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亲性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胶束,双亲,药物,共聚物,超滤膜,载体。
双亲性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许一婷,曹杰,李奇,李纪录,戴李宗[1](2017)在《POSS基双亲性聚合物的溶液自组装以及刺激响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面体齐聚倍半硅氧烷(POSS)具有低毒性、强疏水性以及良好生物相容性,作为生物材料被广泛研究。偶氮苯具有独特的光和还原响应性,通过光照或加入还原性物质便可调控其聚合物组装聚集体的结构与实现客体分子的释放等,使其成为自组装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合成活性偶氮苯单体,通过RAFT聚合将其与POSS及其他响应性的单体共聚,制备出具有多重刺激响应性的双亲无规共聚物P(POSSMA-co-AZOMA-co-DMAEMA),借助DLS、TEM、UV-Vis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该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探讨了胶束的光、p H和还原等多重刺激响应性,并以尼罗红作为疏水模型分子,探索胶束包覆和释放疏水分子的性质。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荧光性质;其分子链结构会影响其组装行为;酸性或还原性环境均能诱导胶束解组装,快速高效释放出客体分子,在药物控释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期刊2017-10-10)
张嘉梁[2](2017)在《基于双亲性聚合物和环糊精聚轮烷的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生物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载药系统以高分子本身或其聚集体作为载体,将药物或其他小分子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分散、包裹、吸附于尺寸小于1μm的载体中。因为具有与之相配的尺寸效应,载药纳米粒子比起单独的小分子药物容易富集于肿瘤区域,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疗效,而且它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从而减少了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尽管纳米载药系统具有以上优点,但是它在临床上的表现仍不达到人们的预期。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转向了新的载药材料、多功能材料的研发以及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在细胞、生物体内表现的影响。载药聚合物胶束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尺寸、化学组成、表面化学和稳定性等是其在生物体内的表现以及药物传输的表现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并理解这些物理化学性质对胶束在其生物学效应上的影响可以为人们设计在肿瘤治疗的应用上具有潜力的聚合物胶束提供更多的机会。α-环糊精聚轮烷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超分子结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年来被大量地作为新型的药物传输系统进行了研究。α-环糊精聚轮烷主要是由α-环糊精或改性的α-环糊精与聚乙二醇(PEG)通过自组装组成的,因此它对生物体的毒副作用较小,使其可以应用于药物传输。同时α-环糊精带有许多羟基,这使它十分易于进行化学修饰,这可以为聚轮烷引入其他的功能基团,因此在药物传输领域有很好的应用潜力。电中性的两性离子材料是一类在结构中同时拥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这类材料可以有效防止血浆中蛋白的吸附;在不使酶失去生物活性的情况下增强其稳定性;在血液循环中并不引起免疫反应。这些独特的性质给两性离子材料带来的极好的生物应用前景。围绕上述主要内容,本论文分别研究了原卟啉-聚己内酯-聚乙二醇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P-PCL-PEG)胶束尺寸对其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将以α-环糊精聚轮烷为核的两性离子嵌段聚合物应用于药物传输系统,,对其血液循环时间、组织分布和代谢以及在肿瘤中的渗透与扩散等体内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以原卟啉为核利用开环聚合及酯化反应,制备了嵌段聚合物PP-PCL-PEG,并利用它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尺寸(40nm、70nm、100nm和130nm)负载有阿霉素(DOX)的PP-PCL-PEG嵌段聚合物胶束。