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结构论文_陈艾

导读:本文包含了藏区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结构,城镇,结构,藏族,川藏,河谷,城镇化。

藏区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艾[1](2019)在《参与视角下藏族地区治理主体的“结构—行动”探析——基于甘孜藏区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国家治理的一般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参与即治理的解说,强调治理的多主体参与,强调区域共同体建设。从治理圈层来考察,深度贫困地区应然的治理主体强调更大圈层的作为。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藏族地区,治理主体结构的理想模型是政府主导体系、本地社会支持体系、区域外社会支持体系的结合。但在现实中,藏族地区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却是只有政府与当地民众的"二元结构"。在藏族地区,促生"强国家—强社会"模式,需要政府的强力作为,而不是逐渐退出,即需要更大圈层的更多投入,以及基层政府行动力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延续惯习,不断强化乡村自组织治理。(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丁波[2](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的位序差异性——以四川省藏族G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合理均衡的城镇化动力结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间的功能互补。不同城镇化动力的组合会构成不同的城镇化动力结构。城镇化一般动力结构以经济动力和文化动力为主导,政治动力次之。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不同于城镇化一般动力结构,具有位序差异性,表现为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是城镇化发展主要动力,而经济动力则是次要动力。乡村振兴要发挥农村主体性作用,应优化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强化经济动力中农牧区特色产业,突出政治动力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多极化的藏区城镇化体系。(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张振武,卢志军[3](2019)在《关于藏区牦牛产业扶贫调结构补短板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论述了藏区牦牛产业扶贫存在的瓶颈痛点问题,提出了在供给侧调结构补短板的解决方案。第一,调整优化牦牛养殖品种结构,在供给侧建设良种犊牛繁育场,为牦牛养殖户提供良种犊牛;第二,调整优化牦牛肉产品结构,由生产冻牛肉向冷鲜牛肉转变;第叁,在供给侧补饲草料匮乏短板,从内地调运青贮玉米草料包到藏区,利用内地饲草料资源对青藏草原生态进行替代。(本文来源于《中国牛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明智宇[4](2018)在《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空间结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藏区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城镇的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对全国生态格局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四川藏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该区域的城镇形成了独特的城镇空间格局。而作为四川藏区中镇区空间特征最为突出的一类城镇,高原型城镇的空间结构极具研究价值。研究自然要素对城镇的生态约束作用,探索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是制定生态化的城镇空间优化策略,实现城镇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基础。本研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四川藏区城镇空间结构生态优化机制研究”(批号:51578454)下的子项研究课题。全文从回溯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空间演进历程出发,研究此类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规律和动力机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空间特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探究自然要素对该类型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论文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四川藏区自然要素环境,利用非线性聚类方法对四川藏区城镇进行分类,确定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的具体研究对象,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方法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2)选取重点城镇并梳理其发展历程,探究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并分别从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政治文化以及交通四个方面总结城镇空间结构演进的动力机制。(3)立足于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自然要素,在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研究城镇空间结构特征:宏观层面研究区域范围内城镇聚落的选址和空间形态特征;中观层面从以下叁个角度探索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空间结构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对城镇街巷空间特征进行探索;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城镇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踏查实测数据以及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不同城镇空间布局模式对城镇环境要素以及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4)在前文研究基础上,从自然要素的角度追溯城镇整体发展的宏观层面的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动力机制以及中观层面城镇空间演进特征等形成的根本原因,从更深层次的视角分析和总结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生态约束作用,探究自然要素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26)

谢婷[5](2018)在《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生态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四川藏区城镇空间结构生态优化机制研究”(批号:51578454)下的子项研究课题。四川藏区属于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其城镇的发展应该走生态和可持续化的道路。该地区的城镇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其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性突出。本文立足于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发展的现实背景,对受“自然-人工”二元干扰下的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进行剖析,并总结了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以城镇空间运行的集成效益最优为目的,提出优化策略与优化路径,并对典型案例城镇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具体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确定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介绍了全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思路。对论文中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解析。对相关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介绍了川藏河谷型城镇的基本概况,确定了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要点,阐述了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第叁章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现状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这类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现状的特点与问题。第四章介绍了生态优化的叁大原则,即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生态的方式进行优化和实现空间结构的生态优化。构建了生态优化的方法体系,包括宏观层面的优化策略和中观层面的优化路径。第五章是实证分析。本文选取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的典型案例城镇金川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提出具体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法。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及展望,总结得出的结论和研究的不足,并对以后的研究作进一步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14)

