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幽柽木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柽柳幽柽木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安新诚[1]2003年在《柽柳幽柽木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幽柽木虱(Eustigmata tamaricina)是新疆北部地区唯一形成虫瘿的木虱种类。在阜康柽柳保护区和吐鲁番大河沿天然柽柳林内可以见到这种木虱形成的刷状虫瘿。事实上,除了在柽柳的叶部形成刷状虫瘿外,还在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db.)的花序上形成非常隐蔽的花部虫瘿。而这两种虫瘿都是由幽柽木虱(Eustigmata tamaricina)的若虫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幽柽木虱(Eustigmata tamaricina)1年完成1代,以滞育的4龄若虫在柽柳的多年生枝条上越冬,于第二年3月中旬解除滞育,在柽柳新生的营养枝顶端取食并诱导形成叶部的刷状虫瘿。4龄若虫在虫瘿内取食一段时期后,蜕皮发育至5龄若虫。5龄若虫在6月初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短,不太活泼。新羽化的成虫需要取食3—5天才能完成卵巢的发育。成虫性比约为1:1,雌成虫交配后将卵产于多枝柽柳的花萼内侧。孵化后的初龄若虫即进入未开放的花苞内以刺吸式口器取食子房,致使花苞不能开放而成为虫瘿。1—3龄若虫在花部虫瘿内完成发育,死亡率较低,至7月底发育到4龄若虫时开始夏滞育。花部虫瘿内夏滞育的4龄若虫能够自由活动和少量取食,但不能蜕皮发育至5龄若虫。10月中旬,花部虫瘿内的4龄若虫转移至寄主的多年生枝条上进入不食不动的冬滞育,越过漫长的冬天。幽柽木虱(Eustigmata tamaricina)的寄主专化性很强,初步的寄主测定显示若虫只能在多枝柽柳上形成虫瘿并完成生活史。叶部虫瘿和花部虫瘿都为木虱的若虫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但生命表研究显示越冬过程和若虫的寄生性天敌是木虱自然种群数量的重要调节因子。滞育的研究表明幽柽木虱(Eustigmata tamaricina)的滞育诱导机制与光照,温度和食物因子偶联,只有在长日照(14 h 光照)和低温(18℃)条件下才能中断若虫的冬滞育进程,并且,冬滞育的若虫以非常巧妙的方式在寒冷干燥的冬季保持着体内水分的平衡。

李保平, 安新诚, 孟玲[2]2003年在《新疆柽柳幽柽木虱的生物学特性》文中认为在新疆的柽柳属植物上发现3种木虱,对其中的柽柳幽柽木虱进行了研究。该种木虱在新疆阜康地区1年发生1代,以4龄若虫在柽柳多年生枝条上越冬。越冬若虫翌年4月中旬开始取食,并使枝条顶端形成虫瘿,若虫在虫瘿内发育到5龄,至6月开始羽化,成虫平均寿命7 3d。雌成虫将卵产在花苞内,若虫在花苞内取食形成虫瘿,4龄若虫10月中旬爬出虫瘿转移到多年生枝条上越冬。发现若虫寄生蜂1种。