聚合物中原卟啉的部分提高了胶束的稳定性以及为胶束提供了发光的能力,而这种发光能力可以被荧光成像用于细胞对胶束摄取的研究。4种不同的胶束在药物释放方面均具有缓释的特性,同时在体外细胞试验中载药胶束显示出比裸药阿霉素稍低的细胞毒性。我们同时利用近红外荧光成像及对DOX体内分布的分析来评估胶束在荷瘤鼠体内的分布,4种载药胶束都可以有效地改善DOX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而且从小鼠体内的抑瘤试验可以看出负载DOX的胶束比裸药阿霉素有更好的抗肿瘤性能以及对动物体的低毒性。同时一系列的体内、体外实验都说明了胶束的尺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胶束的细胞摄取、生物分布以及抗肿瘤效果。(2)利用α-环糊精和聚乙二醇通过疏水作用形成准聚轮烷,然后用N-苄氧甲酰苯丙氨酸作为封端试剂,通过与聚乙二醇的端基氨基进行酰胺化来达到封端的目的。然后用2-溴异丁酰溴与聚轮烷上的羟基反应,而后在聚轮烷表面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ATRP)聚合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及甲基丙烯酸乙酯基二甲基甜菜碱叔丁酯(CB-tBu),脱去叔丁基得到了 α-环糊精聚轮烷为核心的嵌段聚合物聚轮烷-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基二甲基甜菜碱(PR-PHEMA-PCB)。用核磁共振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合成的聚轮烷及嵌段聚合物进行了表征。(3)利用丁二酸酐对紫杉醇进行了修饰,修饰过的紫杉醇与之前合成的PR-PHEMA-PCB-tBu的羟基侧基进行酯化反应,脱去叔丁基后得到了水溶性载药两性离子嵌段聚合物PR-PHEMA(PTX)-PCB。由高分辨透射电镜测得其直径为3.5nm左右。在体外细胞试验中PR-PHEMA(PTX)-PCB显示出比Taxol稍低的细胞毒性。我们同时利用PR-PHEMA(PTX)-PCB在3D细胞以及肿瘤组织中的渗透的实验证明了 PR-PHEMA(PTX)-PCB具有良好的肿瘤渗透能力。近红外荧光成像对PR-PHEMA(PTX)-PCB体内分布进行了定性以及定量的分析来评估胶束在荷瘤鼠体内的分布,PR-PHEMA(PTX)-PCB可以有效地富集在荷瘤鼠的肿瘤部位;而且从荷瘤鼠体内的抑瘤试验可以看出PR-PHEMA(PTX)-PCB比Taxol有更好的抗肿瘤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8-29)
王蔼廉,郑涛,周倩,罗志,李化毅[3](2015)在《超支化/星型双亲性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双亲性聚合物是一类既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质,又具有疏水性质的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有很好的应用潜力。由于超支化聚合物及星型聚合物具有独特的拓扑结构,分子内存在空腔,可以包埋更多的药物,并且聚合物含有丰富的端基官能团,可以将较多的亲水基团引入端基,使其与体液有更好的相容性,所以超支化/星型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超支化/星型双亲性聚合物应用在药物传导领域的研究状况,重点介绍了超支化聚合物和星型聚合物载药体系,包括超支化聚甘油药物载体和含聚己内酯的星型聚合物药物载体。对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所涉及的负载与释放方式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5年12期)
卓小露,倪鑫炯,徐晓进,曹玉华,曹光群[4](2014)在《双亲性聚合物P(MMA-co-MAA)胶束包覆维生素A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运用双亲性无规聚合物P(MMA-co-MAA)透析法制备了维生素A载药胶束。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不同单体比聚合物的CMC值;考察不同单体比共聚物和不同药物加入量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对空白和载药胶束的粒径与Zeta电位进行测定和TEM表征;并在磷酸缓冲溶液(pH7.4)中进行维生素A载药胶束模拟药物缓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MC值随疏水单体比例的增大而降低;维生素A加入量为15%时,单体比为7:3的聚合物载药量和包封率可达到12.9%和81.9%。载药后胶束的粒径变大且Zeta电位的变化更负。聚合物包覆后的维生素A可有效提高其贮存稳定性,并在模拟人体皮肤pH环境下10 h内稳定持续释放出76.1%的维生素A,可用于化妆品中。(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9-13)
