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势下节俭的宏观经济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0)在《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价值观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评述,并以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习近平节俭思想做为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是《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调查问卷》,并对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的46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了在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如下:1、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按各维度的平均得分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为:社会型消费价值观〈愉悦型消费价值观〈节约型消费价值观〈利他型消费价值观〈质量型消费价值观。由此得出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以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为主以满足自身身心愉悦为辅,总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依然还是存在小部分具有不合理消费价值观的学生。2、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在城乡、年级、性别、月可支配金额存在显着差异,由此得出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具有个体差异性。3、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为:社会维度与社会不良消费风尚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家庭消费教育之间呈显着负相关。愉悦维度与大众传媒广告宣传和同辈群体影响呈显着正相关。利他维度与社会不良消费风尚呈显着负相关,与大众传媒广告宣传和家庭消费教育呈显着正相关。节约维度与大众传媒广告宣传和家庭消费教育呈显着正相关。质量维度与社会不良消费风尚呈显着负相关,与大众传媒广告宣传和家庭消费教育呈显着正相关。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社会、学校、个人、家庭四个层面分析了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价值观中的作用、重视家庭消费教育,合理把控子女的消费行为、提升大学生主体素质四个层面的对策和建议。
邱海燕[2](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乃至网络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明显落后于消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研究,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路径刻不容缓。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话语、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阐述了消费主义话语以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欲望生产机制改造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的泛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论文论证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视挑战,从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工作。基于此,论文对消费和消费观进行了一个溯源性的梳理和总结,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西方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内容及价值取向,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人的”消费观指向人的实现和人的发展,强调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厘清消费、消费观等基本概念,对消费观的透彻分析本身就包含着对消费的分析,阐明消费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论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内在同一性,指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可行性。论文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生存消费比重最大,人际消费网络化和消费支付无现金化;大学生的消费观表现出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理性消费观为主导、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面要主动作为,将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论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来开展消费观教育工作。此外,抓实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合力效应,构建家校社会协同消费观教育氛围。
张昱[3](2019)在《西方政府债务理论的演进研究 ——兼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多个地区、国家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主权债务危机,从冰岛到迪拜,从欧元区到到美国,从俄罗斯、亚洲到拉美多国,不仅引发各国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的动荡,同时还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长期影响经济发展。有学者认为,中国虽然暂时不存在爆发系统性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但仍存在爆发“中国式主权债务危机”的隐患,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危机。政府债务经济理论研究一直是西方经济学重要课题之一,纵观世界政府债务理论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学派。随着王权的扩大,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货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负债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政府的债务理论由此得以产生和发展。本文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回顾那些经济学先贤们提出的政府债务理论,分析近三百年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债务理论的发展演进历程,并尽力拓展这项研究的理论视野,对政府债务管理提供更宽的眼界和更深刻的理解,希望能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西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整理政府债务理论的演变脉络,对一些政府债务理论和相关经济学说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和评价,探寻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相互指导的线索,并从中获得启示,从而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防范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各篇章简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指出了本文主题、意义,综述了相关中外研究文献,并对西方政府债务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接下来对文中涉及的政府债务、预算赤字、预算盈余、政府支出、政府债务与GDP的比率、政府债务理论等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篇章结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章讨论了古典学派、历史学派和马克思的政府债务理论。内容包括古典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以及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卡尔·迪策尔、卡洛伦茨·冯·斯坦因、阿道夫·瓦格纳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以及马克思的政府债务观点,并简要分析了古典学派和德国历史学派理论观点的一些共通原则。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债务理论主流观点在19世纪的上半叶和下半叶大相径庭,19世纪上半叶,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的研究和结论大行其道,其代表作是斯密的《国富论》,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穆勒等人对政府债务均持负面的观点,认为其阻碍了经济的增长,然而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政府债务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崩溃的预言与现实相矛盾:政府债务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近300%的英国,其制造业,贸易和金融业反而蓬勃发展,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成为世界经济领先国家。德国历史学派公共财政经济学家迪策尔、斯坦因、瓦格纳等人分别研究了政府债务执行效果差异化的问题后,认识到公共产品和服务对生产力的提高有较强的增强效应,是私营部门无法媲美的,典型的例子是债务资源提升了国家的内部和外部安全,保障了教育系统和司法系统的良性运行,从而加强对财产权的执行和保护。在这种背景下,“非物质资本”一词被创造出来,他们提出,如果不创造和发展它(债务),国民经济的部分生产潜力将被浪费,其政策建议被德国当局采纳,进而提高了德国债务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上述思想交替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凯恩斯时代以前各国制订债务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并为日后的政府债务理论提供了基础和营养,直至凯恩斯主义债务理论的出现。第三章讨论了凯恩斯及凯恩斯主义政府债务理论。在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很少关注政府债务理论,因为在这几十年中,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债务人(1815年后的英国,1865年后的美国)成功的处理了大量的战争债务,甚至将债务规模大幅度降低,所以没有引发重点关注和讨论。