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温度论文_章鸥,甘小虎,魏猷刚,黄雯,胡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夜间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夜间,温度,水稻,低温,高温,产量,籽粒。

夜间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章鸥,甘小虎,魏猷刚,黄雯,胡静[1](2018)在《西瓜嫁接苗不同育苗阶段不同的夜间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夜间温度对西瓜嫁接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将育苗期分为3个阶段,并分别设置了4个不同的夜温,研究育苗各阶段不同温度下西瓜嫁接苗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从砧木播种至嫁接,夜温保持10℃较为合适;嫁接后至幼苗二叶一心,夜温控制在16~17℃较为合适;幼苗二叶一心至成苗,夜温保持17℃嫁接苗生长较为健壮。(本文来源于《上海蔬菜》期刊2018年03期)

阮海炳[2](2016)在《热层大气夜间温度增强及其受八小时潮汐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层大气温度在无太阳辐射加热的夜间出现升高的现象称为热层大气的夜间温度增强,而且类似的夜间增强也在热层大气密度中被观测到。由于热层密度夜间增强反映了温度夜间增强,本文统称热层温度和密度的夜间增强为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现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卫星和地基的观测,热层温度(密度)夜间增强现象被发现并得以研究。以往研究表明,热层大气的夜间增强一般发生在地方时0点至4点之间的赤道地区,其特征幅度在40K至150K之间。在本论文中,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中高纬度地区的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现象,包括全球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现象随季节和纬度变化特性等,并探索了低层大气八小时迁移潮汐波的上传特性以及其对热层大气夜间温度/密度增强的影响。以下为本论文的主要结果:1.首先,通过分析美国磨石山Millstone Hill观测站(42.5°N,71.5°W)的非相干散射雷达以及法布里珀罗气辉干涉仪观测数据,研究了2011年8月1日至11日以及2012年1月12日至23日期间中纬度夜间的离子和中性气体温度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夜间,离子和中性气体温度的夜间变化中存在后半夜增温现象,其发生在凌晨3-4点,且增温幅度为30-90 K。而在夏季,只有中性气体出现后半夜增温,而离子温度没有明显的夜间增温现象。我们的研究表明,中高纬地区热层中性气体后半夜增温由中低纬地区夜间增温现象向较高纬扩展导致。2.其次,利用2002年至2009年期间CHAMP卫星的热层大气密度数据,研究了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的热层大气夜间密度随纬度和地方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作为夜间温度增强现象在热层大气密度中的反映,夜间密度增强现象在各个季节以及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都有发生,且其发生特征包括时间和强度等显着地随季节以及太阳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在太阳活动低年的条件下,赤道地区夜间密度增强现象的峰值时间在凌晨1点附近,而在太阳活动高年,赤道地区夜间密度增强现象峰值时间要早1至2个小时。此外,统计结果还表明,夜间密度增强现象表现出由赤道地区向南半球扩展趋势,且在太阳活动低年的条件下更加明显。3.再者,基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电离层热层电动力学耦合模式和加拿大中间层大气扩展模式,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热层大气温度(密度)夜间增强现象的形成机制。为了分析不同低层大气潮汐波对热层大气夜间热层大气温度(密度)夜间增强现象的贡献,我们研究在不同潮汐组合作为电离层热层电动力学耦合模式底边界条件下的热层大气温度、密度夜间的变化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周日、半日以及八小时潮汐的相互作用是形成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的主要原因,且低层大气的八小时潮汐显着地影响着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的纬度分布。此外,我们进一步揭示了热层大气八小时潮汐分量的来源,并得出热层大气的八小时潮汐受多种影响,包括:昼夜太阳辐射加热变化产生的谐波震荡,低层大气上传的八小时潮汐分量,以及半日潮汐与背景大气非线性相互作用结果。4.最后,为了揭示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的季节变化,我们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八小时潮汐向上传播并影响热层大气的季节变化特性。我们发现:1)背景纬向风以及径向风可以显着的影响八小时潮汐的向上传播过程;2)低层大气的八小时潮汐不仅影响着热层大气八小时潮汐分量的幅度和纬度分布,同时也影响背景风对八小时潮汐上传过程:3)背景平均温度和温度梯度的半球差异同样影响着八小时潮汐的上传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4-01)

