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结核病防治所河南商丘4670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的临床特点及应对策略。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给予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的临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对肺结核患者实施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起药物热最多见的是利福平,其次是氨基水杨酸及吡嗪酰胺,患者出现药物热时间是在服用抗结核药物2个月以内,其中用药1—3周后出现药物热最多;患者出现药物热症状主要表现为39摄氏度以上高热,伴随出现皮疹、畏寒、头痛及恶心呕吐等;发现患者出现药物热时,首先采取停药处理方法,患者在停药24—48小时后发热退去,然后等待患者恢复正常后再逐步试药。结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属于超敏反应,具有一定特点与规律,对此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药物热;临床特点;应对策略
我国属于世界上结核病负担较重的国家,结核病治愈的关键是抗结核药物结合规律全程化疗,目前抗结核药物种类繁多,这些药物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值得人们重视起来。这些抗结核药物一方面会损害肝功能,另一方面还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及药物热等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则会出现过敏性休克[1]。这些都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对此医护人员应增强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热认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6月—2016年9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8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患者年龄在9—85岁之间,其中男46例,女40例。所选肺结核患者患病类型有:继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播散型肺结核。所选患者在我院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均出现发热或热度增高,没有继发感染的证据,也不能使用结核病来解释;患者用药前就有发热,使用抗结核药物后体温升高;有些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后体温有下降,但是继续用药后体温又升高,体温升高与其他因素无关;一些患者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后体温快速下降或恢复正常,但是进行激发试验后体温再次升高。
1.2引起药物热的判断方法
依据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特点,引起药物热的判断方法主要是:患者出现药物热并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则可判断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都是可疑药物;再次使用及导致药物热的是致热药物;再次试用其他可疑药物后,没有再发生药物热,判断没有试用的药物是引起药物热的药物;针对那些复合制剂,应在患者致热停药后逐一试用其主要单一药物成分,将致热药物成分单独记录下来。
1.3观察项目指标
观察分析患者发热与致热药物间的关系,药物热发生时间、热型及停药后体温恢复的时间。
1.4药物热应对策略
当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药物热时,最好停用所有可疑药物,使用补液促使患者药物的排泄,肺结核重症患者应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对那些高热或超高热患者。医护人员应认识到,钙剂、抗组胺药等也会引起药物热,因此最好不要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避免干扰临床观察体温变化与药物间关系。
2.结果
对肺结核患者实施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共出现药物热98次,引起药物热最多见的是利福平,有42例,其次是氨基水杨酸及吡嗪酰胺,分别有11例、5例,剩余则是乙胺丁醇、利福喷汀等;患者出现药物热时间是在服用抗结核药物2个月以内,其中用药1—3周后出现药物热最多;患者出现药物热症状主要表现为39摄氏度以上高热,伴随出现皮疹、畏寒、头痛及恶心呕吐等;发现患者出现药物热时,首先采取停药处理方法,然后等待患者恢复正常后再逐步试药,患者在停药24—48小时后发热退去。
3.讨论
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本身常常引起一些副作用,其中药物热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药物热从广义层面上分析,主要是指使用某些药物后所出现的发热反应,主要包括超敏反应及非超敏反应类型[2]。药物热从狭义层面上分析,主要是指因为药物化学结构及患者特殊体质,使得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个体特异性的发热反应,这属于超敏反应,药物热与用药时间有关,通常首次用药7—10天后出现药物热,有些伴随着出现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3]。此次实验研究过程中,共出现药物热98次,引起药物热最多见的是利福平,有42例,其次是氨基水杨酸及吡嗪酰胺,分别有11例、5例,剩余则是乙胺丁醇、利福喷汀等;患者出现药物热时间是在服用抗结核药物2个月以内,其中用药1—3周后出现药物热最多;患者出现药物热症状主要表现为39摄氏度以上高热,伴随出现皮疹、畏寒、头痛及恶心呕吐等[4]。对于肺结核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出现的药物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处理:对于单纯药物热(不伴随出现肝损伤与皮疹),医护人员可疑药物导致的药物热概率决定停药顺序,不一定停用所有的抗结核药。通常情况下停用最容易引起药物热的一种或两种抗结核药物,在此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对于那些出现药物热并伴随肝损害的,应首先依据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停药原则进行处理,本次实验得出最容易引起药物热主要是利福平、氨基水杨酸及吡嗪酰胺等等,这也是最容易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此外,还同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对那些高热或超高热患者进行治疗。医护人员还应认识到,钙剂、抗组胺药等也会引起药物热,因此最好不要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避免干扰临床观察体温变化与药物间关系。
综上所述,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属于超敏反应,具有一定特点与规律,对此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彭亦平.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35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08,43(12):1355-1356.
[2]方勇,肖和平,唐神结,等.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措施[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04(11):136-139.
[3]李昕洁,李映文,胡建伟.46例抗结核药临床药物热反应分析[J].广州医药,2012,43(4):22-23.
[4]高欣.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42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4).
作者简介:
伏志杰,男,汉族,河南商丘人,1971年4月生,主治医师,工作单位:商丘市结核病防治所邮寄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胜景茂园9号楼1单元5010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