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如何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偏好的研究——产品意义的方法

价值观如何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偏好的研究——产品意义的方法

王家国[1]2004年在《价值观如何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偏好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只是研究那些具有一定环保知识,有意识地购买过绿色环保产品的消费者,使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价值观如何影响他们对绿色产品的偏好。本文应用Allen(1997)与Allen和Ng(1999)提出的产品意义方法来研究价值观对两种绿色产品偏好的影响,即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的牛奶/粉和一次性环保纸杯。全文分5章,第一章介绍了对绿色消费者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状况;第二章介绍了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批判性吸收和拓展,在第叁章里提出了本文的两个研究假设;第四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最后在第五章里报告了本研究的结果。 第一章共分为4个小节,先介绍了绿色消费和绿色消费者的定义,然后指出绿色消费者和一般消费者的区别,最后从消费者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消费者的环保知识或生态知识、绿色消费者的态度、消费者的环保行为、消费者的个性特征、消费者的价值观这6个方面来介绍对绿色消费者的研究。本文将在回顾价值观影响消费者产品选择的基础上来研究其价值观如何影响对绿色产品的偏好。 第二章介绍研究价值观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文献,本章分两节,虽然目前对价值观有很多的研究,但在第1节里只介绍了价值观的两种流行的定义,并且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指出消费者的价值观影响其消费行为。在第2节里,介绍了价值观影响消费者产品选择的叁种方法。直接影响的方法,一般态度-调和方法,属性调和方法。有叁个属性-调和方法的变形,Lindberg,Garling和Montgomery(1989)的多维属性模型和Gutman(1982)的方法-目的链和Scott和Lamont(1973)的信念中心性模型。这叁个模型都基于Fishbein(1967)和Rosenberg(1956)的期望-价值理论。尽管以上这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其局限来源于期望-价值理论。对期望-价值理论最主要的批判是它不能解释消费者的偏好到底哪一部分由其对产品的无形属性评价带来。因为由消费者对产品无形属性的评价带来的产品偏好并不能通过量度消费者对有形属性的偏好得到。消费者对无形属性的偏好也必须量度(不是通过期望-价值理论和多维属性模型)。Allen(1997)与Allen和Ng(1999)提出的产品意义的方法可以用来解释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 第叁章分为3节,在介绍了产品意义的理论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两个假设。本文主要介绍叁种普遍的意义理论和一个具体的产品意义理论。即Osgood(1952)的行动主义者方法,Saussure(1974)的符号学视角,Szalay和Deese(1978)的心理意义观点和Richins(1994)的产品意义方法。本文应用产品的实用性和象征性这两个对立的意义来代表价值观对产品偏好的影响。 第四章分为叁节,先在第一节里总体性地阐述了本研究的设计思想,随后在第二、第叁节里介绍了研究样本和调查问卷的构成。本文选择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的牛奶/粉和一次性环保纸杯作为研究的代表性的绿色产品,价值观量表和意义判断偏好量表都来源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综合Rokeach的价值观量表和Schw州z提出的价值观域:实用性意义和理性判断量表以及象征性意义和感性判断量表都来源于Allen和Ng(1999)的研究,在本文里,考虑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测量的对象是对绿色产品的评价,只保留了6个实用性意义和理性判断类型量表和8个象征性意义和感性判断量表。对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了多元回归的方法来揭示价值观对绿色产品偏好的影响方式和路径。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于高校在校学生和互联网网民,但绝大部份是在校学生。样本要求对绿色产品有一定了解并且有意识地购买过绿色产品。 在第五章.里报告了本研究的结果,共分为5节,在第一节里介绍了对变量探索性研究的结果。在第二节里,多元回归结果表明牛奶/粉的营养成份、包装、生产日期这叁个有形属性的重要性显着地预测了绿色牛奶/粉的偏好;普遍性的价值观域、成就感价值观域、仁爱价值观域、自我导向价值观域、安全感价值观域、享乐主义价值观域这6个价值观域也预测了对绿色牛奶/粉的偏好,价值观影响的直接路径强度小于间接路径强度,说明价值观对绿色牛奶/粉偏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和产品的有形属性的重要性来实现。对一次性纸杯的多元回归结果表明一次性纸杯内壁光泽度这个有形属性的重要性显着地预测了对一次性纸杯的偏好;成就感价值观域、遵从价值观这2个价值观域也显着地预测了对一次性纸杯的偏好,价值观对一次性纸杯偏好影响的直接路径强于通过有形属性影响的间接路径,即价值观对一次性纸杯偏好的影响是一种直接的方式,没有调和纸杯有形属性的重要性。因此,由于二个研究结果都不能支持假设一和假设二,所以,我们只能推断出对绿色产品这一大的产品类别,对于不同的产品,价值观对产品偏好的影响方式并不一样,有可能是直接的影响,也有可能通过调和产品的有形属性而产生的间接的影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某些特定的价值观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由于本研究的局限,如样本、量表和时间、财力和人力,使得研究的范围受局限并且代表性不强,不能把本研究结果在广泛的绿色产品类别里应用,但结果至少表明,应用产品意义一调和的方

