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论文_孟梅,崔雪莹,王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线性规划,结构,铁力市,模型,古浪县。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孟梅,崔雪莹,王志强[1](2019)在《低碳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碳减排目标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为目标函数,得到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将优化方案与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优化后的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减少;与规划方案相比,优化方案中碳排放量减少184.57万t,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增加6.93亿元,虽然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规划方案减少了,但符合当前中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碳排放最小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能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有效地实现碳减排,并且有助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提高,对今后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黄迎春[2](2019)在《基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的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明确指出要将北京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后续又逐渐细化世界城市的建设内容。近年来国内有关世界城市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指标体系、金融、保险、交通、文化、旅游、城市空间、土地等方面,其中经济和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尤显不足。土地作为承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果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或布局不合理,势必造成城市中各种机能失调,增加城市运行成本,阻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基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探索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力求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提供用地参考。首先应用文献分析法对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行梳理,然后应用土地利用流量方法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将北京市与世界城市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分析,找出北京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选择性借鉴世界城市的经验,对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在土地利用结构发展方向上进行定位,并设定了2020年、203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目标,应用多目标优化模型、CA-Markov模型对北京市2020、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和空间布局模拟。得出如下结论:(1)世界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前期变化剧烈,后期逐渐趋向稳定。纽约市在1988至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而从2000年到2014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逐渐趋向稳定。伦敦市土地利用结构自1971年到2005年,建筑用地增长了9%,绿地减少了9%,其他土地类型变化不大。东京从1982年到200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而在2002年至2011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小。(2)北京市区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居住、生态用地比例过低,工业用地过高。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类似发展阶段相比,北京市区居住用地至少低了5个百分点、生态用地低了15个百分点、工业用地高了12个百分点。(3)北京市用地过度扩张,人均建设用地过高,土地资源利用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北京市的人均建设用地过高,用地产出效益较低。人均建设用地是纽约2014年的3倍,东京2011年的1.8倍;建设用地地均产值是纽约2014年的1/20,是东京2011年的1/13。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类似发展阶段相比,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是伦敦1971年的1.1倍,东京1982年的2倍;建设用地地均产值是伦敦1971年的1/3,是东京1982年的1/5。(4)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后,优化后的符合基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上设定的定量目标,并且优化后的结构从以往的剧烈变化逐步趋向稳定,符合世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优化后的结构比预测结构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土地利用布局更为集约发展并兼顾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土地利用强度指标的计算,发现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减缓土地利用强度的快速增长,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从空间布局来看,按现有情况进行预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依然存在建设用地扩张而生态用地大量减少的局面,而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布局上更多地是在城乡结合部将原本转向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转变为生态用地,相应地,农用地较预测情况减少,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生态涵养发展区中的农用地部分转化为生态用地。整体上优化后的数量结构的空间布局降低了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的频繁性,并使以往土地利用剧烈转换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优化后的结果在空间布局上逐渐趋向集约发展,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功能。(本文来源于《北京测绘》期刊2019年10期)

白文静,刘淑英,王平,祁玉源[3](2019)在《基于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武威市古浪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选择具有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特征的武威市古浪县作为实例,运用灰色线性多目标规划法,按照当地经济指标、生态指标、社会指标确定出变量,并且建立出基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叁种目标函数,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得出基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土地利用优化结构方案在维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相应的兼顾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与约束条件相适应,为古浪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最优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21期)

宁珊,张正勇,周红武,李丽,赵贵宁[4](2019)在《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够实现区域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采用5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单位面积当量因子法,估算了玛纳斯河流域1990—2015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并借助灰色线性规划模型(GLP)进行土地结构优化,探讨了最大化生态效益目标下优化前后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比对及变动。结果表明:(1)该流域草地和未利用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达70%;建工用地和耕地面积逐期增加,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逐渐减少。(2)研究期内流域生态服务价值(ESV)总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较1990年减少了14.97%;各单项ESV大小依次为:水文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气体调节>净化环境>美学景观>食物生产>原料生产>维持养分循环>水资源供给;从空间分布来看,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呈片状分布,ESV等级分界线较明显,其中ESV最高的低山区占总价值的35.84%,气候、水文调节是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其原因在于草地覆盖面积大。(3)优化配置后,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减少,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有所增加;总ESV较优化前增加了5.29%,且各单项ESV也均增加,特别是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增加最为明显。本研究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李红霞,熊丽玲[5](2019)在《湖北省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又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和碳吸收汇。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来实现减排目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该文以湖北省为例,将低碳目标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相结合,应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构建研究区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设置了模型的具体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以及模型数据的处理流程。最后对模型运算得到的多个低碳土地利用优化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实现优化方案的建议措施。(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1期)

