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译者的风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牡丹亭》英译,语料库,译者风格
译者的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郭嫣然,刘着妍[1](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牡丹亭》译者风格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对《牡丹亭》叁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考察译者的翻译风格,并从译者的个体性差异及翻译目的两方面探究译者风格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每个译本都显示出独特风格,许译简练生动,平易质朴;汪译细腻流畅,自然传神;白译注重语义翻译,文学性强。(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吴小夏[2](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边城》译者风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从语言特征和翻译策略层面,对比《边城》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表明:戴译本用词难度和丰富程度比金译本高;金译本的平均句长比戴译本高;戴译本多用一般现在时,金译本多用一般过去时;戴译本倾向采用归化翻译策略,金译本倾向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侯杰,何荷[3](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中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建小型双语平行语料库,对菲茨杰拉德小说The Great Gatsby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类符/形符比、词表分析、四字格、迭词的使用和明喻修辞手法的再现四个方面,从词汇、句法层面考察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策略。通过对比发现,乔志高译本显化特征较为明显,用词丰富度略高于李继宏译本,但均低于汉语原创文本,倾向于归化策略,可读性较高,符合当时中文读者阅读习惯;李继宏译本倾向于异化策略,较为忠实地再现原文。结合两位译者所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出版社的特点与要求、重译的影响,对两译者翻译风格成因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金月[4](2019)在《从词汇层面谈《老人与海》两译者群的译者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借助语料库方法,将《老人与海》的四个译本分为两类译者群体,即作家译者群,以余光中及张爱玲译本为典型译本,职业译者群,以黄源深及李文俊的译本为典型译本,从词汇层面对两类群体的译者风格做定量分析,发现两类译者群在翻译时表现出一些独特倾向,在词语使用上也做出了不同选择。(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3期)
裴宇雨[5](2019)在《《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报道动词的显化翻译——从译者风格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骆驼祥子》同源多译语料库,考察两位译者在报道动词显化翻译中展现出的译者风格差异。通过对比源文本和两个译本中报道动词的频次、种类、高频报道动词、显性报道动词与隐性报道动词,研究发现两个译本虽然均呈现显化趋势,但二者在显化程度和显化方式上不尽相同:葛译本显化程度更高,在显化方式上注重复合词和"say"的使用,并且隐性词转换明显;施译本更遵从源文的表达,显化方式上偏好单语类词,隐性词的使用上更接近源文。(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32期)
阿依加马力·亚森[6](2019)在《翻译实践中解读译者翻译风格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风格是一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原作风格的再现是译者追求的目标。首先、译者应完全掌握原作的风格;其次、在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原作的风格之间、译者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严复的翻译原则"信"的基础上、达到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一种动态平等。本文研究的是翻译风格的重要性用实例提出鲁迅翻译作品及译者托乎提·巴海和他的文学翻译风格特点。(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7期)
冯倩[7](2019)在《基于语料库从双性同体角度对译者风格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观点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模仿活动,而非创造性活动;译者只是服务于源文,以再现源文的文本风格为目的。近几十年来学术界不断发展,人们对翻译这项活动的认识不断加深,译者风格逐步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之一。译者风格(translator's style)一般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留下的译者痕迹,即译本中除了作者之外的声音,具体来说可以是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表达的偏好。以霍姆斯和图里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倡用描写性翻译学的方法来研究译者风格;而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的兴起令翻译研究逐步摆脱零星的、主观的研究模式,为全面客观评价译者风格提供了契机。双性同体这个概念由来已久,指的是不同性别气质存在在同一个体之中。随着女性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迅速发展。学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性别因素更好地完成翻译。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正是男性译者能否忠实再现女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风格和思想。《简爱》是女作家勃朗特的一部具有鲜明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本文选取《简爱》女性译者黄淑仁译本和男性译者宋兆霖译本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建立原着与两译本平行语料库,大量实例对比,以及增加两位译者的背景与意识形态来对比分析黄译本和宋译本对原文女性语言风格的再现和再创。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男性译者宋兆霖不仅从语言特征方面很好地再现了原文中鲜明的女性语言特点,而且他还从女性角度出发审视原文,通过对原文女性风格的再创造翻译,提高了女性在小说中的地位以及消除了翻译中因性别因素影响而存在的歧视和偏激现象。研究表明译者通过实现双性同体,向原作者靠近,对原作品产生认同感,最终能够忠实再现原文风格。(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毖婷[8](2019)在《译者惯习和罗伯特·彭斯诗歌汉译风格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一生致力于苏格兰民歌的收集、整理、改编工作,留下了370多篇民谣。国内对于彭斯诗歌汉译最早始于1908年,其中袁水拍、王佐良、袁可嘉、李正栓四位译者尤为突出。虽然中国对彭斯诗歌汉译有一定的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将他的译介置身于社会这个维度考察,并对于不同译者的惯习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惯习理论指导下,研究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袁水拍、袁可嘉、王佐良和李正栓四个译本中体现的汉译风格与译者惯习。翻译是一种社会化规约化的行为,而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要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思想、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使用上。