周越,周冀衡,范幸龙,贺丹锋,周子方[3](2016)在《夜间温度升高对云南高海拔烟叶理化性状及主要致香前体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保山烟区高海拔主栽烤烟品种‘云烟100’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夜间大田环境温度升高对烤后烟叶理化性状、微量营养元素及主要致香前体物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烟株各部位烟叶叶宽和单叶重显着增加,上部叶叶长和含梗率显着降低,中下部叶叶片厚度显着增加。(2)所有处理烟叶两糖差均较对照不同程度降低,烟碱和氯质量分数显着降低,钾质量分数显着提高,总氮质量分数提高。(3)夜温升高使上部叶Cu,Fe质量分数显着降低,Zn,Mn质量分数显着增加;中部叶Fe质量分数显着降低,Zn,Mn质量分数显着增加;下部叶Cu,Zn,Mn质量分数显着降低,Fe质量分数显着增加。(4)下部叶叶黄素、β-胡萝卜素、绿原酸、芸香苷质量分数增幅最大,中部叶丙二酸和苹果酸质量分数极显着降低,棕榈酸和油酸质量分数极显着提高。本研究表明:夜温升高可以显着改善云南高海拔地区烤后烟叶的物理特性,内在化学成分趋于协调,烟叶工业可用性进一步提升。(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施婉菊[4](2013)在《夜间温度升高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形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事实,并且气候变暖还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最低气温的增幅明显高于白天最高气温。同时,升高的夜间温度已经给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夜间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研究大多数还是基于历史数据建模及人工室内生长箱的研究;而在大田环境下,有关不同耐热性品种的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对高温的差异响应研究则鲜有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对夜间高温具有不同敏感程度的两个品种(钝感材料—N22,敏感材料-Gharib)为试验材料,在IRRI自主建立的田间生长室内对其整个生殖生长期进行夜间对照(22℃)和高温(28℃)处理,研究不同敏感性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对夜间温度升高的差异性响应,并就夜间温度升高对生长发育,碳氮转运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等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丰富夜间增温影响水稻产量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生殖生长期的夜间温度升高显着降低了高温敏感品种Gharib的产量,高温处理下Gharib的产量较对照下降了21.8%;而夜间高温对耐高温品种N22的产量影响较小,未达显着差异水平。通过对产量构成的分析,高温处理下Gharib的千粒重比对照显着降低7.9%,但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不显着;N22的每穗粒数比对照减少了15.3%,相反的结实率增加7.6%。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就产量构成因素来说,Gharib的产量与千粒重呈显着正相关(r=0.909**)。2.夜间温度升高条件下两个品种的生育期尤其是花后生育期均缩短,并且Gharib在抽穗7天后开始剑叶衰老比对照更快,N22的处理和对照间变化差异较小。两个品种齐穗期地上部干物质和叶面积指数没有受到夜间增温的影响,但是夜间增温使敏感材料Ghairb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显着降低13.5%,而对N22的地上部干物质影响不显着。成熟期植株株高增加尤其是N22的株高增加达显着差异水平。3.在夜间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两个品种的上、中、下叁个部位籽粒的起始灌浆速率都有所增加,但是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却因品种而异。高温条件下N22上部、中部和下部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都加快,而Gharib的速率与对照相比则下降;另外,夜间高温条件下两个品种的有效灌浆期都缩短。夜间高温能显着(P<0.05)减少开花后15天和成熟期Gharib整个植株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的积累,但对N22的影响并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就碳氮转运和分配来说,夜间温度升高有效提高灌浆前中期(开花后15天)碳氮在籽粒中的分配,但是成熟期两个品种籽粒中的碳和氮的积累和分配则较对照有所下降。4.生殖生长期的夜间温度升高主要影响高温敏感品种Gharib的品质,对耐热品种N22的影响较小。夜间温度升高时,Gharib的糙米率、精米率显着降低,粒宽显着变小,蛋白质含量显着减少,垩白显着增加。对N22而言,以上性状都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14)

周峰,胡后祥,金玉峰,符成,常海龙[5](2013)在《夜间温度对光周期诱导甘蔗开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夜间温度下,对7个甘蔗难开花品种进行光周期诱导处理,调查夜间温度对光周期诱导开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难开花品种经适当的夜间低温处理后,均能明显提高抽穗率,其始花期也明显提前。但是过低的夜间温度对甘蔗的正常开花产生负效应,过低的夜间温度甚至使甘蔗不开花;另外一方面,少数品种对夜间低温不敏感,夜间低温处理对甘蔗正常开花无促进作用,甚至稍低的温度已对甘蔗的正常开花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丁亮[6](2012)在《温棚夜间温度提高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温棚夜间温度的提高措施,包括用双层(或多层)塑料气泡膜苫替换草苫、在温棚的后墙上安装蓄热水管、在温棚前面和左右挖保温沟等,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2年01期)

