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解释学论文_何卫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哲学解释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解释学,哲学,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易经,柏拉图,课程。

哲学解释学论文文献综述

何卫平[1](2019)在《哲学解释学的伦理学之维——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善”观念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善的观念》是伽达默尔继《真理与方法》之后的第二部杰作。它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善"观念的分析,着重阐释了柏拉图在这个问题上的前后关联以及与亚里士多德的一致性,强调二人即便有差异,也不是根本性的,他们一起构成了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伟大开端。伽达默尔这一解释立足于一个新的起点,那就是超越当代德国的新康德派、耶格尔派的立场,包括海德格尔的挑战,同时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回到黑格尔之前的西方传统。它以柏拉图的《斐莱布篇》为重心,上挂下联,揭示了善本身以及以它为中心的实践哲学与本体论的统一。伽达默尔解释学对普遍性的追求最终在古代实践哲学中找到了根据,同时它也反映出当代西方解释学的伦理学转型所依靠的重要资源。这部着作的完成,使得伽达默尔"解释学就是实践哲学"的着名论断真正落到了实处,解释学的普遍性得到了彻底的实现,在这里存在哲学与实践哲学、哲学解释学与哲学伦理学达到了统一。(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9年06期)

赵英男[2](2019)在《论整全法与哲学解释学的同一与差异——基于方法论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既有研究多认为哲学解释学与整全法对法律解释问题持有一致立场。但从法官如何界定法律、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的目标这叁个角度分析,两者既有同一,也有差异。两者的同一性体现为都主张法官发挥着建构性作用,不可避免地将个人道德信念带入法律解释之中。两者的差异性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整全法将"真理融贯论"作为评判法律解释成败的标准,而哲学解释学则包含"真理符合论"因素;其次,整全法以法律解释的客观性辩护法律解释的有效性,而哲学解释学则诉诸于人类意识的普遍经验的普遍性。(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发展》期刊2019年03期)

王凌超,吴乐娇[3](2019)在《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视角透析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师课程理解并非仅仅作为达成课程目标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旨在复原课程文本中课程设计者的原意,实际上构成了教师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教师的"先见"是理解课程的基础,理解是教师与课程文本或课程设计者"视界融合"的过程,对话则是双方实现"视界融合"的途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系统中的存在方式以及课程的后续完善。教师应该通过有效、开放的课程理解,实现课程意义的不断创造与生成。(本文来源于《淄博师专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杨婷婷[4](2019)在《浅析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作为继胡塞尔、海德格尔之后的德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解释学思想对当代人文学界影响颇深,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思想作一番梳理和考察,为认识和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做借鉴。(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03期)

王可,纪德奎[5](2019)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学生课程理解的机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课程理解指在特定课程情境中的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及主体自觉,与课程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个性化意义的过程。它包括四层含义:理解规定着学生在课程中的存在方式;课程理解重视学生的先入之见;学生在课程理解的同时理解自我;课程理解追求意义的生成。学生课程理解本质上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先见是学生课程理解的基础,预期是学生课程理解的动力,时间间距是学生课程理解的中介,解释学循环构成学生课程理解的过程,问答逻辑是学生课程理解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薛平[6](2019)在《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看当前德育评价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解释学是当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从哲学解释学出发,当前德育评价的困境表现为以下叁点:既定行为规范背后不被承认的"合理前见"、强制符合标准背后被规训的"视域"、以及固定操作程序背后对"语言"的忽视。通过回溯我国现代德育评价的历史,我们发现,走出德育评价的困境需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构建一种"融合型德育评价"。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础,"融合型德育评价"的评价标准要能容纳个人表达;评价过程要在创造精神基础上走向交往;评价方法要回归开放的对话情境。(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高山奎[7](2019)在《经典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并非捍格不通》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而言,人们往往认为施特劳斯代表的经典解释学与伽达默尔代表的哲学解释学之间存在原则上的冲突。施特劳斯特别强调所解读的文本作者的权威性,他将解读的文本视为道说永恒天理的经 (典),运用注经学的方式试图像作者理解自己那样去理解写作者的意图;而伽达默尔则突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1-29)

蒋知洋,张建佳[8](2018)在《哲学解释学的翻译关联——以《易经》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在思维操纵下的语言认知实践,不但涉及双语语码转换,而且关系语族文化传播。拟以哲学解释学中"视域融合"原则为导向,以《易经》英译本为例,解读译者如何在思维、语言、文化叁个维度与作者实现视域融合,以期对中国国学典籍英译技巧及策略作有益探索。(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薇[9](2018)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下新型师幼关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解释学是与传统解释学相对立的一种解释学理论,它强调主体间的理解和对话,能为师幼关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幼师关系是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而当前传统解释学视域下的师幼关系面临着很多问题,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愈加突出,不良师幼关系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改善旧有的师幼关系,摆脱传统解释学下师幼关系的困境,从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去探索民主、平等、对话与理解的新型师幼关系是当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8年14期)

陈效飞,任春华,郝志军[10](2018)在《论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教育问责和绩效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在当前误入了技术取向的偏狭地带。基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对话和教化等核心理念,既可以深入解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也可以全面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在行动研究中的实现机制。教师基于自身教学现场而开展的行动研究,便于教师在"间距"中重构身份、在"威权"中寻求专业自主、在"亲近"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旅途"中实现潜能生长,从而有效保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哲学解释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既有研究多认为哲学解释学与整全法对法律解释问题持有一致立场。但从法官如何界定法律、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的目标这叁个角度分析,两者既有同一,也有差异。两者的同一性体现为都主张法官发挥着建构性作用,不可避免地将个人道德信念带入法律解释之中。两者的差异性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整全法将"真理融贯论"作为评判法律解释成败的标准,而哲学解释学则包含"真理符合论"因素;其次,整全法以法律解释的客观性辩护法律解释的有效性,而哲学解释学则诉诸于人类意识的普遍经验的普遍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哲学解释学论文参考文献

[1].何卫平.哲学解释学的伦理学之维——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善”观念的解读[J].道德与文明.2019

[2].赵英男.论整全法与哲学解释学的同一与差异——基于方法论的考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

[3].王凌超,吴乐娇.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视角透析教师与课程的关系[J].淄博师专论丛.2019

[4].杨婷婷.浅析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J].当代旅游.2019

[5].王可,纪德奎.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学生课程理解的机理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9

[6].王薛平.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看当前德育评价的困境[J].现代教育科学.2019

[7].高山奎.经典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并非捍格不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8].蒋知洋,张建佳.哲学解释学的翻译关联——以《易经》英译本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8

[9].张薇.哲学解释学视域下新型师幼关系的建立[J].教育观察.2018

[10].陈效飞,任春华,郝志军.论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文本-标引员-用户的解释关系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

标签:;  ;  ;  ;  ;  ;  ;  

哲学解释学论文_何卫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