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平均气温论文-林晓剑

日平均气温论文-林晓剑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平均气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平均气温,混沌,分数维,Lyapunov指数

日平均气温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剑[1](2019)在《中山市日平均气温时间序列的周期性与混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研究气温的时间演变情况,笔者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对广东省中山市1955—2017年日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分析周期与混沌性质。结果表明,气温的功率谱分析为363天左右的年周期变化,为周期吸引子,主要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移动导致。在滤去频率范围为0~0.005/d的年周期变化信息以后,功率谱呈连续谱;最大Lyapunov指数是正的,关联维数为10.1,表明高频气温变化部分具有混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袁芳,周贺玲,裴宇航,赵克崴,刘玉莲[2](2019)在《不同观测时次对日平均气温统计的影响——以黑龙江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平均气温是统计月、年和多年平均气温的基础,也是分析气温长期变化特征的重要指标。了解不同观测时次或计算方法获得的日平均气温值之间的差异,对于气候学和气候变化研究十分重要。在分析哈尔滨站分钟气温观测资料基础上,指出24次定时气温平均值可以代表每日平均气温真值。然后利用黑龙江省8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多年24 h观测数据,分析评价不同观测时次和日平均气温统计方法对长时间尺度平均气温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1)3次加权计算值(T3)和最高最低平均值(Tmn)获得的年平均气温都明显偏高,每日4次平均(T4)与每日24次平均(T24)获得的年平均气温值接近;(2)从季节平均看,T3春、夏季平均偏高,冬季偏低,Tmn夏、秋、冬季偏高。相对T24,全省平均T3在3—10月普遍偏高;Tmn除5月外,其余11个月均偏高;T4在4—7月偏高。T3和T4,各站上半年的后期偏高,年初和年尾偏低;(3)Tmn平均结果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西南部台站全年偏高,北部台站年初和下半年偏高;(4)在偏暖年份,T3、Tmn平均值一般偏高更多。(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飞,刘红霞,谢大明,董海英[3](2018)在《新疆区域短序列日平均气温缺测数据插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精细化预报预测技术研究等科研工作对气象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越来越高,而长期完整的气温日值序列,是进行气候统计分析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1-2]),但是,由于观测仪器故障、设备检定以及其他历史原因等,造成气温日平均观测数据缺测,从而引起台站日平均气温序列不完整,气温要素序列的不完整、不连续性将对气候变化及其趋势研究、气候评估及影响评价产生影响~([3])。因此,有必要对短序列缺测台站的日平均气温资料进行插补,重建日平均气温数据序列。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利用线性回归、相关关系、最小二乘法等对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日值资料进行了插补研究~([4-6])。余予等人对1971-2000年我国2000多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进行了插补试验,并用交叉检验方法进行验证,对比了相关性最好和距离最近两种邻近站选取方案的插补结果,表明相关性最好方案的插补精度优于距离最近方案。此外,冯志敏、陈鹏翔、周浩楠等人对新疆区域的年、月气温序列资料进行了插补研究,但对新疆日平均气温进行缺测插补尚未有研究,而短序列气象要素的影响因子更多、更复杂~([7])。本研究运用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全疆短序列缺测的23站次日平均气温进行插补,从而建立完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序列,为今后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新疆气象局信息中心,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检验。主要包括全疆105个国家级台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资料长度为1971-2016年,2005年以前19个缺测站次当月的逐日四次(02、08、14、20时)定时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天气现象、日地面温度、日地面最高温度、日地面最低温度、日降水量资料。2005年之后4个缺测站次当月的逐小时气温、风向风速资料,逐分钟气温、风向风速资料、逐日天气现象、逐日降水量资料。从105个台站日平均气温缺测率统计分析来,历史原因造成70年代缺测相对较多,达78.3%;90年代占4.3%;2005年自动站正式运行以后占17.4%。导致日平均气温缺测的各时次中,02时和08时记录各缺测10次,14时和20时记录各缺测4次。对全疆105个站1971-2016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进行筛选,查找出短序列缺测的23站次(表略),运用相关分析法、线性回归法、算术平均等方法对其进行插补。运用同一站点相同时期不同气温要素回归方法,对炮台、米泉、巴仑台、阿克苏1、阿克苏2、英吉沙1、巴里坤7个站次的缺测数据进行插补。选取的回归因子相关系数R均在0.83以上,全部通过了α=0.01水平下的显着性检验,并对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显着性检验。运用叁次观测站02时气温统计方法,对阿克达拉、木垒、乌恰、麦盖提4个站次进行了数据插补计算。其中阿图什站,该站缺测日12时气温-1.5℃,13时气温11.2℃,14时气温-0.3℃,15时气温11.8℃,后气温平稳变化,台站报送的月报表中按正常记录处理,省局经过质量控制后对日平均气温按缺测处理。运用相同时期临近站点回归方法,对额敏、巩留、阿克苏3、阿克苏4、阿克苏5、阿克苏6、阿克苏7、阿克苏8、轮台1、轮台2、英吉沙2这11个站次进行了数据插补计算。最终选取的参考站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全部通过了α=0.01水平下的显着性检验,且所有的回归方程均通过了a=0.001水平下极显着性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区域内气象站点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对台站观测的日平均气温序列进行插补时,应优先选用本站数据进行插补,减少因地域差异和气候差异而造成的误差。(2)自动气象站自2005年运行以来,由于受到探测环境因素干扰、计算机软硬件等原因的影响,出现数据缺失的概率较80-90年代明显增多,而双套站可以明显降低数据的缺测率,具有保证数据完整性的优势,目前全疆105个台站已全部开始双套站运行,这将为后期观测数据序列的完整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现在许多天气和气候方面的科学研究都会用到观测的日值资料,而在使用历史观测数据时大多研究者会将有缺测数据的站点直接剔除,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本文将所有缺测站次的日平均气温进行了插补并列出结果,为今后科研工作者和统计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期刊2018-10-24)