李晶晶[7](2011)在《夜间温度升高对小麦蚜虫实验种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已成为国际上广泛关注的问题。昆虫是变温动物,具有分布广、种群多、数量大的特点,气候变暖对昆虫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昆虫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与适应,能够预测未来昆虫种群的发展趋势。以往关于气候变暖影响昆虫实验种群研究中多采用人工培养箱设置恒温梯度或简单变温的方法来模拟温度升高,主要关注平均温度和日间最高温升高对昆虫的影响,而对导致气候变暖温度升高的最主要特征——夜间最低温度升高的研究却少有人关注。本研究通过设置24-h的变温来模拟自然界的温度变化,研究了:1)不同夜间最低温对麦长管蚜发育、存活、生殖、寿命及种群参数的影响;2)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在不同夜间温度下生态学指标的差异;3)不同世代间麦蚜对夜间温度升高生态学反应的差异。拟从生活史及生态学水平上揭示夜间温度升高对麦蚜种群的影响。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麦长管蚜各生态学指标先随夜间最低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6℃或19℃达到最大,而后逐渐降低,说明夜间温度过高对麦长管蚜种群有不利的影响。夜间最低温为13、16、19、22和25℃条件下,麦长管蚜全若蚜发育速率和存活率均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过高的夜间温度抑制若蚜的发育和存活。成蚜的平均生殖量和寿命在最低温16℃下达到最大,而后随夜间最低温的升高而明显降低,说明夜间温度持续升高严重抑制成蚜的生殖和寿命。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和种群倍增时间等种群参数随夜间温度的变化也表现出先有利后不利的趋势,表明夜间最低温过高对麦长管蚜种群增长有较大的负面影响。(2)夜间最低温从16℃升高至22℃,禾谷缢管蚜的发育速率、生殖、寿命和内禀增长率均高于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表明夜间温度升高下其适应能力较强。夜间最低温为16和22℃下叁种麦蚜若蚜发育历期的比较结果表明,22℃下禾谷缢管蚜和麦二叉蚜的全若期明显比16℃下的快,而麦长管蚜则相反。在最低温为16℃下,禾谷缢管蚜的存活率最高,为60%:当夜间最低温升高到22℃时,叁种麦蚜若虫的存活率都很低(3%~10%)。叁种麦蚜成虫繁殖力及寿命在夜间温度升高条件下的适应性表现差异显着,禾谷缢管蚜生殖量最大(31.84头/雌),其次为麦二叉蚜(9.56头/雌),麦长管蚜最小(7.57头/雌)。与生殖量的变化规律类似,禾谷缢管蚜的寿命显着高于其他的两种麦蚜。总体上看,夜间最低温较高的条件对麦蚜的存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叁种麦蚜中禾谷缢管蚜对这种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3)不同世代间麦蚜对夜间温度升高的生态学反应不同。第二代比第一代的发育更快,寿命更长,表明麦蚜对夜间温度升高存在着一定的适应性。在实验设置的13、19和25℃叁个夜间最低温条件下,供试麦蚜平均发育历期及平均成蚜寿命世代间有显着差异,叁种麦蚜第二代成蚜寿命显着长于第一代寿命,全若期则为第二代(7.14d)显着短于第一代(8.71d)。第二代的种群内禀增长率高于第一代。此外,禾谷缢管蚜的子代若蚜的存活率比亲代略高,也可能是对不适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宋兴年[8](2011)在《夜间温度对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的加剧等使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很大影响。本试验于2009-2010年连续两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水稻试验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黄淮海流域推广的常规粳稻品种方欣四号为试验材料。针对水稻弱势粒充实度差的问题,分别从物质生产与运转,籽粒库容等方面入手,深入系统研究了造成弱势粒充实度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夜间高温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高温处理的实际产量<对照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夜间高温处理对产量的降低主要是表现在结实率、强弱势粒千粒重和籽粒充实度的降低上。夜间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在碾磨品质上,夜间高温处理的出糙率、精米率显着低于对照,不完善粒率显着高于对照。在外观品质上,强弱势粒的垩白粒率、垩白度都较对照有显着的增加。2.夜间高温对不同粒位籽粒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时强势粒的千粒重和充实度均大于弱势粒的千粒重和充实度;粒位上,成熟期的籽粒千粒重及其籽粒充实度基本上保持与开花灌浆先后时间相一致的顺序,即一枝梗上,两处理的强势粒表现为6>5>4>3>1>2,弱势粒表现为1>6>5>4>3>2;二枝梗上,第1枝梗>第2枝梗>第3枝梗>第4枝梗,每个二枝梗上的籽粒表现为1>4>3>2,其中一枝梗上籽粒平均千粒重和籽粒充实度大于二枝梗上籽粒千粒重和充实度,且对照的大于夜间高温处理的。