安新诚, 刘双成, 张文革, 廖德江[3]2002年在《柽柳幽柽木虱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柽柳(Tamarix),俗名红柳,为灌木或小乔木,起源于中亚。在新疆是一种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我们经过两年的观察和实验,已基本掌握了在柽柳上形成虫瘿的木虱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后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研究方法本次试验采取野外调查与实验室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孙丽娜[4]2006年在《斯氏伞锥象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防治柽柳在美国的危害,我们以斯氏伞锥象(Coniatus steveni Capiomont)作为柽柳生物防治的目标天敌,对其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柽柳的取食危害程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斯氏伞锥象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一年发生叁代,以成虫在柽柳茎、枝的缝隙和分叉处越冬,少部分在柽柳植株下土层表面的腐殖质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出蛰,4月下旬大量产卵,卵产于柽柳芽苞或叶腋内。5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6月下旬第二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第叁代成虫羽化,10月上旬开始越冬。斯氏伞锥象幼虫和成虫均喜食芽苞和嫩茎。幼虫四个龄期,1至4龄头壳宽度分别为0.175、0.223、0.338和0.459mm。在17、20、24、28和32℃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斯氏伞锥象生长发育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卵、幼虫、预蛹、蛹、产卵前期成虫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3.48、12.48、10.32、13.28、8.71和11.44℃,有效积温依次为46.52、121.52、31.70、62.17、186.19和445.78日度。斯氏伞锥象在32℃条件下产卵前期最短,为8.25天,从开始产卵到第一次产卵高峰之间为13.06天。在20和24℃条件下其产卵量和雌雄成虫寿命均可达最大值,其中产卵量分别为158.40和153.53粒,雌成虫寿命分别为125.25和100.65天,雄成虫寿命分别为80.71和81.50天。综合各种因素,24℃左右是斯氏伞锥象繁殖的最适温度。通过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斯氏伞锥象在17℃下世代存活率最低,为2.8%;在28℃下世代存活率最高,为54.6%。在各虫态中1龄幼虫的死亡率高于其他各虫期,预蛹和蛹期的死亡率在各温度下均为零。24℃下斯氏伞锥象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净增值率均达最大值,其中种群趋势指数为27.57,是17℃条件下的59倍,净增值率为31.96。内禀增长力在32℃下达最大值,为0.0520。与实验种群生命表相比较,在自然条件下,斯氏伞锥象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卵期,死亡率达51.46%,种群趋势指数为10.78。斯氏伞锥象对柽柳危害最大时期是成虫产卵前期,该时期取食量是幼虫期的5.7倍。斯氏伞锥象在取食同时造成的柽柳枝条损毁量可达对柽柳枝条总损坏量的8%。斯氏伞锥象幼虫在柽柳上的取食对柽柳的生长发育有显着抑制效果。当虫量为1头/10cm时,柽柳枝长增量和茎宽增量可分别减小62.4%和40.5%。斯氏伞锥象幼虫对柽柳的抑制效果与虫口密度成正相关,经回归模型预测,当虫口密度达到7头幼虫/10cm时,柽柳枝长和茎宽即可停止生长。

武云霞[5]2008年在《斯氏伞锥象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斯氏伞锥象自然种群生命表、各世代生殖力、各虫态在柽柳植物上空间分布型及成虫的耐寒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对斯氏伞锥象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表明:第一代、二代的累积死亡率均较高,存活曲线属DeeveyⅢ型,即卵期和1、2龄幼虫期死亡率最高,是其生活世代的薄弱时期。斯氏伞锥象第一代种群趋势指数I=4.56>1 ,其次代种群数量发展呈增长趋势。第二代种群趋势指数I=0.4512<1,其次代种群数量发展呈下降趋势。在致死因子中,风雨和天敌是幼虫期一个主要的致死因子,蛹期的致死因子主要是寄生。各代生殖力结果表明:斯氏伞锥象越冬代产卵最多,单雌一生的平均产卵量202.8粒。第一代产卵量次之,单雌一生的平均产卵量76.46粒。第二代产卵量最少,单雌一生的平均产卵量7.60粒。斯氏伞锥象从越冬代到第二代产卵量逐渐减少。斯氏伞锥象雌成虫的体重、体长与产卵量均无相关性。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s回归分析法测定出斯氏伞锥象各个虫态分布格局为:斯氏伞锥象卵、蛹、成虫,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均是昆虫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斯氏伞锥象幼虫个体间相互排斥,呈均匀分布。确定了不同精确度下的理论抽样模型。同一发育时期内斯氏伞锥象雌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均微低于雄成虫,但是,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均没有定差异。对不同时期测定的斯氏伞锥象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中,随着外界温度的不断降低,过冷却点和冰点均显着降低。越冬以后,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过冷却点和冰点均显着升高。

