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旁绿地论文_干靓,郭光普,姚雪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街旁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绿地,城市,景观设计,边界,渝中,合肥市,镇江。

城市街旁绿地论文文献综述

干靓,郭光普,姚雪艳[1](2019)在《城市街旁绿地的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及其环境影响——以上海世纪大道街旁绿地鸟类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街旁绿地的休闲、美化功能及其环境设计已有大量的讨论,而生态功能尤其是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却常常被忽略。通过上海浦东世纪大道沿线街旁绿地的鸟类多样性实测调查与统计,对街旁绿地与其他对照组绿地的鸟种数量、密度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街旁绿地与周边绿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与相似性,探讨对鸟类等物种多样性有支持功能的环境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1)街旁绿地作为一种面积有限的微型绿地,可以成为鸟类等城市野生动物的庇护所和中转站,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中应该重视该类"边角料"用地的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2)干扰边界比例和首层乔木退界率对街旁绿地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尽可能降低周边人工环境对生物的干扰是提升街旁绿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路径。研究为街旁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环境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可为设计、建设和管理城市生物友好型街旁绿地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也为进一步探讨街旁绿地在高密度城市生态绿网中的生物"踏脚石"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01期)

刘睿颖[2](2018)在《西安城市街旁绿地夏季微气候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正经历有史以来最迅猛的城市化过程,对城市气候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街旁绿地是城市微气候的基础,也是城市居民使用率最高的城市绿地类型,研究其对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影响有重大意义。对于城市街旁绿地的调研分析,采取两种方式,即对场地进行现场的实地调研(包括现场的仪器测试以及填写调查问卷);以及使用微气候分析软件ENVI-met对场地进行模拟测试。通过两种方式对街旁绿地的户外热环境,(包括风环境、热环境以及湿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对四类型街旁绿地,户外热环境优劣状况排序,选择夏季微气候环境最优的街旁绿地类型。得到西安城市街旁绿地,夏季微气候环境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风景园林要素的关系。本文通过实测数据与软件模拟的两种手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影响城市街旁绿地微气的风景园林要素中,植被对于测试场地,具有降温保湿的作用;且复合型植被下垫面降温保湿作用优于单一型植被下垫面;植被下垫面对于城市街旁绿地的户外热环境改善功效排序如下:乔灌草>灌草>乔草>乔木>灌木>草坪。第二,硬质场地与塑胶场地,在测试时间内,对于场地有升温减湿的作用,且两者相比塑胶场地的升温速度慢但保温时间长。第叁,临水区域在测试时间内,对于场地并不是绝对的降温增湿作用。在午后16:00-17:00的区间内,临水的部分区域处于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低的状态。本文通过分析街旁绿地中的单个风景园林要素,以及多个风景园林要素组合,对于城市街旁绿地的整体微气候的影响。得出夏季风景园林要素(植被、水体、硬质场地与植物的组合),在城市街旁绿地中调节微气候的运作模式。并依据这种模式,提出夏季城市街旁绿地微气候调节的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在植被方面优先选择复合型植被,灌木或乔木与地被搭配进行植物设计时优先使用灌木与地被的组合。临水场地设计时,在迎风面与植物组合,可以更好的提升场地微气候舒适度,同时临水场地设置用于活动的构筑物时,可以与藤蔓类植物搭配设计,创造出更适宜人类活动的户外活动场所。(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薛斌玉[3](2018)在《海绵城市视角下的街旁绿地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我国受到了高度重视。设计师对各类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也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地考虑到绿地的海绵功能。街旁绿地是公园绿地中占地面积小、分布广的一类。其分布特征刚好能做到与海绵城市建设中分散消纳理念相吻合——小块绿地的雨洪功能积少成多,同样能达到可观的海绵效果,并且同时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论文首先通过对海绵城市内涵范畴的解读,以及对街旁绿地特征的分析,提出将街旁绿地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文对海绵设施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海绵设施的分类现状及问题,提出对海绵设施新的分类方式——将设施依据形态分为点、线、面叁类。分别由“形态学中的点”、“景观中的点”归纳推导得出“海绵中的点”,由“形态学中的线”、“景观中的线”归纳推导得出“海绵中的线”,由“形态学中的面”、“景观中的面”归纳推导得出“海绵中的面”。然后依次阐明了各个类型海绵设施的特征。接着,从雨洪功能与观景与游憩功能在时间上如何进行分配、空间上如何进行共享,从如何借助雨洪功能来丰富景观所蕴含的信息,从如何借助景观美学来 ·完善海绵设施的形态,从雨洪功能与参与行为要怎样融合等多功能复合的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整理出五条景观提升方式:第一,注重设施本身的形式美,杜绝千篇一律;第二,不同水量的景观设计应做到有雨无雨都能成景、水多水少都可游可观,第叁,丰富的层次设计可提高海绵景观的景观品质;第四,应强化设施边缘空间的设计;第五,宜重视游人的参与设计。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了呼和浩特市沙尔沁开发区的叁块街旁绿地的海绵景观改造设计方案,以实例验证海绵景观在保证雨洪功能的同时可以有高品质的景观效果。(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8-05-20)

