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孔隙渗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隙,尺度,致密,水压,沁水,介质,效应。
孔隙渗流论文文献综述
邵建立,周斐,薛彦超,杜后谦[1](2019)在《岩体孔隙-裂隙双渗流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岩体孔隙-裂隙双重介质渗流过程中速度变化、压力分布和不同形状裂隙影响的规律,采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断裂形状的多孔介质块进行了渗流数值模拟,得到了裂隙速度场、基质块孔隙压力场和不同形状路径渗流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差的增大,沿裂隙路径上速度场发展最快,裂隙成为主要的渗流途径;基质块孔隙压力梯度分布均匀,压力分布在断裂的基质块中是连续的,但等压面的弯曲表明了裂隙和孔隙的不同流动状态;裂隙形状影响着流动特性,4种类型裂隙出口边界通量的大小关系为:圆角>135°夹角>90°夹角>45°夹角,模拟结果有助于可视化地研究双重介质的渗流规律。(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9期)
张雪龄,邝颂雅,师渝滔,朱维耀,王燕令[2](2019)在《致密油纳微米孔隙介质非线性渗流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油储层基质内纳微米孔隙介质的渗流特性和机理研究对促进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调研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内外的致密油藏特征,分析了致密油岩心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和渗流机理,并从孔隙结构特征、流体性质和液固界面作用等3个方面分析了对渗流特征的影响;最后从理论计算、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叁个角度阐述了致密油孔隙介质流动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4期)
吴鑫,彭雅雯,晏巧,赵红霞,王雪梅[3](2019)在《改进分水岭算法的煤岩孔隙重构及渗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加真实地还原出煤的数字孔隙网络结构,模拟煤孔隙中瓦斯微观渗流过程,开展基于形态学改进分水岭算法的煤岩孔隙重构研究。首先基于改进型分水岭算法,提出识别煤基质颗粒分布参数与孔隙网络的方法,通过中值滤波和数学形态学变换降低信号噪声的影响,减少"过分割"现象;然后以5~10、10~40和40~80目粒径型煤为例,识别颗粒分布参数,构建型煤孔隙网络结构;最后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渗流模拟检验孔隙网络瓦斯。结果表明:改进型分水岭算法降低了噪声干扰,重建的煤孔隙结构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连通性;利用LBM算法模拟孔隙结构渗流,能展示出瓦斯渗流速度和方向等局部细节。(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国涛,尹延国[4](2019)在《复层孔隙分布含油轴承的孔道渗流及润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油轴承基体中油液的渗流行为对轴承油膜润滑性能影响显着.以不同孔隙率分布的环面复层含油轴承为研究对象,耦合分析轴承系统(包括轴承间隙和多孔轴承内部)的流体流动,基于Darcy定律描述油液渗流行为,并在极坐标下建立含油轴承系统的渗流润滑模型,研究轴承系统中油膜压力的分布规律,分析表面粗糙度、结构参数等对油膜润滑性能的影响.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不同表层孔隙率的复层含油轴承试样,在端面摩擦试验机上开展含油轴承的摩擦学实验,并对数值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普通单层含油轴承相比,不同孔隙率分布的复层含油轴承能阻止润滑油液渗入多孔介质,提高轴承润滑性能;随着综合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增大,油膜润滑性能变好,随着表层厚度或表层渗透率增加,油膜润滑性能变差.摩擦实验与润滑理论分析具有相似的结论,验证了所建数值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工作为明晰含油轴承渗流润滑机理及其影响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兰天贺[5](2019)在《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孔隙结构连通性及其对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沁水盆地南部3#煤储层为中国典型的无烟煤储层,也是目前煤层气开发的主要产层,其孔隙结构连通性如何直接决定了抽采过程中煤层气的解吸-扩散-渗流过程,制约了煤层气地面直井抽采效率,是煤层气井获得高产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3#煤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法、低温液氮吸附法、核磁共振驰豫法、核磁共振冻融法、小角X射线散射