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特异性论文_陈磊,田秀云,柯维鑫,何光军,王琳淇

导读:本文包含了宿主特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异性,宿主,病毒,葡萄球菌,澄江,蠕形动物,流感。

宿主特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磊,田秀云,柯维鑫,何光军,王琳淇[1](2019)在《新生隐球菌宿主器官特异性的药物耐受》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病原真菌每年导致超过250万人死亡,其感染过程往往涉及多脏器侵入。不同脏器微环境的物化/营养因素是否参与了真菌对治疗药物的应答程序及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一无所知。新生隐球菌是人类病原真菌的模式菌之一,每年可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其通过呼吸系统侵染,脑和肺是其两个主要侵染器官,早期研究表明这两个器官中供能碳源成分差异巨大(如葡萄糖浓度脑中是肺中的6-20倍)。我们通过BIOLOG表型组技术,利用新生隐球菌为研究材料,测试其在192种碳源的条件下对两性霉素(隐球菌治疗的首选药物)的耐受表型谱。发现葡萄糖可以明显增强隐球菌对两性霉素的耐受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小鼠肺部(低葡萄糖)感染和脑部(高葡萄糖)感染模型,揭示脑组织中的隐球菌展现出对两性霉素更强的耐受性,显示出营养介导的宿主器官特异性药物耐受的性征。借助组合动态转录组和激酶表型组相关联分析,发现葡萄糖抑制(glucose repression, GR)途径决定了葡萄糖介导的药物耐受。通过建立可视化高通量遗传筛选平台,对该途径的主要组分进行系统鉴定,发现该过程受控于整合的胞内外调控环路,并确定了其核心调控组分在组织特异性药物耐受中的关键作用。综上,本研究为侵袭性病原真菌器官特异性耐药提供了分子证据,为药物研发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常宇南[2](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儿童HBeAg血清学不同临床转归的宿主免疫学特点和儿童肝生化指标性别、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儿童HBe Ag血清学发生不同临床转归的宿主免疫学特点目的:分析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HBe Ag血清学发生不同临床转归的免疫学特点,筛选与其相关的关键免疫学指标以区分出不同的HBe Ag临床结局,为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随访监测、治疗效果判断提供新的视角。方法:纳入15名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平均随访2.8年(范围:0.7-6.2年)。研究结束时根据HBe Ag血清学的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叁组:自发性HBe Ag清除/转换组(Group1,n=5)、持续性HBe Ag阳性组(Group2,n=5)和抗病毒药物诱导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组(Group3,n=5)。收集血清检测其肝功能、乙肝标志物及HBV-DNA载量等临床指标并采用半定量芯片检测IFN-γ、TNF-α、IL-2、IL-4、IL-6、TGF-β、IL-10、IL-17、IL-22和IL-21等34种细胞因子表达谱。通过检测各组患儿在不同时间点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比较与分析其组间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应用布尔模型探讨细胞因子与HBe Ag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并筛选能区分HBe Ag不同临床转归的关键免疫学指标。结果:自发性HBe Ag血清学清除/转换组(Group1)的细胞因子表达模式的总体水平较低。抗病毒药物诱导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组(Group3)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最高,且在抗病毒治疗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仍较高。在基线时,Group3的IL-1b、IL-6R、IL-17F、IL-21R、MIP-3α及IL-17R、IL-22、IL-28A、GIT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在随访结束时,Group3的IL-1b、IL-6R、IL-23p19、IL-28A、MIP-3α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持续性HBe Ag阳性组(Group2)的IL-1s RⅠ、IL-1s RⅡ、IL-4、IL-12p40、IL-17F、GITR以及TGF-β3的表达水平随时间进展显着升高。基线GITR、IL-22、IL-21R、IL-17R的表达水平能够较好地区分血清HBe Ag不同的临床转归。