新古典经济学家转而关注边际效用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的进步问题,其代表人物卡尔·门格尔,瓦尔拉斯,威廉·杰文斯或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关于政府债务理论或历史的讨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快速成为学界主流理论,其政府债务理论引发了长期和广泛的讨论。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永久性赤字支出和政府债务的积累而言,那些广为人知的最极端的论据并非来自凯恩斯,而是来自凯恩斯主义者。本章首先批判性地研究了那些试图诠释凯恩斯主义债务政策的文献,从而突出凯恩斯真实的政府债务思想与所谓“归因”于他的那些政策思想之间的不一致性;而后介绍了试图解释“凯恩斯主义”公共债务政策的流行观点;接下来回顾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根据“1942-1945年财政部备忘录”而重新评估和解释凯恩斯长期政府债务政策立场的文献发展;随后通过考察凯恩斯“1942-1945年财政部备忘录”等相关着作,试图重新确定凯恩斯核心政府债务和赤字政策立场及其相关特征,最后介绍了其他对债务思想和应用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凯恩斯主义者们(阿尔文·汉森,阿巴·勒纳,西摩·哈里斯)的债务理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人们对凯恩斯的经济和政策产生了短暂的兴趣,凯恩斯的名字普遍被用来描述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宏观经济收缩而实施的政策特征。人们耳熟能详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强调短期财政激进主义,所以大众普遍误认为凯恩斯本人也支持短期财政活动和预算赤字,但通过重新审视凯恩斯关于政府支出、公共债务和预算赤字的经济政策的建议,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凯恩斯本人的实际政策立场,相反,凯恩斯本人并不支持临时的、自由裁量的债务融资财政政策,相关文献表明凯恩斯主张通过扩大公共投资计划实现充分就业的长期政策,支持永久扩大公共部门以维持充分就业并防止宏观经济波动,凯恩斯在一定程度对待政府债务融资支出的态度是谨慎的,他反对普通预算赤字,对于凯恩斯来说,在经济衰退期间(依赖债务融资)的公共支出只是第二好的权宜之计。第四章讨论了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债务理论。首先介绍了几位公共选择学派的先驱的公债理论观点,而后着重介绍了布坎南的政府债务理论,并根据布坎南的着作中提到的关于债务的负担问题、债务的经济后果、李嘉图等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债务的持久性,债务的道德后果以及对平衡预算法案等观点主张展开;而后基于布坎南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进行了政府债务的宪政经济学分析以及政府间竞争框架下的政府债务理论分析;最后简要介绍了税收平滑理论、最优债务理论和盈余政策、政治预算周期理论等西方现代政府债务理论观点。第五章主要讨论了西方政府债务理论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首先分析了中国政府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情况,并归纳整理了部分涉及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观点;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存在问题,并结合西方政府债务理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中国的债务问题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同的背景,但又具有具有不同之处,是中国旨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相继实施了几轮刺激措施后,所导致的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及过剩产能的过度投资积累。根据前文分析,本文综合研究了三种西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试图找出解决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之道,提出了财政和债务重整已经刻不容缓,政府举债资金要投向高效率和高效益项目,要提高政府债务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等政策建议。
武玲娣[4](2018)在《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思想的演化发展 ——一个主观主义方法视角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主观主义方法是奥地利学派最重要的方法,它是区别门格尔与“边际三杰”中的另两位——即杰文斯和瓦尔拉斯——有关思想的关键所在,也是日后使得奥地利学派走上一条与主流经济学不同的发展道路的根源所在。长久以来,经济思想史专家没有注意到这一事实,甚至在学派发展的早期,许多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也对这一事实认识不清。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因此相比于后来发展起来的企业家精神理论和市场过程理论等,其形成与主观主义方法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尴尬。甚至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拉赫曼指出,从理论谱系上看,米塞斯创立并经哈耶克发展的商业周期理论是维克塞尔式的,因为维克塞尔的成名就在于将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和瓦尔拉斯均衡体系联系在一起,而后两者正好是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得以形成的两大支柱。若更进一步来看,不难发现,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虽体现了对主观主义方法的运用,但理论中仍然带有明显的李嘉图客观主义的印迹。由此可以认为,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是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方法、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主义方法及新古典经济学机械均衡方法彼此混杂和融合的产物。但是,对比米塞斯和哈耶克各自的商业周期研究,我们会发现,由于两者所受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教育背景不同,即米塞斯师从较好地延续门格尔主观主义方法传统的庞巴维克,而哈耶克则师从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极度痴迷的维塞尔,在商业周期问题分析上,哈耶克远没有米塞斯在运用主观主义方法上那么坚定。经历了两场改变学派未来命运的大辩论,即与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者进行的有关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大辩论以及与凯恩斯主义者进行的有关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大辩论,米塞斯和哈耶克开始重新思考经济学研究中的主观主义方法,并由此对自己已有的商业周期理论进行反思和修正:米塞斯提出在人的行动的理论框架之内,依据人的主观时间偏好来修正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进而进行商业周期问题的分析。而哈耶克则尝试构建以多种主观特性的财货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资本理论,并以反映人的决定的“计划均衡”代替机械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从而试图对商业周期现象重新进行分析。遗憾的是,哈耶克的努力进行到一半就因政治环境的影响及自己的主观原因终止了。拉赫曼在导师哈耶克的指导下进行继发性萧条的研究,并参与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有关货币理论的辩论。与钟爱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哈耶克不同,曾深受到马克斯·韦伯的一种称为“理解”的社会科学方法影响的拉赫曼,其商业周期研究能更好地体现主观主义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受哈耶克的“交换学”思维方式的启发,拉赫曼构建了一个反映自发秩序形成的资本结构理论,并从主观预期的角度质疑经济中存在朝向均衡的趋势,从而撼动了传统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的两大支柱,使得该理论遭受严峻挑战。上世纪70年代“滞涨”发生,凯恩斯经济学受到质疑,新自由主义,如理性预期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等,大行其道,由此哈耶克早期的商业周期理论重新受到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加里森尝试借用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工具重新改造该理论。明显,加里森没有考虑哈耶克有关商业周期思想的变化,也没有考虑拉赫曼所提出的挑战,可以说,他这样的理论努力完全是适应主流经济学形式化分析的需要,而非主观主义方法发展的需要。近期,哈威克博士尝试从门格尔的货币作为一种自发秩序起源的角度,借鉴现代货币主义的方法,以货币因素所导致的资产错配来解释商业周期的发生。这种方法避开了在商业周期研究中对均衡问题的纠缠,是对主观主义方法的一个全新的实践。目前,绝大多数的国内外奥地利商业周期研究都围绕米塞斯和哈耶克两者早期的理论展开,并认为这两个理论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而只有极少数的经济思想史文献注意到两者思想的变化以及两者思想之间的不同。此外,国内外绝大多数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的研究不关心该理论背后的经济学方法,或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该理论完美体现了学派的主观主义方法,要么直接介绍该理论的研究价值,要么抛开方法直接运用该理论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由于两次大辩论的失利造成奥地利学派走向近40年的沉寂状态,因此形成于这段时期的拉赫曼的商业周期思想只是散见于极个别的其他主题的研究内容之中,而没有专门文章对此加以研究,因此很少有人注意到因拉赫曼质疑均衡趋势所带来的对早期米塞斯和哈耶克两者的商业周期理论的挑战。国外有一些文献而国内有个别文献介绍并评价加里森的商业周期思想,但几乎没有从学派的研究方法的角度加以考察的文献。由于哈威克的商业周期思想是最近几年才产生,国内外几乎没有文献研究该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有关中英文文献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力求从主观主义方法的角度刻画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思想的演化发展轨迹,最终剖析出这一思想演化的历史逻辑就在于对企业家如何在不确定性问题引起的市场过程中行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尝试从这一历史逻辑中审视其他商业周期思想,进而发现该思想的当代研究价值、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突破口。
