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居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监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潮[1](2020)在《室内甲醛浓度分布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家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家装材料被广泛使用。使用家装材料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其中甲醛污染对人体影响最大。室内甲醛污染具有来源广泛、持续时间长和对人体危害大等特点。室内甲醛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如通风情况、温度、湿度、板材种类和板材装载度等。通过化学方法对室内甲醛污染进行检测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使用模拟软件对室内流体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正在被广泛使用,利用计算机对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特征及扩散规律进行模拟,根据浓度分布和变化规律给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CFD)学模拟技术,模拟了不同净化条件下室内甲醛的浓度分布规律,通过实验分析和数据监测对模拟的可行性进行证实。分析结果表明:密闭工况下室内甲醛浓度会逐渐升高,然后趋于稳定。自然通风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甲醛浓度,自然通风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利用,若自然通风不能将室内甲醛浓度降低到标准值,可以结合室内装修设计情况,合理增加机械通风以降低室内甲醛浓度,机械通风的风速并非越大越好,因为甲醛容易在下部积累,所以下部排风的通风方式对甲醛的去处效果明显。对于局部甲醛浓度超标的区域可以增加吸收源加以控制,但是吸收源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改善局部区域问题,室内甲醛浓度主要受气流组织的影响。对整个房间进行速度矢量和空气龄分析,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将污染源移动到速度矢量较大且空气龄较低的区域,以此为原则改变室内布局,以最大程度利用自然通风降低室内甲醛污染。对该房屋进行了实验分析和6个月数据监测,通过实验和监测数据分别验证利用Airpak进行模拟的可行性。
张燊[2](2019)在《壳聚糖净化甲醛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要求的提高,室内污染物的治理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而甲醛作为VOCs中的主要污染物,其净化方式更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对甲醛有良好的化学吸附性能,其纤维材料在空气净化领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课题以理论分析结合实验研究的方法,以纯壳聚糖纤维材料,以及自制备的壳聚糖负载型材料为实验对象,探究了壳聚糖对甲醛气体的净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优化其甲醛净化性能,同时对两种材料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根据设计的单因素实验工况,以纯壳聚糖纤维为实验对象,在风道和实验舱系统中,研究了壳聚糖原料种类、预处理液ph值对甲醛的动态、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在风道系统中,研究了相对湿度、初始浓度对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随后,采用水溶性壳聚糖和丙纶基材,自制备得到丙纶-壳聚糖滤料,研究其对甲醛的动态净化效果,并对两种滤料的阻力进行了测试。最后,通过对两类实验材料的表征,分析了丙纶-壳聚糖材料制备情况,通过元素分析法测定脱乙酰度,分析得出产生净化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红蟹和雪蟹两种原料制得的壳聚糖纤维,对甲醛的净化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是由两种材料中氨基含量不同所导致的。风道系统内,甲醛一次净化效率随预处理液ph值的减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h=6时净化性能最佳。随着空气相对湿度和甲醛初始浓度的增大,一次净化效率分别呈二次函数和幂函数上升趋势。对于制备得到的丙纶-壳聚糖滤料,壳聚糖通过物理作用成功负载在基材上,在动态吸附实验中,其对甲醛气体有良好的净化效果。通过对两种材料的阻力测试及净化效果对比分析,发现在相同阻力条件下,丙纶-壳聚糖的净化能力优于纯壳聚糖纤维,在同等的净化效率水平下,丙纶-壳聚糖滤料的阻力也相对更小。
彭欢玲[3](2019)在《新型甲醛吸收材料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人们愈来愈重视装修后的室内空气质量,特别是室内装潢后的甲醛浓度。如何有效控制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也就成为空气净化行业的一大产业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甲醛吸收材料:蔬果液微囊空气清洁剂(简称空气清洁剂)。这种空气清洁剂以富含天然多酚的柿子、绿茶和芦荟等绿色植物萃取液和微量贵金属纳米触媒为芯材、经过特殊萃取工艺制成的高科技粉末状液体微囊,粉体的平均粒径小于0.1毫米,以高透气材料无纺布为壁材包裹的一种新型甲醛吸收产品。其本文研究了蔬果液微囊空气清洁剂吸收甲醛性能研究,考察了吸收时间、空气清洁剂质量、空气流速等因素对吸收性能的影响,对其吸收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拟合探究。持续8个月跟踪测试一装修居室在不同阶段的甲醛含量,考察了蔬果液微囊空气清洁剂在新装修居室的甲醛吸收性能,同时将其放置于家具中,研究吸收性能与吸收时间、空间大小等对甲醛性能的影响。