刘辛夷[2]2018年在《消费者价值观对绿色产品选购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有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粗犷发展史,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当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新发展模式,中国政府也不例外,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人们的消费意识和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绿色消费、绿色产品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绿色消费?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论证并认可了消费者价值观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影响作用,然而对于购买绿色产品的影响作用的相关论述还未多见并且也缺乏实证支撑,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另外,作为绿色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但潜力巨大的四川省首府成都市,其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正在逐渐兴起,因此,运用实证的方法,以成都居民为研究对象,研究消费者价值观对绿色产品选购的影响,既能努力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又能为推行绿色产品提出合理建议,进而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将在Sheth,Newman and Gross消费者价值模型基础上探讨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和条件价值对选购绿色产品的理论影响并以四川成都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其主要内容是: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回顾并对国内外学者基于消费者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分析五种消费者价值观对选购绿色产品的影响进而建立理论模型并提出假设。叁、通过问卷调查,并遵循严格的实证研究范式,对消费者价值体系对成都市居民选购绿色产品的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和条件价值均对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有正向积极影响;性别、年龄等人类特征与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城市居民选购绿色产品呈集群性,五种价值观组合不同,受影响的人群类型就不同。四、论文最后部分,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等层面为绿色产品的推行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促进绿色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从而对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做出一定的贡献。