此外,进一步通过基线GITR、IL-21R的表达情况建立可以判断慢乙肝儿童HBe Ag不同临床结局的简易流程。结论: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发生不同临床转归时宿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细胞因子表达的总体模式能更好地反映其免疫特征。通过联合基线GITR、IL-22、IL-21R、IL-17R的表达水平,能够较好地区分血清HBe Ag发生不同临床转归的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并建立了基于基线GITR和IL-21R表达情况的简易流程来判断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血清HBe Ag的临床转归。第二部分儿童血清ALT、AST、AKP、GGT的性别和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中的应用目的:建立儿童血清ALT,AST,AKP和GGT的性别和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并利用新的ALT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重新评估儿童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方法:从医院电子数据库系统收集1-14岁健康儿童的年龄、性别及肝生化学等信息。利用百分位数(第3位百分位数-第97位百分位数)确定血清ALT,AST,AKP和GGT年龄和性别特异性的参考区间。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判断新提出的ALT ULN检出慢性HBV感染儿童的能力。结果:基于4232名健康儿童的肝生化学指标检测结果,我们建立了ALT,AST,AKP和GGT年龄和性别特异性的参考区间。与现在的ALT ULN相比,新的ALT阈值区分慢性HBV感染儿童的灵敏度更高(男孩:31.2%,女孩:35.5%),而特异度仅略有下降。HBe Ag(+)慢性感染期儿童的肝生化学指标水平随年龄、性别的变化趋势与健康儿童大致相同,但仍存在一些差异。根据新提出的ALT ULN,大约16.1%的男孩和19.0%的女孩被划分为HBe Ag(+)慢性肝炎期,但使用目前的ALT ULN,他们被认为处于HBe Ag(+)慢性感染期。结论:基于大样本健康儿童人群,我们建立了儿童ALT,AST,AKP和GGT性别和年龄特异性的参考区间。同时,我们描述了HBe Ag(+)慢性感染期患儿的血清肝生化指标水平的特征。并且,新提出的肝生化学指标的参考区间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健康儿童及HBe Ag(+)慢性感染期儿童的肝功能特征和慢性HBV感染患儿的自然史。(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春林,邓西龙,向梦蓉,温莺芬,王茜茜[3](2018)在《H7N9病毒诱导宿主HA抗体产生的特异性及交叉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人感染H7N9宿主血清HA抗体的产生及与其他HA亚型的交叉反应特性。方法生物公司合成各亚型HA蛋白胞外域核苷酸序列,并克隆到改造过的p CDNA3.1载体上构建表达质粒。采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体系表达C端带标签的H1、H3、H5和H7重组HA蛋白。用抗标签的抗体捕获293T细胞转染上清中的HA蛋白。用建立的ELISA法检测22例H7N9感染者血清抗体与蛋白H1、H3、H5、H7(2013)和H7(2017)的结合反应,同时设H1N1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结果成功构建H1、H3、H5和H7重组HA蛋白表达质粒,表达蛋白大小约72 000~100 000Mr。在检测的22例34份H7N9感染血清,对2013年及2017年分离的H7N9病毒株的HA蛋白均有显着结合[OD值=(1.85±0.27)、(1.54±0.27)],与健康对照组及H1N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7N9血清组与组1的H1、H5有交叉反应,OD值分别为(1.53±0.49)和(0.92±0.5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2的H3有交叉反应[OD值=(2.09±0.2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H1、H3有一定的结合反应,与H5、H7几乎不结合。结论人感染H7N9病毒诱导的宿主血清HA抗体不仅与H7N9结合且与其他亚型HA蛋白有高度交叉反应,为广谱中和抗体的筛选及疫苗的研发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陈鑫龙[4](2017)在《5.2亿年前吸盘古宿虫具有宿主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由中国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英国莱斯特大学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距今大约5.2亿年前的共生蠕形动物——吸盘古宿虫,并首次发现了共生关系中宿主特异性和宿主转移两个重要生态特性的最早化石记录,进一步(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7-11-14)