庞新安, 姜喜, 王建勋, 杨明禄[6]2008年在《中国柽柳属植物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对柽柳属植物的系统分类与起源演化、形态特征与生态特性、生理机制与细胞遗传、造林技术与生物防治以及药理作用与植物化学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其未来研究前景。

宗世祥[7]2006年在《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全球沙棘栽植面积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人工林建设最具成效的沙棘大国,现有沙棘林面积近200万hm2,占世界沙棘林面积的90%以上。沙棘不但是我国叁北地区绿化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林最有潜力和前途的树种;同时,它还具有较高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物资源。近几年,沙棘木蠹蛾在我国内蒙古、辽宁、山西、陕西和宁夏等地沙棘林内大面积暴发,给我国的沙棘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该虫以前从未大面积发生危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文从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种群动态、可供监测和防治的性引诱剂和相应的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室外对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约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cm左右,蛹期31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二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d,雌虫寿命3-8d。以幼虫在树干部和根部越冬,坡向不同,危害程度不同的沙棘林地并不影响其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2、通过利用传统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得出其卵、幼虫和蛹的空间格局均为负二项分布,即聚集分布。幼虫的最佳抽样方法为棋盘式。3、卵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和有效积温研究结果表明:恒温条件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C=12.056±0.176℃,有效积温K=295.203±4.094日度;变温条件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C=15.481±0.419℃,有效积温K=202.356±13.057日度,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C=16.746±0.835℃,有效积温K=101.549±12.579日度。蛹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1℃。变温条件下,蛹的平均发育历期为31天,卵的平均发育历期为16天。4、通过测量幼虫的头宽、体长、体宽、上颚长和宽等指标,确定其共有16龄。不同龄幼虫前胸侧毛L1、L2和L3以及腹足大小等指标可以用于幼虫龄期的划分。5、沙棘主要钻蛀性害虫种群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在

孟玲, 李保平[8]2005年在《柽柳有效天敌昆虫筛选标准的建立》文中提出参照前人对杂草天敌筛选标准、植物与昆虫互作理论和近年来对柽柳原产地主要天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制定出柽柳天敌遴选量化标准,共计10项特征,满分为47分。并以此对取食柽柳的12种天敌进行了筛选。柽柳条叶甲得分最高(43分),其次是斯氏伞锥象(41分),推荐这2种天敌昆虫作为首选天敌引入美国做进一步评价。

孙红艳, 张炳坤, 周黎, 李春, 蒋世铮[9]2012年在《蔡氏胡杨个木虱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文中指出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以库尔勒东山防护林和石河子147团胡人工杨林为主要调查地点,对蔡氏胡杨个木虱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年生活史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并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柽柳幽柽木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安新诚. 新疆农业大学. 2003

[2]. 新疆柽柳幽柽木虱的生物学特性[J]. 李保平, 安新诚, 孟玲. 中国生物防治. 2003

[3]. 柽柳幽柽木虱生物学特性研究[J]. 安新诚, 刘双成, 张文革, 廖德江. 新疆林业. 2002

[4]. 斯氏伞锥象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D]. 孙丽娜. 新疆农业大学. 2006

[5]. 斯氏伞锥象种群生态学的研究[D]. 武云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08

[6]. 中国柽柳属植物研究进展[J]. 庞新安, 姜喜, 王建勋, 杨明禄.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8

[7]. 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宗世祥.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8]. 柽柳有效天敌昆虫筛选标准的建立[J]. 孟玲, 李保平. 中国生物防治. 2005

[9]. 蔡氏胡杨个木虱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J]. 孙红艳, 张炳坤, 周黎, 李春, 蒋世铮. 北方园艺. 2012

标签:;  ;  ;  ;  ;  ;  ;  ;  ;  

柽柳幽柽木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