韩娜[3]2015年在《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政策干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绿色消费领域集中于对个体心理变量的分析,对外部情境因素虽有涉及,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忽略了外部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导致推动绿色消费的政策干预策略效果缺乏有效性及持久性。按照行为干预策略的观点,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需要建立在对个体行为心理归因的深刻理解基础上,鉴于绿色消费同时受到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有必要将个体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同时引入绿色消费模型,在辨析内外部因素对绿色消费作用机理的同时,探索外部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以个体绿色消费行为心理归因为基础的政策干预策略体系。本文以管理学理论、环境行为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政策干预变量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的作用机理,以此为基础构建政府干预路径。首先,阐述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内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其次,以消费决策行为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绿色消费行为划分为四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选取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概念模型;然后,运用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理论分析内外部因素对绿色消费的作用机理,提出研究假设;之后,采用结构方程、多元回归等方法对605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构建嵌套模型考察分组变量对模型产生影响的根源;最后,构建政府推动绿色消费的政府干预路径及相应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第一,对绿色消费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拓展了绿色消费的研究内容。消费者行为涵盖多方面的内容,购前评估、购买、使用、用后评价以及废弃,但是以往绿色消费研究往往以单一绿色消费行为的分析作为研究内容,缩小了个体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依托消费者行为内涵,将绿色产品购买行为、绿色产品使用行为以及废弃物处置行为叁种绿色消费行为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绿色消费行为;然后,依托消费决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将叁种绿色消费行为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心理阶段,并针对不同绿色消费行为的心理阶段选取影响因素,采用实证方法建构了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政策干预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模型;最后,比较了不同因素在叁种绿色消费行为中的异同,从而拓展绿色消费的研究内容。第二,建构了基于心理归因的消费行为与干预政策整合模型。干预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对个体行为心理归因的深刻理解基础上,但是以往的研究或者仅仅关注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或者主要关注行为的干预政策,将二者整合起来加以分析的文献还很少见。本文将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心理归因和干预政策变量同时引入模型,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个体心理变量和政策干预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机理,同时深入剖析政策干预变量和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整合模型——绿色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整合模型。第叁,推动绿色消费的政策干预变量多样,以多路径方式嵌入到个体绿色消费心理层面对绿色消费行为发生作用。政府干预变量包括政策法规、激励机制和宣传教育。政策法规通过绿色消费态度间接影响叁种绿色消费行为,除此之外,政策法规对绿色产品使用行为还存在直接作用关系;激励机制与叁种绿色消费行为之间仅存在直接作用关系;宣传教育通过个体认知变量和绿色消费态度实现对叁种绿色消费行为的间接影响。第四,基于个体心理和干预变量角度建构了政策干预路径。以往绿色消费研究在分析不同因素对绿色消费行为作用机理的同时,大多忽略了外部因素对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关系,导致构建的政策干预路径或提出的政策建议缺乏对个体心理因素的深刻剖析,使之缺乏有效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建构了基于个体心理和政策干预变量的政策干预路径,由于本文同时将个体心理和政策干预变量同时引入模型,从而使构建的政策干预路径和策略在行为改变速度、适用人群广泛性、适用行为通用性以及政策效果持久性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第五,从政府和消费个体心理两个层次着手构建绿色消费的干预策略。在政府层次应从规范绿色产品认证机制、推广新兴媒体应用、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全面的激励机制和宣传教育六个方面推广绿色消费;在个体心理层次应从提升个体绿色消费认知和培育积极正向的绿色消费态度两个方面推广绿色消费。

魏蓓[4]2010年在《基于消费者态度的绿色化妆品购买决策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开始提倡“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的环保概念,由此而催生了一种新的消费产品—绿色产品。但是,绿色产品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需要对消费者市场进行培育。于是,研究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态度就成为了关键的环节。本文以绿色化妆品为切入点,是基于消费者对绿色化妆品态度的购买决策的研究,涉及到两个层面的讨论:(1)影响消费者对绿色化妆品态度的属性;(2)态度的各个属性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消费者态度模型”与“消费者态度-决策模型”。笔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小范围的采样,并运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绿色化妆品市场的现状提出了合理的营销建议。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研究方法;在第二章绿色化妆品与消费者态度相关理论基础中,对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第叁章消费者对绿色化妆品态度结构模型的构建,通过文献的整理,归纳总结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七个态度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消费者态度模型”与“消费者态度-决策模型”,运用SPSS 13.0软件对搜集来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消费者态度对于购买决策的影响分析,运用回归分析对“消费者态度-决策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了在消费者购买绿色化妆品时,对消费者采取购买行为影响最大的若干因素;第五章基于消费者态度的绿色化妆品营销组合启示中,针对上文得出的实证结论,通过营销组合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的分析,得出针对性的营销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构建了“消费者态度模型”与“消费者态度-决策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找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化妆品时,采取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产品功能、价值观以及产品偏好。