陈绵绵[5](2017)在《大肠杆菌噬菌体宿主特异性形成的尾丝蛋白分子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导致大肠杆菌病,在养殖业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通常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大肠杆菌病,然而临床中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人们重新考虑利用噬菌体作为替代制剂,应用于控制畜禽的大肠杆菌感染。噬菌体作为抗菌制剂面临的主要缺点是宿主谱窄及难以快速筛选出针对特异病原菌的噬菌体。在噬菌体T4及T7中,尾丝蛋白是决定噬菌体宿主谱特异性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从分离到的T4-like烈性噬菌体及P2-like温和噬菌体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尾丝蛋白进行受体识别特异性区域的研究。我们建立了可进行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及温和噬菌体基因操作的改造平台,定位出了 T4-like烈性噬菌体WG01及P2-like温和噬菌体P88的宿主谱特异性决定区域,对两种噬菌体的尾丝蛋白进行替换后,两种噬菌体均可以改变或拓宽宿主谱。另外,采用动物实验评估了噬菌体鸡尾酒疗法对细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可以为噬菌体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1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测序噬菌体毒株是进行噬菌体功能研究及治疗实验的基础。本研究进行了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全基因组测序。烈性噬菌体分离自鸡粪及鸭粪样品。温和噬菌体分离自实验室54株已证明存在前噬菌体的大肠杆菌菌株。共分离到200余株噬菌体,对其中40余株进行了电镜观察,并对8株噬菌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的8株噬菌体中,6株噬菌体为烈性噬菌体,2株噬菌体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为T7-like噬菌体P483和P694;C3-like噬菌体172-1;T4-like噬菌体QL01、WG01和MX01。温和噬菌体为P2-like噬菌体P88和pro147。本研究中测序的基因组数据为噬菌体基因组数据库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料。2两株T7-like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噬菌体的比较基因组及功能分析噬菌体P483和P694为首次分离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coli,APEC)的T7-like噬菌体。P483和P694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两株噬菌体中的大部分蛋白和肠杆菌科噬菌体BA14和285P,欧文氏菌属噬菌体FE44,克吕沃尔氏菌属噬菌体Kvpl相比,都具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85%)。但是,一些蛋白如gp0.6a、gpl.7和gp17与其他T7类噬菌体相比,显示了较低的同源性(<85%)。噬菌体P694的gp0.3、gpl.l和gpl.2都具有两种类型的编码基因,这两种类型的编码基因之间相似性很低。gp0.3可以阻止噬菌体基因组被宿主菌降解。Gpl.2和dGTPase形成紧密的复合体并阻止宿主菌的活性。上述分析说明P694进化出了一种躲避细菌抵抗的策略。本研究加深了我们对T7-like噬菌体进化的理解,同时这两株噬菌体可以作为临床治疗制剂的候选噬菌体株。3 P2-like噬菌体改造实验及受体识别位点鉴定噬菌体作为治疗制剂主要受限于宿主谱窄及宿主特异性强,及对受体识别分子基础研究的缺乏。本实验中,两株P2-like肠杆菌科噬菌体P88和pro147,分别诱导自大肠杆菌K88和DE147。将这两株P2-like肠杆菌科噬菌体P88和pro147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P2-like肠杆菌科噬菌体进行比较,发现在大多数肌尾噬菌体中决定受体识别的关键基因尾丝蛋白序列比其他保守基因裂解酶、复制酶及末端酶序列具有更高的变异度。实验首先将P88尾丝蛋白高变区(HR1:氨基酸576-695;HR2:氦基酸716-746)替换为pro147对应部分,结果HR2片段替换后,P88宿主谱发生了变化。然后将P88尾丝蛋白高变区HR2中的6个氨基酸位点替换为pro147对应氨基酸位点。氨基酸730(亮氦酸)和744(谷氦酸)位点替换后宿主谱发生了变化,说明这两个氨基酸位点对于P88宿主谱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建立了温和噬菌体改造平台,溶源菌可作为载体对其中的噬菌体基因进行改造,达到改变或拓宽宿主谱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P2-like噬菌体P88的尾丝蛋白决定了受体识别特异性,氦基酸716-746为关键区域,氨基酸位点730和744为关键氨基酸位点。