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分子表面金属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分子,表面,沉积物,电化学
高分子表面金属化论文文献综述
姚卫国,鲁姗姗,窦艳丽,管东波,王晓伟[1](2018)在《高分子表面金属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表面金属化是对高分子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金属光泽的表面技术,广泛应用于高分子导电、薄膜修饰、电磁屏蔽等领域。本文综述了高分子表面金属化的两大类技术方法,即干法镀膜和湿法镀膜。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表面处理技术,如真空镀膜、喷涂金属转移法、化学镀、化学还原金属化以及电镀,并总结了它们的技术特点以及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应用中的难点。阐明了从传统电镀技术发展而来的高分子表面直接电镀工艺的优势,直接电镀工艺省去了电镀前的活化工序,缩短了工艺时间,避免了电镀前工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成为高分子表面金属化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赵玛利,刘铁根,江俊峰,王萌[2](2015)在《添加Cu-Cr络合物的高分子聚合物的红外激光诱导表面金属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添加Cu-Cr络合物的高分子聚合物红外激光诱导表面金属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1.06μm和10.60μm激光对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并通过多种表面检测方法对改性后的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6μm激光可使材料表面产生大量起到"锚固作用"的微孔,并且样品表面呈现周期性起伏结构,表面增附效果较强,1.064μm激光可打破Cu-Cr络合物的化学键,在改性区域出现还原性Cu1+和Cr3+,含量分别为0.9%和2.8%,激光处理后得到的镀层平均厚为1 100μm,标准差为0.29μm,且镀层附着力较大;而10.60μm激光处理后样品表面呈随机起伏结构,表面Cu1+和Cr3+的含量分别为0.4%和1.6%,镀层平均厚度为1.70μm,标准差为0.59μm,且镀层附着力较小。(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5年07期)
符晓兰[3](2010)在《织物表面金属/导电高分子复合层的构建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苯胺(PANI)因其单体价格便宜、制备条件简单以及较高的电导率和良好的环境稳定性,而成为倍受青睐的导电高分子材料。然而聚苯胺虽然具有较大的电损耗性能,但其电导率与金属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以及拓宽其他附加功能,以满足人们对抗静电和防电磁辐射等特殊要求的日益提高,常将聚苯胺导电材料与金属相结合以制备出具有更高导电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本论文采用化学与电化学两种方式在预制聚苯胺膜的织物表面沉积金属粒子构建由导电高分子与金属组成的导电网络。首先,着重对聚苯胺复合织物化学镀前处理条件包括聚苯胺膜制备条件、敏化剂浓度、敏化温度、活化剂浓度和活化温度等,对铜/聚苯胺复合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得出最佳的前处理条件:SnCl2浓度为15g/L,温度为35℃;AgNO3浓度为2.0g/L,温度为35℃。同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和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PS)对活化后聚苯胺纤维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形貌观察。其次,利用超声波辅助化学镀工艺,在聚苯胺表面进行金属沉积,将化学镀反应控制在:基质吸附单体浓度1.0mol/L,氧化剂浓度为0.5mol/L, CuSO4浓度为0.5g/L,酒石酸钾钠浓度为30g/L, NaOH浓度为6g/L,还原剂浓度为24ml/L,化学镀时间为15min,温度为45℃,可制备具有良好导电、耐腐蚀性能的聚苯胺-金属复合织物。XRD分析表明所得金属层为面心立方结构,粒径为16.05nnm左右。最后,采用循环伏安法与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聚苯胺复合织物作为电极进行电沉积的过程,对比不同电流下电沉积金属铜后织物的增重率及导电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等方法对织物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CuSO4浓度为0.8mol/L, Na2SO4浓度为0.4mol/L,柠檬酸钠浓度为0.06mol/L,电流密度为0.08A/cm2。经过SEM、EDS及XRD分析,织物表面生长了大量金属颗粒,且金属具有良好的晶形,粒径大约为38nm左右。(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0-12-01)
李俊[4](2007)在《人工神经网络在高分子材料表面金属化工艺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设计的定义为人们依据积累的经验、归纳的实验规律和总结的科学原理设计制备具有确定目标性能的材料。长期以来,材料研究采用的是依赖大量实验进行大面积筛选的方法来确定材料的化学组成和制备工艺,这样会消耗大量人力、物质资源和时间。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与现代材料设计,可以摆脱实验先行的研究方法,用较少的实验取得较为理想的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分子表面金属化就是材料设计的一种,本文研究了高分子表面金属化的一种新技术——化学还原方法。将ABS树脂在适量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预先浸泡24小时,加入一定量的Pb(Ac)_2和CuCl_2溶于ABS的DMF溶液中,于40℃恒温充分混合搅拌4h之后,得到稳定的金属盐与聚合物的共混物。最终所得溶液在玻璃模板上流延成薄膜,在室温下干燥至溶剂完全挥发掉。