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孔隙发育特征;通过CT扫描对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叁维可视化重构,提取了测试样品中的孔隙结构网络参数,对煤储层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及其连通性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通过传统几何分形模型和热力学分形模型的建立,计算分形维数,并对煤储层渗透性来源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孔隙结构影响下的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机制,揭示了煤储层煤层气产出机理。压汞法实验结果表明孔径<100nm的微、小孔为孔体积的主要来源,煤储层孔隙度小于7%。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孔径20-40nm的孔隙含量最高;核磁共振弛豫法在分析孔隙的孔径分布方面与压汞法具有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孔径2.5-50nm的孔隙含量最高;核磁共振冻融法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孔径集中分布在2.5~10nm范围;小角X射线散射测试结果表明孔径主要分布在0-40nm并且孔径10-20nm的孔隙含量较高。研究区存在大量连通性较差以及不连通的孔隙,煤储层发育有相当数量的半封闭孔,孔隙连通性差,不利于煤层气的储集与开发。CT扫描结果发现样品孔隙的配位数集中于1左右,孔隙大多数为死端孔隙;样品孔隙形状因子与喉道形状因子均>0.01,喉道截面形状处于由叁角形向正方形过渡阶段;样品的喉道长度均较短,孔喉比较大,喉道半径相对较小,孔隙空间发育不均匀,连通性较差,相对渗透率较低。所测样品的分形维数普遍较高,各样品渗流孔几何分形维数D_(gs1)为2.7178~3.1299,平均值为2.965。基于热力学模型的渗流孔分形维数D_(ts)介于2.6477~2.9163,平均值为2.7689,相对于其他岩石较高,具有更加复杂的孔隙结构和更加粗糙的孔隙表面;基于热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渗流孔对渗透率的贡献率PCPP_(ts1)为4.78%~74.52%,平均值为22.29%。在煤的孔隙网络中,渗流孔为渗透率的主要来源。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煤层气开采过程中,过渡型扩散贯穿整个煤层气开发过程,Fick型扩散主要发生排采降压初期;在排采中后期,可能存在相当的Fick型扩散。孔隙直径>65~100nm时,气体在煤层中的运移方式由扩散转变为渗流。在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中渗流主要发生在裂隙系统中。图27表12参149(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付瑜[6](2019)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收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室内岩心观察及普通岩石薄片以及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实验、扫描电镜实验,结合压汞、油水相渗、核磁共振等多种实验方法,从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渗流特征及含油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玛湖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按照位置及构造特征将玛湖凹陷分为玛西斜坡区、玛北斜坡区、玛东斜坡区,研究区地层发育较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玛西斜坡区、玛北斜坡区叁迭系百口泉组以及玛东斜坡区二迭系乌尔禾组的砂砾岩储层,它们都属于扇叁角洲沉积相,储层的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含量为60~70%,其它主要为泥岩。砂砾岩储层孔隙类型包括:剩余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及微裂缝;孔隙喉道类型主要为:片状和点状喉道,以及管束状喉道等;综合物性、毛管压力(压汞)实验数据,将其孔隙结构分为Ⅰ~Ⅳ类,孔隙结构依次变差。通过对不同类型孔隙结构选取了岩石样品进行油水相渗测试、核磁共振实验,实验发现:玛湖凹陷砂砾岩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含量整体较高,润湿性主要为中性—弱亲水性,孔隙结构对于储层的渗流特征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马焕焕[7](2019)在《HQ区块致密储层孔隙结构与油水渗流特征关系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油储层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原油产量的支柱之一,但渗透率和孔隙度差,微裂缝、纳米孔的存在使得致密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储层油水分布和水驱油效果差异大,因此研究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规律之间的关系对提高这类储层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鄂尔多斯盆地HQ地区致密储层,首先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常规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储层的岩石学性质及孔隙结构进行了分类和表征,然后通过水驱油相渗实验、渗吸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储层岩石油水渗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颗粒分选度为好/中,次棱磨圆度,结构致密;胶结类型主要为加大-孔隙胶结。