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硝化损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硝化,膜进样质谱仪,N_2,Ar技术,氨挥发
反硝化损失论文文献综述
王书伟,颜晓元,单军,夏永秋,汤权[1](2018)在《利用膜进样质谱法测定不同氮肥用量下反硝化氮素损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膜进样质谱仪(MIMS)测定了太湖流域典型稻田不同氮肥施用梯度下,土壤反硝化氮素损失量,同时也对氨挥发通量进行了观测。根据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得到:在常规施氮处理(N300)下,每年平均有54.8 kg/hm~2 N通过反硝化损失,有约54.0 kg/hm~2 N通过氨挥发损失,分别占肥料施用量的18.3%和18.0%,两者损失量相当。通过反硝化和氨挥发损失的氮素量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田面水的NH_4~+-N、NO_3~–-N、DOC和pH浓度影响稻田土壤反硝化速率。在保产增效施氮处理(N_270)下,氮肥施用量比常规减少10%,水稻产量增加了5.5%,而通过反硝化和氨挥发损失的氮素量分别下降了1.1%和3.1%,氮肥利用率提高了约5.5%。在增施氮肥处理(N375)下,因作物产量增加使得氮肥利用率比N300增加,但通过氨挥发和反硝化的氮素损失量也最大。因此,通过综合集约优化田间管理措施,降低氮肥用量,可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4期)
张文娟,佘冬立,Gamareldawla,H.D.Agbna,夏永秋[2](2016)在《生物炭添加和灌溉对温室番茄地土壤反硝化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添加和灌溉是番茄地常用的田间管理措施,然而其对反硝化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种植试验设置3个灌溉量水平分别为估算作物生育期需水量ET0的50%(W50%)、75%(W75%)、100%(W100%)和3个生物炭添加水平分别为B0(折合纯碳,0)、B25(折合纯碳,25 t·hm-2)、B50(折合纯碳,50 t·hm-2),在2014年和2015年番茄收获后,每个试验小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采用乙炔抑制法来研究土壤的反硝化损失和不加乙炔研究N_2O的排放量.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灌溉量显着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与B0相比,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pH值,降低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而灌水量降低了土壤中全氮和全碳的含量.因此,与B0/W50%相比,B25/W75%和B50/W100%处理显着减少了反硝化损失量(P<0.05).生物炭和灌溉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反硝化损失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且对硝态氮的影响表现为灌溉量>生物炭添加量>两者交互作用,对铵态氮的影响表现为生物炭添加量>灌溉量>两者交互作用,对反硝化损失的影响表现为灌溉量>生物炭添加量>两者交互作用.反硝化损失量与土壤中无机氮含量、(CO_2-C)矿化量与N_2O排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灌溉量处理后明显影响了N_2O/DN(P<0.05),培养结束时,各处理下的N_2O累积排放量/DN累积排放量差异较大,介于0.31%~1.88%.(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王亚军,李奇峰,盛韩微,曹相生[3](2014)在《下向流反硝化生物滤池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下向流反硝化生物滤池水头损失的增长规律,采用小试反硝化生物滤池系统,考察了不同滤速、COD和温度下的水头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这叁个因素对水头损失发展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进水COD、滤速、温度条件下,下向流反硝化生物滤柱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头损失具有显着的沿程非均匀下降的分布特征,且主要水头损失集中在进水端0-0.9m内;随着滤速、进水COD的增加,反硝化生物滤柱水头损失增长越来越快,导致运行周期越来越短;在低温时,由于微生物活性、水力条件等影响使反硝化滤柱比在中温时更容易堵塞。(本文来源于《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42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4-12-04)
