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单元论文_马艳,韩英鸿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单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单元,应力,挡墙,点接触,曲率,薄层,基坑。

接触单元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韩英鸿[1](2019)在《基于接触单元的挡墙结构受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反映接触单元对于挡墙结构的影响,在挡墙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接触单元。利用AYSYS软件模拟了某挡墙在拟定工况下的受力情况,重点对挡墙的应力、变形趋势及配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挡墙与地基之间的接触,能更真实地反映挡墙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状态。(本文来源于《西北水电》期刊2019年05期)

杨锋,郭然[2](2019)在《多边形应力杂交单元的接触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元较小的情况下,现有的非均匀模型难以得到精确应力场和应力集中现象的问题,采用直接约束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边形应力杂交单元的优化接触算法.多边形应力杂交单元在应力函数的构造以及积分区域划分上的优势,使其能适应复杂的模型边界与材料边界,更易划分网格.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编制了完整的计算程序,算例结果发现该方法能够得到粉末压制过程的宏观非线性力学响应、高精度的应力场以及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为复杂优化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缪辉,臧朝平,罗欣洋,王晓伟,梁波[3](2019)在《基于薄层单元的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动力学建模及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具有复杂接触界面拉杆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发展了基于薄层单元的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动力学建模及修正方法。采用线性本构关系的薄层单元模拟转子部件的复杂接触关系,基于模态试验数据,运用分层模型修正方法对预紧状态下拉杆转子部件接触面的连接刚度进行识别,通过识别的薄层连接参数建立拉杆转子动力学预测模型。将拉杆转子动力学预测模型的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线性本构关系薄层单元能够模拟拉杆预紧状态下接触界面的力学特性,修改薄层单元弹性模量能够模拟接触界面的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修正后转子模型与测试结果的最大频率误差为0.6%,平均频率相对误差为0.25%,修正后模型能预测实际结构的振动响应。(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乐为,孟洁莹,曾宇容,杨静[4](2019)在《接触单元叁维细分下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基于B2C与B2B的比较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适用性,从顾客感知视角出发,运用叁维服务接触单元技术分别构建B2C和B2B服务质量测评模型,并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两种模式下服务质量的特性指标差异,以明确不同模式下服务质量提升策略,为今后服务质量测评模型构建与服务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彪,朱博文[5](2019)在《某型接触网检修作业车冷却单元泄露预防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冷却单元的液压模块油管质量存在差异,接触网检修作业车历经长时间运用后,存在液压油滴漏到钢轨表面的安全隐患。为了预防该安全隐患,笔者提出了采用接油装置的泄漏预防方案,基于流体、高差、阻力、加速度等因素,探索了接油装置设计方法,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应力云图,结果表明该泄漏预防方案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期刊2019年03期)

祝敏[6](2019)在《西门子密集型母线分接单元电接触的应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保西门子密集型母线分接单元最重要部件的插脚和母线母排之间电接触的效果,研究分析了它们的电接触类型、微动情况和失效模式,并提出了预防措施。对额定电流≤400A的西门子母线插脚和母线母排设计方式进行了压力分析,结果表明,插脚与母线母排的电接触是安全和可靠的,能有效保证它们之间的导电效果,并防止它们之间的微动磨损,从而避免由于微动磨损而产生的高电阻膜层、表面损坏和化学侵蚀等因素而造成的电接触失效。(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9年02期)

