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行为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青少年行为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鹿茸[1]2004年在《青少年行为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文中认为行为监测(Behavioral surveillance survey,BSS)是以人群作为监测的对象,确定监测指标,对目标人群的行为进行长期地、周期性地观察和记录,描述行为的变化趋势、预测行为发展方向。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开展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青少年日常行为的变化趋势,分析行为流行情况与青少年心理因素、健康状况的关系,使青少年更好的了解自己:帮助制定青少年健康教育规划,对青少年内心冲突进行疏导、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协助青少年巩固健康行为、改变或减少不健康行为;探寻对青少年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改变不利因素;评估健康教育规划,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通过定性研究,分析青少年行为监测的可行性,确定青少年行为监测指标,根据指标编制调查问卷,建立完整的行为监测系统。并使用该系统对2354名初1到高2年级的普通城市和农村中学生进行行为监测。 本研究结果表明: 1.定性研究结果提示:对青少年行为监测系统是必要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2.青少年饮食、学习、睡眠、社交、娱乐、不良行为、游戏行为和其他等8方面行为指标均有效,可以发现青少年行为中存在的现象,。 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在城市或农村、是否住校、每月零花钱数量、同伴关系、与父母教师的关系、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等因素对青少年

彭波[2]2016年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是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关键阶段,占一国家总人口的1/5以上,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HRB)不仅与其当前及以后健康状况有关,且影响到人群的健康素养状况。做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促进工作,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性保障。AHRB监测依赖于被访者对自我行为报告的准确度与坦诚度,且相关报告涉及高度敏感的问题。欠发达地区调查难度高、可操作性低等原因导致其AHRB问题被关注的较少,成为AHRB健康促进工作的短板与盲区。因此,本研究选取一定样本,调查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深入剖析,并提出健康促进对策。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之方法,充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多视角地整理、总结国内外AHRB的研究进展。其次,在现有研究经验的指导下,利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于2013年选取属于政府划定的欠发达地区的广安市中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62份,其中男生628份,女生634份。用SPSS软件(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结论与现有文献报告加以对比,甄别欠发达地区AHRB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尝试对AHRB进行综合评分,总结特点、分析原因;继而评价现有AHRB的健康促进措施,结合欠发达地区AHRB问题与特点优化健康促进对策。文献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少子高龄化趋势严峻等问题,虽使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其成长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但也让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增多。AHRB已引起WHO等国际组织及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已于1990年建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并于1991年起每2年对全美青少年进行监测。而我国监测工作起步滞后、覆盖面不全、监测中断现象频发,北上广等大城市关注度较高,而西南、西北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成为监测与研究的盲区。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社会经济转型等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成为AHRB的高发地区,欠发达地区青少年是健康危险行为集聚性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于健康促进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梳理发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主要以问题行为理论、危险保护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以及其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行为的产生机制、改变途径与干预方法。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1)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经常喝软饮料(≥1次/d,12.75%,95%CI:10.91~14.59%)、经常吃甜食(≥1次/d,18.64%,95%CI:16.49~20.79%)均低于发达地区报告情况,但经常不吃早餐(≥4d/w,7.05%,95%CI:5.64~8.47%)的检出率较高。