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化物运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物,韧皮部,黄柏,乙酰胆碱,木质部,逆序,板蓝根。
同化物运输论文文献综述
程天转[1](2018)在《环割试验说明不了“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中进行运输”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割试验所显示的现象根本不能说明"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所用教材,几十年来都用"环割试验"来说明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本文用试验举例的方式说明了"环割试验"是不足以证明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进行运输问题的。(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22期)
程天转[2](2018)在《初探木质部运输同化物的事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历版的《植物生理学》(高等学校教材)都把韧皮部作为同化物运输的主要通道,木质部是否也运输同化物?木质部是否是同化物的运输通道问题,教材从不提及,这可能是国内外都没找到木质部运输同化物的根据。本文用试验说明木质部也是同化物运输的通道;此外教科书上用环割出现的正常现象来说明韧皮部同化物的运输受阻,是不对的,因为愈合组织和瘤状物的出现与运输受阻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20期)
邢建军[3](2016)在《接力式灌浆小麦同化物运输分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序衰老小麦籽粒灌浆模型被称为“接力式”灌浆模型,其不同于传统的小麦籽粒灌浆模型。逆序衰老小麦有一定比例的蘖茎在灌浆后期旗叶先于倒2叶自然衰老,尽管传统小麦衰老理论认为旗叶早衰不利于产量形成,逆序衰老小麦却具有较高产量。为揭示逆序衰老小麦籽粒灌浆与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关系,以逆序衰老小麦兰考矮早8号、豫麦19、新麦13和正常顺序衰老小麦小偃22、陕229为材料,对籽粒干重积累过程进行叁次曲线方程y=a+b1x+b2x2+b3x3拟合、灌浆过程进行Logistic曲线拟合,并分析了两类小麦茎鞘干物质积累及再运转量、顶二叶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体积。基于此,在灌浆期对顶二叶分别进行套袋遮光处理,设置5d和10d两种遮光处理水平,分析遮光处理对籽粒粒重、籽粒体积以及茎鞘干物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逆序衰老小麦灌浆期叁种处理下的籽粒干重和灌浆速率均高于正常顺序衰老小麦。花后旗叶遮光处理或倒2叶遮光处理均影响了小麦的灌浆速率和籽粒干重的增加,其中正常顺序衰老小麦整个灌浆期旗叶遮光处理对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和籽粒干重增加的影响大于倒2叶遮光处理;但逆序衰老小麦灌浆前中期旗叶遮光处理对籽粒干重和灌浆速率的影响高于倒2叶遮光处理,灌浆末期正好相反。(2)灌浆前中期遮光处理影响茎鞘干物质的积累,而灌浆末期(花后20-30d)遮光处理促进茎鞘干物质的积累;逆序衰老小麦灌浆前期叁种处理下的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正常顺序衰老小麦;灌浆中后期其叁种处理的茎鞘干物质再运转输出量均高于正常顺序衰老小麦。(3)逆序衰老小麦生育期内叁种处理下的顶二叶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体积均高于正常顺序衰老小麦;花后遮光处理降低了籽粒体积。(4)逆序衰老小麦具有较高产量是由于:生育期内较高的光合同化能力与较高的茎鞘暂贮藏物的积累及再运转量共同决定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赵现华[4](2013)在《修剪对葡萄液流和光合同化物运输分配特性的扰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修剪是葡萄栽培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但是修剪等机械伤害会在剪口处形成楔形死组织以及在剪口导管内形成侵填体,影响导管和筛管的运输性能。合理的修剪可以提高葡萄群体与环境的适应性,提高葡萄品质。但是修剪对葡萄生理,尤其是水分和光合同化物的运输分配特性研究不够,本论文以酿酒葡萄为试材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当薄壁组织细胞的直径小于导管射线间纹孔口的直径时,修剪诱导次生木质部导管腔内侵填体的产生,而且越靠近主干部位的新梢诱导产生的侵填体越多,进程发展越快。在新梢剪口次生木质部约87%导管腔内发现侵填体,其中40%的导管被侵填体完全堵塞。而修剪后1a的多年生部分含有侵填体和被侵填体完全堵塞的导管分别为64%和30%。侵填体在功能性导管中的产生降低了其水分输送性能,最大可降低液流速率21.10%。导管被侵填体部分或完全堵塞后,次生木质部不断分化,产生新的导管,以维持植株的水分输送。2.多年生部分长度与新梢液流成反比,而且液流速率随时间变化明显。受气孔导度下降的影响,各新梢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明显且具有光合“午休”现象。