卓小露[5](2014)在《双亲性聚合物胶束用于药物包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胶束是近几年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纳米药物载体,是由双亲性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发生微相分离而形成的具有疏水内核和亲水外壳的自组装结构,可对难溶药物进行增溶。目前针对嵌段型聚合物的研究较多,但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复杂,条件苛刻,不易于大规模的生产。相比之下无规聚合物的合成简单,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而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课题以pH响应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自组装胶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线性溶剂化能量方程(LSER)模型;根据该模型对候选药物的高通量筛选结果,指导共聚物对叁种活性药物的包覆及释放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胶束作为毛细管电动色谱(EKC)的假固定相,依次测定26种溶质在色谱中的保留行为。对保留因子对数与溶质的各个描述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将分子间的各种作用力对药物分配的贡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为log k=2.27Vx+0.39R2+0.10πH2+0.33∑αH2-2.25∑βH2-2.71。聚合物胶束可对中等极性、含有不饱和双键和孤对电子、能提供质子氢类的活性物有很好的包覆效果。(2)选择含有单个-CH20H的亲脂性视黄醇(维生素A)作为第一种药物进行包覆实验。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不同单体比聚合物的CMC值;考察不同单体比共聚物和不同药物加入量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对空白和载药胶束的粒径与Zeta电位进行测定和TEM表征。结果显示,CMC值随疏水单体比例的增大而降低;维生素A加入量为15%时,单体比为7:3的聚合物载药量和包封率可达到12.9%和81.9%。载药后胶束的粒径变大且Zeta电位的变化更负。聚合物包覆后的维生素A可有效提高药物贮存稳定性,并在模拟人体皮肤pH环境下10h内稳定持续释放出76.1%的维生素A。(3)选择含有单个-COOH的亲脂性全反式维甲酸作为第二种药物进行包覆实验。考察不同维甲酸加入量时,胶束对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变化。对包覆前后胶束粒径与Zeta电位进行测定、IR和包覆前后药物的DSC分析。结果表明,当维甲酸的加入量为27%时,聚合物胶束的载药量为24.8%、包封率为92.5%,载药后胶束粒径明显增大,Zeta电位更负;在胶束中,维甲酸形成二聚体并与胶束之间形成氢键使其紫外吸收发生明显的红移;包覆维甲酸胶束在模拟人体皮肤pH环境下10h内的累计释放量为63.1%。(4)选择含有多个-CH20H且空间结构较大的难溶性紫杉醇为第叁种药物进行包覆实验。考察不同紫杉醇加入量时,胶束对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变化;并对包覆前后胶束粒径与Zeta电位进行测定和包覆前后药物的DSC分析。结果表明,当紫杉醇的加入量为21%时,聚合物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18%和85.2%,载药后胶束粒径明显增大,Zeta电位更负;包覆紫杉醇胶束在模拟体液pH环境下140h内可稳定持续释放。根据LSER模型筛选结果选择的叁种药物活性物均可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胶束很好的包覆,也验证了此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4-06-01)
徐晓进[6](2014)在《双亲性聚合物假固定相研究及在激素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亲性聚合物胶束用作毛细管电动色谱(EKC)的假固定相(PSP)具有许多优点,如聚合物使用量少,对运行体系的离子强度和粘度几乎无影响;粒子多分散性低,有利于提高柱效;改变聚合物亲疏水性单元的组成及比例,可以调节其选择性。因此双亲性聚合物胶束可成为EKC中PSP的丰富平台。本论文考察了聚合物单体比及浓度对双亲性无规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P(MMA-co-MAA))自组装胶束微结构的影响,并将其作为一种新型PSP,建立了化妆品中多种结构相似的亲脂性激素的EKC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部分:(1)研究了单体摩尔比对聚合物P(MMA-co-MAA)临界胶束浓度(CMC)、胶束流体力学直径、表面电荷密度及胶束内核极性等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聚合物浓度对胶束粒径和内核极性的影响。