由于不同的装修板材释放的甲醛含量不同,因此也研究了空气清洁剂在常用的3种装修板材中甲醛的吸收效果,此外对4种热销除醛产品的吸附性能做了对比;本文对蔬果液微囊空气清洁剂在治理甲醛过程中氨附属污染物进行研究,证明其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不仅具有除醛效果,蔬果液微囊还具有消除人体、宠物异味和清除VOC作用。能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和新车除醛、消除异味。在局部空间使用时,对空气湿度也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邓庭煊[4](2018)在《温和地区城市住宅的室内环境与通风实测研究 ——以昆明为例》文中认为人的一生有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住宅内的室内环境与自然通风情况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温和地区作为中国的五大建筑气候分区之一,有着特殊的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点以及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外部环境条件,造就了其适合自然通风的特点。对温和地区的自然通风住宅的室内环境与自然通风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在比较理想的室外环境条件下探究室内环境与自然通风的联系。本文综合使用了问卷调研,实地调查测试以及传感器长期监测的方法对温和地区云南省昆明市的住宅室内环境进行研究。参与实地调查测试的住宅有30户,其中13户住宅参与了长期监测。实地污染物测试包括室内甲醛浓度与苯系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测试,结果表明夏季室内的平均甲醛浓度超过了我国国家标准,冬季卧室的苯浓度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长期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冬春季的日均室内PM2.5浓度超过了我国的标准,并且PM2.5的内源占主导因素。室内热湿环境方面结果表明,冬季的室内温湿度不足以满足热舒适条件。在开窗行为与自然通风方面,本文分析了全年开窗时长,并且以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的机器学习模型建立了开窗行为的预测模型,便于今后对于温和地区开窗行为的研究。卧室测得渗透通风通风量低于我国标准与ASHRAE标准,表明仅仅采用渗透通风不足以满足健康需求。本文主要以卧室的自然通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质平衡计算,全年卧室的夜间通风量可以满足健康的通风需求。本文综合研究了温和地区城市住宅的室内环境与自然通风情况,获得了大量的原始样本数据,可以为今后温和地区的住宅设计提供参考。
钱培军[5](2018)在《宜兴市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和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宜兴市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状况,探讨宜兴市新装修居室中不同功能空间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装修工艺、材料、家具、不同季节、气温、时间等对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为合理制定室内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2016年期间,对宜兴市277处新装修居室共1064个采样点进行监测分析。采样前关闭门窗12小时,采样时门窗保持关闭。空气中甲醛采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检测;苯系物、TVOC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研究还对采样与检测方法进行了部分优化改良。结果:宜兴市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其中甲醛超标率达17.76%,最大检出浓度超过国家标准5倍以上。TVOC超标率达65.88%,最大检出浓度超过国家标准15倍以上。主要苯系物中,苯、甲苯、二甲苯的超标率分别为6.49%、9.87%、6.30%。其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超标率比甲醛、TVOC略低,最大检出浓度分别达到国家标准限值的约4倍、12倍、13倍。不同功能房间甲醛的超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书房、客厅、卧室、厨房、教室;TVOC的超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卧室、客厅、书房、教室、厨房。主要污染物超标率均为豪华装修﹥中档装修﹥简单装修。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随装修后时间均出现衰减。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呈现季节性变化,春季较低,夏季显着上升,秋冬季又有明显降低,污染物超标率与气温改变呈现正相关。客厅墙面材质对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影响不明显。新进家具是居室室内空气二次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装修材料人造板不封边时,甲醛释放量比较高,超过E2级人造板的限量值5.0mg/L。经过封边处理的人造板的甲醛释放量较低,其中热熔胶封边要优于U型封边。结论:宜兴市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的超标情况较为普遍且多年未见改善。主要超标污染物为甲醛和TVOC,其次为苯、甲苯、二甲苯。装修工艺、材料、家具、季节、气温、装修后时间等是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主要因素。