经常不喝奶制品的报告率为21.08%(95%ci:18.82~23.33%),奶制品的饮用频数分布出现“双峰分布”的两极分化现象,每天喝奶制品(19.81%)和每天都不喝奶制品(18.7%,95%ci:16.69~20.72%)人数均较多。(2)欠发达地区青少年运动锻炼与体力活动强度较大,但仍有20.84%的青少年缺乏锻炼。经常看视屏(≥2h/d)的检出率达35.02%(95%ci:32.38~37.66%)、经常玩游戏(≥1h/d)为40.79%(95%ci:38.08~43.51%)等静坐行为生活方式均存在,但检出率较低。为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而静坐时间较长,70.44%的青少年学生每天至少需要1小时才能完成课外作业。(3)肢体暴力与语言暴力伤害的发生率较高,打架(31.45%,95%ci:28.88~34.02%)、常被他人勒索财物(1.11%,95%ci:0.52~1.69%)、常受到肢体暴力伤害(1.36%,95%ci:0.72~2.00%)、常被恶意取笑(5.48%,95%ci:4.23~6.74%)行为存在。孤独感(12.60%)、自杀意念(19.26%)、离家出走意念(29.59%)等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4)步行违规(3.57%)、骑车违规(36.61%)等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较低,但易导致溺水的行为检出率(12.92%)较高。(5)吸烟行为(20.29%,95%ci:18.07~22.51%)与现有报告相近,但饮酒行为检出率较高(57.23%,95%ci:54.50~59.96%)。初次吸烟与饮酒行为有低龄化趋势。在欠发达青少年中检出了毒品(1.03%)、镇静安眠药(5.15%)等精神成瘾类物质的使用行为,与大部分发达地区的报告率相似,但低于武汉与杭州等地的报告率。(6)57.53%的研究对象至少有一方面网络成瘾的表现,上网大多以聊天、娱乐、游戏为目的。赌博的自报率为12.83%。(7)不健康音像与书籍制品观看、边缘性行为以及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均低于2005全国报告率。研究对象的ahrb平均得分为38.865(95%ci:38.075~39.655),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大于高中生。除高中生组与亚组外,其他各组平均分都高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结果。ahrb具有性别上的差异性:男生吸烟、饮酒、喝软饮、玩游戏、违规骑车、危险游泳、网络成瘾、接触色情制品的检出率大于女生;而女生在孤独感、失眠、吃甜食、“向胖认同”、厌食、缺乏运动的检出率高于男生。一些ahrb具呈现学龄段方面的差异性:初中生喝软饮、遭受恐吓威胁等语言暴力、被冷漠对待、不行违规、骑车违规的报告率大于高中生;而高中生接触色情制品、赌博、喝酒、学习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检出率更高。青少年吸烟、饮酒具有年轻化趋势。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但目前缺少积极、健全与系统的监测与干预措施。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欠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人口将迅速增多,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健康促进任务艰巨。因此,应在政策、法律、制度设计方面,形成保障,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医院、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立体的、动态的监护网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与力量成立相关机构,促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干预与研究工作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白洁[3]2007年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的编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个体行为的研究来探讨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构成要素,进而初步编制出一个适合于我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的评定量表。并从其中发现危险行为的“共生”现象。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小学六年级学生、普通中学学生、中职生、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1700多名青少年样本的调查,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建构了一个包含58个项目,17个因素,4个维度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对编制的量表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初步常模。信度分析包括内部一致性系数、重测信度;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青少年危险行为包括4个维度,17个因素。4个维度分别为:内向性行为问题、不良习惯、学业适应不良、外向性行为问题。17个因素分别为:抑郁、焦虑、退缩、神经质、饮酒、吸烟、减肥、青春期性适应不良、网络成瘾、学业欺诈、人际关系欠佳、课堂问题行为、知觉不到教师的积极期望、暴力行为、不服管教、偷窃、逃学和逃家;(3)青少年危险行为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有年级差异,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危险行为发生的机率也在升高;(4)各种危险行为发生不是单一的,而是互相衍生,彼生我生的关系,是一种“共生”现象;(5)危险行为在早期是可以被发现的,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我们是可以防止其进一步泛化成危险行为的。此外,在量表编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不同年级的初步常模,为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依据。