实验表明,聚合物亲疏水基团比例显着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随P(MMA-co-MAA)中MMA与MAA摩尔比的增大,聚合物胶束的CMC和内核极性急剧减小,表面电荷密度随之略有减小,而胶束的尺寸随MMA与MAA比例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聚合物浓度影响胶束结构,胶束尺寸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内核极性随聚合物浓度增加先减小后又增大。(2)将双亲性无规共聚物P(MMA-co-MAA)在碱性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胶束用作EKC的PSP,建立了MEKC快速分离化妆品中8种结构相似糖皮质激素的方法。优化各种实验参数,最终在聚合物疏水与亲水单体摩尔比为7:3,聚合物浓度7.5mg/mL,100mM硼酸缓冲液(pH9.2),分离温度20℃,运行电压25kV,电动进样3s/10kV条件下,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醋酸可的松、醋酸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醋酸泼尼松龙、地塞米松、曲安奈德等8种激素可在17min内被同时分离。各激素在0.5~5.010-2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小于0.76mg/L(S/N=3)。本方法用于实际化妆品测定时,样品仅需要简单超声萃取即可,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5.9%~105.7%之间,RSD均小于5%(n=3)。(3)将双亲性聚合物P(MMA-co-MAA)用于毛细管电动色谱中,采用MEKC法同时分析了化妆品中7种性激素—甲睾酮、睾酮、雌酚酮、雌二醇、雌叁醇、黄体酮、己烯雌酚。通过对聚合物浓度、缓冲液离子强度、pH以及实验温度、运行电压等条件的优化,最终7种性激素在14min内达到基线分离。重复进样得到各激素的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分别小于0.53%和6.5%。各性激素线性范围跨越两个数量级,检出限在0.3~1.2mg/L(S/N=3)之间。测定实际化妆品样品回收率在84.1%~106.0%之间。该方法简单、可靠、分析时间短,可用于化妆品中性激素的日常监测。(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4-06-01)
张海珍[7](2014)在《双亲性聚合物共混PVDF超滤膜及其抗蛋白质污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超滤技术应用于蛋白质分离纯化的瓶颈。聚环氧乙烷PEO(PEG)链段亲水性较好且与水界面的自由能较低,使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较难发生,因而PEO(PEG)类聚合物具有优良的抗蛋白质吸附能力。本论文通过PEO链段修饰膜界面以降低蛋白质的超滤膜污染为研究内容,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luronic F127(F127)与PVDF共混,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超滤膜。考察了相转化条件对亲水链PEO在PVDF超滤膜表面富集的影响,并分析共混膜对蛋白质的抗污染能力。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凝胶浴温度、增强凝胶浴的极性、缩短空气蒸发时间,有利于提高F127中亲水性PEO链段在膜表面的富集率;膜表面PEO富集率与膜抗污染性有良好的相关性,PEO覆盖率高,对牛血清蛋白(BSA)的吸附量低,不可逆污染指数较小,膜清洗恢复率提高,证实了PEO链段在抗蛋白质污染方面的显着作用。2.随着F127在PVDF/F127共混系列超滤膜中添加量增大,PVDF膜断面疏松,大孔结构增加,亲水性及渗透能力有较大程度提高,对蛋白质的吸附量下降。蛋白质超滤实验结果表明:F127共混可有效提高PVDF膜在BSA超滤过程中的抗污染能力,膜清洗恢复率高,不可逆污染指数小。受膜结构影响,F127在PVDF/F127共混膜主体中的添加量超过25%后,改性膜的清洗恢复率下降,不可逆污染指数升高,抗污染性能下降。3.通过臭氧活化引发接枝,合成了以PVDF为疏水主链、PEG为亲水侧链的两亲性刷形聚合物,并通过与PVDF共混制备了PVDF-g-PEG/PVDF超滤膜。考察了PVDF-g-PEG的加入对膜结构与性质的影响,以及膜表面PEG链密度和长度对膜抗蛋白污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纯PVDF膜,PVDF/PVDF-g-PEG膜孔隙率、孔径增加,亲水性增强;膜材料中PVDF-g-PEG含量达3%时的共混膜,即能显示出良好的抗蛋白污染性能。膜表面PEG链密度越大,膜的抗污染效果越好;在实验研究范围内,PEG链长度增加,膜的抗污染性能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吉雅如[8](2013)在《同载阿霉素和顺铂的脱氧胆酸—羧甲基壳聚糖双亲性聚合物胶束制备及抑制肿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脱氧胆酸疏水改性的羧甲基壳聚糖胶束作为载体实现阿霉素和顺铂的共同投递,并研究了共投递对肿瘤细胞的抑制行为。