4 T4-like噬菌体gp37的改变可以拓宽宿主谱噬菌体作为治疗制剂主要受限于其宿主谱窄及难以快速筛选出针对特定病原菌的噬菌体。本研究的目的是首先通过将宽谱T4-like噬菌体QL01的宿主谱决定基因替换给窄谱T4-like噬菌体WG01,使窄谱噬菌体WG01获得宽谱噬菌体QL01的宿主谱范围,然后找出决定受体识别的关键区域,利用同源序列库来替换关键区域达到拓宽宿主谱的目的。实验结果显示,第一步替换过程直接引发了 WG01宿主谱的扩宽。WG01的后代不但获得了 QL01和WG01的宿主谱,还可以感染另外8株细菌。WQD1具有最宽的宿主谱,提示其对应的片段QD可以用来建立一个同源序列库。通过对gene37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我们发现WG01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拓宽宿主谱:①第一代形成的嵌合体本身;②嵌合体产生的第二代突变体。宿主谱发生了拓宽表明:除了已报道的C端决定了受体结合特异性,其他区域可能通过改变支撑作用间接影响了受体结合特异性。另外,我们也发现了噬菌体的另一种宿主谱拓宽方式:WG01噬菌体通过替换尾丝蛋白基因,具有了更宽温度范围的裂解能力。本实验提供了一种可以快速改变或拓宽噬菌体宿主谱的方法。随着噬菌体筛选库中噬菌体数量的增加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中快速筛选针对特定病原菌的噬菌体将会成为可能。5噬菌体鸡尾酒疗法治疗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使人们重新考虑使用噬菌体来控制细菌感染。为了探讨噬菌体鸡尾酒疗法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选择叁种不同的T4-like噬菌体制成鸡尾酒制剂,对DE205B人工感染鸭进行保护效率评价。采用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叁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给药。结果表明,肌肉注射治疗组(存活率100%)比口服治疗组(存活率28.7%)和滴鼻治疗组(存活率0%)有更显着的治疗效果。另外,对口服治疗组中34到60小时之间不同时间点死亡的雏鸭进行噬菌体分离,只有噬菌体PH1可从死亡雏鸭心脏、肝和肺中分离到。重新分离的噬菌体的数量在心脏中达到3.07×107-1.07×109PFU/g,在肝脏中达到 2.16X 105-4.33×107PFU/g,在肺中达到 9.92X 104-1.69×108PFU/g。这些噬菌体在体内可达到较高的浓度,并可明显减少细菌的数量。在叁种不同的给药方式中,肌肉注射是最佳方法,治疗后存活率达到100%。在本研究所使用的叁种噬菌体中,噬菌体PH1具有转移能力,可从胃肠道进入心血管系统。当面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时,噬菌体鸡尾酒制剂肌肉注射是一个可选的治疗方案。随着对噬菌体的转移能力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噬菌体口服治疗可作为一个可选的预防方案。(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蔡刘体,陆宁,沈子霞,石俊雄[6](2016)在《烟草青枯菌FQY_4宿主特异性候选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青枯菌与烟草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宿主特性候选基因,在烟草青枯菌FQY_4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采用基因组及同源基因比较,分析青枯菌株系GMI1000、Po82、CFBP2957、CMR15、PSI07和FQY_4的核心基因及FQY_4宿主特异性候选基因。结果表明:FQY_4基因组中有632个宿主特异性候选基因,其中染色体、巨大质粒分别有365个和267个,包括跨膜蛋白、信号蛋白和细胞壁水解相关的基因,移动元件蛋白和许多未知功能的蛋白基因,以及宿主特异性候选叁型分泌系统的42个效应蛋白因子(T3Es)。(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张苗苗,许凯迪,陈鸿军,徐建青,闫大为[7](2016)在《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禽流感病毒不断重排和变异导致新型流感病毒不断出现,其中有些毒株已经获得了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对于禽流感病毒致宿主特异性和致病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病毒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就能够改变病毒的宿主特异性,使病毒能够跨宿主传播。而且,病毒的RNA聚合酶、NS1非结构蛋白和几种新发现的病毒蛋白都与病毒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论文阐述了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为禽流感跨物种传播机制研究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07期)