洪银兴,刘伟,高培勇,金碚,闫坤,高世楫,李佐军[5](2018)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本刊组织六篇文章,以笔谈的方式从不同视角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南京大学教授洪银兴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需要从基本立场和时代特征出发,在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三个层面予以阐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伟着重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讨论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培勇从分析视角、发展理念、政策主线、实施机制和政府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五年多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实践发生的深刻变化,认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已初步确立。为了更好地把握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首席教授金碚从五个方面探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新思维,包括经济行为和发展动能、工具理性与价值目标的关系、经济主体及主体需要、结构性和精准性的方法论以及新发展理念的策略法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闫坤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渊源及其时代意义,分析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新理念主要创新与实践路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高世楫和李佐军,从时代性、制度保障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讨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我们期待通过总结新时代中国历史性变革不断深入的实践经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术化学理化。
李琳[6](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按照从考察历史到分析内容再到回应现实的思维路径,运用史论结合、历史比较、经济分析等研究方法,回顾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消费价值观的基本类型;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的总体镜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消费价值观:科学消费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资源;建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消费价值观:科学消费价值观。本文不走就消费价值观研究消费价值观的路子,而是透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的这面棱镜,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的解构和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建构进行学术探究和理论考量。具体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是:以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消费价值观状况为历史前提,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环境、消费主体以及消费方式的变迁为研究背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的总体镜像,剖析这种变迁对个人、社会、自然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深刻影响,以此为基础建构适应人与人的协同发展、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消费价值观。本文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从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政治因素、文化氛围等四个方面入手,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消费价值观的状况,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的总体镜像以及建构科学消费价值观提供参照背景和逻辑前提。其次,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环境、消费主体、消费方式变迁过程的基础之上,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的总体镜像:生存型消费价值观逐渐式微,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价值观呈上升趋势。“黜奢崇俭”的传统节俭型消费价值观向“量入为出”的现代节俭型消费价值观转变;奢侈型消费价值观、享乐型消费价值观、炫耀型消费价值观开始出现。然后,通过分析科学消费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资源,回答了“凭借什么支撑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建构”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和中国传统优秀消费文化、西方先进消费理念,分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消费价值观:科学消费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资源。最后,在理性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危害的基础上,建构以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优秀消费文化和西方先进消费理念为理论资源,以公平、适度、绿色、人本为核心理念,以主观需要与客观实际的统一、人类发展与自然延续的统一、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的统一、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统一为根本原则的科学消费价值观。
陆平[7](2016)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米尔顿·弗里德曼是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的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作为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旗手,他的经济思想、经济哲学改变了经济学发展史的进程,对西方思想界、政界、商界和民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研究此前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在他2006年去世以后,很多文献总结了他对经济学的贡献。本文的意图,是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以弗里德曼的文本为基础,把他放在20世纪后半叶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这一背景下,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新的洞见。本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在对弗里德曼的思想进行总体考察的基础上,第一部分对弗里德曼的思想、方法等进行比较研究,第二部分阐述弗里德曼理论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评价。比较部分由五章构成,也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理论的总体考察、方法论比较、宏观经济思想比较、社会影响的比较和企业伦理学的比较研究。通过分析,本文阐明了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是工具主义哲学的一个特例,说明了他的宏观经济思想与凯恩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解释了他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的原因,批评了他在企业伦理学方面的混乱。本文用两章篇幅阐述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思想的应用,分别是在英国的实验和中国曾经采取过的货币主义政策。弗里德曼的政策影响在英国要大于美国,所以本文选择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得到的结论是,弗里德曼虽然有很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但其货币主义政策主张在现实中并未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也曾采纳过弗里德曼的建议治理通货膨胀,但效果并不显着。评价部分首先肯定了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的贡献,然后分析了他的方法和理论的缺陷。此外,本文从新自由主义和方法论这两个角度对弗里德曼的思想进行了专题评价,尤其是从“二元经济学”的视角对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提出了批评。
付瑶[8](2016)在《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又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中,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迅速增加。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缓解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是十分必要的。从理论上讲,马克思的节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抽象的层面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探讨时提出了劳动时间节约理论。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节约始终是被作为很高的道德维度加以提倡的传统伦理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节约思想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国传统节约思想精华,深入研究马克思节约理论相关论述,赋予"节约"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许多有关节约的思想,既给当前节约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以后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保证。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对中国共产党的节约思想进行挖掘,并从整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价值。