本文首先以1-乙基-3-(3-二甲基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为催化剂,合成了脱氧胆酸疏水改性的羧甲基壳聚糖,并以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脱氧胆酸用量的增大,其在羧甲基壳聚糖上的结合率增大,取代度分别为1.6、2.8、4.3每100羧甲基壳聚糖糖单元。其次,本文以芘为荧光探针,测定了脱氧胆酸疏水改性的羧甲基壳聚糖的临界聚集浓度,证明随着脱氧胆酸取代度的提高,双亲性聚合物的临界聚集浓度从9.55×10-2mg/mL降低至6.31×10-2mg/mL。在临界聚集浓度之上,以超声法制备了脱氧胆酸-羧甲基壳聚糖自聚集胶束粒子,并以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自聚集粒子形貌,以动态光散射测定了粒子粒径与粒径分布。结果表明,脱氧胆酸取代度的提高使自聚集胶束的粒径从364nm减小至229nm,粒子均呈现球形形态。取代度的提高也改变了自聚集胶束的Zeta电位,随取代度提高Zeta电位从-28.7mV升高至-7.9mV。第叁,本文以去溶剂法制备了包载阿霉素的脱氧胆酸-羧甲基壳聚糖胶束,进一步利用顺铂与羧基的反应制备了阿霉素、顺铂同载的载药纳米微粒。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测试表明,顺铂的投药量对载药胶束的形貌和粒径有较大的影响,当顺铂投药量较少时,对粒径影响不大;而过量投药会使粒子聚集成为1μm左右的不均一颗粒。同载药物微粒的最优载药率分别为阿霉素4.29%和顺铂9.47%,相应的阿霉素和顺铂的包封率分别为42.90%和63.13%。阿霉素在偏酸性环境中释放得比在中性环境中快,而pH对顺铂释放的影响比Cl-对其的影响小。利用MTT法测定载药纳米粒子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发现空白药物载体的细胞增殖率为95.24%,细胞毒性极低。药物同载的纳米粒子的细胞增殖率为26.51%,单载阿霉素和顺铂的纳米粒子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31.95%和36.89%,显示同载体系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06-01)
王亮亮,王生,刘中云,王小敏,常津[9](2013)在《聚乙二醇-聚(β-氨基酯)双亲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在药物投递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很多抗肿瘤药物,尽管具有良好的药效,但是由于其严重的副作用和较低的药物利用率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研究人员根据药物在体内的循环路线及可能遇到的屏障来设计新型的智能药物载体,该类载体可以在血液循环中保持较长的循环时间,同时可以减少网状内皮系统(RES)的捕捉;且在到达作用部位后,药物载体可以对病灶区域的某些刺激产生响应,例如pH、温度等的变化,从而使得载体发生解离或者降解,将所携带的药物靶向地释放到肿瘤等病变部位,从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同时提高了药物的传输效率和生物利用度。笔者基于智能型药物载体的设计理念而设计的能够对pH和还原剂产生响应的一类低毒的双亲性高分子药物载体。该双亲性嵌段共聚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聚乙二醇(PEG),作为亲水段;另(本文来源于《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叁十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4-01)
潘光耀[10](2012)在《大分子降解法合成双亲性聚合物在药物释放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广受关注,聚己内酯和海藻酸钠都是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药物载体中的研究热点,它们分别是人工合成和天然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本文针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做了以下工作:首先,采用聚乙二醇(PEG)降解聚己内酯(PCL)的方法,直接合成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己内酯-聚乙二醇(PCL-b-PEG),机理上属于亲核取代反应。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热重分析(TGA),差热分析法(DSC)测试了聚合物的热学性能;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用荧光光谱(FS)、纳米粒度仪及透射电镜(TEM)对聚合物胶束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合成了聚己内酯-聚乙二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并且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热学性能、临界聚集浓度、胶束粒径及分布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中聚己内酯的含量有密切关系。