孔海燕[4]2017年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关怀本体论》文中提出预防犯罪是人类社会久远的议题和难题,刑法的处罚和威慑并不能合理有效地预防犯罪,但是预防犯罪又是必须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借鉴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本文将关怀作为一种关系,从本体的角度寻找青少年犯罪预防的路径,坚持历史与现实、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理论与实证的方法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进行研究。本体是本原,也是价值预设,关怀本体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本原和价值预设,是青少年犯罪预防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根本的存在。关怀青少年的生长,重视关怀型关系的建立,强调青少年从关怀客体向关怀主体的转换,让青少年在关怀关系中生成和发展关怀,即正确的关怀认知、深刻的关怀体验、良好的关怀意志、高尚的关怀理想和优良的关怀能力,期望从根本上解决控制理论、差异交往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等难以突破的自身局限。本研究包含叁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青少年犯罪预防关怀本体确证,探寻理论工具。以往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侧重行政和法律手段等外部控制,忽视主体的自觉,为了更好地表达本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文中将对关怀理论作详尽的阐述,并将关怀作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核心概念与本体。第二部分用实证的方式论证青少年犯罪预防关怀本体的合理性。将青少年作为关怀的主体,采用问卷法研究青少年的关怀品质与危险行为倾向关系,采用实验法探讨关怀情绪对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影响,采用访谈法分析关怀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在问卷调查研究方面,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关怀量表、青少年风险行为倾向问卷、青少年自我控制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1~25岁的1023名普通青少年和463名犯罪青少年进行测试,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和AMOS 5.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等统计处理,探讨了青少年关怀品质、青少年的危险行为倾向和青少年的自我控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关怀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危险行为倾向,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影响危险行为倾向,构建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关怀-控制犯罪预防模型。在实验研究方面,采用行为实验和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应用经典道德判断实验范式,开展关怀对青少年道德判断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阈上情绪启动的条件下,在道德判断的故事情境中,关怀情绪诱发下被试对道德两难故事中的主人公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反应时更长,对道德两难故事中的主人公道德判断的判断更偏向道德。在词汇的道德判断水平上,关怀情绪启动下的道德判断反应时显着长于中性情绪组,且对道德词汇是非判断的反应时要明显快于对不道德词汇是非判断的反应时。总之,关怀情绪参与了道德判断的全过程且是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关怀情绪对普通青少年与犯罪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影响不同。ERP脑电数据选取P2和250-450的负慢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阈上情绪启动条件下,在P2成分上,对于所有类型的青少年而言,关怀情绪启动的波幅显着大于中性情绪组和控制组,道德词汇的波幅显着高于不道德词汇的波幅。负慢波成分上,普通男青少年关怀情绪的波幅显着大于中性情绪组,犯罪青少年在关怀诱发下进行道德词汇判断的波幅显着高于中性情绪组。在CPZ电极上进行不同类型青少年关怀启动下道德判断的ERP比较研究发现,在P200成分上,犯罪青少年的关怀诱发的波幅最低,普通男性青少年关怀情绪的波幅最高。在负慢波成分上,普通男青少年和普通女青少年关怀诱发的波幅都小于中性情绪组,犯罪青少年的关怀诱发的波幅大于中性情绪组。潜伏期上,负慢波成分,犯罪青少年的不道德词汇判断的峰潜伏期显着长于女性普通青少年,而且不道德词汇判断的峰潜伏期显着长于道德词汇判断的峰潜伏期。在访谈研究中,采用访谈法记录关怀对青少年犯罪的始基影响。结果发现,关怀是青少年的存在方式,是获得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的源泉。青少年是关怀的客体也是关怀的主体。预防青少年犯罪始于关怀,终于关怀。关怀本体是青少年犯罪预防最值得关注的根本问题。第叁部分是青少年犯罪预防关怀本体体系研究。结合前期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青少年犯罪预防关怀本体体系。叁层次即一般预防中的关怀、临界预防中的关怀和再犯罪预防中的关怀。一般预防中的关怀指开发关怀模块、建立关怀基地、创设关怀模式、建设关怀校园。临界预防中的关怀指建立关怀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重视困境儿童的关怀缺失问题、构建高风险青少年关怀机制、建设高风险青少年关怀项目。再犯罪预防中关怀有倡导关怀矫正理念、完善再犯风险评估关怀系统、创新关怀矫正模式。六防线中心理关怀是青少年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基础和前提,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生活质量、塑造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展积极心理辅导。道德关怀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关键和核心,提高青少年的关怀认知水平、增强青少年的关怀体验、锻炼青少年的关怀意志,发展青少年的关怀能力。司法关怀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保障,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一般关怀机制,完善未成年人司法特殊关怀机制。家庭关怀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健全家庭关怀法治建设、构建家庭关怀服务体系,建立家庭关怀大数据库,开辟亲职关怀网站或项目。学校关怀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第二道防线,树立关怀人格教育目标,建设关怀型师生关系,开发关怀项目。社会关怀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第叁道防线,关怀流动青少年,关注少年犯罪区,关切街角社会。六条防线构成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立体关怀场。在具体策略中立足关怀,运用发展式关怀策略、情境关怀策略、多机构协作关怀策略共同实现青少年犯罪预防关怀本体价值。论文将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的切入点从行政和法律手段转移到心理和教育上,将青少年犯罪预防从外部控制转向内部自觉。将关怀置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中心位置,强调关怀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起点,也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根本,突破了以往研究聚焦社会控制的简单化思路,回归犯罪预防的本真面目,凸显犯罪预防的“人本性”,为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野。