顾天毅[6](2018)在《兰州市室内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文中认为挥发性有机物(VOCs)尤其是甲醛(HCHO)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及作用时间长且毒性大等特点。近些年,由VOCs和甲醛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择兰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居室以及餐饮业和商场等公共场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家庭室外空气中甲醛,便携式VOC和甲醛测定仪测定不同室内空气中TVOC和甲醛,探讨兰州市不同室内空气中TVOC和甲醛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以甲醛为例,对不同暴露人群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兰州市不同功能区室内外TVOC和甲醛浓度呈现不同污染特征。采暖季室内TVOC平均浓度为2.13 mg/m3,呈现混合区>农村地区>工业区;采暖季室内甲醛污染平均浓度为0.03 mg/m3,呈现工业区高于混合区和农村地区;非采暖季室内甲醛污染平均浓度为0.05 mg/m3,呈现农村地区高于混合区和工业区;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室外甲醛污染均呈现工业区>混合区>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室内外甲醛污染均呈现为非采暖季高于采暖季;混合区室外甲醛呈现为非采暖季高于采暖季,而工业区则正好相反。(2)兰州市人群甲醛暴露存在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不同功能区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呈现为农村地区>混合区>工业区,且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分层致癌风险呈现为60岁及以上人群>1844岁>4559岁,非致癌风险则为1844岁人群>60岁及以上>4559岁。(3)兰州市城关区不同餐饮店(规模、燃料及食用油)操作间和餐厅室内TVOC和甲醛呈现不同污染特征。中小型规模餐馆TVOC和甲醛污染水平较大型餐馆和食堂高,分别为2.46 mg/m3和0.07 mg/m3;以生物油为燃料的餐馆TVOC和甲醛污染水平较其它燃料餐馆高,分别为3.71 mg/m3和0.10 mg/m3;以菜籽油为食用油的餐馆TVOC污染较为严重,为3.90 mg/m3,而以大豆油+调和油为食用油的餐馆则甲醛污染较重,为0.08 mg/m3。(4)兰州市城关区大型商场室内TVOC和甲醛污染呈现不同污染特征。不同楼层TVOC污染水平呈现三层>四层>一层>五层,甲醛则呈现四层>一、五层>三层;不同商品区域TVOC呈现为鞋>服饰>化妆品>珠宝>特产;不同时间TVOC和甲醛均呈现周末>周内。商场室内温湿度和人流量一定程度上影响商场室内TVOC及甲醛污染。(5)餐饮行业厨师及大型商场室内工作人群甲醛暴露终生致癌风险(CR)范围为3.83×10-59.13×10-5,表明存在致癌风险;商场室内工作人群非致癌危害指数(HI)大于1,存在非致癌慢性健康风险。综上所述,兰州市家庭居室、餐饮业及商场室内TVOC污染严重,不同人群(普通人群、厨师、商场工作人群)甲醛暴露致癌风险均超过EPA推荐的可接受水平10-6,存在致癌风险。
李栋,蔡昱,李香兰[7](2018)在《室内装饰装修后污染物监测与预防措施》文中提出通过对装饰装修后房屋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和调查,发现室内装修后时间越短,苯、甲苯、二甲苯浓度较高,甲醛浓度较低;随着装修后的时间增长,苯、甲苯、二甲苯的浓度逐渐降低,但甲醛的浓度呈升高趋势,有时需2-3年后甲醛释放才能出现衰减趋势.正确选择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与涂料、装修后采用即时通风、植物净化或喷洒生物酶清除剂等措施,可明显避免或减少污染.
黄虹,熊震宇,邹长伟,刘毅[8](2017)在《春季南方某市不同环境中甲醛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在2015年春季对南方某市多个居民住宅、大学校园不同室内及环境空气中甲醛的浓度进行了调查监测,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环境中甲醛质量浓度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并进行了甲醛的暴露评价,为甲醛的污染防治和人群健康风险规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室内甲醛质量浓度均高于室外环境空气的甲醛,居民住宅、校园不同室内甲醛有超标情况,超标率分别为31.3%和27.3%,甲醛质量浓度均值排序与超标率排序相同,居民住宅室内>校园室内场所,反映出2种不同室内环境甲醛排放源的存在和源强的差异;居民住宅室内甲醛质量浓度受装修时间、通风时间、房屋结构、使用功能等因素影响;春季环境空气甲醛质量浓度较高,同时受温度、湿度和降雨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甲醛日均暴露量(1.51 mg·h·m-3)低于一般居民的(1.74 mg·h·m-3),但甲醛潜在剂量(1.54 mg·d-1)高于一般居民的(1.30 mg·d-1),与呼吸速率和所处环境中甲醛分布有关。
张凯靖[9](2012)在《西安市家庭装修过程中典型污染物的动态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室内家居装修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室内环境问题是是当今社会又一新的污染现象。本课题旨在研究家居装修过程中及装修结束后一段时间的污染物动态分布,了解其变化规律及变化原因;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情况和污染来源的分析,对今后人们在装修过程各个工期应使用的材料和应防范的污染来源提供可靠的依据。本课题选取了西安市长安区的两户新装修住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功能甲醛、氨检测仪和FirstCheck+5000便携气体检测仪以现场测量的方式,对各采样点从装修开始到结束后半年各进行了为期约九个月的持续检测,对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氨、TVOC和苯四种污染物的浓度进行了检测;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四种所选污染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根据检测的数据,利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法和灰色统计决策对每次检测时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最后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大居民进行室内装修污染物的认识状况。