分子量、热稳定性、临界聚集浓度以及胶束粒径都随聚己内酯含量上升而上升。其次,将合成的聚己内酯-聚乙二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与布洛芬制成载药胶束,研究了双亲性聚合物中聚己内酯嵌段含量对载药胶束包封率、载药率和在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行为的影响,细胞毒性实验分析了其对人体的细胞毒性,纳米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分析了载药胶束的粒径分布和形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中聚己内酯嵌段含量的增加,载药率和包封率增大,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PBS,0.05mol/L,KH2PO4-NaOH)中释放速度随聚己内酯含量增加而减缓;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该胶束的细胞毒性为0级,对人体无细胞毒性;载药后的胶束粒径分布较窄,粒径普遍比载药前增大。最后,将所合成的聚己内酯-聚乙二醇分别用共混和酯化接枝的方法改性海藻酸钠,再将产物溶液与氯化钙交联,获得聚己内酯-聚乙二醇/海藻酸钠和聚己内酯-聚乙二醇-海藻酸钠的凝胶小球;以牛血清蛋白作为药物模型,研究了聚合物用量载药胶束的载药率、包封率和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胀性能、以及药物控释性能的影响因素;用TG和DSC表征了复合凝胶的热学性能,用万能试验机测定了其力学性能;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凝胶小球在不同介质中溶胀后的表面形貌;结果随着PCL-b-PEG的含量的增加,载药率和包封率增大,在pH=7.4的PBS中溶胀率减小,释放速度变缓;SEM结果表明在pH=1.2的盐酸溶液中微球不发生溶胀,在PBS溶液中,微球发生了溶胀,表面出现了明显的孔穴结构;将改性前后的海藻酸钠制成钙离子交联薄膜,接触角分析表明由于PCL-b-PEG的加入,接触角增大,薄膜的疏水性增强。(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2-06-01)
双亲性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载药系统以高分子本身或其聚集体作为载体,将药物或其他小分子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分散、包裹、吸附于尺寸小于1μm的载体中。因为具有与之相配的尺寸效应,载药纳米粒子比起单独的小分子药物容易富集于肿瘤区域,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疗效,而且它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从而减少了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尽管纳米载药系统具有以上优点,但是它在临床上的表现仍不达到人们的预期。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转向了新的载药材料、多功能材料的研发以及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在细胞、生物体内表现的影响。载药聚合物胶束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尺寸、化学组成、表面化学和稳定性等是其在生物体内的表现以及药物传输的表现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并理解这些物理化学性质对胶束在其生物学效应上的影响可以为人们设计在肿瘤治疗的应用上具有潜力的聚合物胶束提供更多的机会。α-环糊精聚轮烷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超分子结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年来被大量地作为新型的药物传输系统进行了研究。α-环糊精聚轮烷主要是由α-环糊精或改性的α-环糊精与聚乙二醇(PEG)通过自组装组成的,因此它对生物体的毒副作用较小,使其可以应用于药物传输。同时α-环糊精带有许多羟基,这使它十分易于进行化学修饰,这可以为聚轮烷引入其他的功能基团,因此在药物传输领域有很好的应用潜力。电中性的两性离子材料是一类在结构中同时拥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这类材料可以有效防止血浆中蛋白的吸附;在不使酶失去生物活性的情况下增强其稳定性;在血液循环中并不引起免疫反应。这些独特的性质给两性离子材料带来的极好的生物应用前景。围绕上述主要内容,本论文分别研究了原卟啉-聚己内酯-聚乙二醇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P-PCL-PEG)胶束尺寸对其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将以α-环糊精聚轮烷为核的两性离子嵌段聚合物应用于药物传输系统,,对其血液循环时间、组织分布和代谢以及在肿瘤中的渗透与扩散等体内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以原卟啉为核利用开环聚合及酯化反应,制备了嵌段聚合物PP-PCL-PEG,并利用它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尺寸(40nm、70nm、100nm和130nm)负载有阿霉素(DOX)的PP-PCL-PEG嵌段聚合物胶束。