填隙物含量高,主要的粘土矿物为伊利石(4.5%),绿泥石(6.5%)。刚性石英颗粒含量越高,物性越好,储层渗透率与碳酸盐含量呈负相关关系。(2)研究区致密储层储渗空间具有多尺度复杂孔隙结构,主要存在大孔隙(37μ m-208μ m)、微裂缝(10μ m-200μ m)、微米孔(2μ m-37μ m)、纳微米孔(100nm-2μ m)四个尺度类型。根据各尺度储渗空间的分布及数量,本文将研究区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分为大孔隙均匀分布型(即均匀大孔型)、大孔条带型、微裂缝型以及致密型四类。(3)均匀大孔型为研究区最好的孔隙结构类型,大孔隙、微米孔相对较多,且孔隙分选性好,孔隙度、渗透率相对较高(0.24×10-3μm2-0.9×10-3μm2),其渗流能力明显优于其他类型,油水相渗曲线共渗区最宽,水驱油效率相对较高,其水驱渗流模式为均匀推进型;研究区储层最多的孔隙结构类型为条带型,总体渗流能力要弱于均匀大孔型,该类型渗流能力与大孔条带的分布有很大关系,因此水驱油效率,相渗特征值差异较大,大孔条带是油水渗流的优势通道,因此水驱油渗流模型为指进型,容易形成残余油;微裂缝型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最强,微裂缝周围孔喉常常是纳微米孔,大孔少见,微裂缝为优势通道,结果油水两相区明显窄于均匀大孔型和条带型,驱油效率相对较低,油水渗流模式属于突进型;致密型孔隙结构孔喉微小,主要为纳微米孔隙,大孔少见,渗透率小于0.08×10-3μm2,流体流动能力极差,极少量的大孔是油水的主要渗流通道,控制了水驱油过程,水驱油困难,属于弱优势通道型。(4)研究区储层存在渗吸油和渗吸水的现象,不同类型孔隙结构渗吸油水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5)T2谱图对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岩心的油水渗流过程和渗吸的响应明显不同,是研究油水渗流及油水分布特征较好的方法。本文为研究区致密储层的开采提供了依据,对后期HQ地区的开发及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5-29)
李波[8](2019)在《土体颗粒尺度对其变形特性的影响与孔隙尺度对其渗流固结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是自然界最广泛的工程材料,合理掌握土体力学特性是保证工程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前提。然而,土体复杂的物质成分和随机易变的微细观结构使其力学特性仍未准确掌握,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岩土工程项目仍然经常出现严重的工程问题甚至发生工程安全事故。土体力学特性的复杂性主要源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特性和孔隙尺度特征(即孔隙尺度及分布特征)及其演变。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界面上的物理-化学效应如颗粒间摩擦和挤压、颗粒-水和气的吸附、砂粒与粘粒胶粒的胶结等来实现的,其性质与颗粒尺度密切相关,将影响作为土体力学性质而呈现“颗粒尺度效应”。土体变形通常伴随孔隙压缩和渗流,引起大孔隙湮灭和微小孔隙萌生等孔隙尺度特征变化,由此产生固结变形的“孔隙尺度演变效应”;颗粒-孔隙液的物理化学效应将显着影响土体渗流特性,该影响与孔隙尺度密切相关,随着孔隙尺度的减小而逐渐显着,由此呈现渗流的“孔隙尺度效应”,进而影响土体渗流过程,使土体力学特性更加难以掌握。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深入微细观尺度层次,重新考虑问题的内在机制,建立相关的模型理论并给上述问题的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不同应力应变状态的颗粒尺度效应进行研究,展示直剪试验与叁轴试验颗粒尺度效应的差异。基于剪切绕流以及基体-增强颗粒的作用特性,对直剪试验的颗粒尺度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直剪试验与叁轴试验之间颗粒尺度效应的差异给出合理的机理解释。(2)基于多尺度胞元模型,利用等效夹杂理论和材料的弹塑性变形特性,确定考虑基体塑性变形的应变集中张量,由此利用各尺度层次上的关联性及能量法则,导出土体本构关系;引入量纲平衡参数(即内禀尺度)对应力和偶应力进行耦合,由此获得表征土体内禀特性的特征长度参数,并分析土体颗粒尺度对其内禀特性的影响。(3)基于多尺度胞元模型,考虑细观基体-增强颗粒的作用特性,导出包含细观特性参数的Mohr-Coulomb准则,并展示屈服轨迹的颗粒尺度效应特征;引入相对转动梯度和内禀尺度,导出有限元计算的刚度矩阵,并编制有限元程序对应力局部化问题、应变局部化问题和颗粒尺度效应进行算例分析。