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湿灌溉论文_冯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浅湿灌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虎林,硝化细菌,产量,技术,水量,田间。

浅湿灌溉论文文献综述

冯硕[1](2019)在《沈阳市水稻浅湿晒灌溉模式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试验区的气象、土壤及地形条件等实际情况,研究在浅湿晒灌溉模式下水稻作物需水情况及灌水指标。根据试验站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得出参照作物需水量,确定了浅湿晒灌溉条件下水稻的作物系数及作物需水量,并确定了水稻浅湿晒灌溉的适宜水层深度,结合试验区采用水量平衡法提出了水稻浅湿晒灌溉制度,并得出75%灌溉设计保证率的灌溉定额。(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3期)

夏琼梅,陈清华,李丛英,李贵勇,龙瑞平[2](2015)在《浅湿交替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在宜良县利用楚粳38和云粳36进行浅湿交替灌溉试验,研究了水稻移栽至成熟期不同浅湿交替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浅湿交替天数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浅湿交替灌溉处理7天后产量比对照减产5%以上。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交替灌溉后受影响,但无明显规律,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产量产生差异。与对照相比,浅湿交替灌溉处理后前期分蘖增长快、齐穗期功能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着。齐穗期浅湿交替处理后茎、叶干重增加、穗干质量下降,成熟期茎、叶、穗干质量不同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5年04期)

徐佳,沈瑞[3](2015)在《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控制对浅湿间歇灌溉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控制对浅湿间歇灌溉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在水稻浅湿间歇灌溉条件下,在不同生育阶段进行水分控制,研究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浅湿间歇灌溉处理下的水稻株高比常规灌溉118.1 cm要小,分别为93.1、98.2、109.2、100.5、109.3、101.5 cm,因此水稻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对最终产量来说,常规灌溉下水稻产量最高,全程浅水灌溉产量最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分别进行水分控制的水稻平均产量分别为5 702.0、7 208.0、6 046.5 kg/hm2。[结论]水稻前后期生产中水分条件显得尤为重要,中期可进行适度的水分亏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1期)

刘淑珍[4](2014)在《浅谈浅湿灌溉节水增产》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田节水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采用浅湿结合,适时烤田灌溉制度,是高产栽培条件下省水增产的一种最佳的灌溉方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4年22期)

梁燕菲,张潇潇,李伏生[5](2013)在《“薄浅湿晒”灌溉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薄、浅、湿、晒"灌溉对水稻拔节期、孕穗期和乳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灌溉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规律。试验设2种灌水方式,即常规灌溉(CIR)和"薄、浅、湿、晒"灌溉(TIR);3种氮肥水平,即低氮(N0.10 g/kg)、中氮(N 0.15 g/kg)和高氮(N 0.2 g/kg)。结果表明,与CIR处理相比,TIR处理土壤MBC增加13%240%,而土壤MBN减少6.5%47.3%;高氮水平时3个时期TIR处理土壤硝化细菌有所增加,反硝化细菌拔节期和孕穗期降低12.1%61.2%,而乳熟期增加0.7 3.0倍;中、低氮水平时孕穗期TIR处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降低63.8%和43.3%。与低氮水平相比,中氮水平可以增加土壤MBC、MBN、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而高氮水平则降低土壤MBN,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可见,中等氮肥水平下"薄、浅、湿、晒"灌溉方式能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活性。(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任艳军[6](2013)在《寒地水稻优质高产浅湿灌溉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绿河农场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浅湿灌溉技术,以从本田田间水分管理的角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阐述了浅湿灌溉的概念和关键点,总结了水稻各生育期浅湿灌溉技术要点,并介绍了自水稻返青期至停灌期的浅湿灌溉具体措施,其中详细说明了必须晾田的几种情况。(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13年05期)

孙秀艳[7](2012)在《浅湿灌溉技术是水稻节水增产的最佳灌溉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牡丹江地区水资源面临短缺的问题,对林口县刁翎水利试验站进行多年试验,掌握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试验证明,浅湿灌溉在诸多节水栽培技术中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2年10期)

金日峰[8](2008)在《水稻实行“薄、浅、湿、晒”灌溉制度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木兰县是一个农业小县,却又是水田大县,香磨山灌区是木兰县水田的主产区。近几年,香磨山灌区水田实行"薄、浅、湿、晒"的灌溉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有幸参与其实施,总结几点体会,供探讨。一、工程要求水稻实行"薄、浅、湿、晒"灌溉制度,是水利工程管理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多年实践证明,要推广水稻节(本文来源于《水利天地》期刊2008年08期)

周义成,田雨春,陈宝忠,李孟双,吴风晨[9](2008)在《水稻“浅、晒、浅湿”灌溉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浅、晒、浅湿"灌溉技术是通辽市水利技术推广站试验研究的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技术。试验结果节水4500m3/hm2,节省电费375元/hm2,增产稻谷960kg/hm2。从1999年开始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到目前全市推广面积已达到3万hm2。收到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李国胜,刘继续[10](2006)在《虎林市水稻“浅、湿、晒”灌溉试验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虎林市进行水稻“浅、湿、晒”灌溉技术的目标,技术路线和试验的节水增产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06年06期)

浅湿灌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4年在宜良县利用楚粳38和云粳36进行浅湿交替灌溉试验,研究了水稻移栽至成熟期不同浅湿交替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浅湿交替天数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浅湿交替灌溉处理7天后产量比对照减产5%以上。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交替灌溉后受影响,但无明显规律,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产量产生差异。与对照相比,浅湿交替灌溉处理后前期分蘖增长快、齐穗期功能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着。齐穗期浅湿交替处理后茎、叶干重增加、穗干质量下降,成熟期茎、叶、穗干质量不同处理间无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浅湿灌溉论文参考文献

[1].冯硕.沈阳市水稻浅湿晒灌溉模式浅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9

[2].夏琼梅,陈清华,李丛英,李贵勇,龙瑞平.浅湿交替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

[3].徐佳,沈瑞.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控制对浅湿间歇灌溉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刘淑珍.浅谈浅湿灌溉节水增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5].梁燕菲,张潇潇,李伏生.“薄浅湿晒”灌溉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

[6].任艳军.寒地水稻优质高产浅湿灌溉技术[J].北方水稻.2013

[7].孙秀艳.浅湿灌溉技术是水稻节水增产的最佳灌溉制度[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

[8].金日峰.水稻实行“薄、浅、湿、晒”灌溉制度的探讨[J].水利天地.2008

[9].周义成,田雨春,陈宝忠,李孟双,吴风晨.水稻“浅、晒、浅湿”灌溉技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

[10].李国胜,刘继续.虎林市水稻“浅、湿、晒”灌溉试验技术[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

论文知识图

浅湿灌溉田间水分状况示意图各处理农田水位变化过程表2不同灌排模式...模拟量输入模块接线原理开关量输出模块接线原理图浅湿灌溉软件控制流程图

标签:;  ;  ;  ;  ;  ;  ;  

浅湿灌溉论文_冯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