Long,J,S,董晓云[8](2016)在《ANP32A物种特异性差异限制甲型禽流感病毒聚合酶在宿主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具有新抗原性的人畜共患流感病毒获得在人类中传播的能力时,流感大流行将随时可能发生。宿主范围变化受禽类病毒成分与人类宿主间兼容性的限制,包括受体偏好、病毒粒子稳定性及禽类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的在人类细胞中的低活性。哺乳动物在适应过程中,会自动选择异叁聚体病毒聚合酶成分,尤其是PB2蛋白的突变体,但其作用方式尚不清楚。研究结果显示,宿主ANP32A蛋白的物种特异性差异是限制禽类病毒聚合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作用的因素。禽类ANP32A蛋白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与羧基端低复杂度酸性区结构域间还有33个氨基酸。禽类病毒侵染哺乳动物细胞后,禽类ANP32A蛋白促使禽类病毒聚合酶达到类似于哺乳动物适应聚合酶的水平。删除鸡ANP32A中禽类特异性序列可阻断该活性,但将其插入人体ANP32A或紧密相关的ANP32B,可强化禽类病毒聚合酶作用。H5N1或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迅速选择替换聚合酶蛋白,如PB2(E627K),从而将病毒聚合酶替换为较短的哺乳动物ANP32A。因此,ANP32A被认为是支持流感病毒复制的重要宿主合作伙伴,是新抗病毒药物的候选宿主靶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05期)

