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山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中庄小学26672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生活因素,并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经历相结合,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依据学生实际能力,将其内化为全新的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的教学步骤。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22课《凡卡》这一课时,由于文中所发生的故事情节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十分遥远,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莫斯科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莫斯科是一座美丽、豪华、热闹的大城市。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描述圣诞节前夕莫斯科的热闹情景,人们在干什么呢?小学生对节日喜爱、向往之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畅所欲言。教师抓住在故事中的内容冲突,提出:“凡卡这时他能干什么呢?”学生沉默了,伤心地说:“他除了做梦,什么都不能干。”教师追问:“在这样一座美丽、豪华、热闹的大城市,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美好日子里,凡卡却什么也不能干,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情景再现,感悟课文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狐狸和老虎以及其它动物,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走近生活,感悟文本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例如:教学《古诗两首》中的《锄禾》时,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去田间学习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让学生感受粮食确实来自不易,体会农民的辛劳,懂得珍惜粮食。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这首诗,并从中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
四、查一查,访一访,走进文本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五、再现生活式教学,丰富学生情感
学生有很多一段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条件的差异是他们生活丰富多彩的重要条件,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因此,教师可以巧妙结合家庭的特点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电器的,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有关电器的品名、功能、作用的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海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海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引导他们主动接触社会生活,自觉参与实践,充分感受生活。例如: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4课《菜园里》后,引导学生和父母去市场买菜,说一说见到哪些菜?有什么特点?再和同学们交流一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还可以跟随父母去田间劳作,借机认识各种瓜果、蔬菜的生长特点。同时,还可以请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劳,鼓励学生做家庭的小主人,培养自主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抓住时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这种亲情体验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开辟不断更新变化的源泉。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生活因素,并与学生日常生活经历相结合,让学生参与社会、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种种乐趣,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把学习语文知识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