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淑燕[1]2004年在《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和警示》文中指出批判地学习、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探索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的新思路,是我国广大德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新课题。文章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以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为切入点,简略分析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入价值澄清理论,主要是提出问题。其次,文章对价值澄清理论进行述评,简要介绍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澄清反应法,着重分析价值澄清理论的独特之处及其主要缺陷。再次,文章主要研究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主要强调叁点启示:高校德育要“教会选择”;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着重研究价值澄清理论的消极影响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改革的警示。主要观点有:防止无导向德育,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注重价值引导;切忌“教师中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忌片面性,正确处理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让一元化居于主导地位,同时要正确处理灌输与自主选择的关系。
邓小娟[2]2008年在《我国高校德育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研究》文中指出价值澄清理论是当代西方较有影响的德育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在复杂多变和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只能通过分析与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价值观的形成。批评地学习、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探索我国高校德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我国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文章对价值澄清理论进行了述评,简要解析了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理论观点,着重分析价值澄清理论的借鉴价值及其不合理价值取向。其次,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高校德育自身又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使得高校德育在解决青少年的思想困惑问题上更显无能为力。而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所处的背景极其相似,这又为我国高校德育借鉴价值澄清理论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次,本课题的重点是运用价值澄清理论,结合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对改进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四方面建设性的构想:高校德育要确立主体性原则;高校德育要注重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高校德育要“回归生活世界”;高校德育要讲究实施策略。最后,本文研究了我国高校德育在借鉴价值澄清理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注重主体性教育的同时,不能放弃科学灌输;在强调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同时,坚持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同时,要坚持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价值澄清理论是建立在相对主义基础上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它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对此应该实事求是,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对它进行批判吸收,从而一方面提高我们的理论鉴别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国高校德育实践的研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敢于做出理性回答。
汪婵娟[3]2011年在《价值澄清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价值澄清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颇有影响的道德教育流派,该流派虽然在70年代末逐渐衰落,但其注重培育受教育者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能力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对遭遇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困境的中国道德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全文共五章,可以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重点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价值澄清学派道德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相统一思想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重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核心价值教育。本文将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从历史和现代视角重新审视美国价值澄清学派的道德教育思想,并挖掘其作为一般道德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叁、四章,是全文的主体。第二章将价值澄清理论置于美国现代性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认为价值澄清学派道德教育思想不仅与杜威经验论、萨特存在主义、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及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具有理论渊源关系,更是20世纪60年代传媒技术发展、家庭生活改变、世界事件频发以及传统品格教育失效的必然产物。第叁章重点揭示了价值澄清学派的道德教育思想。由于价值澄清学派把“价值”理解为经验的产物和评价过程的结果,因而发展价值观应成为个人的终生过程。为此,道德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价值澄清问题,价值澄清的本质特征有教育者的非强制性、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价值澄清的过程性及有限性;澄清的要素是以生活为中心、对现实的认可、鼓励进一步思考、培养个人能力;澄清的方法主要有个体对话中的澄清反应、团体讨论中的价值单和认识过程中的后果预料。第四章纵向考察了价值澄清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的自我修正以及与新品格教育理论的融合。第叁部分是第五章,从历史和现实视角对价值澄清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辩证评价,认为其既有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知情意行的统一性等合理性,也有忽略教育者教导功能和道德共识教育,容易引发价值混乱等局限性,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价值澄清学派道德教育思想。
林华蕊[4]2012年在《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借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与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量的信息和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冲击,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判断,也阻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引,让其既可以辨别是非、消除价值观困惑,同时又可以提升学生评价解决多种道德方面难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了更加有效的提高和改善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教育理论就成为一个必要的途径。美国的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背景、解决的问题及其所用的方法手段都与我国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对美国价值澄清理论的借鉴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价值澄清理论主要是通过选择、赞扬、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方法澄清学生在社会中混乱的价值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判断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观,调节和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现实社会。本文详细阐述了价值澄清理论的概念,价值澄清方法的评价过程,价值澄清理论的澄清反应法及该理论的价值观念和形成过程。并通过对价值澄清理论的评价让大家对价值澄清理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道德教育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和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问题增多等挑战。其次针对性的提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一要确立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二要注重对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叁要注重学生生活、在道德实践中让学生突出道德体验,四要讲究实施策略、丰富道德教育方式等建议,以此来提高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最后指出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道德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在借鉴和研究价值澄清理论的同时还要吸取其教训,注意在注重主体性教育的同时不能放弃科学灌输,强调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同时要坚持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形成相对主义错误的价值观。结合我国实际同时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对于提高我国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成效有着重要作用。