从实践上讲,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个行为主体,受到政策、制度、体制及国际国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节约型社会在其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例如,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虽然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来,各地区和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最终结果是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体现在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和资源消耗仍然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另外,消费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浪费行为和现象,特别是在某些党员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奢侈享乐和挥霍浪费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鉴于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节约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途径、机制和目标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引言、正文、结论等几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引言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尝试和不足之处。第一章考察理论界关于节约型社会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节约型社会的内涵以及节约型社会的特征等问题,并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背景和重大意义等方面阐述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第二章从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的节约型社会建设问题,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的节约理论、马克思的节约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节约理论,并从这些理论中挖掘其当代价值。第三章借鉴国外的节约理论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并从这些理论和成功经验中寻找对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益启示。第四章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践进行考察。在分析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找到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以及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的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第五章在前四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模式与进一步必须采取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结论部分,论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建设进程。
徐瑾晨[9](2016)在《西方消费理论的演进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理论表明,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首要目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消费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803年自萨伊在其着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第一次将消费的概念纳入政治经济学范畴以来,西方国家历经两次消费革命后,于20世纪60年代,消费代替生产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消费经济学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消费作为主要的经济行为,从古到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最初人与人之间的物物交换到现在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伴随着的是社会发展的兴衰。在西方国家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就成了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学者们在长期观察与研究分析大量资料基础上就形成了独特的经济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对当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认真查阅大量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釆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对西方主要消费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对不同消费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政策的影响及启示,希望可以为分析我国当前的消费形势、确立新的消费经济思想有所帮助。本文运用经济思想史主要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法,把全文共分成了七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导论,说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从公元前到16世纪西方主要消费思想,包括色诺芬、贾图、基督教义及重商主义等的思想;第三部分归纳分析了17-19世纪中叶西方古典经济学主要的消费理论,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西斯·蒙第、李嘉图、马尔萨斯等;第四部分梳理归纳了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西方主要的消费理论,包括马歇尔、凡勃伦、康芒斯、凯恩斯等人的消费经济思想;第五部分分析归纳了20世纪40年代—20世纪90年代西方主要的消费理论,包括杜森贝利、莫迪利安尼、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的消费经济思想;第六部分是梳理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的消费理论,包括加尔布雷斯、科斯、费尔普斯和乔根森等人的消费经济思想;最后一部分则是介绍了西方消费理论对我国消费理论发展的影响及制定消费政策的启示。
张莹莹[10](2010)在《新形势下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多年来高等院校连续扩招,使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2007年至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对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就业群体也不例外的深受其影响,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对于各国政府来说,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就业的环境、条件、观念和职业选择上的变化,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困难和失业危机,已经刻不容缓。现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然而大部分都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应的对策,而本文则选择以江西省为切入点来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涉及的方面比较广,要求资料的收集比较全面,所以本文采用国家的公告和统计年年鉴等数据信息,并从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获得部分相关调查数据和资料,采取归纳法、图表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现阶段整体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就业特点、形成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形成原因提出了解决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对应的建议性对策。本文首先在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与创新,并且整理了国内外各个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其次,在第二部分对与就业问题密切相关的各个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具体阐述,为下文的分析研究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再次,在第三部分,首先借助图表概括性的描述了受金融危机影响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接着通过从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获得来的调查数据的分析阐述了当前江西省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其中主要通过图表的制作和调查数据列举的方法,用具体的数据来分析得出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不高,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顾虑等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后的第四部分是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之上来分析新形势下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作者通过实践访谈,亲身经历,查阅文献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角度来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宏观角度指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近几年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包括制度机制不健全,就业政策缺乏配套措施,江西省产业层次偏低等因素,在微观角度上指出就业渠道不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协调,用人单位缺乏科学选才标准,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等因素。最后在本文的第五部分,综合以上分析,得出解决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性对策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建设,政府加强就业市场管理,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用人单位树立正确选材标准,大学生自身要转变择业观念等,并特别指出要鼓励大学生创业,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政策的激励作用。