戴智勇,杨朝现,信桂新,魏耀华,熊想想[6](2019)在《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评价及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生态普遍脆弱的丘陵山区实施土地利用生态评价,科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对维持良好稳定的土地生态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传统经典的生态足迹模型,对西南丘陵区重庆市荣昌区近10年(2007—2016年)土地生态功能实施评价,并选用多目标规划模型方法,以土地生态赤字最小化为目标,对全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受土地利用不合理配置的扰动,荣昌区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长、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降低,生态赤字由2007年的1.77 hm~2·人~(–1)增加到了2016年的3.19 hm~2·人~(–1),年平均增长幅度为8.02%,到2016年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的8.37倍,土地资源利用呈现出压力较大、生态问题较多的状态。(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会更好提升土地利用生态功能,促进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良性稳定。基于土地生态赤字最小化目标,经优化,荣昌区生态调节功能较强的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10051.58hm~2,耕地面积减少9181.64hm~2,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减少1379.86 hm~2,自然保留地减少45.44hm~2。实现结构调整后,区域生态承载力预测将提高22.58%,人均生态赤字将减少0.07 hm~2·人~(–1),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实现了全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曹帅,金晓斌,杨绪红,孙瑞,刘晶[7](2019)在《耦合MOP与GeoSOS-FLUS模型的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复合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资源整合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复杂的形势下,采用单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式难以有效满足区域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的需求。综合考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优化的集成体系,对提升规划适用性具有积极作用。选取常州市金坛区为研究区,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优化目标,设置自然演变、经济优先和生态优先叁种发展情景,在通过MOP(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利用GeoSOS-FLUS模型实现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结果表明:通过集成MOP和GeoSOS-FLUS模型,采用"结构+约束+布局+准则"研究模式探索县域单元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优化,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有一定帮助。从案例分析结果看,城镇工矿用地数量在自然演变和经济效益优先情景下分别增加了39%和95%;林地在生态效益优先情景下增加了40%;农村居民点在叁种情景下分别减少33%、66%和66%。在叁种发展情景下,空间格局都将面临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两级分化的现象,后期区域发展中应加强城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促进空间布局均衡化。(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姚尧,程文仕,焦云腾,刘学录[8](2019)在《以低碳为目标的正宁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的低碳化水平,保障低碳经济和积碳减排效益,分析土地利用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以低碳化为目标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正宁县为例,运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建立最大化碳储量和最小化碳排放目标函数,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结果显示:最小化碳排放优化方案优于最大化碳储量方案,最小化碳排放方案到2020年,正宁县碳储量达到786.36万t,碳排放则压减到48.91万t,净增量为737.45万t,较现状相比碳积储量净增12.19万t。研究表明:低碳优化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有效增加区域碳积储量,低碳优化方法是开展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有效方法,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彭耀辉[9](2019)在《罗霄山片区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弹性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改革逐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将成为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唯一法定空间规划,空间边界交叉、内容重迭等“多规”时代的核心矛盾将得到有效解决。在空间规划边界统一与用途管制并重的要求下,如何科学有效的划定县域空间内各类用地的边界、协调各类发展与保护的空间诉求,让规划更富有弹性,适应动态发展与保护的需要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罗霄山片区典型的丘陵山区县——茶陵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利用县域历史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筛选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结合土地利用结构弹性特征分析建立评价体系,对县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弹性评价,分析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再设定目标年需达到的经济、生态目标与约束条件集,运用区间优化模型求解,得到用地类型的弹性区间;结合用地类型区间结果与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使用空间迭加的方法进行用地空间弹性优化,提出有效的弹性优化决策及保障措施。结果表明:(1)从湖南省不同县域层面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弹性评价值是0.592,定性评价结果为“弱”,其主要原因是经济与社会弹性弱。(2)从弹性区间大小看,用地类型区间优化结果表明,约[357.66-3891.74]ha建设用地与[700.22-3234.30]ha其他用地转化为农用地。未来对茶陵县不确定性承纳贡献最大的是林地(2.97%)、园地(3.47%)、耕地(0.90%)、水域(1.02%),最小的是其他农用地(0.06%)与自然保留地(0%)。(3)进一步分析用地结构空间弹性区之间的土地利用转移,发现生态用地与农用地空间交迭区最大,为总面积的6.41%;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交迭区,占比0.97%;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交迭区最小,占比0.85%,这些均是承担未来不确定性发展的主要弹性空间。(4)根据优化结果分析,提出用地空间管控、用地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服务体与制度保障措施3大优化策略,保障优化方案能顺利实施。土地利用结构弹性优化研究将为政府部门开展多规协同提出可行性方案,为制定空间管控措施,应对区域发展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需求,提供用地类型选择和弹性调控区间确定提供了方法指导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11)