光合速率日变化和浆果糖分卸载量均呈双峰曲线,且次峰值均小于首峰值。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延长,各新梢间光合速率和糖分卸载量无显着差异。随着多年生部分的延长,各新梢间光合速率差异不显着,但糖分卸载量显着降低(P<0.05)。修剪后,新梢导管中侵填体的产生与发展要比多年生枝迅速。侵填体发展稳定期新梢木质部中含有侵填体的导管达65%,完全堵塞的导管达到30%,而多年生枝分别为80%和35%。结合以上分析和研究,我们提出了葡萄整形修剪管理的“最小修剪”原则:对葡萄进行整形修剪时,在不妨碍葡萄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剪口数,尽量减少多年生部分,防止多年生部分伸长。3.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延长,不同生育期新梢叶片生长速度和生长量均有降低的趋势,各新梢叶片在果实膨大期生长速度和生长量最大。浆果进入转色期前叶片不断生长发育,叶绿素含量稳步增加,在转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高,而后随叶片的衰老逐渐降低。媚丽葡萄叶片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叶干物质含量以及水分饱和亏缺可塑性小,各新梢上叶片差异不显着。但水势、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可塑性大,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延长逐渐增加且达到显着性差异。新梢比叶重和气孔密度逐渐增大,气孔长度逐渐减小,其中各新梢间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度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各新梢叶片厚度和气孔宽度之间无明显差异。葡萄浆果横径生长呈典型的双S曲线,不同新梢浆果横径没有显着差异。随着水分运输距离延长,葡萄浆果糖分卸载量和成熟单粒果实鲜重逐渐下降。但这一趋势在第1和第4,第4和第7新梢上的浆果间并不明显,但第1新梢上的浆果糖分卸载速度明显高于第7个,浆果单粒鲜重达到显着差异水平,而干重之间无显着差异。水分运输距离与枝条成熟度、生长势和木质部宽度成反比,与导管密度和导管长度成正比。第1、第4和第7个新梢木质部导管相对疏导率逐渐增加,分别为3.12、3.40和6.72。导管密度、管腔直径、木质部宽度和导管相对疏导率变化显着。4.研究发现,不同部位新梢液流和浆果糖分卸载成双峰变化趋势,光合速率变化呈“午休”现象,且叁者的变化并不同步。随着坐果高度的增加,单干双臂栽培的葡萄各新梢液流速率和浆果糖分卸载普遍低于爬地龙,而光合速率无此变化趋势。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增加,单干双臂的葡萄光合速率、液流速率和浆果糖分卸载均逐渐减小。而爬地龙栽培的葡萄由于贴地多年生龙蔓生有大量不定根,各新梢及浆果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光合速率、新梢液流和糖分卸载量也一致。5.爬地龙整形方式避免了冬季下架和春季上架,更适合葡萄园机械化操作,与多主蔓扇形和龙干形相比,从葡萄冬季修剪到春季出土单个工人亩劳动时间分别降低了37.50%和27.08%。不同整形方式间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滴定酸没有显着差异,而爬地龙方式的稳产性能显着高于其他两种方式。爬地龙整形的葡萄感染炭疽病、白腐病和灰霉病的病穗率高于多主蔓扇形和龙干形,但病果率显着低于后两者。在合理的管理措施下,爬地龙整形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干旱半干旱埋土防寒区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整形方式,为实现葡萄优质、稳产、长寿、美观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11-01)
苏军,林美坤,杜琳,洪海强,王锋[5](2010)在《利用TAC系统构建多个光合同化物运输蛋白基因转化载体和水稻的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染色体(TAC)多基因组装载体系统,将一组与水稻光合同化物运输转化有关基因构建在同一载体上,这些基因分别是蔗糖转运蛋白基因(OsSUT5),单糖转运蛋白(OsMST4)、细胞壁转化酶(OsCIN3)和ATP/ADP转运蛋白(OAAT),获得了包含这4个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TAC747H-OAAT-SUT5-CIN3-MST4,质粒大小近30 kb。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基因导入水稻,以探讨这些基因对水稻光合同化物运输和转化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严晓宇[6](2007)在《环剥对黄柏光合作用及~(14)C-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var. glabriusculum)2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在四川农业大学教学农场和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室进行。