聚合物中原卟啉的部分提高了胶束的稳定性以及为胶束提供了发光的能力,而这种发光能力可以被荧光成像用于细胞对胶束摄取的研究。4种不同的胶束在药物释放方面均具有缓释的特性,同时在体外细胞试验中载药胶束显示出比裸药阿霉素稍低的细胞毒性。我们同时利用近红外荧光成像及对DOX体内分布的分析来评估胶束在荷瘤鼠体内的分布,4种载药胶束都可以有效地改善DOX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而且从小鼠体内的抑瘤试验可以看出负载DOX的胶束比裸药阿霉素有更好的抗肿瘤性能以及对动物体的低毒性。同时一系列的体内、体外实验都说明了胶束的尺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胶束的细胞摄取、生物分布以及抗肿瘤效果。(2)利用α-环糊精和聚乙二醇通过疏水作用形成准聚轮烷,然后用N-苄氧甲酰苯丙氨酸作为封端试剂,通过与聚乙二醇的端基氨基进行酰胺化来达到封端的目的。然后用2-溴异丁酰溴与聚轮烷上的羟基反应,而后在聚轮烷表面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ATRP)聚合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及甲基丙烯酸乙酯基二甲基甜菜碱叔丁酯(CB-tBu),脱去叔丁基得到了 α-环糊精聚轮烷为核心的嵌段聚合物聚轮烷-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基二甲基甜菜碱(PR-PHEMA-PCB)。用核磁共振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合成的聚轮烷及嵌段聚合物进行了表征。(3)利用丁二酸酐对紫杉醇进行了修饰,修饰过的紫杉醇与之前合成的PR-PHEMA-PCB-tBu的羟基侧基进行酯化反应,脱去叔丁基后得到了水溶性载药两性离子嵌段聚合物PR-PHEMA(PTX)-PCB。由高分辨透射电镜测得其直径为3.5nm左右。在体外细胞试验中PR-PHEMA(PTX)-PCB显示出比Taxol稍低的细胞毒性。我们同时利用PR-PHEMA(PTX)-PCB在3D细胞以及肿瘤组织中的渗透的实验证明了 PR-PHEMA(PTX)-PCB具有良好的肿瘤渗透能力。近红外荧光成像对PR-PHEMA(PTX)-PCB体内分布进行了定性以及定量的分析来评估胶束在荷瘤鼠体内的分布,PR-PHEMA(PTX)-PCB可以有效地富集在荷瘤鼠的肿瘤部位;而且从荷瘤鼠体内的抑瘤试验可以看出PR-PHEMA(PTX)-PCB比Taxol有更好的抗肿瘤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亲性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许一婷,曹杰,李奇,李纪录,戴李宗.POSS基双亲性聚合物的溶液自组装以及刺激响应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2017
[2].张嘉梁.基于双亲性聚合物和环糊精聚轮烷的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生物学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7
[3].王蔼廉,郑涛,周倩,罗志,李化毅.超支化/星型双亲性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新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5
[4].卓小露,倪鑫炯,徐晓进,曹玉华,曹光群.双亲性聚合物P(MMA-co-MAA)胶束包覆维生素A的研究[C].第十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5].卓小露.双亲性聚合物胶束用于药物包覆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4
[6].徐晓进.双亲性聚合物假固定相研究及在激素分析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4
[7].张海珍.双亲性聚合物共混PVDF超滤膜及其抗蛋白质污染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8].吉雅如.同载阿霉素和顺铂的脱氧胆酸—羧甲基壳聚糖双亲性聚合物胶束制备及抑制肿瘤研究[D].天津大学.2013
[9].王亮亮,王生,刘中云,王小敏,常津.聚乙二醇-聚(β-氨基酯)双亲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在药物投递中的应用[C].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叁十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10].潘光耀.大分子降解法合成双亲性聚合物在药物释放中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