(4)基于固结变形过程中孔隙尺度演变的试验,导出考虑孔隙尺度演化的非线性固结方程;基于文中孔隙尺度演化固结理论,给出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固结压缩变形和平均固结度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计算曲线,解释有关文献中报道的不同固结荷载下土体复杂的固结变形特性。(5)基于固-液界面的摩擦机制,考虑孔隙液粘结强度的影响而建立与水力梯度相关的边界滑移模型;利用Poisson方程、热力学平衡条件和Navier–Stokes方程,导出低渗透性土的渗透性模型理论,据此分析土体微-纳米尺度孔隙渗流特性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描述了渗透系数随水力梯度增加或减小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雒翔宇[9](2019)在《渗流场中孔隙水压力对混凝土变形影响的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成一批特高混凝土坝并已完成蓄水。在进入初期的运行过程中,对监测资料的分析时发现,蓄水完成后水位的改变对坝体变形的影响较大,但是利用传统数值分析方法反演得到的结果与监测结果并不一致。经过分析发现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渗流荷载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渗流场中孔隙介质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出发,结合混凝土结构的细观孔隙特征和孔隙水压力的形成过程,探索孔隙水压力对混凝土结构变形影响的机理,从而确定混凝土的有效孔隙水压力系数取值规律。进一步引入有效孔隙水压力系数值,利用孔隙水压力初应变法分析渗流场中混凝土的变形规律,为数值反演水文地质条件改变时引起混凝土结构变形的分析提供一种合理数值分析方法。具体内容为:(1)通过分析渗流场中孔隙结构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式,确定孔隙水压力对结构体变形的影响程度可通过有效孔隙水压力系数表征。并且验证得到有效孔隙水压力系数的取值为1减去宏观体积模量与基质体积模量的比值。基于上述结果结合理论分析、数值试验、室内试验分析了孔隙率、孔隙形状与有效孔隙水压力系数值的关系曲线。(2)将有效孔隙水压力系数和孔隙水压力相结合作为初应变引入有限元中分析渗流场中孔隙结构体的变形规律,并结合实际工况分析得到:渗流场中的孔隙结构体受到渗流梯度力和孔隙静水压力,这两种力的作用对于整体结构的变形均有贡献。但是对于散粒体结构而言,变形主要来源于颗粒间错动,孔隙静水压力的压缩作用可以忽略;而多孔连续介质体而言,渗流梯度力与静水压力的作用对于结构整体变形的影响均不能忽略。从而说明了渗流场中孔隙水压力对多孔连续介质体与散粒孔隙介质体变形影响的本质区别。(3)研究了混凝土的孔隙特征及形成机理和内部水运移及孔隙水压力变化的规律。研究发现,混凝内部的孔洞是储备及产生孔隙水压力的主要空间,水主要通过混凝土内部的裂缝、微裂隙等运移到孔洞中。由于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特性,当水文地质条件改变时,内部的孔隙水压力对于结构体的变形影响作用会产生时效性。同时由于孔洞的封闭性,孔隙水压力会出现过大或负压等现象,从而在宏观上体现为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4)针对孔隙水压力对混凝土变形影响的特征,本文提出了孔隙水单元法,即将孔隙当作实体单元,当孔隙中有水时该单元具有水的力学特性。通过孔隙水单元法从细观角度分析了孔隙水压力对结构体的变形影响机理,并与室内试验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为渗流场中混凝土变形的细观分析提供了有效方法。(5)基于上述成果,研究了混凝土的有效孔隙水压力系数取值和渗流场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变形规律。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法、数值试验法、孔隙水单元法相互验证了有效孔隙水压力系数取值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有效孔隙水压力系数取值必然小于0.5。然后通过提取孔隙水单元法的计算结果,并与孔隙水压力初应变法的计算结果相对比,验证了孔隙水压力初应变法为渗流场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变形分析的一种有效数值方法。(6)最后利用孔隙水压力初应变法研究了水位变化对杭州里畈大坝加高的影响。充分考虑新老坝的力学参数差异性及坝体加高的施工条件,探索大坝在加高后水位变化对整体结构变形的影响。通过研究渗流场对加高后大坝整体结构的变形影响,揭示大坝加高的风险特性及安全稳定性,从而为工程实际提供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02)