张天舒[5]2017年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对绿色消费意愿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15年年末,《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施意见》由中国环境保护部印发(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节约优先、绿色消费”是《实施意见》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其中体现了两个关键词,一是“节约”(指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二是“绿色”(指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绿色消费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的支撑,通过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为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贡献力量。如何切实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如何促进公众生活方式绿色化成为目前政府和学术界思考的焦点问题。在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关系上,基于Ajzen(1991)对行为意愿的定义,将绿色消费意愿定义为消费者实施绿色产品购买的倾向及愿意为此付出的努力。因此,以绿色消费意愿预测绿色消费行为,通过观察、分析、验证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了解绿色消费行为。学者们普遍认同文化对消费、对消费者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德尔·霍金斯,2014)。营销学家德尔·霍金斯认为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主要在于它为人的行为设置了规范,而规范源于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产生一定的社会规范,最终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本文认为,要想了解中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或行为意愿,就要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境及文化背景加以考察,从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入手,研究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及行为。本文以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为出发点,以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为落脚点,其间以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心理作为分析路径,全文以“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环境意识—绿色消费心理—绿色消费意愿”为研究脉络。同时,本文也针对绿色消费领域中存在的“态度-行为”差距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实证研究。选取了符合中国消费情境、具有消费领域特征的变量—感知消费风险作为调节变量,试图探寻“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行为”差距的问题,是突破当前相关问题研究中存在的困境和局限的一次大胆尝试。在研究方法上,根据研究目的、结合样本的可获得性等客观条件,通过对国内外现有量表的比较和分析,选取相对权威的、已受到实际应用检验并获得普遍认可的量表,作为本文的测量工具,上述潜变量均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形式。在进行正式的研究分析之前,先期收集100份小样本进行预测试,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确保测量工具的科学性、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深度访谈、专题小组座谈完善调查问卷,最终发放调查问卷1000余份,回收1048份,有效问卷1030份,占回收问卷的98.2%。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及统计软件(spss21,amos21),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经验证的本文最终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列述如下:第一,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对绿色消费意愿不具备显着的直接影响。二者之间的关联是通过环境意识与绿色消费心理的中介作用建立起来的。第二,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对环境关心和环境态度具有显着的影响。这是消费者价值观对其绿色消费意愿产生影响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关心与环境态度相比,环境态度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与绿色消费意愿间的影响力略大。第叁,环境意识与绿色消费心理之间存在内在作用机制,环境意识中环境关心、环境态度对绿色消费认知和绿色消费积极情感具有显着影响。第四,绿色消费心理的过程符合通常情况下消费心理的一般过程,即“认知—情感—意志”的过程,认知体现消费者理性的一面,情感体现消费者感性的一面,两个方面同时存在,共同影响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绿色消费认知和绿色消费积极情感相比影响力相差无几。第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中即存在受理性刺激的元素,又存在受感性刺激的元素,通过环境关心、环境态度、绿色消费认知和绿色消费积极情感的中介作用对绿色消费意愿产生影响。第六,感知消费风险在绿色消费认知和绿色消费积极情感向绿色消费意愿转化过程中存在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第七,月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人群其绿色消费认知水平更高,但受感知消费风险的影响也更大;女性的绿色消费积极情感水平更高,但受感知消费风险的影响也更大。本文的理论创新体现在:第一,本文参考借鉴“计划行为理论”和“态度-行为-情境”理论做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本文并非是将两者做简单的复制加总,而是兼容两者的关注点和研究思路,借鉴并有选择地在二者中选取相关变量并重新整合,旨在拓宽研究思路,以期获得新的研究发现。