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宝梅(山西省介休市中医医院中风科山西介休032000)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069-01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气肿缺血性中风约占75%,我科自2010.12—2011.12,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和《中风病疗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相关标准。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②符合西医急性脑梗死的诊断;③符合脑梗死OCSP分型中部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或腔隙性梗死;④发病在72小时以内;⑤年龄32-78岁。
1.3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脑梗死OCSP分型中的全前循环梗死;③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④发病超过72小时;⑤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卒中患者;⑥因风心病、冠心病以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⑦80岁以上,32岁以下者;⑧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⑨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后遗症者。
1.4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5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既往史、伴发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比较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①内科基础治疗:抗血小板、调脂、稳斑、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防止颅内压增高,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心肾损害,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抗凝治疗。②康复训练:指导患者保持良好肢体的摆放,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③规范护理:体位的选择、饮食、口腔的护理,血压的调整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2.2治疗组
在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1)中医辨证施治:①肝阳暴亢证给予天麻钩藤饮:天麻9g,钩藤12g,生决明18g,栀子9g,桑寄生9g,川牛膝12g,黄芩9g,夜交藤9g,茯神9g,益母草9g,杜仲9g。②风痰阻络证给予化痰通络方:半夏10g,白术10g,茯苓10g,天麻10g,红花10g,三七5g,香附10g,鸡血藤15g。③痰热腑实证予以中风一号方加减:生大黄10g,芒硝15g,钩藤30g,胆南星10g,郁金15g,石菖蒲10g。④痰热闭窍证予以羚羊角汤加减:羚角片5g,霜桑叶6g,川贝12g鲜生地15g,双钩藤9g,滁菊花9g,茯神木9g,生白芍9g,生甘草3g,淡竹茹15g。⑤痰湿蒙窍证予以涤痰汤加减:胆南星8g,半夏8g,枳实6g,茯苓6g,橘红5g,石菖蒲3g,人参3g,竹茹2g,甘草2g。⑥气虚血瘀证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⑦阴虚风动证予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生赭石30g,生龟板15g,生杭芍15,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g。(2)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续14天。有痰热证者,加点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续14天。(3)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初病宜泻,久病宜补。上肢不遂选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溪等穴,下肢不遂选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悬钟、解溪等穴,肘部拘挛加曲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膝部拘挛加曲泉,手指屈伸不利加八邪,足趾屈伸不利加八风,语言赛涩者,加通里、廉泉。手法: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头针:取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刺法:沿皮下刺人0.5—1寸,频频捻针,同时鼓励病人作患肢运动,有时奏效较快。适用于后遗症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每日一次,连续10次,休息1天。所有患者均观察3周。
3疗效观察
3.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组36例,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变化评分分别为(24.8±20.6)分,(10.56±6.87)分,对照组30例,分别为(25.5±20.6)分,(17.12±9.96)分,两组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2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组36例,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34.8±20.3)分,(65.78±34.98)分,对照组30例,分别为(35.7±33.9)分,(50.94±34.75)分,两组比较治疗,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讨论
中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多因素致病,一病数症的特点,临床必需以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
①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中风病动态演变,辨证施治,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②给患者以最合理的治疗,采用综合干预的方法进行早期预防、护理、康复训练,观察结果表明,中风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精神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徐寅平.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进行缺血性中风46例[J].中医杂志,2009,50(9):81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