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一粒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径,分形,透水,系数,概率,土壤,颗粒。
单一粒径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平[1](2019)在《单一/混合粒径烧结微通道流动沸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行业微型化发展,各领域微型化部件面临着严重的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传统微通道的普通表面在气液两相流时,散热效果并不能满足现在微型器件的散热要求。因此,怎样研究出新型的表面结构来强化沸腾传热性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本文以去离子水为流动介质,对不同单一粒径和混合粒径烧结后的多孔微通道进行流动沸腾换热研究。研究铜粉的粒径大小、混合粒径参数、烧结底厚、入口水温、质量流率等对单一粒径/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换热性能和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单一粒径/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单相流与气液两相流时的换热特性,并对流动沸腾时的气液两相流进行了可视化深入地对气泡生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单一粒径为50μm的多孔微通道的沸腾起始过热度OBN与30μm、90μm多孔微通道的沸腾起始过热度OBN点相近,但是其临界热流密度(CHF)高于其他两种样品为107.8W/cm~2。在高热流密度状态下,对应同一热流密度时,粒径为50μm的多孔微通道的过热度低于30、90μm的多孔微通道,在高热流密度下的传热性能优于其他两种微通道。流体工质入口温度一定条件下,质量流率提高也提升了壁面临界热流密度(CHF)点。质量流率为213kg/(m~2·s)的CHF点相对于71kg/(m~2·s)的CHF点提升了1.2倍。质量流率较低时,多孔微通道产生很强的限制效应,抑制了核化过程,从而降低多孔壁面强化能力。(2)增加多孔微通道的厚度粒径比可以提高多孔微通道的临界热流密度(CHF),这是由于底厚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换热热阻,达到临界热流密度需要更高的加热功率。在高热流密度时,对应同一热流密度,粒径为30μm烧结底厚为400μm多孔微通道壁面过热度比烧结底厚为400μm低。而90μm多孔微通道却表现出相反的换热机制,这说明对于90μm多孔微通道增加厚度粒径比可以提高其换热性能,对于30μm多孔微通道增加厚底粒径比换热性能反而降低。(3)在低热流密度时,叁种质量流率下的压降曲线相近。这是由于同一多孔微通道,流道中的压降主要以摩擦压降、加速度压降综合作用相近。在高热流密度时,多孔壁面过热度提高,加速了多孔壁面气泡的生长。相对于低热流密度而言,气泡直径变大,气泡合并在微通道内部形成环状流,致使微通道内部的两相流的压降增大。(4)低热流密度,单相流时,单一/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换热性能相近,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优势表现不明显。在高热流密度时,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以其较多的汽化核心的优势,展现出较高的换热性能。其换热系数高出单一微通道近1倍,对于临界CHF值,混合粒径微通道也明显高于单一粒径微通道。(5)通过可视化研究,观察到混合粒径比单一粒径流道内部气泡数量更多,且在同一质量流率时,混合粒径多孔表面的气泡直径小于单一粒径,这是因为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由于多孔壁面孔穴数量多,气泡来不及生长被来流带走。并且在该实验条件下,低热流密度时,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多孔表面的气泡脱离频率比单一粒径多孔微通道高,有利于强化核态沸腾。(6)通过可视化研究,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在低热流密度下,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气泡生长速率低于单一粒径。在高热流密度时,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有利于降低壁面过热度,提高多孔微通道的临界热流密度,提高整了体换热性能。本文研究表明:相对于单一粒径多孔微通道而言,混合粒径多孔微通道换热性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混合多孔微通道可以有效抑制两相流压降不稳定性,在微型散热领域相对于单一粒径多孔微通道有着极佳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8)
辛扬帆,梁晓飞[2](2019)在《单一粒径混凝土的透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建筑材料,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和透水性相协调至关重要。以透水系数3.0为目标,研究粗骨料单一粒径条件下,C30混凝土的水灰比、骨料粒径与强度和透水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粒径不变的条件下,透水混凝土强度随水灰比的增大而提高,透水性随水灰比的增大而降低;在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透水混凝土强度随骨料粒径的增大而降低,透水性随骨料粒径的增大而提高。当水灰比增大时,粒径对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的影响率趋于稳定;当骨料粒径增大时,水灰比对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的影响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赵素华,曹志翔,林瑞杰,宋新伟,韩宪东[3](2018)在《藏东南单一粒径粗粒土渗透机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的渗透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研究土体渗透性的关键是渗透系数,本文基于达西理论,对单一粒径区间的土样进行了室内常水头渗透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粒径区间的渗透系数变化和不同粒径同一孔隙率条件下渗透系数与颗粒表面积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渗透系数随着颗粒均值粒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颗粒表面积的减小而增大。以Kozeny-Carman公式为基础推导得出渗透系数与比表面积和均值粒径的关系公式,通过计算值实与测值对比分析,本文得出的公式具有实用性。(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8年02期)