张志坚[5]2007年在《价值澄清引导法在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谈恋爱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个永久话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了诸多理论研究,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然而,由于我们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影响下,我们要在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思维方式,重视学生主体的教育,使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在人的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起到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把价值澄清引导法运用到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实践中,就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运用价值澄清引导法,首先是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教师集体讨论的基本上,分析整理出在大学生恋爱观方面需要进行澄清引导的系列问题。然后在教师分析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需要澄清引导的问题,制定出群体预防与引导和个体预防与引导两种类型,包括选择(提出问题)、分析引导、实践叁个阶段的价值澄清引导教育计划。第叁,按照制定的教育计划,采用澄清引导反应(对话策略)、书写策略、讨论策略、正反面澄清引导法、交谈策略、适时澄清引导策略等教育策略,对大学生进行群体预防与引导和个体预防与引导。第四,分阶段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对教育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在文章内容上,提出了把西方的“价值澄清理论”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理论相结合,形成价值澄清引导教育方法。提出了价值澄清引导法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分析了价值澄清引导法的叁大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理论,并分析了价值澄清引导法的特点。总结了适用价值澄清引导法教育的大学生恋爱观内容,尝试探讨群体预防与引导、个体预防与引导的步骤与方法,对大学生恋爱观进行价值澄清引导法的具体应用,最后列举较为成功的价值澄清引导案例,分析价值澄清引导方法在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局限性和价值澄清引导方法有效运用的注意事项。希望通过研究,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法。
孟祥治[6]2009年在《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价值澄清理论是当代西方较有影响的德育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在复杂多变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很多人在困惑、冷漠或矛盾中挣扎,未能把握自己的价值观,无法独自发现有意义的和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只能通过澄清方法与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批判地学习、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研究其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探索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来澄清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笔者对我国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二者的相似性,做了解释与分析,着重介绍了借鉴该理论的意义,并阐明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其次,笔者对价值澄清理论进行了述评,概括了理论的优势与缺陷,并简要解释了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理论观点。再次,笔者着重对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笔者先从文化与教育两个角度分析了中美文化与教育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而详细地分析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应用时遇到的理论本身的问题、文化冲突与教育冲突、文化方面的不适应性与教育方面的不适应性。最后,基于理论本身值得借鉴的优势、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理论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借鉴理论本身的优势;二是防止理论本身产生的问题;叁是注意文化与教育的差异性;四是利用我国文化与教育中的有利条件应用价值澄清理论。本研究的创新点:笔者用比较法,从中美文化与教育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美国的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问题,目前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对此问题作过深入的研究。
李纪岩[7]2010年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视培育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确立科学的培育目标,创新思路与方法,建立长效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做好这项研究工作,不仅对于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在全社会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好这项研究工作,本课题坚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出发,以促进实践作为课题研究的基本导向。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①有鉴于此,本课题以能否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研究成果科学与否、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基于促进实践的研究导向,本课题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实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借鉴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吸取多年来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与教训,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统筹兼顾的系统研究方法、多学科整合与借鉴的研究方法等方法,在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状况等问题进行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思路、方法、机制等问题展开充分论证,力求构筑一个科学高效、便于高校操作运用的综合性实施方案。本课题认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培育与引导。价值观对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深层次的导向作用,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新世纪以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以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代中国,能够承担引领重任的科学价值观,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需要找准引领的着力点。本课题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认识培育的社会环境。中华传统价值观培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培育与新中国前叁十年的价值观培育,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历史起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发展趋势,伴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国际背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社会转型的基本状况,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题认为,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经历了在拨乱反正中曲折发展、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前进和在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取得新发展叁个阶段。经历过多年的培育,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念等方面总体上健康积极;但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国内外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冲击。总结叁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启示是,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要始终将其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位置,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不断拓宽培育渠道、改进培育方法、提高培育实效。本课题认为,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从根本上制约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确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既要遵循“合目的性”原则,又要遵循“合规律性”原则,努力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确立明确的社会目标,又要确立明确的个体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社会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既要着眼于大学生的主体,设定基础性培育目标,又要着眼于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设定先进性培育目标。既要以基础性目标夯实培育的基础,又要以先进性目标引领培育的方向。本课题认为,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分析,统筹兼顾,全面把握,整体推进。总体上坚持整体推进的方略和科学引导的原则。在具体渠道上,应坚持“四个统筹”。