此时薄膜极易剥落,然后将薄膜裁成3cm×1cm的试样,在一定浓度NaBH_4水溶液中还原一段时间后,即制得表面金属化ABS导电薄膜。通过调整原材料的配比和控制还原过程中的具体工艺条件,使高分子表面金属层具有不同的导电性。为了系统研究,本文将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引入高分子材料表面金属化研究领域。ANN是复杂非线性科学的前沿,尤其适用于系统规律繁杂(高度非线性)、组分工艺变量多的问题。本文采用均匀设计法安排实验,以实验数据为变量空间,以误差反向传播(BP)算法为基础编写了“PSM-Pb-Cu-SR”数据处理软件。此软件可建立反映高分子表面金属化各影响因素与材料导电性能之间定量关系的ANN模型。模型计算表明,网络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和精确性,并利用所得到的模型,分别将工艺中各个因素(ABS树脂质量,添加金属盐的质量,还原温度,还原剂浓度和还原时间)对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最后在附录中给出了网络计算和预测的最佳工艺条件组合。实验和分析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材料设计领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张公正,张静,王正刚[5](1995)在《高分子表面金属化新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分子表面金属化新技术作了简要的概述,并且对这种新技术的应用及应用前景作了介绍和相应的探讨。(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1995年06期)
陈世枝[6](1995)在《高分子材料表面金属化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还原法是一种使高分子材料表面金属化的新方法。这种方法问世不久,有关它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基础理论、实际应用和微观机理等方面对化学还原法高分子材料表面金属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根据化学还原法基本原则对制备聚合物/金属盐金属化膜的聚合物基体、金属盐种类和还原剂体系进行了选择。在系统地研究聚乙烯醇和聚丙烯腈/金属盐体系表面金属化的同时,又开发了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丁醛和聚醚砜/金属盐体系,并对这些材料表面金属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用NaBH_4水溶液作为还原剂体系制备的金属化膜的主要性能优于国外同类研究。 借助于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对还原前后聚合物/金属盐络合膜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对金属盐还原率、SEM分析及膜断面的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还原过程中离子由聚合物膜内向膜表层发生了迁移,在膜表面被还原为金属,并对离子迁移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力学性能及结合强度的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聚合物金属化膜对聚合物基体力学性能影响较小,金属层与基体具有优异的结合强度,金属化膜表面电阻的稳定性较好。另外,含钴镍复合盐类的聚合物金属化膜具有磁性,可用于制备磁性薄膜。 对化学还原法表面金属化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用本研究方法实现印制板孔金属化的工艺,经过测试表明所得制品的各项性能达到了印制板通用技术规范和要求。另外,对用化学还原法取代化学镀作为某些非金属材料电镀前的预镀底层进行了研究,证明这种方法可使非金属材料经电镀后获得各种功能性、装饰性及防护性镀层。本文提出的这两种应用均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生产过程无污染等特点。 本文首次深入研究了化学还原法表面金属化机理。从离子在聚合物中迁移的推动力和可能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化学还原法使高分子材料表面金属化的微观过程,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1995-04-01)
高分子表面金属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添加Cu-Cr络合物的高分子聚合物红外激光诱导表面金属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1.06μm和10.60μm激光对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并通过多种表面检测方法对改性后的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6μm激光可使材料表面产生大量起到"锚固作用"的微孔,并且样品表面呈现周期性起伏结构,表面增附效果较强,1.064μm激光可打破Cu-Cr络合物的化学键,在改性区域出现还原性Cu1+和Cr3+,含量分别为0.9%和2.8%,激光处理后得到的镀层平均厚为1 100μm,标准差为0.29μm,且镀层附着力较大;而10.60μm激光处理后样品表面呈随机起伏结构,表面Cu1+和Cr3+的含量分别为0.4%和1.6%,镀层平均厚度为1.70μm,标准差为0.59μm,且镀层附着力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分子表面金属化论文参考文献
[1].姚卫国,鲁姗姗,窦艳丽,管东波,王晓伟.高分子表面金属化技术[J].化工进展.2018
[2].赵玛利,刘铁根,江俊峰,王萌.添加Cu-Cr络合物的高分子聚合物的红外激光诱导表面金属化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5
[3].符晓兰.织物表面金属/导电高分子复合层的构建和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
[4].李俊.人工神经网络在高分子材料表面金属化工艺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5].张公正,张静,王正刚.高分子表面金属化新技术及其应用[J].表面技术.1995
[6].陈世枝.高分子材料表面金属化新方法[D].北京化工大学.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