蒋滔滔[5]2004年在《儿童行为监测系统研究与运用》文中提出目的 行为和疾病关系密切,尤其是儿童行为。儿童行为监测可以了解儿童行为的特征及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能找出影响行为的因素,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生长。 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专题小组座谈、专家咨询、观察等方法确定监测系统的指标并建立系统;运用频率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儿童行为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儿童行为监测系统指标有学习、睡眠、饮食、体育锻炼、交通、卫生、不良行为以及其它行为指标;儿童行为监测系统的复测信度Kappa值在0.56~0.73之间;专家评价表面效度和结构效度均较高;监测有异常动态的指标有:儿童每日学习时间、每日睡眠时间以及每日体育锻炼时间,影响因素为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母亲文化程度、学习负担等。 结论 儿童行为监测系统信度和效度较好,测量工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测量的结果真实可靠。运用监测系统能分析儿童存在的行为异常及影响因素。建议全国教育行政部门利用本研究结果对儿童行为进行监测。

叶刚[6]2011年在《青少年危险行为特点研究及其保护/危险因素模型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苏州地区青少年(初中生、高中生)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分析各种危险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分布特点;(2)划分不同危险程度的青少年类群,研究不同类群青少年危险行为的丛生、共变性特点;(3)探讨危险行为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尝试建立青少年危险行为的保护/危险因素模型,明确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途径。方法:选取苏州市叁所中等教学水平中学初一到高叁在校生1420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儿童多维焦虑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评。使用SPSS11.5和AMOS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结构方程分析。结果:(1)九种危险行为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72.1%)、缺少运动行为(68.5%)、饮酒行为(51.9%)、不健康减肥行为(23.9%)、自杀行为(13.7%)、暴力行为(10.2%)、吸烟行为(8.3%)、药物滥用行为(3.3%)、风险性行为(3.0%),缺少运动、饮酒、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叁者严重程度得分较高。(2)初中生暴力、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着高于高中生(p< 0.01),而非故意伤害、吸烟、饮酒、缺少运动行为的发生率和(或)严重程度显着低于高中生(p< 0.01),其余两者无明显差异(p >0.05);男生暴力、吸烟、饮酒、风险性行为的检出率和严重程度显着高于女生(p< 0.01),女生自杀、不健康减肥、缺少运动行为检出率和严重程度显着高于男生(p< 0.01);家庭背景因素(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文化程度、主观经济地位和主观自我地位)对各种危险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但每种因素只对个别危险行为产生影响。(3)危险行为之间存在普遍正相关,但相关程度差距较大,仅暴力和缺少体育活动间存在微弱负相关。(4)男性和女性青少年都可以分为低危、较低危、中危、高危四个不同的类群,两者高危类群危险行为的丛生性特点差异较大,其余类群具有类似特点,同时缺少运动行为对男生没有分类价值(p >0.05),风险性行为和缺少运动行为对女生没有分类价值(p >0.05)。(5)抑郁、焦虑、不成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生活事件、家庭矛盾性与多种危险行为成正相关(p< 0.05),成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自尊、家庭亲密度、社会支持和多种危险行为成负相关(p< 0.05),这些影响因素对危险行为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6)生活事件、家庭矛盾性、不成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负性情绪是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家庭亲密度、社会支持、自尊、成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保护因素,其中生活事件、家庭矛盾性、负性情绪对危险行为具有显着的直接效应,其它因素只具有间接效应。结论:(1)危险行为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具有年级、性别、家庭因素等各方面差异,具有我国文化背景下独特的表现特点。(2)危险行为间具有丛生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分别将男生和女生分为低危、较低危、中危、高危四个危险程度不同且具有不同丛生性模式的类群,为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制定提供依据。(3)生活事件、家庭矛盾性、不成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负性情绪是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家庭亲密度、社会支持、自尊、成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保护性因素。(4)生活事件、家庭矛盾性、负性情绪对危险行为具有直接效应;不成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成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家庭亲密度、社会支持、自尊只产生间接效应。