梁庆恒[10](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铁力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其之间密不可分。与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可以协调区域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本研究中以铁力市1996、2006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以及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探讨了铁力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及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了铁力市在不同研究时期以及各乡镇的土地利用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铁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分析与估算。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优化模型,进而对未来的铁力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并为土地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建议,为铁力市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在本研究中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铁力市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由于其在整体所占比例较大,在1996-2016年研究期各用地类型有相对稳定的变化,期间耕地、园地、建设用地叁类用地类型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但铁力市总体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变化动态度较低,在两个研究时间段中,在1996-2006年间内林地、耕地、园地变化程度较2006-2016年大,而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较之变化较小。耕地变化程度较大,整体处于上升状态,1996-2016年间整体比例上升2.38%,共增加面积18334.71 hm~2。由于受到保护政策影响近些年变化较为平缓。林地面积减少较为明显,1996-2016年间整体比例下降2.59%,共减少面积16755.65 hm~2。园地在研究期间共增加面积247.36 hm~2,草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处于减小趋势,研究期间草地共减少面积为2295.39 hm~2,未利用地共减少面积为65.41 hm~2。通过对铁力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计算,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1996-2006年较2006-2016年增长幅度大,说明铁力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稳定性与有序性在研究期内虽有所下降,但是在近些年来的下降程度较为平稳。在对各乡镇的研究可以了解,朗乡镇信息熵值相比其他区域较小,可见在铁力市所有乡镇的土地利用结构中状态最优。(2)在1996-2016年期间,铁力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逐渐下降,整体减少5.48亿元,比例下降2%。从土地类型上来看,林地的减少是导致总价值下降的重要因素,在研究期间价值量变化比例最高,同时也是生态功能最强的用地类型。在林地分布最广的朗乡镇为整体提供的生态效益也最高。为铁力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主要功能类型为对于气体、水土的调节功能,在整体价值中占比例较大。(3)为使铁力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到达最优,并符合现有政策和标准确立约束条件,建立线性规划函数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优化方案,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在优化后研究区林地、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林地增加较多;耕地与水域面积保持不变;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在优化后铁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增加1178.43万元,抑制了价值量逐年减少的趋势并提高整体的生态功能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明确指出要将北京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后续又逐渐细化世界城市的建设内容。近年来国内有关世界城市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指标体系、金融、保险、交通、文化、旅游、城市空间、土地等方面,其中经济和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尤显不足。土地作为承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果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或布局不合理,势必造成城市中各种机能失调,增加城市运行成本,阻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基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探索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力求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提供用地参考。首先应用文献分析法对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行梳理,然后应用土地利用流量方法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将北京市与世界城市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分析,找出北京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选择性借鉴世界城市的经验,对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在土地利用结构发展方向上进行定位,并设定了2020年、203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目标,应用多目标优化模型、CA-Markov模型对北京市2020、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和空间布局模拟。得出如下结论:(1)世界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前期变化剧烈,后期逐渐趋向稳定。纽约市在1988至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而从2000年到2014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逐渐趋向稳定。伦敦市土地利用结构自1971年到2005年,建筑用地增长了9%,绿地减少了9%,其他土地类型变化不大。东京从1982年到200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而在2002年至2011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小。(2)北京市区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居住、生态用地比例过低,工业用地过高。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类似发展阶段相比,北京市区居住用地至少低了5个百分点、生态用地低了15个百分点、工业用地高了12个百分点。(3)北京市用地过度扩张,人均建设用地过高,土地资源利用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北京市的人均建设用地过高,用地产出效益较低。人均建设用地是纽约2014年的3倍,东京2011年的1.8倍;建设用地地均产值是纽约2014年的1/20,是东京2011年的1/13。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类似发展阶段相比,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是伦敦1971年的1.1倍,东京1982年的2倍;建设用地地均产值是伦敦1971年的1/3,是东京1982年的1/5。(4)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后,优化后的符合基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上设定的定量目标,并且优化后的结构从以往的剧烈变化逐步趋向稳定,符合世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优化后的结构比预测结构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土地利用布局更为集约发展并兼顾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土地利用强度指标的计算,发现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减缓土地利用强度的快速增长,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从空间布局来看,按现有情况进行预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依然存在建设用地扩张而生态用地大量减少的局面,而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布局上更多地是在城乡结合部将原本转向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转变为生态用地,相应地,农用地较预测情况减少,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生态涵养发展区中的农用地部分转化为生态用地。整体上优化后的数量结构的空间布局降低了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的频繁性,并使以往土地利用剧烈转换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优化后的结果在空间布局上逐渐趋向集约发展,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孟梅,崔雪莹,王志强.低碳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黄迎春.基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的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北京测绘.2019

[3].白文静,刘淑英,王平,祁玉源.基于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武威市古浪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

[4].宁珊,张正勇,周红武,李丽,赵贵宁.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J].生态学报.2019

[5].李红霞,熊丽玲.湖北省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J].科技资讯.2019

[6].戴智勇,杨朝现,信桂新,魏耀华,熊想想.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评价及结构优化[J].生态科学.2019

[7].曹帅,金晓斌,杨绪红,孙瑞,刘晶.耦合MOP与GeoSOS-FLUS模型的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复合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9

[8].姚尧,程文仕,焦云腾,刘学录.以低碳为目标的正宁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

[9].彭耀辉.罗霄山片区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弹性优化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10].梁庆恒.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铁力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研究范围示意图武安城乡总体规划图门头沟区矿业废弃地再利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逻辑框架图优化模型求解最终的土地利用结构优

标签:;  ;  ;  ;  ;  ;  ;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论文_孟梅,崔雪莹,王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