研究内容:(1)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正常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等光合、蒸腾参数的日变化规律及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测定,初步探讨黄柏的光合生理特性;以环剥再生的植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剥皮再生对黄柏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最大量子效率(φ_(PO))、作用光下的实际量子效率(φ_(P’))、光化学猝灭系数(q_P)的影响;(2)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对黄柏的光合同化物进行~(14)C标记,探讨环剥对黄柏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对黄柏光合、蒸腾速率日变化的测定表明,黄柏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生长中后期呈单峰曲线,无光合“午休”现象,峰值出现在10∶00左右,为26μmol.m~(-2).s~(-1);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间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11∶00,为9.5mol.m~(-2.)s~(-1);叶片气孔导度与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正相关,呈平行变化趋势;胞间CO_2浓度早晚高,中午低,呈“U”型曲线;黄柏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以早上10∶00最高,为3.6μmolCO_2.mmol~(-1)H_2O,日平均为2.17μmolCO_2.mmol~(-1)H_2O;黄柏叶片光能利用率(SUE)以早上8∶00和下午15∶00左右为最高,为3.12和3.44mmolCO_2/mol photons;全天平均为2.171mmolCO_2/mol photons;光响应曲线测定得出黄柏的光补偿点(LCP)为29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1491μmol.m~(-2).s~(-1),暗呼吸速率(R_d)为1.8614μmol.m~(-2).s~(-1)。初步研究表明黄柏属阳性C_3植物。(2)通过剥皮再生对黄柏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的研究得出:在剥皮后15d内,光合作用显着下降,第15d达到最低值3.75±1.24μmol.m~(-2).s~(-1),随后光合作用较迅速地恢复,至第20d恢复至10.87±1.201.24μmol.m~(-2).s~(-1),与剥皮后第1d无显着差异;剥皮对蒸腾作用的影响也十分显着,剥皮前蒸腾速率为5.89±0.37mol.m~(-2.)s~(-1),剥皮后第1d就大幅下降至2.69±0.31mol.m~(-2.)s~(-1),剥皮后第15d,蒸腾作用较第1d和第5d有显着提高,恢复到3.85±0.82mol.m~(-2.)s~(-1),至第20d蒸腾作用恢复到剥皮前的正常水平;在整个剥皮再生过程中原初光化学反应的最大量子效率φ_(PO)除第15d显着降低外,其他时间均无显着差异;光下实际量子效率φ_P~’在剥皮后的15d内明显下降,第20d在第15d的基础上有显着的升高,与光合速率在剥皮的先下降,再回升的结果一致;光化学猝灭系数qP在剥皮后显着下降,至第15d达到最低值0.67±0.05,剥皮后第20dqP和φ_P~’相对于第15d均显着增加,这与光合作用测定结果相吻合。光合和荧光参数都在剥皮后15天左右达到低谷,在剥后20天左右基本恢复。剥皮不仅直接截断了碳水化合物由枝叶向根系的转运,而且显着降低蒸腾作用,打破植株的水分平衡。剥皮后光合作用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原因,不是由于剥皮对光系统结构的破坏,而是由于光合产物对光合过程的反馈抑制造成的。一旦光合碳同化物向下运输的功能恢复,这种反馈抑制随即解除,光合、蒸腾作用就迅速恢复。(3)正常生长的2年生黄柏韧皮部~(14)C—同化物的运输速率为43.2~57.5cm/h,平均50.2cm/h,说明树高为1.5~1.8m的2年生黄柏,其叶片合成的光合同化物3~4h后可运输到根部。(4)黄柏在环状剥皮后~(14)C—同化物在韧皮部向下运输通道被阻断,随着新生韧皮部组织的形成,~(14)C—同化物的向下运输在逐渐恢复,在11d出现的新生韧皮部组织中检测到了~(14)C—同化物的存在,在15d,观察到新生韧皮部组织上下连通后,不仅在新生组织中检测到~(14)C—同化物,在下剥口以下的韧皮部和根系中也出现了~(14)C—同化物。证明在新生韧皮部连通后,~(14)C—同化物在黄柏韧皮部的运输恢复。(5)未剥皮黄柏树冠不同部位叶片的同化物分配为:中部功能叶>上部功能叶>下部功能叶,在1~15d保持稳定状态;剥皮树从剥皮当天直到第15天,同化物的分配为上部功能叶>中部功能叶>下部功能叶。(6)未剥皮黄柏在标记1~15d时树皮和根系中均有~(14)C—同化物,第1天的含量分别为11.3%和9.1%,以后基本呈一条直线,表明叶片制造的光合同化物呈稳定态通过韧皮部运输至根系。剥皮树主干有20cm长的树皮被剥去,从1~11d,只能在剥口上方检测到~(14)C—同化物,新生皮和根系均未测到,说明主干韧皮部被剥离后,完全阻断了~(14)C—同化物向下方韧皮部及根系的运输;第15天在新生韧皮部和根系开始检测到~(14)C—同化物,表明新生韧皮部的输导组织将上下剥口连通,运输功能恢复。