通过以上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甲醛、氨、TVOC和苯装修过程和装修半年后的整个阶段均存在至少有一种污染物超标的情况。绝对清洁的环境在整个监测过程中不存在,整个阶段的污染率达90%以上,重污染率为在60%左右,污染状况比较严重。(2)在整个装修期间,各污染物浓度随着装修阶段的不同呈现较大的波动。甲醛的浓度值在木工阶段和家具入驻后均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室内空气中氨的含量在墙面处理粉刷阶段和木工结束后会急剧增加;TVOC和苯的浓度在壁纸黏贴后和家具入驻时快速上升。(3)甲醛和氨的污染在整个装修环节已得到有效的控制,苯和TVOC的污染防治应引起广大居民的注意。从两个监测点的灰色统计决策法评价室内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中来看,苯已成为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最大因素,TVOC次之。(4)装修季节对室内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选择在春夏季装修居室内由于装修时气温较高,室内污染物释放速度较快,且由于开窗时间较长,空气流通频繁;在装修结束后,北方会有供暖期,室内空气在装修开始到结束后半年这个时间段内经历两次高温过程,污染物释放速度更快。室内空气中的单个污染物含量要低于选择在秋冬季装修的居室。(5)西安市广大居民的防治污染意识比较强,在选取装修产品时均注重国家的质量标准和绿色标准,但是由于市场的产品状况和除污效果不佳的原因,导致在装修结束后入住时仍有身体不适的状况,室内空气质量状况不容乐观。(6)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建议国家加大对建材装修行业的监管,加大宣传绿色装修的理念;广大建材生产厂商应加快低成本无污染建材产品的研发;业主和装修从业者应减少在施工现场的停留,并在装修结束后采用积极措施加快室内污染物的扩散,采用植物去污染的方法来达到清洁室内环境的目的。
李彩霞[10](2012)在《室内空气中甲醛检测采样点的研究》文中提出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室内甲醛污染己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控制和治理室内甲醛污染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室内甲醛检测调查分析—室内甲醛释放规律一室内甲醛治理技术。本文对南京某校办公室进行7次采样、涉及到28个点位的检测结果分析后发现,19个点位超标,超标率为68%。甲醛浓度范围为0.45mg/m3~0.211g/m3,平均值为0.125mg/m3。验证了当环境湿度低于50%时,甲醛释放量呈抛物线型,先小幅下降;当环境湿度高于50%时,甲醛浓度增高幅度明显增大,甲醛释放量显着增加。通过室内空气甲醛浓度分布不均匀性研究,说明在有固定污染源的甲醛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相互之间影响的缓慢性。甲醛扩散研究表明即使在污染源强度很大的情况下,室内各点浓度增长仍很缓慢。所以在不同时间段采样点可选择在污染最为严重的位置:在一天晚上和当天的上午没有阳光的时间采样点选择靠近门边;在阳光直射的时间采样点选择靠近污染源。提出本文观点,在对固定污染源封闭空间进行甲醛浓度检测时,要综合考虑采样温度、湿度、采样时的天气状况等因素,尽可能选择污染最为严重的时间和采样点位,并有义务告知需要室内空气检测的消费者甲醛释放的真实情况。本文最后提出室内污染防治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政府加强管理;合理选择室内装修材料,开发绿色建材;室内甲醛污染治理技术,物理吸附净化,化学方法,植物净化,甲醛清除剂,空气负离子技术;提前进行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选择装修及合适的入住时间。
二、新居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监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居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室内甲醛浓度分布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甲醛的性质 |
1.2.2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 |
1.2.3 室内环境甲醛来源 |
1.2.4 装修导致室内甲醛污染的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人造板材中甲醛的释放机理 |
2.1 人造板材中甲醛来源 |
2.2 人造板材中甲醛的释放机理 |
2.2.1 压力差原理 |
2.2.2 散发通道原理 |
2.2.3 室内甲醛散发的数学模型 |
2.3 板材中甲醛释放的影响因素 |
2.3.1 甲醛污染的源头影响 |
2.3.2 外部环境影响 |
2.3.3 其他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条件下甲醛净化的仿真模拟 |
3.1 仿真模拟软件简介 |
3.2 案例简介和模型建立 |
3.2.1 工程情况简介 |
3.2.2 模型的建立 |
3.2.3 参数和边界条设置 |
3.2.4 计算网格分析 |
3.2.5 计算模型假设 |
3.3 自然通风下的仿真模拟 |
3.3.1 相关参数设置 |
3.3.2 自然通风下的模拟分析 |
3.3.3 自然通风的对比分析 |
3.4 增加机械通风的仿真模拟 |
3.4.1 常用通风方式选择 |
3.4.2 机械通风口的位置选择 |
3.4.3 不同风速净化效果对比 |
3.4.4 增加机械通风甲醛浓度变化 |
3.5 增加吸收源的仿真模拟 |
3.5.1 吸收源位置的确定 |
3.5.2 增加吸收源和机械排风结果模拟 |
3.6 改变布局的仿真模拟 |
3.6.1 改变布局的原则 |