胡朝晖[4](2014)在《反硝化生物滤池去污特性和水头损失增长试验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的反硝化段(DN)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试试验与数学模型研究水质和水头损失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以及生物膜降解作用对其的影响。首先建立反硝化生物滤池污染物去除模型,包括非稳态一维对流-扩散-反应方程与生物膜扩散-反应方程,并根据反硝化滤池内产生氮气的特点修正Cadle孔隙率变化模型,以孔隙率作为连接点将清洁滤层水头损失变化模型与反硝化生物滤池污染物去除模型联系起来,得到反硝化生物滤池水头损失模型。其次建立一套上向流反硝化生物滤池小试装置,测量其液龄分布曲线,证明滤池装置十分接近活塞流反应器。在挂膜运行稳定后,设计水头为90cm时滤池可连续运行12h,研究运行周期内出水NO3--N、NH4+-N、COD浓度及水头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某时刻水质与水头损失沿滤柱高度的空间分布。DNBF水头损失增长与污染物去除过程和生物量增长规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NH4+-N、NO3--N和COD的去除,生物膜快速生长,同时反硝化产生的氮气气泡积累,导致滤层孔隙率迅速减小,造成水头损失急剧增加。最后基于MATLAB平台对所建立的反硝化生物滤池去污特性与水头损失增长模型进行模拟,该程序可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模拟反硝化生物滤池对合成污水的处理效果,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18%。研究了叁个运行参数:进水硝氮浓度、水力负荷、滤料粒径,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出水硝氮浓度随进水硝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出水氨氮及COD浓度随之减小,水头损失随之增大;出水硝氮、氨氮、COD浓度及水头损失随水力负荷的增大而升高;滤料粒径减小时出水硝氮、氨氮及COD浓度随之减小,而水头损失随之急剧增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6-02)
胡朝晖,余健,刘钢,王振兴,李鑫华[5](2014)在《反硝化生物滤池除污性能及水头损失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套上向流反硝化生物滤池(DNBF)系统,分析了其处理效果和周期内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以及稳定状态下水头损失与污染物浓度沿滤层的分布特征。在运行周期的前6h,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逐步提高,6 h后分别稳定在(71.6%~79.2%)和(44.1%~55.2%);对NO-3-N的去除率最初为63.1%,2 h后稳定在90%以上。在DNBF运行周期的开始阶段,水头损失增长较为缓慢;之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并迅速达到设计水头。在空间分布上,水头损失增长较快的区域与NH+4-N、NO-3-N、COD去除效果较好的区域以及生物量较多的区域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靠近进水口的下半部分滤层。水头损失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膜增长以及氮气气泡积聚致使孔隙率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4年11期)
葛顺峰[6](2011)在《苹果园土壤氮素总硝化—反硝化作用和氨挥发损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9年生红富士/八棱海棠为试材,采用气压过程分离技术(BaPS),研究了该方法在果园中的应用方法,明确了其在苹果园中的应用条件;以18年生红富士苹果/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磷酸甘油-双层海绵通气法,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和无机化肥配施下氨挥发的变化动态;以2年生红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气压过程分离技术和磷酸甘油-双层海绵通气法,研究了双氰胺(DCD)和双氰胺与硫配合施用(DCD+S)对苹果园土壤氮素的硝化抑制效应及氨挥发状况;以2年生红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田间小区和15N微区试验相结合,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下幼龄苹果园氮素去向。主要结果如下:1.气压过程分离法在苹果园中的应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土柱取样深度以0~21 cm为宜,此深度既考虑到肥料和根际效应也避免土柱发生紧实作用;土柱取样量以每个处理3个环刀,重复3次较好;苹果园土壤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年周期变化动态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不同有机肥和无机化肥配比对苹果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着影响了氨挥发速率和损失量。施肥后两周,各处理氨挥发速率峰值大小和出现时间存在差异,纯化肥(100%N)处理峰值最高,达2.07 kg N/(hm2·d),而纯有机肥(100%Y)处理峰值出现时间最早。氨挥发损失量以100% N处理为最大,达13.46 kg N/hm2,占施氮量的4.48%,显着高于其它处理;50%N+50%Y处理氨挥发损失量和占施氮量的比例均为最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有效减少氨挥发损失,以有机肥和化肥各半最好。3.双氰胺(DCD)和双氰胺与硫配合施用(DCD+S)对苹果园土壤氮素的硝化抑制效应及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40天内,N+DCD和N+DCD+S处理土壤NH4+-N含量均高于N处理,其中N+DCD处理在第6~20天显着高于N处理,而N+DCD+S处理直到第30天仍显着高于N处理,比只施DCD的处理硝化抑制作用延长了10天;而两个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土壤NO3--N含量显着低于N处理,降幅达18.72%~58.91%。