张琪,张明善[6](2017)在《四川藏区人力资源与生产力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藏区由于历史和传统生产力布局的影响,生产力系统特殊,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内的生产力层次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叁者之间的对接不足,制约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将四川藏区区域内的人力资源、生产力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有机结合,研究叁者之间的关联性,发挥叁者之间的关联效应,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助于四川藏区各级政府解决其现实问题。(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韦玉臻[7](2017)在《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四川藏区城镇空间结构生态优化机制研究"(批号:51578454)下的子项研究课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转型发展时期,城镇空间结构的生态优化研究是这一时期城乡生态环境问题凸显背景下的研究热点。四川藏区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城镇的发展必须走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的道路。但该区域的城镇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使得城镇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强烈约束。河谷型城镇作为四川藏区占比最多的城镇类型,受到自然要素的约束更加强烈。进一步探索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与自然要素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利于提出适合该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生态化发展的优化策略。全文从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的特点出发,研究此类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自然限制条件,并分析矛盾的契合点。最后形成理想的空间结构模型,并提出优化意见。论文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确定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介绍了全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思路、框架。第二章:主要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确定研究范围,并结合各个核心概念的内容进行相关研究综述。第叁章:明确对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的研究意义,划定每个河谷型城镇的建成区范围,并对所有河谷型城镇的等级和形态结构进行分类,结合实地调研的案例城镇进行说明,并提出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演进的一般性规律。第四章:选择地质、地形、水文和气候作为影响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自然要素。再分别从各个要素中选择核心因子进行影响机制的分析。形成限制城镇空间结构发展生态约束框架,提出城镇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核心问题。第五章:结合核心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意见和措施。第六章: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10)

郭海青,贾伟[8](2017)在《藏区地方话语结构与生态保护实践研究——以青海藏区S村为研究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将地方性话语作为分析工具,运用阐释性的方法剖析了藏区地方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并从地方性力量和利益中讨论了地方精英在话语结构内建构话语的合法性、寻找自主性空间并行使话语权力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逻辑。研究表明,藏区地方话语体系蕴含着地方朴素的生态系统观,在生态保护中具有广泛的行动能力,这在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张沥元,李洁[9](2017)在《藏区多元医疗结构与民众的就医选择——以夏河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面对医疗选择时所做出的决定有时会有很大差异。夏河藏族地区的医疗体系呈现出多元医疗模式并存的情况。在就医时,藏族群众既可选择西医现代治疗,也可选择藏族传统民族医学。对此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将西方医学体系同藏族民族医学体系进行介绍,基于不同因素对比在现代化时代,藏族民众在就医时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马戎[10](2016)在《藏族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设计与样本结构——我国藏区青年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对四所大学在校藏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及一些议题方面的思想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的总规模为1300人,其中包括了111名藏族教师。问卷中15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被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语言能力、校园生活和社会交往,以及对"内地班"、大学环境、家乡发展和汉族民众的印象等等。被访者对于这些问题提供的基础性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校藏族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基本思想状况。本文为调查报告的第一部分。(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藏区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合理均衡的城镇化动力结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间的功能互补。不同城镇化动力的组合会构成不同的城镇化动力结构。城镇化一般动力结构以经济动力和文化动力为主导,政治动力次之。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不同于城镇化一般动力结构,具有位序差异性,表现为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是城镇化发展主要动力,而经济动力则是次要动力。乡村振兴要发挥农村主体性作用,应优化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强化经济动力中农牧区特色产业,突出政治动力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多极化的藏区城镇化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藏区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艾.参与视角下藏族地区治理主体的“结构—行动”探析——基于甘孜藏区的调查[J].江汉论坛.2019

[2].丁波.乡村振兴背景下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的位序差异性——以四川省藏族G县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

[3].张振武,卢志军.关于藏区牦牛产业扶贫调结构补短板的建议[J].中国牛业科学.2019

[4].明智宇.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空间结构影响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5].谢婷.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生态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张琪,张明善.四川藏区人力资源与生产力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西藏研究.2017

[7].韦玉臻.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8].郭海青,贾伟.藏区地方话语结构与生态保护实践研究——以青海藏区S村为研究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17

[9].张沥元,李洁.藏区多元医疗结构与民众的就医选择——以夏河县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7

[10].马戎.藏族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设计与样本结构——我国藏区青年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之一[J].西北民族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松潘县进安镇街道结构演变情况四川藏区城镇的街道结构分类青藏高原地壳与上地幔平均速度结构分层...加加枕空间形态特征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结构类型模式前陆盆地成藏区带与构造圈闭(据刘和甫[...

标签:;  ;  ;  ;  ;  ;  ;  

藏区结构论文_陈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