二、新形势下节俭的宏观经济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形势下节俭的宏观经济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1.1 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人民消费价值观的变化 |
1.1.1.2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特殊性 |
1.1.1.3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1.1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研究 |
1.2.1.2 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研究 |
1.2.1.3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2.1 国外对消费价值观的研究 |
1.2.2.2 国外对消费心理的研究 |
1.2.2.3 国外对消费行为的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价值观 |
1.3.2 消费价值观 |
1.3.3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程序 |
第二章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2.1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内涵 |
2.2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2.2 习近平节俭思想 |
第三章 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调查 |
3.1 问卷分析 |
3.1.1 问卷设计 |
3.1.2 信度检验 |
3.1.3 效度检验 |
3.1.4 问卷发放情况 |
3.2 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调查 |
3.2.1 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总体状况 |
3.2.2 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状分析 |
3.2.2.1 理性消费为主流 |
3.2.2.2 享乐型消费倾向严重 |
3.2.2.3 消费责任感还需加强 |
3.2.2.4 依然存在消费的符号化追求 |
3.2.3 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差异比较 |
3.2.3.1 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性别差异 |
3.2.3.2 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城乡差异 |
3.2.3.3 在昆高校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消费价值观的差异 |
3.2.3.4 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政治面貌差异 |
3.2.3.5 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年级差异 |
3.2.3.6 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月可支配金额差异 |
3.3 对影响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因素的调查 |
第四章 在昆高校大学生不合理消费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
4.1 社会层面 |
4.1.1 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 |
4.1.2 大众传媒在引导上的不足 |
4.2 学校层面 |
4.2.1 高校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
4.2.2 同辈群体的消费示范及影响 |
4.3 个人层面 |
4.3.1 理财意识较差,自制力不足 |
4.3.2 消费心理不成熟,价值取向不明确 |
4.4 家庭层面 |
4.4.1 家庭消费教育存在一定误区 |
4.4.2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和盲目物质支持 |
第五章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价值观的对策和建议 |
5.1 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 |
5.1.1 净化社会消费风气,营造科学健康的消费环境 |
5.1.2 加强媒体监管,注重大众传媒的正导向作用 |
5.2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价值观中的作用 |
5.2.1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价值观 |
5.2.2 注重大学生群体的内部差异,提升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
5.2.3 关注校园同辈群体,发挥同辈群体的示范作用 |
5.3 提升大学生主体素质 |
5.3.1 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
5.3.2 加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
5.3.3 提升大学生自我决策能力 |
5.4 重视家庭消费教育,监督并正向引导子女的消费行为 |
5.4.1 注重家庭建设,培养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 |
5.4.2 树立良好的家庭垂范,加强学生消费监督 |
5.4.3 区分溺爱与关爱,锻炼大学生自力更生的能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2)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消费与消费观的实质 |
第一节 消费的实质 |
一、消费的内涵 |
二、消费的实质 |
第二节 中西消费观概观 |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 |
二、西方消费观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
一、“为人的消费”消费观 |
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 |
三、消费与闲暇的辩证观 |
第四节 消费观的实质 |
一、消费观的内涵 |
二、消费观的实质 |
第三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
一、消费观教育 |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同一性 |
一、目标存在内在契合性 |
二、内容上具有相辅相成性 |
三、方法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
一、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 |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原则 |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 |
第一节 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
一、消费主义话语的挑战 |
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
三、市场经济的挑战 |
第二节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
一、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力量 |
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 |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 |
一、生存消费比重最大 |
二、人际消费网络化 |
三、消费支付无现金化 |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 |
一、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 |
二、理性消费观为主导 |
三、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 |
二、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 |
三、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 |
四、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 |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
第六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丰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内容 |
一、克勤克俭教育 |
二、理性消费观教育 |
三、适度消费观教育 |
四、绿色消费观教育 |
五、发展型消费观教育 |
第二节 拓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渠道 |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二、借助活动载体融入校园文化 |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
四、借力网络载体构建网络消费观教育阵地 |
第三节 凝聚消费观教育力量 |
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二、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
三、激发大学生参与消费观教育的积极性 |
第四节 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 |
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抓实预警教育 |
二、奖助学金评选前后做好扶贫教育 |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阶段抓好生涯教育 |
第五节 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消费观教育氛围 |
一、家庭成员内部要加强思想沟通 |
二、提高高校消费观教育话语的引领实效 |
三、社会舆论要唱响主旋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西方政府债务理论的演进研究 ——兼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历史回顾、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
1.2.1 文献综述 |
1.2.2 政府债务历史的简要回顾 |
1.2.3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
1.3 篇章结构和主要创新与不足 |
1.3.1 篇章结构 |
1.3.2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古典学派、历史学派和马克思的政府债务理论 |
2.1 概论 |
2.2 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主要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
2.2.1 亚当·斯密的政府债务理论 |
2.2.2 大卫·李嘉图的政府债务理论 |
2.2.3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
2.3 德国历史学派的政府债务理论 |
2.3.1 卡尔·迪策尔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
2.3.2 卡洛伦茨·冯·斯坦因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
2.3.3 阿道夫·瓦格纳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