任巧丽,马乾[4](2018)在《PCA-RBF神经网络对兰州市日平均气温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相关性分析初步筛选出与兰州市日平均气温相关的气象因素,然后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出径向基(RBF)神经网络模型最终的预报因子,进而实现对日平均气温的预测.对PCA-RBF模型的训练与仿真结果表明:在样本量一定时,该网络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很强,学习时间较短,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气象预报.(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韩智忠[5](2018)在《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对电网冬季施工管理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电网冬季施工特殊措施补充定额应用过程中对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的争议,分析不同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对冬施管理的影响,得出合理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方法,提出规范电网冬季施工管理的建议。电网冬季施工特殊措施补充定额在使用过程中涉及日平均气温的概念,但未对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做明确规定,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比对两种常见的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为补充定额后续改进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期刊2018年12期)

王文军,张璟,张春菊,张春芝,黄福生[6](2018)在《济宁市日平均气温对麻疹发病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日平均气温对济宁市麻疹发病的影响,并对其作用强度及作用特点进行评估。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分别获得济宁市2009~2011年麻疹每日发病资料和同时期气象资料;采用双向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日平均气温暴露对每日麻疹发病作用的OR值。结果济宁市2009~2011年上报麻疹病例441例,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1~5月发病例数最多,共340例,占77.10%。发病以≤3岁儿童为主,发病266例,占60.32%;4~11和≥12岁人群分别占7.48%和32.20%。日平均气温对济宁市人群麻疹发病作用以暴露当日最大,OR值为1.03(95%CI:0.98~1.07);对≥12岁的人群,暴露当日OR值最大,为1.08(95%CI:0.99~1.16);对4~11岁人群最大OR值为1.12(95%CI:0.98~1.26),0~3岁人群最大OR值为1.06(95%CI:1.01~1.10),均出现于暴露第4天。结论济宁市麻疹发病季节性明显,冬春季高发,随着日平均气温升高,易感人群发病风险增大,气温对麻疹发病表现为短期急性效应。(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傅玮东,李兰,顾雅文[7](2017)在《库车日平均气温≥3℃初日与杏树开花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和1983—2009年杏树物候期观测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1)杏树的开花盛期与气温稳定通过3℃或5℃初日均呈较为显着的正相关,但与3℃初日的相关性更好。(2)1961—2010年,库车县3℃初日呈不显着的提早趋势,且各年代际间3℃初日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最晚,2001—2010年出现最早。(3)杏树开花盛期的日期呈显着提早的趋势,且呈逐年代提早的趋势。其中2001年以来比20世纪90年代提早了5 d,比1983—1990年提早了7 d。(4)利用1983—2009年3℃初日与杏树的开花盛期日期资料,建立了库车杏树的开花期预测模型,2010—2016年预测结果经检验平均绝对误差为8%,平均预测准确率在83%~95%之间,因此,该模式可作为库车县杏树开花盛期日期预报的业务手段之一,其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杏树开花物候期的预测以及春季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7年04期)