第二,以环境意识和消费心理为分析路径,构建了包含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环境意识、绿色消费心理、绿色消费意愿的关系模型。从社会学、心理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对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环境意识、绿色消费心理、绿色消费意愿进行综合考察,探究其内在作用机制,打破原有环境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边界、拓展研究视野。第叁,结合中国情境,选取感知消费风险作为调节变量,在理论上验证了感知消费风险在绿色消费认知和绿色消费积极情感向绿色消费意愿转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绿色消费“态度-行为”差距问题。本文的实践意义体现在:第一,本文即满足当前现实管理的需要,又符合当前中国绿色消费市场的现实情况。第二,本文突出了特定情境(中国文化和消费背景),探讨特定要素(感知消费风险)的作用,对有利于深入了解现实情况下的绿色消费领域“态度-行为”差距问题。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企业、政府厘清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环境意识、绿色消费心理和绿色消费意愿的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并验证绿色消费领域“态度—行为”差距的原因,引导绿色消费行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李锦锦[6]2015年在《消费者为何言行不一:绿色消费意向—行为差距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全民范围内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成为必然的选择。绿色消费作为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在全球得到宣传和推广,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消费者表示自己愿意绿色消费,但是人们在实际消费情境中,人们往往没有或者很少进行绿色消费,绿色意愿与实际绿色行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人们这种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现象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抵消社会技术进步带来的消费效率的提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使以消费者绿色消费意向为导向的绿色生产的绿色生产企业的产品投产失效,并付出高昂代价,戳伤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有可能导致更多社会问题。国外已有部分学者对绿色消费态度/意向与行为差距开展,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而我国关于绿色消费态度/意向与行为差异的研究微乎其微,仅有数篇关于绿色消费的问题和困境的探讨和梳理归纳国外的相关研究结论的文献,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深层因素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态度行为情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演绎和扎根理论归纳的方法,对导致绿色消费意向与行为差距的因素进行理论探索,最终构建了包含绿色认知、资源环境责任意识、习惯内的消费者个性因素,感知效能、感知消费风险、感知环境危机卷入程度在内的感知因素,产品因素、情景因素的绿色消费意向行为差距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设计问卷进行实证验证。研究结论显示:(1)在绿色购买消费中,消费者的习惯偏好正向影响绿色购买意向与行为差距,即消费者固有的消费生活或消费习惯越稳固,相对较不熟悉了解的绿色消费购买行为就越不易发生,越易出现意向与行为差距。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感知效能、感知危机卷入程度、社会参照群体规范和情境因素对消费者的意向与行为差距都成负相关关系。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比较显着的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意向与行差距,这与研究收入越高,差距越小的研究假设相反。资源绿色认知、环境责任意识、感知消费风险的研究假设没有通过,性别和年龄绿色购买差距没有显着影响。(2)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资源环境责任意识、绿色认知、消费者的感知效能、感知危机卷入程度、社会参照群体规范都负向影响环境友好消费意向行为差距,即上述因素越低,意向与行为差距越大。消费者习惯偏好正向显着影响环境友好消费意向行为差距。性别、年龄、情境因素和家庭收入水对消费者环境友好消费意向行为差距的影响未通过验证。(3)习惯偏好和感知消费风险都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循环利用消费行为的意向与行为差距。其中感知消费风险对费者循环利用的意向行为差距的正向影响作用比习惯偏好的影响作用强。受教育程度、绿色认知、感知效能、感知危机卷入程度、情景因素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都负向影响消费者循环利用的意向行为差距。就影响程度强弱来看,绿色认知>感知效能>感知危机卷入程度>受教育程度>情景因素。性别、年龄、资源环境责任意识、社会参照群体规范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但这并不说明性别、年龄、资源环境责任意识和社会参照群体规范并不会对消费者循环利用的意向行为差距产生影响。(4)消费者绿色认知与资源环境责任意识与适度消费意向与行为差距呈成弱显着负相关关系。感知效能、感知危机卷入程度与社会参照群体规范与适度消费意向与行为差距均呈成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对适度消费意向与行为差距的影响强弱程度为:社会参照群体规范的影响程度>感知危机卷入程度大于>感知效能>受教育程度。消费者习惯偏好和感知消费风险的与适度消费意向与行为差距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情境因素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正向相关影响适度消费意向与行为差距,与研究假设的影响方向相反。性别和年龄对因变量没有显着影响。最后,本文以研究结论为依据,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叁个层面提出了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建议。