二枝梗上,第1粒位籽粒与其余籽粒差异较大,且夜间高温处理的大于对照的。可以看出,夜间高温对弱势籽粒(尤其是弱势粒二枝梗除第1粒位之外的其余籽粒)千粒重有促进作用,处理间千粒重和籽粒充实度的差异主要在弱势粒二枝梗(尤其是除第1粒位外的其余籽粒)上,其次是一枝梗上的第2、3粒位籽粒。3.夜间高温处理对水稻上二叶各叶位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上二叶各叶位SPAD值的生育期变化均呈现出随灌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随着籽粒灌浆的进程,叶片不断衰老。夜间高温下,剑叶、顶2叶和顶3叶的叶绿素值均低于自然(对照)温度下水稻叶绿素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夜间高温显着降低水稻二片功能叶的平均叶绿素值(6次叶绿素值的平均值)。处理间上二叶各叶位SPAD值均表现为对照>夜间高温,也即夜间高温显着降低水稻二片功能叶的平均叶绿素值,即夜间高温处理对叶片早衰起促进作用。4.夜间高温对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夜间高温显着降低叶绿素含量,导致衰老提前,缩短灌浆期;夜间高温使SOD活性延后5d达到峰值,显着降低了10d和25d的SOD活性;使CAT活性提前5d达到峰值,极显着的提高了20d的CAT活性、极显着的降低了25d的CAT活性;对POD活性影响不显着;显着提高了MDA含量。5.夜间高温处理对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与输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论茎或者是鞘,处理间糖和淀粉含量生育期变化趋势相同。夜间高温处理无论是糖含量还是淀粉含量都低于同时期对照。茎鞘中的糖含量高于淀粉含量;茎中的糖、淀粉含量又高于鞘中的糖、淀粉含量。灌浆期的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输出率上,夜间高温处理的糖和淀粉含量的输出量都比对照高,这说明夜间高温处理对同化物的运转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水稻籽粒灌浆充实。6.夜间高温对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不同粒位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在整个灌浆期,强势粒的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上小于弱势粒的。灌浆前中期,强弱势粒间夜间高温处理的糖含量都较对照高,表明夜间高温处理合成淀粉的能力没有对照强。灌浆后期,对照强弱势粒及夜间高温处理强势粒糖含量转为快速下降。7.夜间高温对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籽粒灌浆期内籽粒总淀粉的积累量与籽粒干重增加趋势一致,呈“S”型变化。成熟期对照的淀粉积累量大于夜间高温处理。同样直链淀粉、直链淀粉的积累量规律与总的淀粉积累相同。8.夜间高温对籽粒灌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GPP酶和SSS酶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表现为开始灌浆时的酶活性较低,随灌浆进程,酶活性提高,在花后20天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GBSS酶活性随着生育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灌浆期弱势籽粒GBSS酶活性高于AGPP酶和SSS酶活性。夜间高温处理对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照处理的酶活性始终高于夜间高温处理。(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魏金连,潘晓华,邓强辉[9](2010)在《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但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还不清楚。利用两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早稻产量降低5.42%-9.48%,而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晚稻产量提高8.99%-11.28%。夜温升高有利于早、晚稻的分蘖,增加有效穗数,但不利于颖花分化,使每穗粒数减少;夜温升高使早稻结实率下降,但提高晚稻的结实率。(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魏金连,潘晓华[10](2009)在《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两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夜间常温对照相比,夜温升高明显加快了早晚稻秧苗的出叶速率,提高干物质的积累量。但夜温升高降低晚稻秧苗的发根力,不利于秧苗的根系伸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9年14期)