3.6.2 改变布局控制甲醛污染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分析和数据监测 |
4.1 仿真模拟的实验分析 |
4.1.1 测试环境 |
4.1.2 测试样品 |
4.1.3 测试方法 |
4.1.4 标准曲线绘制 |
4.1.5 测试结果表示 |
4.2 板材甲醛释放的仿真模拟研究 |
4.2.1 模拟参数设定 |
4.2.2 模拟网格计算结果 |
4.2.3 模型求解结果 |
4.3 甲醛污染的数据检测 |
4.3.1 测量浓度设备 |
4.3.2 测量温度设备 |
4.3.3 测量湿度设备 |
4.4 甲醛浓度的连续监测 |
4.4.1 监测方法 |
4.4.2 布点 |
4.5 监测结果 |
4.6 可行性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致谢 |
(2)壳聚糖净化甲醛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室内空气污染与VOCs |
1.1.2 VOCs净化方法 |
1.1.3 壳聚糖材料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甲醛净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壳聚糖净化领域研究现状 |
1.2.3 壳聚糖净化甲醛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壳聚糖净化甲醛机理 |
2.2 壳聚糖净化甲醛的酸催化原理 |
2.3 元素分析法测定脱乙酰度原理 |
2.4 净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
2.4.1 净化效率 |
2.4.2 净化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设计 |
3.1 实验设计 |
3.1.1 实验系统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的制备 |
3.2.2 系统的自净方法 |
3.2.3 甲醛的发生与采集方法 |
3.2.4 甲醛浓度的测定方法 |
3.2.5 实验步骤顺序 |
3.3 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
3.4 实验工况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壳聚糖纤维滤料净化甲醛实验 |
4.1.1 壳聚糖原料种类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1.2 预处理液ph值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1.3 环境相对湿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1.4 甲醛初始浓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2 丙纶-壳聚糖滤料净化甲醛实验 |
4.2.1 甲醛净化效果测试 |
4.2.2 滤料阻力性能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材料表征与分析 |
5.1 SEM分析 |
5.2 FTIR分析 |
5.3 XPS分析 |
5.4 元素分析法测定脱乙酰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新型甲醛吸收材料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室内空气污染 |
1.1.1 室内甲醛污染的来源 |
1.1.2 甲醛污染的危害 |
1.2 室内甲醛污染现状 |
1.3 室内甲醛污染的评价标准 |
1.4 国内外室内甲醛污染的治理方法 |
1.4.1 我国室内甲醛污染治理 |
1.4.2 国外室内甲醛治理 |
1.5 新型甲醛吸收材料 |
1.6 吸附理论 |
1.6.1 吸附动力学 |
1.6.2 吸附热力学 |
1.7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7.1 研究背景 |
1.7.2 研究目的 |
1.7.3 研究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2 蔬果液微囊空气清洁剂吸收甲醛的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与仪器 |
2.2 甲醛的检测方法 |
2.2.1 乙酰丙酮法原理 |
2.2.2 甲醛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3 甲醛溶液的标定 |
2.2.4 乙酰丙酮溶液的配置 |
2.2.5 甲醛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6 实验箱中甲醛质量的测定 |
2.3 吸收甲醛的性能测定 |
2.3.1 实验装置 |
2.3.2 吸收时间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2.3.3 空气清洁剂质量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2.3.4 空气流速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2.4 吸收动力学研究 |
2.4.1 吸收甲醛的质量与吸收时间的关系 |
2.4.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2.5 吸附热力学 |
2.6 本章小结 |
3 在居室内的应用研究 |
3.1 房屋装修过程中甲醛含量的测定 |
3.1.1 测试过程及结果 |
3.2 家具中甲醛含量的检测方法 |
3.3 空气清洁剂质量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3.3.1 测试过程及结果 |
3.4 空间大小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3.4.1 测试过程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与其它除醛产品的性能对比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1.3 实验结果 |
4.2 本章小结 |
5 对不同装饰板材的甲醛吸收性能研究 |
5.1 空气清洁剂对3种不同板材的甲醛吸收性能 |
5.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5.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5.1.3 实验结果 |