张国峰,杨立荣,瞿明凯,陈汇林[8](2016)在《基于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的日平均气温插值》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气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气象要素。气温适宜,植物生长发育快;气温异常,易导致低温或高温灾害~([1])。动植物及人类的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受气温的影响~([2,3])。日平均气温是以日为步长的作物生长模型、流域水土资源模型、土壤侵蚀模型的重要输入变量。通过日平均气温的积累,或与不同生育期界限温度的对比,可以推求植物或作物生育期、模拟干物质积累等~([4])。日平均气温还是许多作物低温和高温灾害评估的重要资料。(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期刊2016-11-01)

王林,陈正洪,汤阳[9](2016)在《武汉市日平均气温对居民死亡数的滞后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武汉市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每日居民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指标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在控制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日均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效应曲线均为J形。冷效应具有延迟性,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效应均在低温滞后1天开始出现,4天达到最高,并持续8~20天。热效应表现为急性效应,两种疾病死亡效应均以当天最高,持续2天,呈现出明显的收获效应,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由此可知,高温和低温均是武汉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的危险因素,存在滞后效应。两种疾病低温效应的滞后时间长于高温效应。(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张璟,王文军,张春菊[10](2015)在《泰安市日平均气温对居民死亡数的滞后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泰安市日平均气温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根据泰安市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每日居民死亡资料和同期气相指标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平均气温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死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泰安市日平均气温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死亡效应曲线均为J形,冷效应具有延迟性,在暴露当天出现,3d左右达到最高,持续30d。热效应表现为急性效应,以当天最高,后逐渐降低,在女性及老年人中呈现出明显的收获效应。结论高温和寒冷均是泰安市居民每日死亡的危险因素,存在滞后效应,且低温效应的滞后时间长于高温。(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日平均气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平均气温是统计月、年和多年平均气温的基础,也是分析气温长期变化特征的重要指标。了解不同观测时次或计算方法获得的日平均气温值之间的差异,对于气候学和气候变化研究十分重要。在分析哈尔滨站分钟气温观测资料基础上,指出24次定时气温平均值可以代表每日平均气温真值。然后利用黑龙江省8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多年24 h观测数据,分析评价不同观测时次和日平均气温统计方法对长时间尺度平均气温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1)3次加权计算值(T3)和最高最低平均值(Tmn)获得的年平均气温都明显偏高,每日4次平均(T4)与每日24次平均(T24)获得的年平均气温值接近;(2)从季节平均看,T3春、夏季平均偏高,冬季偏低,Tmn夏、秋、冬季偏高。相对T24,全省平均T3在3—10月普遍偏高;Tmn除5月外,其余11个月均偏高;T4在4—7月偏高。T3和T4,各站上半年的后期偏高,年初和年尾偏低;(3)Tmn平均结果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西南部台站全年偏高,北部台站年初和下半年偏高;(4)在偏暖年份,T3、Tmn平均值一般偏高更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平均气温论文参考文献

[1].林晓剑.中山市日平均气温时间序列的周期性与混沌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袁芳,周贺玲,裴宇航,赵克崴,刘玉莲.不同观测时次对日平均气温统计的影响——以黑龙江地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王飞,刘红霞,谢大明,董海英.新疆区域短序列日平均气温缺测数据插补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018

[4].任巧丽,马乾.PCA-RBF神经网络对兰州市日平均气温的预测[J].宜宾学院学报.2018

[5].韩智忠.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对电网冬季施工管理影响分析[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8

[6].王文军,张璟,张春菊,张春芝,黄福生.济宁市日平均气温对麻疹发病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18

[7].傅玮东,李兰,顾雅文.库车日平均气温≥3℃初日与杏树开花期的关系[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7

[8].张国峰,杨立荣,瞿明凯,陈汇林.基于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的日平均气温插值[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2016

[9].王林,陈正洪,汤阳.武汉市日平均气温对居民死亡数的滞后影响研究[J].气象科技.2016

[10].张璟,王文军,张春菊.泰安市日平均气温对居民死亡数的滞后影响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日平均气温论文-林晓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