伍彦斌,黄方林[7](2018)在《预应力筋张拉与锚固分析的接触-预紧单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效应,提出预应力钢束张拉和锚固模拟的接触-预紧单元模型。建立孔道实体与混凝土梁体布尔运算并控制划分得到钢束与孔道的一致网格后,调整节点坐标系,在钢束节点与孔道节点之间建立法向点-点接触单元模拟接触、摩擦和滑移等相互作用,在钢束张拉端与锚板之间建立预紧单元并采用多荷载步加载模拟张拉和锚固过程。以空间曲线钢束算例分析表明,与传统锚固损失估算的面积试算法相比,接触-预紧单元模型计算得到的锚固损失最大相对差约5.0%,具有较高的精度;与传统预应力效应分析的约束方程-初应变法相比,接触-预紧单元模型中钢束呈整体受力特征,更符合预应力钢束的实际工作状态。(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黄清云,张克,徐强,许华南[8](2018)在《基于桩土接触单元的基坑工程变形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坑支护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选择正确的支护方式是提高基坑工程的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前提条件。排桩内支撑联合土钉支护形式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得到了广泛运用。以某基坑工程为例,利用FLAC3D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模拟,设置桩土接触单元,分析桩-土相互作用,并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其结果体现了排桩联合内支撑和土钉支护方式的合理性,以及桩土接触单元模拟排桩形成的支护结构与周围土体相互作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嗣强,季顺迎[9](2018)在《考虑等效曲率的超二次曲面单元非线性接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连续函数包络的超二次曲面单元可有效地描述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非球体颗粒形态,并通过非线性迭代方法精确计算单元间的接触力.对于具有复杂几何形态的超二次曲面单元,线性接触模型不能准确地计算不同接触模式下的作用力.考虑超二次曲面单元相互作用时不同颗粒形状及表面曲率的影响,本文发展了相应的非线性黏弹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将不同接触模式下的法向刚度和黏滞力统一表述为单元间局部接触点处等效曲率半径的函数;切向接触作用则借鉴基于Mohr-Coulomb摩擦定律的球体单元非线性接触模型的计算方法.为检验超二次曲面单元接触模型的可靠性,对球形颗粒间的法向碰撞、椭球体颗粒间的斜冲击过程、圆柱体的静态堆积和椭球体的动态卸料过程进行离散元模拟,并与有限元数值结果及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计算表明,考虑接触点处等效曲率半径的超二次曲面非线性接触模型可准确地计算单元间的接触碰撞作用,并合理地反映非球形颗粒体系的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长宽比和表面尖锐度对卸料过程中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为非球形颗粒材料的流动特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离散元方法.(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杜鑫[10](2018)在《接触式热轧带钢板形检测辊检测单元设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飞速发展,热轧板带产品规格越来越薄,并且有朝着更薄规格方向发展的趋势。热轧薄带钢和超薄带钢已经在众多领域替代传统的冷轧带钢,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且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板形作为评价带钢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热轧带钢生产中越来越被重视。目前广泛应用的热轧板形仪基本都是非接触式的,检测精度没有应用在冷轧生产线的接触式板形仪高。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热轧带钢生产的接触式板形检测辊检测单元结构,在能够适应热轧高温工况前提下,使带钢与检测辊直接接触,更准确、有效的检测板形信息,且不划伤带钢表面。并在结构设计基础上,对所设计的检测单元结构进行分析、优化,为后续检测辊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首先,在分析国内外板形检测技术及设备研究进展基础上,以板形检测基本原理为依据,设计板形检测辊主辊体结构,包括辊体内径、外径设计;设计检测辊检测单元结构以及各结构部件材料选取。然后,对检测辊检测单元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检测辊检测原理力学模型,并建立适用于本结构的检测原理数学模型,为热轧带钢板形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再次,对板形检测辊受力变形状态进行分析,建立板形检测辊检测灵敏度模型;对影响检测灵敏度的两个主要结构参数传感器顶部辊体壁厚和安装传感器组件的盲孔直径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检测灵敏度。最后,建立检测辊温度场模型和辊体外表面等效换热系数模型。对检测辊工作时的温度场及热传递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得到辊体稳态温度场分布以及压磁传感器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压磁传感器表面最高温度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接触单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单元较小的情况下,现有的非均匀模型难以得到精确应力场和应力集中现象的问题,采用直接约束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边形应力杂交单元的优化接触算法.多边形应力杂交单元在应力函数的构造以及积分区域划分上的优势,使其能适应复杂的模型边界与材料边界,更易划分网格.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编制了完整的计算程序,算例结果发现该方法能够得到粉末压制过程的宏观非线性力学响应、高精度的应力场以及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为复杂优化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有效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单元论文参考文献

[1].马艳,韩英鸿.基于接触单元的挡墙结构受力影响分析[J].西北水电.2019

[2].杨锋,郭然.多边形应力杂交单元的接触算法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9

[3].缪辉,臧朝平,罗欣洋,王晓伟,梁波.基于薄层单元的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动力学建模及修正[J].航空动力学报.2019

[4].乐为,孟洁莹,曾宇容,杨静.接触单元叁维细分下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基于B2C与B2B的比较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9

[5].王彪,朱博文.某型接触网检修作业车冷却单元泄露预防方案[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

[6].祝敏.西门子密集型母线分接单元电接触的应用与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9

[7].伍彦斌,黄方林.预应力筋张拉与锚固分析的接触-预紧单元模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

[8].黄清云,张克,徐强,许华南.基于桩土接触单元的基坑工程变形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8

[9].王嗣强,季顺迎.考虑等效曲率的超二次曲面单元非线性接触模型[J].力学学报.2018

[10].杜鑫.接触式热轧带钢板形检测辊检测单元设计及优化[D].燕山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选取地震动作用下无碰撞间距与本文定...弹簧-阻尼器模拟结合面黑石沟Ⅺ号带3490中段矿体分布示意图...焊接缀条连接LCFT与开孔钢板连接LCF...一28内层模型有l很元网格划分一29接触单元网格图

标签:;  ;  ;  ;  ;  ;  ;  

接触单元论文_马艳,韩英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