贺立新[10](2019)在《高温后岩石孔隙—裂隙组合非线性渗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岩体由于地壳运动以及地应力的影响通常会有裂隙发育,高温后岩石内部会含有大量的孔隙,高温后含孔隙岩石以及高温后岩石孔隙-裂隙组合渗流特征对于研究核废料处置、国防防护工程以及地下能源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部开采与巷道围岩稳定控制信息化基础理论研究(51734009)”以高温后岩石孔隙-裂隙组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岩石劈裂裂隙、高温后含孔隙岩石以及高温后岩石孔隙-裂隙组合非线性渗流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试验获得了不同岩性在饱和状态下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参数。通过采用MTS815.02试验系统对饱和粗粒花岗岩、细粒花岗岩、大理岩、红砂岩、灰岩标准试样进行力学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岩性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声发射参数、泊松比,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在饱和情况下的差异。以此为依据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岩性对渗透特性的影响。(2)研究了不同岩性叁维粗糙裂隙面试样渗流机制。采用粗粒花岗岩、细粒花岗岩、大理岩、灰岩和红砂岩加工成标准岩样后,进行中心劈裂为含单一叁维粗糙裂隙面的岩石试样,然后采用非接触式JR叁维扫描系统对劈裂岩样表面叁维特征进行扫描,获得了不同岩性JRC曲线,以此为基础来研究不同岩性劈裂后粗糙裂隙面渗透特性。(3)探讨了不同高温后损伤花岗岩内部产生的不规则孔隙、裂隙特征及其渗透特性。通过压汞试验对高温后岩石内部孔隙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中国矿业大学岩石全自动渗透率测试系统对不同高温后的花岗岩岩样进行不同围压下的渗透率测试研究,结合SEM等微观结构分析,得到高温损伤花岗岩水力梯度与体积流速的关系,进一步计算得到岩石等效渗透系数以及临界水力梯度等参数,对高温损伤后的花岗岩试样渗流特征进行了讨论。(4)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开展了孔隙-裂隙组合非线性渗流特性的研究,获得了岩石在不同高温后孔隙情况下的渗流特征与含单一裂隙渗流特征分别为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孔隙和裂隙对整个渗流过程的贡献特征,验证了Forchheimer公式等相关理论的正确性与合理性。(5)首次采用孔隙-裂隙组合下的数值模型,研究了孔隙-裂隙不同组合渗流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非接触式JR叁维扫描系统对劈裂的岩石粗糙裂隙面发育特征进行扫描后叁维重构,将其特征点坐标参数嵌入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再现了孔隙-裂隙组合渗流全过程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流体在孔隙和裂隙当中的渗流特性和流态特征,获得了孔隙水压力在流动中的时空演化规律以及不同渗透系数中流体的流动行为及其规律,揭示了富水隧道等地下工程中地下水的运移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孔隙渗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致密油储层基质内纳微米孔隙介质的渗流特性和机理研究对促进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调研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内外的致密油藏特征,分析了致密油岩心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和渗流机理,并从孔隙结构特征、流体性质和液固界面作用等3个方面分析了对渗流特征的影响;最后从理论计算、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叁个角度阐述了致密油孔隙介质流动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孔隙渗流论文参考文献
[1].邵建立,周斐,薛彦超,杜后谦.岩体孔隙-裂隙双渗流数值模拟研究[J].煤矿安全.2019
[2].张雪龄,邝颂雅,师渝滔,朱维耀,王燕令.致密油纳微米孔隙介质非线性渗流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海上油气.2019
[3].吴鑫,彭雅雯,晏巧,赵红霞,王雪梅.改进分水岭算法的煤岩孔隙重构及渗流模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
[4].张国涛,尹延国.复层孔隙分布含油轴承的孔道渗流及润滑机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5].兰天贺.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孔隙结构连通性及其对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的影响[D].安徽理工大学.2019
[6].付瑜.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9
[7].马焕焕.HQ区块致密储层孔隙结构与油水渗流特征关系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
[8].李波.土体颗粒尺度对其变形特性的影响与孔隙尺度对其渗流固结特性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雒翔宇.渗流场中孔隙水压力对混凝土变形影响的机理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10].贺立新.高温后岩石孔隙—裂隙组合非线性渗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