即在宏观把握上,统筹社会、家庭和学校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学校中,统筹未成年人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高校中,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统筹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本课题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运用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也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方法创新。要遵循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及社会舆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各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相结合等原则,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之处,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价值澄清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大学生的感动与共鸣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网络、社团、公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课题认为,完善体制、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是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当前,面对原有领导体制的不足,省市层级要建立相关机构,发挥好上传下达的功能;高校内部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校长的责任。面对原有管理体制的不足,要重点做好决策体制和执行体制的创新。面对原有运行机制的不足,要引入互动机制,强化实现机制,建立反馈机制,运用调控机制。面对原有保障机制的不足,要改进组织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队伍保障机制、物质保障机制和环境保障机制。在本课题中,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增强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价值观念发展的基本规律,确立科学的培育目标;如何认识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创新培育思路和方法,建立培育的长效机制等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如何满足实践的需要,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如何增强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等问题,是研究的难点。总之,本课题力求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解决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把握培育规律、提高培育实效提供借鉴。
陈梅[8]2010年在《价值澄清理论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文中研究指明价值澄清理论是当代西方较有影响的德育理论流派。该理论对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具体、有效的教育方法。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价值观并存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因此,批评地学习、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探索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对于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简述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观点,着重分析了价值澄清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其次,通过分析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滑坡”现状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价值澄清理论盛行时社会环境的相似性等方面的比较,阐明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重点探讨如何在坚持我国主导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方法和手段,主要从价值澄清的主体性要求教育者的身体力行,价值澄清的隐形性要求教育方法的推陈出新,价值澄清的实践性要求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价值澄清的全面性要求教育环境的合力作用,价值澄清的适应性要求教育介体的全面发挥等五个方面,将价值澄清理论的优点与我国传统价值观教育理论的优点相整合,以期创新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
周楠[9]2007年在《关心的缺失与重建》文中研究表明关心教育理论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诺丁斯教授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提出并建立的。她将关心伦理学应用于教育领域,围绕“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这个主题,对教育的整个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主张:重视德育整体教育、强调学生生命差异、关注师生关系对学生关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由此,她建立了关心教育模式。关心教育模式是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为主要目的;以关心主导学校课程;以“榜样、对话、实践、认可”为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诺丁斯的关心道德教育理论以主张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强调教师榜样的作用以及道德教育的关系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征。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结合中国古代传统伦理中和现代社会中的关心思想,全面分析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之于当前中国高校德育改革的价值所在。然后,以高校德育为主体,审视高校德育各环节之中对关心的缺失;并以他山之石攻玉,借鉴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优秀之处,结合中国高校德育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当前的中国高校德育改革产生理论以及实践意义上的影响。全文共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及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关键词语及界定和引出问题。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部分。主要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在目标、课程和日常工作叁个方面存在的对关心的缺失展开论述。第二部分: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概述部分。主要从理论的核心词语的伦理学解析,理论的产生和理论的主要内容、方法及特点叁方面展开论述。第叁部分:理论分析部分。主要结合对中国古代伦理中的关心思想和中国现代社会中关心思想的简评,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之于高校德育改革的理论价值进行分析。为本研究适用理论打下基础。第四部分:启示部分。主要从对我国高校德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以及日常德育工作体系叁个方面的启示和建议展开论述。结语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关心理论的局限性和对其适用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郭再泉, 赵癸萍[10]2013年在《价值澄清理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指出作为唯一能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并驾齐驱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价值澄清理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价值的相对主义定向、价值的评价过程和价值教育的实施方法等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价值澄清理论在"90后"大学生教育主体性发挥、价值甄别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教育方法创新等方面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积极作用,又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构建和道德内容的教育具有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和警示[D]. 水淑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我国高校德育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研究[D]. 邓小娟.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3]. 价值澄清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 汪婵娟. 中南大学. 2011
[4]. 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借鉴研究[D]. 林华蕊. 西安工程大学. 2012
[5]. 价值澄清引导法在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张志坚.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6]. 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应用的研究[D]. 孟祥治.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7].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李纪岩.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8]. 价值澄清理论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D]. 陈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9]. 关心的缺失与重建[D]. 周楠. 西南大学. 2007
[10]. 价值澄清理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郭再泉, 赵癸萍. 学术界. 2013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工作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