杨明明,Swierstra,J[9](2016)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的IgG4特异性亚类反应揭示宿主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IgG4应答被认为是源于长期或反复接触特定抗原的结果。因此,对能够抵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IgG4抗体应答的研究,可能使人们对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毒力因子有一个全新的思考。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技术,我们对来源于健康的持续鼻腔带菌者,健康的持续非携带者以及叁个不同国家多种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检测到针对40种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的全部IgG(IgGt)、IgG1和IgG4抗体应答。(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6年02期)

肖靖芳[10](2015)在《澜沧江11种鱼类寄生指环虫科和锚首虫科单殖吸虫的形态学和宿主特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殖吸虫是鱼类的优势外寄生虫,常见寄生于鱼类的鳃、皮肤和鳍上,可对宿主鱼类造成双重损伤,导致大量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鱼类单殖吸虫具有显着的物种多样性和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是研究寄生虫-宿主共进化、共物种形成和动物地理的良好材料。本论文对澜沧江西双版纳景洪流域段鱼类指环虫科和锚首虫科单殖吸虫的感染情况及宿主特异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中主要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结合形态分类学特征数值和宿主特异性,鉴定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单元,记录新物种、新分布地和新宿主;统计分析鱼类宿主的种类组成,评估其宿主特异性水平。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动物志,为明晰我国鱼类单殖吸虫的多样性和区系组成提供了科学数据。研究中共采集或购买鱼类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鰕虎鱼科(Gobiidae)、塘鳢科(Eleotridae)、鳢科(Channidae)、丽鱼科(Cichlidae)、斗鱼科(Belontiidae)和鲿科(Bagridae)共8科21属24种558条。从11种鱼类鳃片检获单殖吸虫2科5属15种,其中已记录种2种,云南分布新记录6种,分布新记录及宿主新记录1种,新种2种,未定种4种。本研究记述的鱼类单殖吸虫名录如下:(1)单殖吸虫纲(Monogenea)指环虫目(Order 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7)指环虫科(Family 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3)1属10种。1澜沧江指环虫(Dactylogyrus lancangjiangensis sp.nov.)宿主:奇额墨头鱼(Garra mirofrontis)2指环虫属未定种(Dactylogyrus sp.1)宿主: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3指环虫属未定种(Dactylogyrus sp.2)宿主:粲(Hemiculter leucisculus)4指环虫属未定种(Dactylogyrus sp.3)宿主:高体鳑鮍(Rhodeus ocellatus)5指环虫属未定种(Dactylogyrus sp.4)宿主:鲤鱼(Cyprinus carpio)6原始指环虫(D.primaries Gussev,1955)宿主: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7棒形指环虫(D.clavaeformis Gussev,1955)宿主:粲(Hemiculter leucisculus)8棒花鱼指环虫(D.pseudogobii Achmerow,1952)宿主: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9具鳞指环虫(D.squameus Gussev,1955)宿主: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10伸展指环虫(D.extensus Mueller et Cleave,1932)宿主:鲤鱼(Cyprinus carpio)(2)单殖吸虫纲(Monogenea)指环虫目(Order 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7)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Bychowsky,1937)4属5种。1版纳嗜丽鱼虫(Cichlidogyrus bannaensis sp.nov.)宿主: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2 Cichlidogyrus halli Price&Kirk,1967宿主: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3鰕虎副似锚首虫(Parancyrocephallus rhinogobius Ling,1973)宿主:子陵吻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4长角盾形片虫(Scutogyrus longicornis Paperna&Thurston,1969)宿主: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5黄颡四锚首虫(Bychowskyella pseudobagri Achmerow,1952)宿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本研究中的15种单殖吸虫具有不同水平的宿主特异性:澜沧江指环虫(D.lancangjiangensis sp.nov.)、版纳嗜丽鱼虫(C.bannaensis sp.nov.)和具鳞指环虫(D.squameus Gussev,1955)等9种表现出较为严格的种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棒形指环虫(D.clavaeformis Gussev,1955)和伸展指环虫(D.extensus Mueller et Cleave,1932)具有较强的属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原始指环虫(D.primaries Gussev,1955)、棒花鱼指环虫(D.pseudogobii Achmerow,1952)、长角盾形片虫(S.longicornis Paperna&Thurston,1969)和嗜丽鱼虫(C.halli Price&Kirk,1967)具有科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0)