2.4 马克思的政府债务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凯恩斯及凯恩斯主义政府债务理论 |
3.1 概论 |
3.2 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方法 |
3.3 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传统或流行观点 |
3.4 凯恩斯政策立场的其他解释 |
3.5 重新评估凯恩斯的核心政府债务和赤字政策立场 |
3.6 其他具有影响力的凯恩斯主义者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
3.6.1 阿尔文·汉森的政府债务理论 |
3.6.2 阿巴·勒纳的政府债务理论 |
3.6.3 西摩·哈里斯等人的政府债务理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债务理论 |
4.1 概论 |
4.2 几位公共选择学派的先驱的公债理论 |
4.2.1 德维蒂·德玛尔科的政府债务理论 |
4.2.2 哈利·芦茨的政府债务理论 |
4.2.3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政府债务理论 |
4.3 布坎南的政府债务理论 |
4.3.1 布坎南关于公共债务负担问题的解释 |
4.3.2 布坎南关于公共债务与资本形成的论述 |
4.3.3 布坎南对李嘉图等价的批判 |
4.3.4 布坎南对凯恩斯主义债务理论的批判 |
4.3.5 布坎南关于公债的持久性的论述 |
4.3.6 布坎南关于公债的道德判断 |
4.3.7 布坎南关于平衡预算法案的倡导 |
4.4 政府债务的宪政经济学分析 |
4.4.1 临时债务问题 |
4.4.2 负债刺激因素问题 |
4.4.3 宪法、选举对债务影响问题 |
4.4.4 自利、权威政府负债问题 |
4.5 政府间竞争框架下的政府债务理论分析 |
4.6 其他现代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
4.6.1 税收平滑理论 |
4.6.2 最优债务政策及其没有付诸实施的证据 |
4.6.3 政治预算周期理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西方政府债务理论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 |
5.1 概论 |
5.2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概述 |
5.2.1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背景 |
5.2.2 中国中央、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情况 |
5.2.3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情况 |
5.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演进历程 |
5.4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
5.5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
5.5.1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存在问题 |
5.5.2 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思想的演化发展 ——一个主观主义方法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2.1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
2.1.1 翻译引进的相关书籍及评价 |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及评价 |
2.2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
2.2.1 相关英文着作 |
2.2.2 相关英文文章 |
第三章 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及重要经济思想的演化 |
3.1 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的演化 |
3.2 奥地利学派重要经济思想的演化 |
3.2.1 企业家思想的演化 |
3.2.2 市场过程思想的演化 |
第四章 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 |
4.1 理论根基——门格尔传统下的货币理论 |
4.1.1 货币的性质 |
4.1.2 货币的价值 |
4.1.3 货币价值变动的社会影响 |
4.2 灵感来源 |
4.2.1 银行学派的繁荣——萧条模型 |
4.2.2 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和利息理论 |
4.2.3 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
4.3 商业周期观点 |
4.4 从主观主义方法视角对米塞斯商业周期理论的评价 |
4.4.1 对米塞斯商业周期理论之基础的评价 |
4.4.2 对米塞斯商业周期理论之观点的评价 |
第五章 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 |
5.1 理论基石 |
5.1.1 以“哈耶克三角”为表现的资本理论 |
5.1.2 中性货币理论 |
5.2 均衡框架下的商业周期观点 |
5.3 从主观主义方法视角对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的评价 |
5.3.1 对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之基础的评价 |
5.3.2 对哈耶克商业周期观点的评价 |
第六章 拉赫曼的商业周期思想 |
6.1 早期的货币和商业周期思想 |
6.2 晚期的资本和商业周期思想 |
6.2.1 资本异质性 |
6.2.2“万花筒的”世界 |
6.2.3 资本结构 |
6.2.4 商业周期 |
6.3 从主观主义方法视角对拉赫曼商业周期思想的评价 |
第七章 当代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思想 |
7.1 加里森的商业周期思想 |
7.1.1 主流宏观经济学方法的商业周期观点 |
7.1.2 从主观主义方法视角对加里森商业周期思想的评价 |
7.2 哈威克的商业周期思想 |
7.2.1 现代货币主义方法的门格尔式商业周期观点 |
7.2.2 从主观主义方法视角对哈威克商业周期思想的评价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思想演化之历史逻辑 |
8.2 其他商业周期思想的奥地利学派视角之考察 |
8.2.1 不同学派对不确定性问题的认识 |
8.2.2 不确定性视角下的不同学派商业周期思想之分析 |
8.2.3 其他学派商业周期思想奥地利学派视角之考察 |
8.3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思想发展之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消费 |
二、消费价值观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消费价值观的回眸与反思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消费价值观之社会背景 |
一、物质资源相对匮乏,人口极度膨胀 |
二、“生产”成为社会建构的“主轴” |
三、“消费”围绕“生产”的逻辑进行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消费价值观之经济基础 |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 |
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
三、“低工资政策”与“低生活必需品价格政策”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消费价值观之政治因素 |
一、消费制度的安排 |
二、政治主体性的塑造 |
三、思想革命化的实施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消费价值观之文化氛围 |
一、传统消费价值观的传承 |
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
三、“以节俭为美、以吃苦为乐”观念的培养 |
第五节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消费价值观的基本类型 |
一、从消费需要角度:生存型消费价值观 |
二、从消费文化角度:传统节俭型消费价值观和大众型消费价值观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的总体镜像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环境的变迁 |
一、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 |
二、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主体的重塑 |
一、改革开放以来消费主体结构的转型 |
二、改革开放以来消费主体需要的变化 |
三、改革开放以来消费主体地位的变化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方式的变迁 |
一、“双轨”时期(1978 年-1992 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方式的变迁 |
二、“市场经济”时期(1992 年至今)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方式的变迁 |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的变迁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的抽象分析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的具象分析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消费价值观:科学消费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及理论资源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消费价值观:科学消费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
一、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哲学思考 |
二、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
三、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生态思考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消费价值观:科学消费价值观的理论资源 |
一、以中国传统优秀消费文化作为理论继承 |
二、以西方先进消费理念作为理论借鉴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消费价值观: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建构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的理性思考 |
一、价值危机: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的反向 |
二、生态危机:无限需要与有限资源的矛盾 |
三、社会危机:过度消费与消费不足的对立 |
四、人的危机: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的矛盾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新型消费价值观:科学消费价值观的根本原则 |
一、主观需要与客观实际的统一 |
二、人类发展与自然延续的统一 |
三、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的统一 |
四、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统一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新型消费价值观:科学消费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