与N处理相比,N+DCD和N+DCD+S处理明显降低了土壤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试验前期差异最大,进一步证实了硝化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NH4+-N向NO3--N的转化。N处理氨挥发速率峰值最大,但持续时间最短;N+DCD处理氨挥发持续时间为19天,N+DCD+S处理持续时间最长,分别比N和N+DCD处理延长17和7天。添加硝化抑制剂的处理氨挥发总量显着高于只施尿素处理,但各处理氨挥发总量占施氮量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4.不同供氮水平下幼龄苹果园氮素去向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着增加了植株生物量和吸氮量,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着降低,N75、N150和N225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1.28、22.95和19.38%。土壤残留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大,且残留氮素主要分布于0-60 cm土层,深层渗漏量很小。整个作物-土壤体系氮素回收率随施肥量的增加显着降低,损失率显着增高。N75处理的氮素回收率为60.41%,显着高于N150(46.41%)和N225处理(40.88%);而损失率最低(39.59%)且显着低于其它两个处理。氨挥发损失随施氮量的增加显着升高,N2O损失量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并且各处理的氮素损失中氨挥发和N2O损失所占比例较低,较多的氮素通过反硝化和径流等其它途径而损失。(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1-05-15)
丁洪,王跃思,秦胜金,张玉树,项虹艳[7](2010)在《控释肥对土壤氮素反硝化损失和N_2O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3种控释肥对土壤氮素硝化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具有明显控制氮素释放的作用。在培养的前23d,控释肥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低于尿素处理,而后则高于尿素处理。各肥料处理土壤NO3--N含量均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加,但不同肥料处理间差异不显着。28d培养期间,施入控释肥的土壤反硝化氮损失量为30.33~30.91mg N·kg-1土,比施加尿素处理土壤低13.83~14.41mgN·kg-1土,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控释肥降低氮肥的反硝化损失达3.45~3.60个百分点。控释肥处理土壤N2O累积释放量约为15.71~20.45mgN·kg-1土,比尿素处理高0.86~5.60mgN·kg-1土,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丁洪,张玉树,王跃思,颜明娟,秦胜金[8](2010)在《辣椒地土壤氮素反硝化损失与N_2O排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种植辣椒的菜地土壤原位条件下,应用原状土柱培养-乙炔抑制法测定辣椒地土壤氮素反硝化损失与N2O排放量。试验结果表明,辣椒地土壤具有较高的硝化与反硝化活性,而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反硝化损失量显着提高。辣椒生长季节不施肥、常规施氮和高氮施肥条件下辣椒地土壤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量分别为3.62kg/hm2、6.68kg/hm2、16.13kg/hm2和1.09kg/hm2、7.06kg/hm2、25.06kg/hm2,其中常规施氮处理的土壤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量分别占施肥量的1.36%和2.65%,高氮施肥处理分别占施氮量2.78%和5.33%。辣椒地土壤氮肥经反硝化途径损失的比例不高,但产生较高的N2O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0年08期)
李英臣,宋长春,刘德燕,王丽[9](2009)在《不同氮输入梯度下草甸沼泽土反硝化损失和N_2O排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设计N0,N1,N2,N3 4种氮输入梯度,净氮输入量分别为0,1,2和5 mg/g,采用乙炔抑制技术,研究草甸沼泽土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结果表明:培养期间(23 d)N1,N2和N3梯度的N2O排放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2.55,7.59和4.04μg/(kg.h),反硝化损失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1.52,9.87和3.10μg/(kg.h),二者均明显高于对照(N0)〔0.09和0.10μg/(kg.h)〕;但高氮输入(N2和N3梯度)会对N2O排放速率和反硝化损失速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梯度增大而加强,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24 h时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氮输入梯度升高而增大,表明氮输入初期能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产生激发效应;但在整个培养期,有机碳矿化速率却随氮输入增加而降低,表明只有适当的氮输入才能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过量氮输入反而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9期)
