,包括拉文斯坦“七大迁移法则”、“推—拉”理论、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新迁移经济理论,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为第叁章、第四章,首先,分析河南省小城镇发展现状及农民迁移现状,通过现状分析为农民迁移小城镇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做铺垫。其次,对农民迁移小城镇的意愿进行分析,得出多数农民有进城意愿,男性比女性迁移意愿强,人均年收入高的家庭迁移意愿更强,掌握技术及文化程度高的农民迁移意愿更强,平原、丘陵地区农民迁移意愿更强的结论。最后,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个人、家庭、城镇、制度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制度因素对农民迁移意愿起关键作用。第叁部分为最后一章,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合理推动农民迁移小城镇的对策建议,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及教育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农民的有序转移。

郭汝[8]2008年在《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合理规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中部崛起”战略被正式提出,同年,党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背景下,作为新农村建设龙头的小城镇被推到了新的历史转折点。“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提出,是落实“五个统筹”的重要举措。重视小城镇建设应是各国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共同选择,基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地位,必须高度重视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建设首先涉及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无法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因此必须推进小城镇合理规模化战略,对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合理规模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论文从研究背景开始,引出了本次研究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国内十多年来篇名含有“城市规模”关键词的核心期刊所有论文和叁年来《小城镇建设》杂志篇名含有“新农村”关键词所有论文研究视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的检索分析,系统把握了已有城镇规模相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近年来分形理论在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做出了特别强调。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视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其次,论文对国内外小城镇建设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一方面,通过对国外部分国家小城镇建设状况的比较,总结出了小城镇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对我国及我国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小城镇建设发展状况从发展历程、规模结构、建设水平和空间特征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规模发展变化走势及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外部分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针对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对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合理规模问题进行研究的意义。再次,论文对小城镇合理规模研究的区域视点、生态视点、经济视点及社会视点做出了释义,对有关各视点的理论分别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基于各视点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本文基于各视点将要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后,从四个研究视点入手,对湖北省武汉市柏泉镇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两个小城镇的城镇合理规模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两个小城镇合理规模的大致范围,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得出了本文的结论与启示。

张德仓[9]2006年在《城镇化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快速、持续发展被提上国家发展的议事日程。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对于解决“叁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五”大以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的启动,有力地推进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少部分种田能手集中,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在小城镇飞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许多小城镇建设发展没有明晰的战略指导,缺乏科学的经济管理机制和模式,导致村镇建设散而无序、土地利用不经济、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配套;缺少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小城镇与区域之间不能有机地协调促进,限制了小城镇对区域作用的发挥;小城镇资源被无偿划拨、行政管理混乱,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等。以上问题不仅对小城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从长远上制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论文以“叁农”问题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所面临的关系小城镇未来发展的叁个关键问题: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深入剖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小城镇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观念保守,体制不健全;财政财力不足,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比例低;规划落后于建设,规划中存在非科学因素;缺乏区域设施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以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小城镇规划、河南省内乡县瓦亭镇村镇规划和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展开实证分析,验证对策的可操作性。本文通过研究力图探索解决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期能够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加快“叁农”问题的解决。

张鹏伟[10]2003年在《河南省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我省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为解泱这些问题,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根据实际确定小城镇发展类型,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用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翠清. 郑州大学. 2004

[2]. 河南省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景净植. 经济研究导刊. 2015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郑州市小城镇群众乒乓球活动发展研究[D]. 杜庚. 河南大学. 2016

[4]. 豫南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策略研究[D]. 时二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5]. 河南省郏县城镇化研究[D]. 何赛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6]. 高速公路建设对河南省城镇化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D]. 刘敏. 河南农业大学. 2016

[7]. 河南省农民迁移小城镇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双双. 东华大学. 2016

[8]. 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合理规模问题研究[D]. 郭汝.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9]. 城镇化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D]. 张德仓. 重庆大学. 2006

[10]. 河南省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张鹏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标签:;  ;  ;  ;  ;  ;  ;  ;  ;  ;  ;  ;  

河南省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