译者的主体性是与其特有的惯习形成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译者在其独特的成长、学习、交际等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性情倾向,这种倾向性会带来其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都凸显了翻译行为显着的社会性特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关注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他们试图从多个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地位,这种关注使译者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国内对彭斯诗歌翻译的研究虽然有所涉猎,但很少有研究将他的译介置身于社会这个维度考察,并对于不同译者的惯习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利用社会学理论来剖析译者惯习对于诗歌翻译风格的影响。惯习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套秉性系统,是一种性情倾向性,对行动者行为与反应的方式起着决定作用,规定了人们实践、感知与态度的规则,行为者却察觉不到这些规则对自己行为的引导性。在布迪厄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对翻译进行如下描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行为者们遵守一定的规则进行翻译活动,他们长期以来养成的文化惯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本的产出风格等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依次对彭斯诗歌的四位汉译者的译者惯习和翻译风格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一章主要从时代、语言背景以及其作为诗人的角色和对修辞、意象、语义的运用来研究袁水拍的译者惯习和翻译风格;第二章主要从时代、语言背景以及其对翻译诗歌的理解和对修辞、意象、语义的运用来研究王佐良的译者惯习和翻译风格;第叁章主要从时代、语言背景以及其作为诗人对翻译文本选择和对修辞、意象、语义的运用来研究袁可嘉的译者惯习和翻译风格;第四章主要从时代、语言背景、家庭出身以及阶级特性和对修辞、意象、语义的运用来研究李正栓的翻译风格和译者惯习。通过选词与原诗情感关系、题目的译介、诗歌的音乐性、原诗情感表达等方面比较四个译本,个人认为,李正栓译本无疑是超越前叁位的。第一,时代进在步,语言表达在发生变化,李译本更符合现代审美;第二,李在参考前叁位译本的基础上对彭斯诗歌汉译进行再创作,这无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其成就是卓着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彭礼智,刘泽海[9](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A Psalm of Life叁个汉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A Psalm of Life是美国诗人朗费罗(Longfellow)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该诗的翻译在译介传播和中国文化史上意义重大。以A Psalm of Life为例,运用自建平行语料库,对英文源文及叁个代表性汉译本在词汇选择、语篇特征和韵律特征叁个译者风格维度进行客观量化分析,从而探究译者风格差异和翻译技巧,拓宽诗歌语言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视野。(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任洁[10](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的译者风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译学研究中,译文处于从属地位,研究内容侧重译文对原文的还原程度。在这种背景下,译者也处于“隐形”状态,不被读者与研究者关注。自翻译研究出现语言学转向到文化转向,描写译学的兴起为翻译的描述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语料库也在不断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语料库的用途更加广泛,语料库与语言学的结合使语料库语言学得到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语料库与翻译研究逐步产生交集,形成了语料库翻译学。在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中,译者风格也成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语料库研究方法加入,让译者风格研究更加客观,有数据支撑研究结果,在定量研究中再加入定性研究,也增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性。本文以《道德经》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利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译者风格的差异。涉及到的四位译者分别为:理雅各(James Legge)、亚瑟·韦利(Arthur Waley)、林语堂、许渊冲。利用语料库对四个译本从词汇、句子、篇章角度进行了研究,同时加入例句以辅证从数据中得到的研究结果,并在最后试析了译者风格成因。此外,本文选取了两位英国译者和两位国内译者,为在探究四位译者风格差异的同时,以期发现同国译者和异国译者风格之间的异同。经过研究发现,总体上四个译本展现出不同译者风格,Legge译本在词汇、句子、篇章角度中展现出更加贴近目的语表达习惯的特点,译文正式化程度高;许译本与其他译本的风格差异明显,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风格都更加贴近原文,表现出凝练简洁的特点,正式化程度偏低;而Waley译本和林译本在这两者之间呈现过渡状态,但Waley译本与Legge译本相似点更多,林译本与许译本风格更相近。由此得到同国译者之间的风格相似,而国内译者和国外译者大部分风格研究有明显差异的结论。并且,国内译者更加偏向原文,并在译文中体现出中文的习惯表达方式,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国外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更多解释的部分,如多用人称代词、连词等,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本文最后,对四个译本差异尤其是国内外译者风格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试析,并认为译者个人经历和译者文化态度两方面对不同风格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译者的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从语言特征和翻译策略层面,对比《边城》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表明:戴译本用词难度和丰富程度比金译本高;金译本的平均句长比戴译本高;戴译本多用一般现在时,金译本多用一般过去时;戴译本倾向采用归化翻译策略,金译本倾向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者的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1].郭嫣然,刘着妍.基于语料库的《牡丹亭》译者风格探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吴小夏.基于语料库的《边城》译者风格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3].侯杰,何荷.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中译本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杨金月.从词汇层面谈《老人与海》两译者群的译者风格[J].北方文学.2019
[5].裴宇雨.《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报道动词的显化翻译——从译者风格视角分析[J].校园英语.2019
[6].阿依加马力·亚森.翻译实践中解读译者翻译风格的重要性[J].北方文学.2019
[7].冯倩.基于语料库从双性同体角度对译者风格的探究[D].广西大学.2019
[8].王毖婷.译者惯习和罗伯特·彭斯诗歌汉译风格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9].彭礼智,刘泽海.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APsalmofLife叁个汉译本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任洁.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的译者风格研究[D].河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