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农村传统文化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借力农村传统文化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安徽阜阳236115

摘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求,中共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已有了成功的实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借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创新宣传模式,不断提高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地位。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实现“四个伟大”目标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是多元化浪潮冲击中的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发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制定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宣传工作,避免马克思主义在农村被边缘化和空泛化,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实践课题。

一、推进当代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

农村思想文化问题伴随着农村经济事业的起步不断显露,不能让思想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身,涉及到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一直高度重视。中国有广阔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如果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此广大的阵地,如果不能充分利用,也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当前我国农村面临“内忧外患”,表现为农村内部矛盾较为突出,外部面临多元文化冲击力度大,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传承农村优秀文化的需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迈进,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用文化引领世界潮流已成为了各国的共识,这不仅只是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角逐,更多是带有政治色彩。而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悄然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多元文化的涌入对农民的价值观和实践观的冲击很大。与此同时,若没有正确处理好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多民族传统的东西将渐渐被人遗忘,甚至失传,我们民族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毫无民族味道的国度。

二、当前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疑难

(一)形式和内容较为官方,生涩难懂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从外国传入中国,语境和话语体系和中文有明显差异,但是对于一些文化水平较低农民而言,显得高高在上。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有关自身利益的、直面生活的问题往往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来需要人民的参与,这样两者就产生了矛盾。如何在这两个层面上把握好度,找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办法,是我们要探究的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者在农村缺位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战斗堡垒,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领导者和实施者。而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理论素养不高,工作作风强硬,服务群众的意识缺乏,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很好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甚至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上出现偏差,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高高在上,阻碍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农村社会矛盾多发,文化建设缺乏系统合力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农村各方面的经济文化建设相对较为落后,主要的温饱问题虽已得到解决,但是新时代下贫富差距依旧较大。国家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效果。矛盾无处不在,经济方面,人们会有关自身利益问题上产生经济纠纷;思想文化方面,价值观念的异化同样会激化矛盾,各类不同的矛盾穿插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导致农村各项工作进行缓慢。

(四)方式缺乏创新,宣传资源匮乏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农村的宣传工作有质的提升作用,也对农村传统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的突飞猛进,农民生活标准也在逐步提升,手机、互联网也已进入广大农村家庭。但总体而言,农村的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缺乏专业的宣传人员,有时思想较为落后保守,不能与时俱进。二是在物力资源方面,缺乏专业的宣传设施和场所和经费,出现宣传工作无法开展的现象。三是在传播的模式上,比较封闭,没有扩大宣讲范围,同时也缺乏针对性。

三、借力传统文化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农村传统文化优势

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底蕴,这不仅仅体现在风俗和文献上,更可能是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马克思主义传递的是很朴实的道理,从整体把握才能真正了解到其中的逻辑。农民由于自身的阶级性特征,大多数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相对于现实性的问题,思想文化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要掌握大众的思维习惯,紧抓大众的现实需求。大众化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长期深入群众,从群众生活中积累经验。

(二)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

培育一支强有力的基层队伍是做好农村各方面工作的重要保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巩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首先,理论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帮助自身开拓思维,更好的为农村改革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实践方面,要充分重视民生,不断增强自身的工作本领,提高工作的执行力,汲取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积极主动投身于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之中。

2、强化基层人员的的责任担当意识一方面,要落实党中央的各项理论和政策,拒绝一切形式主义,同时要探索乡村社会发展的规律,善于引进优秀人才,为乡村发展谋未来。另一方面,开展群众工作时,善于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不能“一刀切”,要对症下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同,知识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基层干部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宣讲活动,培养一批专业的宣传人员,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构建所属地话语体系。

(三)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家庭收入稳定,成员平安健康,社会关系融洽,是农民最朴实的价值追求。

每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要表现出明显的利益倾向,才能更多地得到受众的关注和信赖,占领受众的思想阵地和信仰空间。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迄今为止还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如传统节日,传统礼仪,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等。一方面,充分借助这些文化为载体,赋予它们当代价值,创办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带着农村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展销世界。另一方面,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学习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的发展本地的文化产业,激起全民学习的热情,创造本地的经济价值。

(四)借助农村传统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方式

首先,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介,面向经济市场,把干涩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相联系,创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有形的力量占领无形的文化市场。其次,充分利用农村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附于乡规民约中,独家制定本乡的乡规民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当前脱贫攻坚战中,打好马克思主义文化宣传牌,让老百姓切切实感受到党的政策温暖,增强对党的心理和文化认同。

总之,当下利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模式,一方面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创造出符合农村大众口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产品,让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农村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马明,王燕晓.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J].前沿,2011(07):46-4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3]邓美英.农民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求实,2013(08):10-13.

项目名称

中共阜阳市委党校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号:FYDX201846。

作者简介

张晓洁(1982-),安徽阜阳人,中共阜阳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标签:;  ;  ;  

借力农村传统文化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