5.2 环境温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
5.2.1 实验部分 |
5.2.2 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在治理甲醛过程中氨附属污染物的浓度检测 |
6.1 治理过程中氨类附属污染物浓度的检测实验 |
6.2 实验试剂 |
6.3 实验仪器 |
6.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6.4.1 pH值测试 |
6.4.2 试剂的配制 |
6.4.3 标准曲线绘制 |
6.4.4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
6.5 治理过程中氨附属污染物的检测 |
6.5.1 测试步骤 |
6.5.2 结果计算 |
6.5.3 治理过程中氨附属污染物的浓度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温和地区城市住宅的室内环境与通风实测研究 ——以昆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温和地区住宅室内环境研究 |
1.2.2 国内外温和地区自然通风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框架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基本信息与研究方法 |
2.1 温和地区调查样本的选取 |
2.1.1 建筑特点 |
2.1.2 住宅样本选择与统计 |
2.2 调研方法 |
2.2.1 问卷调研方法 |
2.2.2 实地调研与问卷调研统计结果 |
2.3 室内环境测试方法 |
2.3.1 实地测试方法 |
2.3.2 长期监测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室内空气质量与热舒适 |
3.1 室内空气污染物以及相关标准 |
3.1.1 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 |
3.1.2 细颗粒物(PM2.5) |
3.1.3 二氧化碳 |
3.2 室内空气污染物测试结果 |
3.2.1 甲醛 |
3.2.2 苯系物 |
3.2.3 其他可挥发性有机物 |
3.2.4 细颗粒物(PM2.5) |
3.2.5 二氧化碳 |
3.3 室内热环境的评估与热舒适分析 |
3.3.1 室内热舒适标准 |
3.3.2 室内热舒适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关窗行为与模型建立 |
4.1 开关窗行为的意义 |
4.2 开关窗行为监测方法 |
4.3 全年的开关窗时长行为分析 |
4.4 开关窗行为模式与模型的建立 |
4.4.1 模型建立方法与模型选择 |
4.4.2 特征选择与数据清洗 |
4.4.3 模型的训练与验证 |
4.4.4 模型建立 |
4.4.5 模型性能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然通风量实测与分析 |
5.1 住宅室内通风标准 |
5.2 渗透自然通风 |
5.2.1 渗透通风的分布规律 |
5.2.2 渗透通风的测试结果 |
5.3 夜间卧室自然通风 |
5.3.1 卧室夜间通风量的计算方法 |
5.3.2 卧室夜间自然通风 |
5.4 室内环境与自然通风的关系 |
5.4.1 日平均开窗时长与卧室夜间通风量的关系 |
5.4.2 自然通风与室外室内环境的关系 |
5.4.3 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目标通风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查住宅详细信息 |
附录B 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专利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宜兴市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和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室内空气污染概况 |
1.2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3 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室内空气样品采集 |
2.2 检测方法 |
2.3 封边工艺对人造板中甲醛的掩蔽作用 |
3.结果 |
3.1 宜兴市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状况 |
3.2 封边工艺对人造板中甲醛释放的影响 |
4.讨论 |
4.1 实验室检测结果 |
4.2 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
4.3 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设想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室内空气中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
1 甲醛的来源及其危害 |
2 氨的来源及其危害 |
3 苯系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
4 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的来源及其危害 |
5 氡的来源及其危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兰州市室内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室内典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来源 |
1.3 室内空气中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现状 |
1.3.1 居室污染 |
1.3.2 公共场所污染 |
1.3.3 流动微环境污染 |
1.4 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健康风险 |
1.4.1 呼吸系统影响 |
1.4.2 神经系统影响 |
1.4.3 致癌风险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其他材料 |
2.2 调查方法 |
2.2.1 调查区域的确定 |