一、公平:实现人与人的协同发展 |
二、适度:实现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
三、绿色: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 |
四、人本:实现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 |
结语:超越消费主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7)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总体考察 |
2.1 弗里德曼其人其说 |
2.1.1 弗里德曼的成长 |
2.1.2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概览 |
2.1.3 政策实践 |
2.2 弗里德曼的早期贡献 |
2.2.1 方法论 |
2.2.2 国际经济学 |
2.2.3 消费理论 |
2.2.4 货币需求理论 |
2.2.5 稳定化政策 |
2.3 货币主义 |
2.3.1 货币主义的经验证据 |
2.3.2 货币主义理论 |
2.3.3 货币主义政策 |
2.3.4 对货币主义的批评 |
2.4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2.4.1 弗里德曼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思想 |
2.4.2 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货币主义的差异 |
2.4.3 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其早期思想的继承 |
2.4.4 对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 |
2.5 弗里德曼的政治经济学 |
2.5.1 《资本主义与自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宣言 |
2.5.2 围绕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
3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思想史比较 |
3.1 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 |
3.2 杜威的工具主义 |
3.3 两种工具主义的比较 |
3.4 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是杜威工具主义的特例 |
4 宏观经济学发展史的缩影:弗里德曼和凯恩斯 |
4.1 货币理论的比较 |
4.1.1 流动性偏好 |
4.1.2 IS-LM模型 |
4.1.3 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复兴 |
4.1.4 美国货币史 |
4.1.5 弗里德曼的马歇尔主义思想 |
4.1.6 货币政策 |
4.1.7 传导机制 |
4.2 反凯恩斯的弗里德曼 |
4.3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转变 |
4.3.1 与弗里德曼相近的凯恩斯 |
4.3.2 与弗里德曼相对的凯恩斯 |
4.4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反对 |
4.5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 |
4.6 弗里德曼:马歇尔的继承人 |
5 经济学家的社会影响:弗里德曼和加尔布雷思 |
5.1 加尔布雷思和弗里德曼的经济现实世界 |
5.1.1 加尔布雷思的世界 |
5.1.2 弗里德曼的世界 |
5.2 不确定的年代vs.自由选择 |
5.2.1 加尔布雷思和弗里德曼通过电视媒体的交锋 |
5.2.2 加尔布雷思的《不确定的年代》 |
5.2.3 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 |
5.3 经济思想的公众影响 |
6 企业的社会责任:弗里德曼伦理观的思想史考察 |
6.1 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学 |
6.1.1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
6.1.2 企业伦理与政治经济学 |
6.1.3 弗里德曼的观点 |
6.2 弗里德曼功利主义立场的结构 |
6.2.1 弗里德曼的基本原则观点 |
6.2.2 效用的含义 |
6.2.3 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 |
7 弗里德曼思想的应用:英国的货币主义实验 |
7.1 撒切尔政府之前弗里德曼在英国的影响 |
7.1.1 二战后弗里德曼在英国的影响——从边缘到中心 |
7.1.2 弗里德曼与英国经济学家的争论 |
7.2 货币主义政策的英国实验 |
7.2.1 货币主义政策的英国实验的理论背景 |
7.2.2 “从加尔布雷斯到经济自由” |
7.2.3 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政策实践 |
8. 弗里德曼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及其局限性 |
8.1 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思想与中国 |
8.1.1 建国后中国货币政策历程 |
8.1.2 弗里德曼货币政策在中国的困境 |
8.2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局限 |
8.2.1 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 |
8.2.2 通货膨胀的治理 |
8.3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通货膨胀历史 |
8.3.1 第一次通胀背景及原因(1985-1989年) |
8.3.2 第二次通胀背景及原因(1993-1995年) |
8.3.3 第三次通胀背景及原因(2007-2008年) |
8.4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困境 |
8.5 弗里德曼与中国 |
9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评价 |
9.1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与启示 |
9.1.1 经济自由思想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
9.1.2 “有限政府”理论的积极意义及启示 |
9.1.3 平等观的启示 |
9.2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
9.2.1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伦理学本质考证 |
9.2.2 自由观与平等观的缺陷 |
9.2.3 “有限政府”理论的缺陷 |
9.2.4 绝对自由化思想的缺陷 |
9.3 对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的评价——“二元经济学”的视角 |
9.3.1 “二元经济学”概述 |
9.3.2 “二元经济学”视角下的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思想 |
9.4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评价 |
9.4.1 弗里德曼方法论的科学哲学界定 |
9.4.2 弗里德曼工具主义立场的哲学批评 |
9.4.3 弗里德曼工具主义立场的方法论批评 |
9.5 弗里德曼思想的整体把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一) 国内研究状况评析 |
(二) 国外研究状况评析 |
(三) 总结与展望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研究的创新尝试 |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缘起与重要意义 |
一、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缘起 |
(一) 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出的背景 |
(二) 节约型社会建设探索的过程 |
二、节约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
(一) 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
(二) 节约型社会的特征 |
三、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意义 |
(一) 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国内意义 |
(二) 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国际意义 |
第二章 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传统节约理论概述和重要启示 |
(一) 中国传统节约理论概述 |
(二) 中国传统节约理论的重要启示 |
二、马克思节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
(一) 马克思节约理论的主要内容 |
(二) 马克思节约理论的现实意义 |
三、中国共产党节约理论的历史演进和当代价值 |
(一) 中国共产党节约理论的系统梳理 |
(二) 中国共产党节约理论的总体特点 |
(三) 中国共产党节约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三章 国外的节约理论及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经验 |
一、国外的节约理论 |
(一)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节约理论 |
(二)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 |
二、国外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 |
(一) 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来规范 |
(二) 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和政府示范来激励 |
(三) 通过企业的认同和科学技术创新来推动 |
(四) 通过公民的参与和节约意识培养来保障 |
第四章 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实践和面临的挑战 |
一、中国的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中国的资源现状 |
(二) 中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三) 与节约相悖的各种浪费现象 |
二、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 |
(一) 国家层面的成就 |
(二) 地方层面的成就 |
(三) 企业层面的成就 |
三、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
(一) 资源短缺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
(二) 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的挑战 |
(三) 节约型法律保障缺乏和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的挑战 |
(四) 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对资源和环境的挑战 |
(五) 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挑战 |
第五章 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模式与有效途径 |
一、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模式 |
(一) 节约型社会的经济模式 |
(二) 节约型社会的政治模式 |
(三) 节约型社会的文化模式 |