夜间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层大气温度在无太阳辐射加热的夜间出现升高的现象称为热层大气的夜间温度增强,而且类似的夜间增强也在热层大气密度中被观测到。由于热层密度夜间增强反映了温度夜间增强,本文统称热层温度和密度的夜间增强为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现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卫星和地基的观测,热层温度(密度)夜间增强现象被发现并得以研究。以往研究表明,热层大气的夜间增强一般发生在地方时0点至4点之间的赤道地区,其特征幅度在40K至150K之间。在本论文中,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中高纬度地区的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现象,包括全球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现象随季节和纬度变化特性等,并探索了低层大气八小时迁移潮汐波的上传特性以及其对热层大气夜间温度/密度增强的影响。以下为本论文的主要结果:1.首先,通过分析美国磨石山Millstone Hill观测站(42.5°N,71.5°W)的非相干散射雷达以及法布里珀罗气辉干涉仪观测数据,研究了2011年8月1日至11日以及2012年1月12日至23日期间中纬度夜间的离子和中性气体温度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夜间,离子和中性气体温度的夜间变化中存在后半夜增温现象,其发生在凌晨3-4点,且增温幅度为30-90 K。而在夏季,只有中性气体出现后半夜增温,而离子温度没有明显的夜间增温现象。我们的研究表明,中高纬地区热层中性气体后半夜增温由中低纬地区夜间增温现象向较高纬扩展导致。2.其次,利用2002年至2009年期间CHAMP卫星的热层大气密度数据,研究了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的热层大气夜间密度随纬度和地方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作为夜间温度增强现象在热层大气密度中的反映,夜间密度增强现象在各个季节以及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都有发生,且其发生特征包括时间和强度等显着地随季节以及太阳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在太阳活动低年的条件下,赤道地区夜间密度增强现象的峰值时间在凌晨1点附近,而在太阳活动高年,赤道地区夜间密度增强现象峰值时间要早1至2个小时。此外,统计结果还表明,夜间密度增强现象表现出由赤道地区向南半球扩展趋势,且在太阳活动低年的条件下更加明显。3.再者,基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电离层热层电动力学耦合模式和加拿大中间层大气扩展模式,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热层大气温度(密度)夜间增强现象的形成机制。为了分析不同低层大气潮汐波对热层大气夜间热层大气温度(密度)夜间增强现象的贡献,我们研究在不同潮汐组合作为电离层热层电动力学耦合模式底边界条件下的热层大气温度、密度夜间的变化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周日、半日以及八小时潮汐的相互作用是形成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的主要原因,且低层大气的八小时潮汐显着地影响着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的纬度分布。此外,我们进一步揭示了热层大气八小时潮汐分量的来源,并得出热层大气的八小时潮汐受多种影响,包括:昼夜太阳辐射加热变化产生的谐波震荡,低层大气上传的八小时潮汐分量,以及半日潮汐与背景大气非线性相互作用结果。4.最后,为了揭示热层大气夜间增强的季节变化,我们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八小时潮汐向上传播并影响热层大气的季节变化特性。我们发现:1)背景纬向风以及径向风可以显着的影响八小时潮汐的向上传播过程;2)低层大气的八小时潮汐不仅影响着热层大气八小时潮汐分量的幅度和纬度分布,同时也影响背景风对八小时潮汐上传过程:3)背景平均温度和温度梯度的半球差异同样影响着八小时潮汐的上传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夜间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章鸥,甘小虎,魏猷刚,黄雯,胡静.西瓜嫁接苗不同育苗阶段不同的夜间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J].上海蔬菜.2018

[2].阮海炳.热层大气夜间温度增强及其受八小时潮汐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3].周越,周冀衡,范幸龙,贺丹锋,周子方.夜间温度升高对云南高海拔烟叶理化性状及主要致香前体物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

[4].施婉菊.夜间温度升高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形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3

[5].周峰,胡后祥,金玉峰,符成,常海龙.夜间温度对光周期诱导甘蔗开花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3

[6].丁亮.温棚夜间温度提高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

[7].李晶晶.夜间温度升高对小麦蚜虫实验种群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8].宋兴年.夜间温度对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作用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9].魏金连,潘晓华,邓强辉.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

[10].魏金连,潘晓华.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

论文知识图

-11后墙内表面不同高度位置的热流比较–46第二天进行温度调节后的主镜温度分...路面内部高温滞后时间当天开放新鲜在花暂时性闭合时间内的...湿地-农田边缘带2010年气温(℃)与相对...个地区温室内夜间温度变化

标签:;  ;  ;  ;  ;  ;  ;  

夜间温度论文_章鸥,甘小虎,魏猷刚,黄雯,胡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