2.2.2 调查对象及调查点的筛选原则 |
2.2.3 调查内容 |
2.3 布点方法 |
2.3.1 家庭居室 |
2.3.2 餐饮行业 |
2.3.3 公共场所 |
2.4 采样方法 |
2.4.1 室外甲醛 |
2.4.2 室内TVOC及甲醛 |
2.5 分析方法 |
2.5.1 预处理 |
2.5.2 色谱条件 |
2.5.3 标准系列的制备 |
2.5.4 校准曲线的绘制 |
2.5.5 样品测定 |
2.5.6 计算 |
2.6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2.6.1 家庭采样 |
2.6.2 餐饮行业及公共场所调查 |
2.7 甲醛的健康风险评价 |
2.7.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2.7.2 模型参数的选择 |
第三章 家庭居室空气中典型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
3.1 居室内空气中TVOC的污染特征 |
3.2 居室内外空气中甲醛污染特征 |
3.2.1 居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特征 |
3.2.2 居室外空气中甲醛污染特征 |
3.3 家庭居室甲醛健康风险评价 |
3.4 小结 |
第四章 餐饮行业室内空气中典型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
4.1 餐饮行业室内污染状况 |
4.1.1 餐饮店基本状况 |
4.1.2 餐饮店典型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 |
4.2 餐饮行业甲醛健康风险评价 |
4.2.1 餐饮业人群甲醛日均呼吸暴露剂量 |
4.2.2 餐饮业从业人群甲醛致癌与非致癌风险 |
4.3 小结 |
第五章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典型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
5.1 基本情况 |
5.1.1 商品类型 |
5.1.2 人流量 |
5.2 调查商场室内TVOC和甲醛污染特征 |
5.2.1 不同商场室内TVOC和甲醛的污染特征 |
5.2.2 不同楼层室内TVOC和甲醛的污染特征 |
5.2.3 不同商品区TVOC和甲醛的污染特征 |
5.2.4 不同时间TVOC和甲醛的污染特征 |
5.3 商场室内TVOC和甲醛的影响因素 |
5.3.1 温度湿度 |
5.3.2 人流量 |
5.4 公共场所——商场为例甲醛健康风险评价 |
5.4.1 商场室内工作人员甲醛日均呼吸暴露剂量 |
5.4.2 商场室内工作人员甲醛致癌与非致癌风险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室内装饰装修后污染物监测与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测的方法 |
1.1 监测现场选择 |
1.2 采样及测定方法 |
1.3 仪器设备与浓度标准 |
2 监测结果 |
3 原因分析 |
4 室内空气污染的预防措施 |
4.1 严格对污染源的控制 |
4.2 室内通风换气 |
4.3 光触媒降解甲醛 |
4.4 植物净化 |
4.5 喷洒生物酶甲醛清除剂 |
5 结语 |
(8)春季南方某市不同环境中甲醛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采样时间与采样点 |
1.2.2 样品收集与监测 |
1.2.3 评价标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类型环境中甲醛质量浓度的分布与比较 |
2.2 居民住宅室内甲醛质量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 |
2.2.1 装修时间对居室内甲醛质量浓度的影响 |
2.2.2 通风时间对室内甲醛质量浓度的影响 |
2.2.3 住宅内不同功能房间内甲醛质量浓度的分布 |
2.3 校园内不同室内环境甲醛质量浓度分布 |
2.4 春季环境空气中甲醛质量浓度分布 |
2.4.1 春季大气中甲醛质量浓度日分布 |
2.4.2 大气中甲醛质量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2.4.3 大气中甲醛质量浓度与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
2.5 甲醛的暴露评价 |
3 结论 |
(9)西安市家庭装修过程中典型污染物的动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室内污染的特点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 |
第二章 研究材料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 污染物因子的选择 |
2.3 室内污染物因子的特点 |
2.3.1 甲醛 |
2.3.2 氨 |
2.3.3 TVOC |
2.3.4 苯 |
第三章 空气中甲醛、氨、TVOC、苯的测量和评价方法 |
3.1 采样点的设计 |
3.2 监测时间的设计 |
3.3 甲醛、氨、TVOC、苯的测量 |
3.3.1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
3.3.2 甲醛的测量 |
3.3.3 氨的测量 |
3.3.4 TVOC的测量 |
3.3.5 苯的测量 |
3.4 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方法 |
3.4.1 单因子评价法 |
3.4.2 综合指数评价法 |
3.4.3 灰色统计决策法 |
第四章 室内空气甲醛、氨、苯、TVOC浓度时空分布 |
4.1 室内污染物实测数据的标准化 |
4.2 不同时段甲醛、氨、苯、TVOC浓度的分布特征 |
4.2.1 监测点1室内空气中醛、氨、TVOC和苯浓度的变化 |
4.2.2 监测点2室内空气中醛、氨、TVOC和苯浓度的变化 |
4.3 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 |
4.4 两监测点空气中甲醛、氨、TVOC、苯浓度变化差异分析 |
4.5 不同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及污染的防治 |
5.1 基于单因子指数法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 |
5.2 基于综合指数法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 |
