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氢喹啉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喹啉,激动剂,生物碱,氢化,电荷,推拉,精神分裂症。
二氢喹啉酮论文文献综述
邵长伦,晁蓉,胥汝芳,曹飞,魏美燕[1](2016)在《Scopuquinolone A,1种来源于柳珊瑚真菌Scopulariopsis sp.中的新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1株来源于柳珊瑚的真菌Scopulariopsis sp.中分离获得1种新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scopuquinolone A(1)。方法新化合物1的结构确定是通过广泛的波谱数据,包括二维核磁和高分辨质谱。1的绝对构型是通过CD以及计算旋光结合实验数据得以确定的。结果化合物1鉴定为1种新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结论中国南海柳珊瑚来源的真菌是产生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这是首次从Scopulariopsis属真菌中分离获得新的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6年03期)
王继涛[2](2015)在《自由基加成/关环反应合成二氢喹啉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4-二氢喹啉-2(1H)-酮类结构单元存在于多种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而且,3,4-二氢喹啉-2(1H)-酮也是制备其它重要天然产物的关键结构单元。因此,开发简洁高效的合成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已成为现在有机合成中的热点。本论文研究了通过自由基加成、关环反应合成3,4-二氢喹啉-2(1H)-酮的叁种新方法:1)Ag(I)催化的以羧酸为自由基源的3,4-二氢喹啉-2(1H)-酮的合成以肉桂酸为原料,经过氯代、酰胺化合成酰胺类化合物,然后将合成的酰胺类化合物与羧酸反应,在催化剂AgNO3和氧化剂K2S2O8的作用下,通过自由基加成、关环串联反应,最终得到36种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ESI-MS、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2)Ag(I)催化的以酮酸化合物为自由基源的3-酰基-4-芳基喹啉-2(1H)-酮的合成以肉桂酸为原料,经过氯代、酰胺化合成酰胺类化合物,将合成的酰胺类化合物与酮酸化合物反应,AgNO3作为催化剂,K2S2O8作为自由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加成、关环串联反应,共合成了8种3-酰基-4-芳基喹啉-2(1H)-酮类化合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ESI-MS、IR等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3)n-Bu4NBr/K2S2O8催化的以醛为自由基源的3-酰基-4-芳基喹啉-2(1H)-酮的合成以肉桂酸为原料,经过氯代、酰胺化合成酰胺类化合物,将合成的酰胺类化合物与醛类化合物反应,在n-Bu4NBr和K2S2O8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自由基加成、关环串联反应,共得到了21种3-酰基-4-芳基喹啉-2(1H)-酮类化合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ESI-MS、IR等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许晨诗,张洪伟,王文智,张丽娟[3](2012)在《4-芳基二氢喹啉酮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邻乙氧基苯甲醛与丙二酸经克脑文格尔缩合再与3,4-亚甲二氧基苯胺形成酰胺,最后在叁氟乙酸催化下环合生成目标化合物,总收率50.1%。目标化合物经MS和1H NMR确证。改进后的合成路线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收率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12年06期)
彭少平,俞蕾平,李建其[4](2009)在《3,4-2[1H]-二氢喹啉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精神分裂症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巴胺D2受体和5-HT2A受体为靶点,设计合成了22个3,4-2[1H]-二氢喹啉酮类化合物,并测定它们体内外的抗精神分裂症活性。化合物结构经1HNMR和HR-MS确证。所合成的多个化合物对D2和5-HT2A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力,其中化合物20对两受体的亲和力最高,符合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受体药理学特征。腹腔注射0.05mg·kg-1化合物20能明显改善阿朴吗啡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的刻板行为,其作用效果与0.1mg·kg-1的阿立哌唑相当(P<0.05)。化合物20具有作为新型抗精神分裂症先导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吴伟兵,王明亮,施克成,孙岳明,刘举正[5](2007)在《4-二氢喹啉酮衍生物及其荧光性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喹吖啶酮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推拉电子结构且含二氢喹啉酮结构的化合物,并研究了结构改变和不同溶剂对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影响.研究发现化合物中增大的共轭体系和增强的推拉电子基团会导致吸收峰和荧光峰产生大的红移;随着结构的改变,这些化合物的荧光从蓝色变成橙红色.这些化合物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吸收峰和荧光峰都表现出强烈的红移.并进一步研究了这类荧光化合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现象.它们作为一类新的荧光化合物在电致发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期刊2007年01期)
徐鸣夏,邓大为,韩兆峰[6](1999)在《6-氨基-3,4-二氢喹啉酮的合成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催化氢化还原的方法将6-硝基-3,4-二氢唑啉酮还原制得目标化合物,并对不同的氢压进行了考察,找出比较适合的反应条件。(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1999年03期)
二氢喹啉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3,4-二氢喹啉-2(1H)-酮类结构单元存在于多种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而且,3,4-二氢喹啉-2(1H)-酮也是制备其它重要天然产物的关键结构单元。因此,开发简洁高效的合成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已成为现在有机合成中的热点。本论文研究了通过自由基加成、关环反应合成3,4-二氢喹啉-2(1H)-酮的叁种新方法:1)Ag(I)催化的以羧酸为自由基源的3,4-二氢喹啉-2(1H)-酮的合成以肉桂酸为原料,经过氯代、酰胺化合成酰胺类化合物,然后将合成的酰胺类化合物与羧酸反应,在催化剂AgNO3和氧化剂K2S2O8的作用下,通过自由基加成、关环串联反应,最终得到36种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ESI-MS、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2)Ag(I)催化的以酮酸化合物为自由基源的3-酰基-4-芳基喹啉-2(1H)-酮的合成以肉桂酸为原料,经过氯代、酰胺化合成酰胺类化合物,将合成的酰胺类化合物与酮酸化合物反应,AgNO3作为催化剂,K2S2O8作为自由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加成、关环串联反应,共合成了8种3-酰基-4-芳基喹啉-2(1H)-酮类化合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ESI-MS、IR等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3)n-Bu4NBr/K2S2O8催化的以醛为自由基源的3-酰基-4-芳基喹啉-2(1H)-酮的合成以肉桂酸为原料,经过氯代、酰胺化合成酰胺类化合物,将合成的酰胺类化合物与醛类化合物反应,在n-Bu4NBr和K2S2O8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自由基加成、关环串联反应,共得到了21种3-酰基-4-芳基喹啉-2(1H)-酮类化合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ESI-MS、IR等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氢喹啉酮论文参考文献
[1].邵长伦,晁蓉,胥汝芳,曹飞,魏美燕.ScopuquinoloneA,1种来源于柳珊瑚真菌Scopulariopsissp.中的新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英文)[J].中国海洋药物.2016
[2].王继涛.自由基加成/关环反应合成二氢喹啉酮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
[3].许晨诗,张洪伟,王文智,张丽娟.4-芳基二氢喹啉酮的合成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2
[4].彭少平,俞蕾平,李建其.3,4-2[1H]-二氢喹啉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精神分裂症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2009
[5].吴伟兵,王明亮,施克成,孙岳明,刘举正.4-二氢喹啉酮衍生物及其荧光性质(英文)[J].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2007
[6].徐鸣夏,邓大为,韩兆峰.6-氨基-3,4-二氢喹啉酮的合成改进[J].华西药学杂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