童晨曦,张升,李希,盛岱超[4](2015)在《单一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规律及破碎极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材料颗粒破碎演化规律是颗粒破碎过程复杂性的集中体现,对单一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规律的研究是进行多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规律的基础。从概率统计角度入手,先对前期研究中所提出的描述单一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规律的3个参数-破碎概率p、破碎状态参数a、b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组不同类型(不同试验材料、试验类型)的试验数据的研究,发现随着破碎的发展3个参数趋于定值,表明破碎极限的存在。基于上述研究,最后提出了计算单一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极限的方法,分别得到了3组试样的最终分形维数分别为2.3、2.34、2.28。(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7-17)
董莉丽,马孝燕,胡丹,钱燕燕[5](2015)在《吴起县退耕还林样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单一和多重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马尔文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粒级体积百分含量,并利用分形理论研究土壤颗粒组成的单一和多重分形特征,以说明陕西省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在减少土壤流失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荒地和林地土壤黏粒、粉粒体积分数和分形维数(D值)较梯田高,而砂粒体积分数较低。D与黏粒和粉粒体积分数极显着正相关,而与砂粒体积分数极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05mm和0.05-1mm体积分数分别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多重分形中的Dq(q≤0)和D1/D0不相关,与Dq(q≥1)显着负相关。林地和荒地土壤粒径分布的Rényi维数谱较梯田土壤的宽。退耕还林还草可使土壤细颗粒物质含量和分形维数增大。在该研究区,土壤细颗粒物质含量和单一分形维数可作为土壤物理性质改善的指标,而Rényi维数谱的相关指标还需进一步提取。(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7期)
童晨曦,张升,李希,盛岱超[6](2015)在《单一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规律及破碎极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材料颗粒破碎演化规律是颗粒破碎过程复杂性的集中体现,对单一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规律的研究是进行多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规律的基础。从概率统计角度入手,先对前期研究中所提出的描述单一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规律的3个参数-破碎概率p、破碎状态参数a、b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组不同类型(不同试验材料、试验类型)的试验数据的研究,发现随着破碎的发展3个参数趋于定值,表明破碎极限的存在。基于上述研究,最后提出了计算单一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极限的方法,分别得到了3组试样的最终分形维数分别为2.3、2.34、2.28。(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S1期)
扶海鹰[7](2013)在《单一粒径和不同粒径分布铀矿石堆浸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堆浸技术是随着低品位矿石经济有效地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低品位金属矿和某些非金属矿的浸出。由于我国铀矿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的特点,堆浸采铀是目前我国铀矿开采的主体技术。堆浸技术有一个特点,即处理的矿石具有较大粒径,所以,矿石的浸出速率不仅与化学反应的速率有关,与矿石粒径的大小和粒径分布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研究铀矿的浸出动力学时,有必要考虑矿石的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对浸出效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铀矿的室内柱浸试验,研究铀矿石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对堆浸效果的影响。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考虑柱浸不同高度上的浸出差异,将铀矿浸出试验柱沿柱高划分为若干个高度足够小且相等的单元体,使其中单个铀矿石颗粒的浸出符合收缩未反应核扩散控制系统模型,且任意一个单元体内所有铀矿石颗粒反应均匀,不存在延迟现象,进而以一个单元体为目标,根据溶浸剂质量守恒原理,并考虑初始溶浸剂浓度的变化,建立单一粒径铀矿石的柱浸数学计算模型。根据试验的需要,设计并制作了串联柱浸试验装置,并进行了单一粒径铀矿石的室内串联柱浸试验,模拟单一粒径铀矿的堆浸浸出。将试验浸出结果与数学计算模型的计算值进行比较,说明模型的准确性,同时说明该模型对单一粒径铀矿石不同高度上的铀浸出率变化规律具有预测作用。对某铀矿山上堆铀矿石粒径分布进行筛分分析,得出铀矿石的粒径分布规律符合分形分布。配制5组粒径分布符合不同分维数分布的铀矿样,进行室内柱浸试验,研究铀矿石粒径分布分维数对其浸出过程的影响。浸出结果用收缩未反应核模型进行分析,得出整个浸出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描述,两个阶段的分界点根据浸出液的pH值和氧化电位确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动力学模型,且模型的控制参数都与分维数具有函数关系。(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3-05-01)
