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6100)
【摘要】目的:观察奥曲肽在急性胰腺炎(AP)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消化内科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AP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禁食、禁水、吸氧、胃肠减压、补液、纠正酸碱质平衡、抗炎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曲肽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对两组进行评价,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前,两组的APACHE-Ⅱ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中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P的常规治疗中联合奥曲肽,可以有效提高止血效果,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关键词】奥曲肽;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AP)
【中图分类号】R5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143-02
AP是消化科临床中的常见急腹症,该病的病因复杂,病死率可达20%~30%[1]。AP发病时患者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等为主要,伴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2],威胁患者生命。本文中将观察奥曲肽在AP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为今后的用药方案选择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消化内科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AP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3~69岁,平均(35.75±6.42)岁。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67岁,平均(35.21±6.28)岁。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且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禁食、禁水、吸氧、胃肠减压、补液、纠正酸碱质平衡、抗炎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等);必要时在B超引导下行腹腔穿刺引流。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曲肽治疗(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71)静脉滴注,经检查止血后停用。
1.3评价标准[4]
(1)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检查指标基本恢复正常;(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消失甚至有所加重,各项检查指标未恢复正常甚至有所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1APACHE-Ⅱ评分
采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年龄、慢性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病情越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PACHE-Ⅱ评分
治疗前,两组的APACHE-Ⅱ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治疗前、后两组APACHE-Ⅱ评分对比
3.结论
近年来,AP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习惯了高脂饮食、暴饮暴食等,致使血液黏稠与血脂水平增高,引起胰腺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AP。
奥曲肽是一种人工合成八肽环状化合物,其骨架为生长抑素活性片段,具有与天然生长抑素相似的生理活性,可以有效抑制胃酸与胃泌素的分泌,避免胃酸返流;此外,奥曲肽还能够抑制胰酶的分泌,减少胰酶对胰腺组织的溶解作用[5]。
本组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AP的常规治疗中联合奥曲肽,可以有效提高止血效果,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郭大庆.急性胰腺炎1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0):76-78.
[2]董岩.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4):79-80.
[3]谢红光,杨兰香.重症急性胰腺炎28例内科综合治疗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2):26-29.
[4]罗志平.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320-321.
[5]马亚辉,王上忠.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3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