(四) 节约型社会的生态模式 |
二、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
(一) 节约型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二) 节约型社会建设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
(三) 节约型社会建设需要有效的政策措施 |
(四) 节约型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西方消费理论的演进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文章框架 |
三、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公元前到16世纪西方消费思想 |
第一节 色诺芬和贾图:消费是进行财产管理的必要手段 |
一、色诺芬的消费理论 |
二、贾图的消费理论 |
三、柏拉图的消费理论 |
四、亚里士多德的消费理论 |
第二节 基督教义:节制是一种品德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基督教的消费理论 |
第三节 重商主义:重金主义和贸易差额论 |
一、早期重商主义的消费理论 |
二、晚期重商主义的消费理论 |
第四节 本章简评 |
第三章 17-19世纪中叶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
第一节 威廉·配第:保证积累,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配第的消费理论 |
第二节 亚当·斯密:支持生产性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斯密的消费理论 |
第三节 西斯蒙第:消费与生产互相制约互为条件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西斯蒙第的消费理论 |
第四节 李嘉图: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刺激消费无效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李嘉图的消费理论 |
第五节 马尔萨斯:有效消费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马尔萨斯的消费理论 |
第六节 本章简评 |
第四章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消费理论 |
第一节 马歇尔:需求理论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马歇尔的消费理论 |
第二节 凡勃伦:社会阶层消费学说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凡勃伦的消费理论 |
第三节 康芒斯: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增加经济不稳定性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康芒斯的消费理论 |
第四节 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
第五节 本章简评 |
第五章 20世纪40年代-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消费理论 |
第一节 杜森贝利: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杜森贝利的消费理论 |
第二节 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莫迪利安尼的消费理论 |
第三节 萨缪尔森:消费需求欲望越大,快乐越少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萨缪尔森的消费理论 |
第四节 弗里德曼: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弗里德曼的消费理论 |
第五节 本章简评 |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的消费理论 |
第一节 加尔布雷斯:生产者主权代替消费者主权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加尔布雷斯的消费理论 |
第二节 科斯:科斯定理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科斯的消费理论 |
第三节 费尔普斯:“黄金率”与经济增长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费尔普斯的消费理论 |
第四节 乔根森:消费结构对经济发展起根本驱动作用 |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乔根森的消费理论 |
第五节 本章简评 |
第七章 西方消费理论对我国经济和消费的影响及启示 |
第一节 西方消费理论对我国消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
一、西方消费理论的引用及其影响 |
二、西方消费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西方消费理论对我国制定消费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
一、我国消费政策分析 |
二、西方消费理论对我国制定消费政策的启示 |
三、我国消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10)新形势下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2 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 |
2.1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理论 |
2.2 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 |
2.3 劳动力产业结构及产业转移理论 |
2.4 职业搜寻理论 |
3 新形势下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及其表现 |
3.1 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 |
3.2 当前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 |
3.2.1 西省大学生整体就业供大于求 |
3.2.2 受金融危机影响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不高 |
3.2.3 大学生就业结构存在失衡 |
3.2.4 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顾虑 |
4 新形势下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
4.1 从宏观角度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
4.1.1 金融危机是影响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
4.1.2 制度机制不健全,就业政策缺乏配套措施 |
4.1.3 西省产业层次偏低导致的市场需求不足 |
4.2 从微观角度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
4.2.1 就业信息渠道不健全,政府服务跟不上 |
4.2.2 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协调 |
4.2.3 用人单位缺乏正确的选才标准 |
4.2.4 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不当 |
4.2.5 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不到位 |
5 解决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
5.1 加快经济建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
5.1.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岗位 |
5.1.2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5.2 政府应加强就业市场管理,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
5.2.1 加强就业市场管理,完善配套机制 |
5.2.2 畅通信息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
5.2.3 统筹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
5.2.4 完善融资体系建设,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保障机制 |
5.2.5 借鉴其他省份的有效措施 |
5.3 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
5.3.1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
5.3.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
5.3.3 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及高校之间的合作 |
5.3.4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心理辅导 |
5.3.5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
5.4 用人单位应确立正确的选材标准 |
5.5 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
5.5.1 合理定位,切实转变择业观念 |
5.5.2 结合自身实际有目的地应聘 |
5.5.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
5.5.4 确定职业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形势下节俭的宏观经济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在昆高校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调查研究[D]. 刘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邱海燕. 湖北大学, 2020(01)
- [3]西方政府债务理论的演进研究 ——兼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D]. 张昱. 吉林大学, 2019(02)
- [4]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思想的演化发展 ——一个主观主义方法视角的考察[D]. 武玲娣. 西北大学, 2018(02)
-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J]. 洪银兴,刘伟,高培勇,金碚,闫坤,高世楫,李佐军.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9)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价值观变迁研究[D]. 李琳.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0)
- [7]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D]. 陆平. 云南大学, 2016(04)
- [8]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问题研究[D]. 付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9]西方消费理论的演进及启示[D]. 徐瑾晨.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2)
- [10]新形势下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分析[D]. 张莹莹. 江西财经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