张宇[7]2017年在《基于机器视觉的人体状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递增,其中不良坐姿是引起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之一。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很多是由驾驶员注意力分散和疲劳驾驶引起的。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基于机器视觉对坐姿状态和疲劳状态的监测进行了研究。在人脸检测的基础上针对两种不同场景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坐姿行为监测方法和疲劳监测方法,包括基于人脸肤色统计的坐姿判别、基于区域关键特征点匹配的头部状态判别、基于嘴巴活动区域融合边缘统计的打哈欠判别、基于人眼与瞳孔检测的闭眼判别四种有效的监测方法。并设计了"不良坐姿行为监测系统"和"辅助驾驶中头部状态与疲劳监测模拟系统"。首先,在不良坐姿行为监测系统中,改进了基于RGB彩色视频的人脸检测方法:采用基于肤色的人脸检测,能够有效地减少人脸误检率;采用最大单目标的人脸检测方法,能检测出主要目标的人脸;提出了检测窗口尺度自适应的单目标人脸检测方法,利用前一帧中所检测的单个主体目标的尺寸,自适应地调节检测窗口的变化范围,使得检测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肤色统计的坐姿监测方法,该方法先根据检测出的人脸框规划出左、中、右叁个肤色判别区域,然后通过对比这叁个区域的肤色与正确姿态下的情况,来判别坐姿靠左/靠右;通过统计对比当前与正确姿态下人脸框内的肤色面积来判断靠前/靠后。实验表明,在避免背景为肤色的前提下该方法对左右的检测正确率为100%,对前后的检测正确率为97.3%。针对驾驶员不良头部状态和疲劳状态的监测,提出了基于主动红外视频的叁种判别方法:(1)基于区域关键特征点匹配的头部状态判别方法,分析正确姿态下的模板与实时监测区域中的叁对最佳匹配的SURF特征点的位置,从而判断出当前头部状态正确与否;(2)基于嘴巴活动区域融合边缘统计的打哈欠判别方法,统计表明,嘴巴几乎活动在人脸检测框中下端的区域内,所以打哈欠的判别主要是在人脸框上规划出嘴巴活动区域,然后统计在该区域内Prewitt与Canny算子融合边缘纵向投影比判断嘴巴开合程度,并通过开合程度来判断打哈欠的状态;(3)基于人眼与瞳孔检测的闭眼判别方法,根据人脸框规划出眼睛的大概区域,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定位眼睛,大大减少了全局检测带来的误检,同时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正确率,然后将检测出来的眼睛适当放大并做霍夫圆检测,能够通过霍夫圆的存在与否判断眼睛开合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完成的"辅助驾驶中头部状态与疲劳监测的模拟系统"中头部状态判别、打哈欠判别和眼睛疲劳判别模块的正确率分别为:98.9%、100%、97.8%。

郭亚文, 徐大麟, 周祖华, 周月芳, 刘洪雷[8]2006年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区域性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有关行为的流行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监测系统的实施要求,确定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监测系统,用初中、高中(含职校)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存在导致伤害的危险行为:69.0%的学生乱穿马路,4.5%~12.7%的学生有不安全道路交通行为,11.5%的学生在过去12个月中曾经去没有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6.7%的学生经常感觉上学没有安全保障,10%~30%的学生感觉孤独、伤心、不快或常常失眠,18.9%~46.5%存在不合理营养,76.9%缺乏锻炼;(2)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11.7%看过色情制品,27.4%有特殊异性朋友,23.4%未在学校接受艾滋病教育,4.7%~37.8%出现网络成瘾某些症状的表现。结论乱穿马路、交通违规、打架是学生最常见的危险行为,吸烟问题在职校学生中更为突出;不合理营养、缺乏锻炼、沉迷网络是最常见的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