谭婧[7]2008年在《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绿色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购买已经成为绿色营销研究的重要内容,相对于国外较成熟的绿色购买行为研究来说,国内的绿色购买行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绿色购买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和讨论居多,定量研究的还很少。生活方式是绿色购买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以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城镇居民生活方式与绿色购买行为关系的还很少。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消费者角度以大石桥的城镇居民为例,探索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绿色购买的关系,进而研究生活方式如何影响绿色购买。研究发现,生活在城镇并愿意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往往是在周围人群中具有影响力,愿意主动和朋友交流信息和意见,愿意购买新产品又很理性消费的人们;他们更愿意接受电视等广告媒体;受过高等教育和收入较高的女性更有倾向购买绿色产品。这些研究结论,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绿色消费行为,也为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一定的营销决策依据。

高键[8]2017年在《生活方式对消费行为的绿色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居民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的绿色转化是从需求侧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由出路。在我国经济增速日益放缓、资源约束逐渐趋紧、生态压力不断加强,居民环境意识不断提升的现实背景下,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和消费行为绿色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绿色化能够为目前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的生产方式绿色化提供持续的产品需求基础,从需求侧倒逼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绿色化能够有效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个人生活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自然、社会和群众基础。然而,理论界虽对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都已经研究多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在两者关系上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理论缺口,主要体现在:(1)以往研究多绕过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而直接从绿色生活方式入手来进行探讨,忽略了生活方式与消费意愿的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状态;(2)研究较为分散,缺乏整合模型对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的阐释;(3)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的相关研究中,缺乏中国情境,难以解释我国居民对绿色产品出现认知瓶颈的现实问题;(4)传统市场细分工具,如人口统计变量等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乏稳健度。针对以上理论缺口,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整理,本文将其细化为叁个具体的研究问题:(1)生活方式对绿色消费意愿的转化路径是什么?(2)消费者创新性是否在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行为中产生中介作用?(3)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存在差异的消费者会否对绿色产品选择偏好产生差异?围绕研究问题,本文做了如下工作:首先,针对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相关文献回顾和梳理,明确了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借鉴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趋近-回避动机理论,提出研究假设,从而建构出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对绿色消费意愿的整合影响机制模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804份调查问卷)获取消费者研究数据,并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多群组分析等统计手段对研究数据进行假设检验;最后,对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进行理论剖析和解释,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建议。本研究是对现有理论的一种延伸和整合,并对研究结论的营销意义进行了归纳性阐释。遵照科学合理的研究范式和流程,本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生活方式对绿色消费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是生活方式各维度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却存在差异,具体而言:时尚意识通过感知行为控制控制的中介进而影响绿色消费意愿;领导意识通过消费者创新性、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多重中介机制进而影响绿色消费意愿;而发展意识通过消费者创新性、环境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多重中介机制进而影响绿色消费意愿。该结论的提出为绿色消费情境下消费者生活方式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勾画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心理路径图谱,有利于厂商以此为凭进行针对性的绿色营销。第二,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在生活方式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间起正向的调节作用,而这种调节作用在生活方式各维度间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上存在差异,具体而言:趋近动机在时尚意识、发展意识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间起调节作用,而在领导意识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间的调节效应则不显着;而回避动机在时尚意识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间起调节作用,而在领导意识和发展意识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间的调节作用则不显着。第叁,不同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倾向的消费者在绿色消费意愿上存在显着差异。相比较其他消费者,具有高趋近动机高回避动机的消费者具有最强的绿色消费意愿,而反之,具有低趋近动机低回避动机的消费者则相比其他消费者具有最低的绿色消费意愿,而高趋近动机低回避动机的消费者要比低趋近动机高回避动机的消费者具有更高的绿色消费意愿。同时不同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倾向的消费者还在生活方式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间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高趋近动机高回避动机的消费者要比低趋近动机低回避动机的消费者在时尚意识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间具有更为显着的影响强度。在绿色消费情境下,我国居民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意愿的关系研究,特别是将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这一神经心理学变量引入该领域研究才刚刚起步,本研究选择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其创新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原本仅用于市场细分工具的消费者生活方式问题,引入到绿色消费研究领域,探讨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意愿的转化机制问题。以往对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研究,大都仅是将生活方式作为不同消费者群体的识别和细分变量,而忽视了不同生活方式对具体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在对生活方式对绿色消费意愿转化问题研究中,本研究认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其中也会产生转化的可能,故而识别影响消费者生活方式对绿色消费意愿的转化因素将会在推进我国生活方式绿色化和消费绿色化的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第二,将绿色产品以新产品的视角进行分析。理论界对于绿色产品购买行为的研究,往往仅探讨消费者常态化心理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这样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以往研究大都以欧美消费者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而欧美市场中绿色产品的发展较为成熟,同时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往往是从自身独立需求的角度来进行考虑,而我国绿色产品的营销形式则恰恰相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尚未形成独立自主的购买意识,且绿色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相对时间较短。故而,我国绿色产品往往带有一些新产品的特性,所以本研究将绿色产品定位为新产品能够更加贴合我国绿色产品营销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提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第叁,将趋近-回避动机理论引入市场细分工具变量研究领域。理论界无论对生活方式,或是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最初都是为了将消费者群体进行市场细分,以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而实现精准营销。所以采用的市场细分的工具往往是消费者外在的人口统计变量属性,如性别、年龄、收入、学历等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其他干扰变量影响下,导致细分不够准确的问题。本研究引入趋近-回避动机理论,使用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作为细分变量,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不同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下,消费者不同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行为的差异,从而为消费者绿色产品购买的市场细分,提供更加精准的理论解释。