宿主特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儿童HBe Ag血清学发生不同临床转归的宿主免疫学特点目的:分析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HBe Ag血清学发生不同临床转归的免疫学特点,筛选与其相关的关键免疫学指标以区分出不同的HBe Ag临床结局,为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随访监测、治疗效果判断提供新的视角。方法:纳入15名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平均随访2.8年(范围:0.7-6.2年)。研究结束时根据HBe Ag血清学的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叁组:自发性HBe Ag清除/转换组(Group1,n=5)、持续性HBe Ag阳性组(Group2,n=5)和抗病毒药物诱导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组(Group3,n=5)。收集血清检测其肝功能、乙肝标志物及HBV-DNA载量等临床指标并采用半定量芯片检测IFN-γ、TNF-α、IL-2、IL-4、IL-6、TGF-β、IL-10、IL-17、IL-22和IL-21等34种细胞因子表达谱。通过检测各组患儿在不同时间点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比较与分析其组间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应用布尔模型探讨细胞因子与HBe Ag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并筛选能区分HBe Ag不同临床转归的关键免疫学指标。结果:自发性HBe Ag血清学清除/转换组(Group1)的细胞因子表达模式的总体水平较低。抗病毒药物诱导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组(Group3)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最高,且在抗病毒治疗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仍较高。在基线时,Group3的IL-1b、IL-6R、IL-17F、IL-21R、MIP-3α及IL-17R、IL-22、IL-28A、GIT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在随访结束时,Group3的IL-1b、IL-6R、IL-23p19、IL-28A、MIP-3α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持续性HBe Ag阳性组(Group2)的IL-1s RⅠ、IL-1s RⅡ、IL-4、IL-12p40、IL-17F、GITR以及TGF-β3的表达水平随时间进展显着升高。基线GITR、IL-22、IL-21R、IL-17R的表达水平能够较好地区分血清HBe Ag不同的临床转归。此外,进一步通过基线GITR、IL-21R的表达情况建立可以判断慢乙肝儿童HBe Ag不同临床结局的简易流程。结论: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发生不同临床转归时宿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细胞因子表达的总体模式能更好地反映其免疫特征。通过联合基线GITR、IL-22、IL-21R、IL-17R的表达水平,能够较好地区分血清HBe Ag发生不同临床转归的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并建立了基于基线GITR和IL-21R表达情况的简易流程来判断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血清HBe Ag的临床转归。第二部分儿童血清ALT、AST、AKP、GGT的性别和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中的应用目的:建立儿童血清ALT,AST,AKP和GGT的性别和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并利用新的ALT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重新评估儿童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方法:从医院电子数据库系统收集1-14岁健康儿童的年龄、性别及肝生化学等信息。利用百分位数(第3位百分位数-第97位百分位数)确定血清ALT,AST,AKP和GGT年龄和性别特异性的参考区间。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判断新提出的ALT ULN检出慢性HBV感染儿童的能力。结果:基于4232名健康儿童的肝生化学指标检测结果,我们建立了ALT,AST,AKP和GGT年龄和性别特异性的参考区间。与现在的ALT ULN相比,新的ALT阈值区分慢性HBV感染儿童的灵敏度更高(男孩:31.2%,女孩:35.5%),而特异度仅略有下降。HBe Ag(+)慢性感染期儿童的肝生化学指标水平随年龄、性别的变化趋势与健康儿童大致相同,但仍存在一些差异。根据新提出的ALT ULN,大约16.1%的男孩和19.0%的女孩被划分为HBe Ag(+)慢性肝炎期,但使用目前的ALT ULN,他们被认为处于HBe Ag(+)慢性感染期。结论:基于大样本健康儿童人群,我们建立了儿童ALT,AST,AKP和GGT性别和年龄特异性的参考区间。同时,我们描述了HBe Ag(+)慢性感染期患儿的血清肝生化指标水平的特征。并且,新提出的肝生化学指标的参考区间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健康儿童及HBe Ag(+)慢性感染期儿童的肝功能特征和慢性HBV感染患儿的自然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宿主特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磊,田秀云,柯维鑫,何光军,王琳淇.新生隐球菌宿主器官特异性的药物耐受[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2].常宇南.慢性乙型肝炎儿童HBeAg血清学不同临床转归的宿主免疫学特点和儿童肝生化指标性别、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中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9

[3].李春林,邓西龙,向梦蓉,温莺芬,王茜茜.H7N9病毒诱导宿主HA抗体产生的特异性及交叉反应[J].热带医学杂志.2018

[4].陈鑫龙.5.2亿年前吸盘古宿虫具有宿主特异性[N].云南日报.2017

[5].陈绵绵.大肠杆菌噬菌体宿主特异性形成的尾丝蛋白分子基础[D].南京农业大学.2017

[6].蔡刘体,陆宁,沈子霞,石俊雄.烟草青枯菌FQY_4宿主特异性候选基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6

[7].张苗苗,许凯迪,陈鸿军,徐建青,闫大为.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6

[8].Long,J,S,董晓云.ANP32A物种特异性差异限制甲型禽流感病毒聚合酶在宿主中作用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6

[9].杨明明,Swierstra,J.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的IgG4特异性亚类反应揭示宿主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6

[10].肖靖芳.澜沧江11种鱼类寄生指环虫科和锚首虫科单殖吸虫的形态学和宿主特异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痘苗病毒侵染宿主细胞过程示意图拟南芥宿主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分析噬菌体T4宿主特异性检验注:A:...噬菌体Ep1宿主特异性检验注:A...家禽宿主特异性和非宿主特异性单增李斯特菌InIA和InIB的宿主特异

标签:;  ;  ;  ;  ;  ;  ;  

宿主特异性论文_陈磊,田秀云,柯维鑫,何光军,王琳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