王剑, 顾沈兵, 傅华[9]2018年在《健康行为监测的目的与建立健康行为监测系统的必要性》文中认为该文首先阐述了健康相关行为监测的定义,并对其目的进行分析;在对现有行为监测系统的信息应用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建立健康行为监测系统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对建立和完善健康行为监测系统提出建议。

王嘉艺[10]2018年在《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相关监测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评价我国现有与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相关的叁个监测系统(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肿瘤登记系统和死因监测系统),基于评价结果为我国未来建立针对的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监测系统或改进现有监测系统提出建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国际官方组织曾发布的有关监测系统评价的指南或框架。以其中美国疾控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监测系统评价指南为参考,结合评价目的和我国拟评价监测系统实际工作现况,利用改良德尔菲法构建本研究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现场评估法、资料检索法、高层信息采集法和问卷调查法四种数据收集方法对每个监测系统的各项指标做出评价。应用TOPSIS法对叁个监测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文献检索法结果,整理得到部分国际官方组织曾发布的有关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评价指南。本研究共开展了两轮德尔菲法,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5.00%和94.74%,平均专家权威系数为0.835;第二轮咨询所有指标重要性和可行性评分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578(P<0.01)和0.589(P<0.01);最终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5个叁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四种数据收集方法,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对叁个监测系统开展评价,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发现: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内容覆盖恶性肿瘤影响因素信息较多,电子化的监测手段数据上传较及时;肿瘤登记系统信息编码较标准,肿瘤发病信息较全面;死因监测系统运转时间较长,肿瘤死亡信息较全,监测地区覆盖面广且科研产出成果较多;叁个监测系统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恶性肿瘤危险因素信息尚不全面、缺乏肿瘤治疗相关信息、监测手段仍需进步及缺少法律制度保障等。在剔除标准不一的及时性指标后,叁个监测系统TOPSIS法综合评价排序第一位是死因监测系统,第二位是肿瘤登记系统,第叁位是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和评分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TOPSIS法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该排序结果并不能代表各监测系统实际运作价值和优劣之分。基于评价结果,建议从完整监测内容、发展监测手段、扩大监测范围、重视队伍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和加强政府保障等方面来努力建设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监测系统或改进现有监测系统。结论: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既参考了国际指南又结合了实际情况,且专家积极性高、权威程度和协调程度好、指标权重计算合理,适用于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相关监测系统的评价研究。通过评价结果发现的叁个相关监测系统各自的优点应继续保持,所共同体现出来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期早日健全我国的恶性肿瘤监测系统,为我国恶性肿瘤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行为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D]. 鹿茸. 四川大学. 2004

[2]. 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D]. 彭波. 西华师范大学. 2016

[3]. 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的编制[D]. 白洁. 山西大学. 2007

[4]. 青少年犯罪预防关怀本体论[D]. 孔海燕. 鲁东大学. 2017

[5]. 儿童行为监测系统研究与运用[D]. 蒋滔滔. 四川大学. 2004

[6]. 青少年危险行为特点研究及其保护/危险因素模型探索[D]. 叶刚. 苏州大学. 2011

[7]. 基于机器视觉的人体状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 张宇. 西南科技大学. 2017

[8]. 上海市静安区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监测结果分析[J]. 郭亚文, 徐大麟, 周祖华, 周月芳, 刘洪雷. 中国学校卫生. 2006

[9]. 健康行为监测的目的与建立健康行为监测系统的必要性[J]. 王剑, 顾沈兵, 傅华.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8

[10]. 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相关监测系统评价研究[D]. 王嘉艺.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8

标签:;  ;  ;  ;  

青少年行为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