王秀斌,梁国庆,周卫,孙静文,裴雪霞[10](2009)在《优化施肥下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反硝化损失与N_2O排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间条件下,应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测定优化施肥下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反硝化和N_2O的排放特征。研究表明:冬小麦和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反硝化速率和N_2O排放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均与土壤水分和无机氮浓度呈显着正相关。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反硝化损失量及N_2O排放量均表现出随施肥量的降低而降低,夏玉米季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_2O排放量均高于小麦季。小麦季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_2O排放量习惯施肥处理是氮肥减量后移处理的1.62和1.67倍,玉米季分别为2.01和2.00倍。氮肥减量后移可能是通过改变土壤无机氮浓度而降低反硝化损失量和N_2O排放量。(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反硝化损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炭添加和灌溉是番茄地常用的田间管理措施,然而其对反硝化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种植试验设置3个灌溉量水平分别为估算作物生育期需水量ET0的50%(W50%)、75%(W75%)、100%(W100%)和3个生物炭添加水平分别为B0(折合纯碳,0)、B25(折合纯碳,25 t·hm-2)、B50(折合纯碳,50 t·hm-2),在2014年和2015年番茄收获后,每个试验小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采用乙炔抑制法来研究土壤的反硝化损失和不加乙炔研究N_2O的排放量.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灌溉量显着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与B0相比,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pH值,降低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而灌水量降低了土壤中全氮和全碳的含量.因此,与B0/W50%相比,B25/W75%和B50/W100%处理显着减少了反硝化损失量(P<0.05).生物炭和灌溉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反硝化损失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且对硝态氮的影响表现为灌溉量>生物炭添加量>两者交互作用,对铵态氮的影响表现为生物炭添加量>灌溉量>两者交互作用,对反硝化损失的影响表现为灌溉量>生物炭添加量>两者交互作用.反硝化损失量与土壤中无机氮含量、(CO_2-C)矿化量与N_2O排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灌溉量处理后明显影响了N_2O/DN(P<0.05),培养结束时,各处理下的N_2O累积排放量/DN累积排放量差异较大,介于0.31%~1.8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硝化损失论文参考文献
[1].王书伟,颜晓元,单军,夏永秋,汤权.利用膜进样质谱法测定不同氮肥用量下反硝化氮素损失[J].土壤.2018
[2].张文娟,佘冬立,Gamareldawla,H.D.Agbna,夏永秋.生物炭添加和灌溉对温室番茄地土壤反硝化损失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6
[3].王亚军,李奇峰,盛韩微,曹相生.下向流反硝化生物滤池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C].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42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4].胡朝晖.反硝化生物滤池去污特性和水头损失增长试验与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4
[5].胡朝晖,余健,刘钢,王振兴,李鑫华.反硝化生物滤池除污性能及水头损失变化规律[J].中国给水排水.2014
[6].葛顺峰.苹果园土壤氮素总硝化—反硝化作用和氨挥发损失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7].丁洪,王跃思,秦胜金,张玉树,项虹艳.控释肥对土壤氮素反硝化损失和N_2O排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
[8].丁洪,张玉树,王跃思,颜明娟,秦胜金.辣椒地土壤氮素反硝化损失与N_2O排放研究[J].长江蔬菜.2010
[9].李英臣,宋长春,刘德燕,王丽.不同氮输入梯度下草甸沼泽土反硝化损失和N_2O排放[J].环境科学研究.2009
[10].王秀斌,梁国庆,周卫,孙静文,裴雪霞.优化施肥下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反硝化损失与N_2O排放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