(7)剥口上方树皮的~(14)C—同化物含量变化曲线呈S型,剥皮第2天同化物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在11d最低,15d时上升到第1天的水平;剥口下方树皮在11d以前,均无~(14)C—同化物存在,直到15d,同化物含量高于剥口上方,低于新生韧皮部,但未能达到未剥皮树树皮的平均水平。(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严晓宇,叶萌,彭煜程,夏先福,赵敏[7](2007)在《~(14)C同化物在黄柏韧皮部的运输速率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C为示踪剂,用14CO2+CO2混合气体法进行半株标记,饲喂50μCi/株的NaH14CO3,标记时间为1h。燃烧法制样,在FJ2107P液体闪烁计数器上测定,14C同化物在黄柏韧皮部中的运输速率为47~54cm/h,平均速率为50.2cm/h。(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07年02期)
杨重军,张萍,郭玉海[8](2005)在《乙酰胆碱、LatA和FAA对萝卜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乙酰胆碱 (Ach)、微丝解聚剂 (LatA)和维管束固定剂 (FAA)处理萝卜的韧皮部 ,以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14 C 同化物从叶片中的输出量为指标 ,研究 3种药剂对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低浓度的Ach可有效地促进14 C 同化物向肉质根的运输 ,而LatA和FAA处理则有效抑制14 C 同化物向肉质根的运输。(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杨重军,汤飞宇,张萍,郭玉海[9](2004)在《乙酰胆碱对板蓝根~(14)C-同化物运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板蓝根源 通道 库模式系统研究了乙酰胆碱对板蓝根14 C 同化物运输的影响 ,结果表明 :低浓度乙酰胆碱处理板蓝根韧皮部 ,板蓝根叶片向肉质根输出的14 C 同化物增多 ,尤其以0 0 1mmol L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 ;说明低浓度乙酰胆碱增强了通道的运输活性。(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王丽琴,唐芳,张静,束怀瑞[10](2003)在《苹果矮化砧对~(14)C-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4 C示踪方法研究了苹果不同砧木和砧穗组合植株对14 C 同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矮砧及其嫁接植株的地上部分总干物质分配比例比乔砧及其嫁接植株高 1 4 %和 9 4% ,14 C 同化物分配比例高 1 9 2 %和 1 5 7% ;与乔砧相比 ,矮砧新梢、主干14 C放射比强度都较高 ;矮化中间砧红星新梢的放射性比强度是乔砧红星的 1 78倍 ,矮化中间砧段14 C存留量是相应乔砧植株干段的近 3倍 ,但矮化中间砧段上接口及其上部主干中并未有14 C 同化物积累。因此 ,矮化中间砧对同化物分配的影响并非简单的运输阻滞(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同化物运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历版的《植物生理学》(高等学校教材)都把韧皮部作为同化物运输的主要通道,木质部是否也运输同化物?木质部是否是同化物的运输通道问题,教材从不提及,这可能是国内外都没找到木质部运输同化物的根据。本文用试验说明木质部也是同化物运输的通道;此外教科书上用环割出现的正常现象来说明韧皮部同化物的运输受阻,是不对的,因为愈合组织和瘤状物的出现与运输受阻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化物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1].程天转.环割试验说明不了“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中进行运输”的问题[J].农家参谋.2018
[2].程天转.初探木质部运输同化物的事实[J].农家参谋.2018
[3].邢建军.接力式灌浆小麦同化物运输分配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赵现华.修剪对葡萄液流和光合同化物运输分配特性的扰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苏军,林美坤,杜琳,洪海强,王锋.利用TAC系统构建多个光合同化物运输蛋白基因转化载体和水稻的遗传转化[J].福建农业学报.2010
[6].严晓宇.环剥对黄柏光合作用及~(14)C-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7
[7].严晓宇,叶萌,彭煜程,夏先福,赵敏.~(14)C同化物在黄柏韧皮部的运输速率测定[J].林业科技开发.2007
[8].杨重军,张萍,郭玉海.乙酰胆碱、LatA和FAA对萝卜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5
[9].杨重军,汤飞宇,张萍,郭玉海.乙酰胆碱对板蓝根~(14)C-同化物运输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4
[10].王丽琴,唐芳,张静,束怀瑞.苹果矮化砧对~(14)C-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