5.3 基于灰色统计决策评价法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 |
5.4 综合评价结果 |
5.5 西安市居民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认识状况 |
5.6 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建议 |
第六章 认识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室内空气中甲醛检测采样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 |
1.2 我国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
1.2.1 甲醛的性质 |
1.2.2 甲醛的来源 |
1.2.3 甲醛的危害 |
1.3 室内空气中甲醛释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甲醛释放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2 甲醛释放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甲醛释放影响因素 |
1.4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控制规范及甲醛检测方法 |
1.4.1 我国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与监管保障体系 |
1.4.1.1 我国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标准、法规建设 |
1.4.1.2 我国现行的主要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和有害物质限量 |
1.4.2 我国室内空气甲醛检测标准 |
1.4.2.1 《室内空气质量卫生规范》 |
1.4.2.2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
1.4.2.3 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
1.4.2.4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1.4.3 我国室内空气甲醛采样要求 |
1.4.4 我国室内空气甲醛测定方法 |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1.5.1 立题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2 室内装修污染问卷调查及分析 |
2.1 建筑装修行业高速发展 |
2.2 室内环境检测机构现状 |
2.2.1 我国室内环保行业发展现状 |
2.2.2 室内环境检测机构现状 |
2.3 群众对于室内装修污染认识的调查问卷 |
2.4 室内环境污染调查问卷分析 |
3 教师办公室室内甲醛检测 |
3.1 教师办公室基本情况 |
3.2 甲醛采样方案 |
3.2.1 教师办公室封闭时间的掌握 |
3.2.2 采样试剂准备 |
3.2.3 采样设备 |
3.2.4 采样布点方法 |
3.2.5 甲醛采样点示意图 |
3.2.6 甲醛检测点数量 |
3.2.7 甲醛检测点位置 |
3.2.8 甲醛采样要求 |
3.2.9 甲醛现场采样原始记录表 |
3.3 甲醛测定—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
3.3.1 实验试剂 |
3.3.2 仪器设备 |
3.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4 样品测定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数据处理 |
4.2 甲醛测定结果分析 |
4.2.1 污染程度分析 |
4.2.2 同一点位甲醛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
4.2.3 同一点位甲醛浓度与湿度的关系 |
4.2.4 甲醛浓度分布规律 |
4.2.6 民用建筑最佳采样时间及采样点的确定 |
5 室内甲醛防治综合措施 |
5.1 政府加强管理 |
5.2 合理选择室内装修材料,开发绿色建材 |
5.2.1 开发绿色建材 |
5.2.2 合理选择室内装修材料 |
5.3 室内甲醛污染治理技术 |
5.4 提前进行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选择装修及合适的入住时间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新居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监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室内甲醛浓度分布模拟研究[D]. 张潮. 合肥学院, 2020(03)
- [2]壳聚糖净化甲醛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燊. 天津大学, 2019(01)
- [3]新型甲醛吸收材料的应用研究[D]. 彭欢玲.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温和地区城市住宅的室内环境与通风实测研究 ——以昆明为例[D]. 邓庭煊. 天津大学, 2018(06)
- [5]宜兴市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和影响因素[D]. 钱培军. 东南大学, 2018(05)
- [6]兰州市室内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D]. 顾天毅. 兰州大学, 2018(11)
- [7]室内装饰装修后污染物监测与预防措施[J]. 李栋,蔡昱,李香兰. 嘉应学院学报, 2018(02)
- [8]春季南方某市不同环境中甲醛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J]. 黄虹,熊震宇,邹长伟,刘毅.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17(04)
- [9]西安市家庭装修过程中典型污染物的动态分布研究[D]. 张凯靖.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2)
- [10]室内空气中甲醛检测采样点的研究[D]. 李彩霞.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