刘江元,韩晓雷,王海刚[8](2012)在《单一粒径砂-混凝土单剪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剪试验,研究了不同单一粒径砂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单一粒径砂的接触面厚度和试样破坏时的剪切位移随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在法向压力较低时,剪切应力-位移关系曲线呈现应变软化型;随着法向压力的增高,剪切应力-位移关系曲线逐步呈现应变硬化型;此时,单一粒径砂与混凝土界面剪应力~位移曲线可看成由一条斜直线、一条双曲线和一条水平直线叁部分组成。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大,试样剪胀性逐渐减弱,试样发生剪胀时的剪应力也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2年09期)
龚志伟,杜成斌,于国军[9](2011)在《单一粒径与两种粒径羰基铁粉磁流变液特性的实验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控制球磨时间,用球磨机球磨出不同粒径的羰基铁粉,制得单一粒径磁流变液8组和两种粒径磁流变液6组。采用旋转流变仪对磁流变液的零场粘度和剪切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磁场强度下,两种粒径磁流变液的剪切强度比单一粒径磁流变液的有明显提升,提升效果与颗粒的成份密切相关,且其零场粘度和沉降稳定性与单一粒径的差别很小。(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1年S5期)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刘玮,周明厚[10](2010)在《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叁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通过二维光学图像法和叁维X射线断层扫描法计算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值.土样采自重庆北碚西南大学稻田垄作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点,采用湿筛法对土样进行粒径分级,二维分形特征研究的团聚体粒级分别为:<0.0 5 3,0.0 5 3~0.2 0 0,0.2 0 0~0.4 5 0,0.4 5 0~1.0 0 mm;CT扫描研究所用原状土样粒级分别为:<0.0 5 3,0.0 5 3~0.0 2 5,0.0 2 5~1,1~2 mm.结果表明:二维光学图像法得到的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孔隙分形维值介于1.1 7~1.5 4;叁维X射线断层扫描结果显示团聚体中孔隙分形维值在1.3 5~1.6 5之间,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介于2.0 6~2.2 0之间,且分形维数随粒径增大而减小.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叁维断层扫描均可用于定量研究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孔隙的分形特征,而采用叁维X-射线断层扫描可以定量描述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单一粒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建筑材料,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和透水性相协调至关重要。以透水系数3.0为目标,研究粗骨料单一粒径条件下,C30混凝土的水灰比、骨料粒径与强度和透水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粒径不变的条件下,透水混凝土强度随水灰比的增大而提高,透水性随水灰比的增大而降低;在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透水混凝土强度随骨料粒径的增大而降低,透水性随骨料粒径的增大而提高。当水灰比增大时,粒径对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的影响率趋于稳定;当骨料粒径增大时,水灰比对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的影响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一粒径论文参考文献
[1].周志平.单一/混合粒径烧结微通道流动沸腾特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2].辛扬帆,梁晓飞.单一粒径混凝土的透水性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赵素华,曹志翔,林瑞杰,宋新伟,韩宪东.藏东南单一粒径粗粒土渗透机理试验研究[J].高原农业.2018
[4].童晨曦,张升,李希,盛岱超.单一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规律及破碎极限研究[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5
[5].董莉丽,马孝燕,胡丹,钱燕燕.吴起县退耕还林样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单一和多重分形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
[6].童晨曦,张升,李希,盛岱超.单一粒径组颗粒材料破碎规律及破碎极限研究[J].岩土力学.2015
[7].扶海鹰.单一粒径和不同粒径分布铀矿石堆浸动力学[D].南华大学.2013
[8].刘江元,韩晓雷,王海刚.单一粒径砂-混凝土单剪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
[9].龚志伟,杜成斌,于国军.单一粒径与两种粒径羰基铁粉磁流变液特性的实验比较研究[J].功能材料.2011
[10].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刘玮,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叁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