唐君[9]2010年在《基于产品属性偏好的消费者绿色购买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消费者绿色购买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开始从产品属性的角度研究消费者的绿色购买决策,这对于研究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有着更实际的意义。当消费者进行绿色购买决策时,他将在产品的传统属性(质量、价格)、绿色属性(自利性属性、公益性属性)中如何做出取舍?这种由属性偏好引起的取舍又会使消费者形成怎样的购买决策?鉴于此,我们希望通过对产品各属性进行联合分析,测量消费者的属性偏好,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并指导企业在掌握和分析顾客对产品属性的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属性组合。本文以卷筒纸为测试产品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运用联合分析方法,测量受访者对卷筒纸的品牌、价格、原材料、有无环境认证以及有无添加荧光剂这5个属性的重要性评价。通过SPSS的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 DESIGN)模块,模拟了虚拟存在的8种产品组合,并利用随机问卷访问获得282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测量不同属性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不同因素水平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研究了消费者的属性偏好。群体分析结果显示,卷筒纸的原材料属性是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最先考虑的,其次是有无环境认证、荧光添加剂以及价格,而对品牌的偏好最低;对于不同特征消费者的偏好差异也进行了分析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模拟了这8种虚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后,论文对相关结论和建议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杜红梅[10]2010年在《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耦合机制:制度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食品产业(食用加工农产品)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降低乃至损害着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也造成产业链利益不平衡。人们在充分认识生态演化、互利共生规律之后,开始科学理智的思考与选择一种既有利于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又有利于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新型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就是绿色化食品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有效解决“叁农”问题,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可以借鉴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与手段。长期困扰我国的食用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食用加工农产品行业效率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组织体制问题,即食用加工农产品供应链主体藕合问题,表现为食用加工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链接松弛,产、供、销利益不均衡,加工和购销环节利益过大,农产品的初级生产与加工和购销部门之间关系对立、矛盾尖锐。为了优化供应链上所有过程和功能,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提供绿色食品(指广义绿色食品,包括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产生的价值最大化,同时向各环节都能获得平均利润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实现与环境相容,促进供应链成员间传播知识、技术、扩散资本,使供应链的竞争者不易复制、模仿,从而提高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有必要对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耦合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将制度经济学引入到供应链关系的研究中,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等对供应链上各合作主体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力图找到使农产品绿色供应链顺畅运行的有效制度安排。希望能丰富与发展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体系,并能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参考。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博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针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退化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全球问题以及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农产品市场出现的新形势,认为目前在我国有必要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理论阐释,主要阐述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主体耦合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分工与协作理论、企业性质与边界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契约与履约理论、关系契约及治理模式、委托代理理论;接着,对供应链主体耦合进行制度经济学分析,阐释了组织体制的制度演进逻辑,指出供应链组织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的一项诱致性制度变迁,提出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组织体制下的制度规范。第叁章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耦合的动力机制进行阐述分析。首先从博弈论的视角、成本收益视角阐明农产品供应链耦合的利益;接着进一步分析供应链耦合的利益来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关系资本及其关系租金创造,绿色供应链还有绿色知识的溢出;然后,基于绿色知识溢出建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博弈模型,比较企业间不开展绿色合作与开展绿色合作的经济绩效,激发供应链企业进行绿色合作的动机。第四章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耦合的和谐稳定机制进行分析。首先针对合作型供应链模式中的问题提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耦合的和谐与稳定机制设计要求;提出信息共享机制是绿色供应链的效率基础,也是供应链耦合的基础,供应链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是供应链稳定的核心要件,和谐稳定机制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分别对信息共享机制,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契约履行约束机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第五章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上游链的耦合方式进行分析,对上游链主体——农户、加工企业提出具体的行为方向指导。首先从加工企业与农户作为天生的利益共同体和绿色农产品的供给的角度指出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耦合的必要性;然后对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耦合的形式与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模型对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参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边界进行定量分析;对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耦合进行博弈分析,指出以信息对称为前提条件的集中决策,其利润大于分散决策的利润,并进一步分析了完全信息条件下原料生产企业与加工厂商合作竞争博奕及其均衡。最后阐述了一个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合作的案例,说明利益的协调是绿色供应链耦合的关键。第六章在借鉴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定量及定性的分析,探讨涉及加工制造商、零售商供应链中,产品定价、利润分配等问题。首先,以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商→零售商→消费者的间接渠道模式为例,通过构建模型,说明绿色食品供应链下游的生产加工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分析两者合作关系稳定的必要条件。然后,考察消费者不存在渠道偏好时,绿色食品生产商的渠道策略。得出了混合渠道是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商的理性选择的结论;进一步分析了当消费者存在渠道偏好时,绿色食品生产商在混合渠道模式下如何进行渠道份额决策。最后,探讨生产商在纳什博奕条件下如何协调好直销渠道与间接渠道之间,渠道内部的关系,激励零售商合作,使混合渠道的总利润最大化,使双方在合作后的利润均大于不合作时的利润,实现“双赢”。第七章基于消费者在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对消费者的绿色食品消费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以及绿色农产品的产销者确定经营策略提供指导。第八章基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具有的正外部性,政府有必要介入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提出了政府对绿色食品实行规制、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给予补贴、对绿色农产品市场实行监管有其必要性;同时,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政府与企业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为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层如何激发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第九章是案例研究,以绿色食品—茶油为主要线索,通过调查为××公司提供主要原料的油茶种植户、加工生产商—××公司、经销产品的零售商—××超市,走访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深入研究茶油价格的形成、利益的分配,分别从农户、加工企业、超市、政府等不同层面进行经济分析,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期待为政府进行政策调控提供参考建议,以促进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平滑运行。最后是结论与展望,总结归纳全文的研究结论,指出研究的不足以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价值观如何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偏好的研究[D]. 王家国. 武汉大学. 2004

[2]. 消费者价值观对绿色产品选购的影响分析[D]. 刘辛夷. 新疆大学. 2018

[3]. 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政策干预路径研究[D]. 韩娜. 北京理工大学. 2015

[4]. 基于消费者态度的绿色化妆品购买决策研究[D]. 魏蓓. 武汉理工大学. 2010

[5]. 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对绿色消费意愿影响机制研究[D]. 张天舒. 吉林大学. 2017

[6]. 消费者为何言行不一:绿色消费意向—行为差距影响因素研究[D]. 李锦锦.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7]. 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绿色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D]. 谭婧. 吉林大学. 2008

[8]. 生活方式对消费行为的绿色转化研究[D]. 高键. 吉林大学. 2017

[9]. 基于产品属性偏好的消费者绿色购买决策研究[D]. 唐君. 长沙理工大学. 2010

[10]. 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耦合机制:制度经济学视角[D]. 杜红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价值观如何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偏好的研究——产品意义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