曹兴俊[4](2018)在《不同温度下城市街旁绿地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街旁绿地是城市绿地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进程加快,街旁绿地以其灵活多样的分布形式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方向,但学者多从规划设计与人性化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对于温度变化影响少有涉及。本文以具有特定气候环境的合肥市为研究区域,在实地勘察不同温度下合肥市街旁绿地景观要素空间布局特点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不同温度下街旁绿地满意度,引入统计学、生态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excel表格和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温度下城市街旁绿地使用情况及满意度的差异性,探寻不同温度下影响人对街旁绿地使用情况与满意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在不同温度下街旁绿地使用者均主要为中老年群体,男性人数多于女性,活动内容主要为棋牌娱乐和健身锻炼,低温时多数使用者活动于下午时段,每周频率减少,适温时活动时间较为平均,每周频率上升,高温时活动时间集中在早晚时段,每周频率减少。(2)总体而言,合肥市街旁绿地在不同温度下满意度排序为适温>低温>高温,相比较于合肥市不同温度的天数排序高温>低温>适温,高温与低温天数持续时间长,满意度低,适温天数持续短,满意度高,二者矛盾突出。(3)不同温度下街旁绿地满意度均值处于3.055~3.668之间,说明在特定气候环境下街旁绿地的规划建设特色不明显,整体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4)同一温度下不同街旁绿地的差异性显着,在低温条件下各街旁绿地满意值在2.826~4.435之间波动,适温时处于3.044~4.320之间,高温时处于2.134~4.019之间,在不同温度下的满意度差值均超过1。(5)同一街旁绿地在不同温度下满意度差异性显着,街旁绿地在不同温度下满意度值波动幅度在0.360~1.755之间,波动幅度较大。(6)不同温度下景观建筑及小品、游憩设施、环卫设施与满意度相关系数均处于0.505~0.797之间,R>0.5,呈中高度正相关,对于在不同温度下游园规模、平面形式、人行道宽度、配套设施与街旁绿地满意度相关系数|R|均处于0.069~0.293之间,|R|<0.3,呈低相关甚至不相关。(7)低温下,地形变化、绿地率、铺装比例、植物季相变化、影子量与街旁绿地满意度相关系数|R|处于0.555~0.670之间,其中地形变化、铺装比例、植物季相变化与满意度呈高度正相关,绿地率、影子量与满意度呈高度负相关。适温下,各因子与满意度相关系数|R|处于0.214~0.794之间,各因子与满意度关系密切,其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季相变化与满意度相关系数R>0.5,呈中高度正相关。高温下,影子量、绿地率、水体与街旁绿地满意度系数处于0.668~0.852之间,R>0.5,呈高度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孙伟[5](2018)在《城市街旁绿地的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所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城市问题也随之出现且日益严重,人们渴望更多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城市街旁绿地是城市绿化景观的重要的组成单元,拥有景观设计、美学、心理学等众多价值,同时因为街旁绿地地理位置的特点,通常在道路旁或者街角处,使街旁绿地的特点较为突出,例如占用面积小,投入资金少,容易建造等。街旁绿地景观空间的营造,对于城市外貌的刻画以及营造舒适、自然的绿色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在改进环境和维护城市绿色生态稳定的方面,它起着其它基础设施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着重探究安徽省合肥市的城市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着重探究了街旁绿地分类、各类街旁绿地的空间组织、街旁绿地的景观元素设计叁大方面,成果如下:1、根据街旁绿地和城市交通道路间的相对位置来进行分类,即:位于街角的街旁绿地、跨街区的街旁绿地、叁面都临街的街旁绿地和位于街区中心的城市街旁绿地。根据绿地所处功能去分类:生活性街区街旁绿地、公共性街区街旁绿地。根据道路性质进行分类,即:步行道旁街旁绿地;车行道旁街旁绿地;快速道路旁街旁绿地。2、街旁绿地的空间划分要考虑多种因素,场地的形状、周边的环境、使用的人群等等。在空间组织上要注意的是各建筑之间人的通行的需求,通过对人的行为分析,设计出主要的通行路线。在静态空间中通常会使用到大量的植物和水体等自然要素,这样可以有效地消除人的紧张情绪,缓解压力。3、街旁绿地的景观设计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对街旁绿地的设计元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研究合肥市目前的街旁绿地,分析探讨它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为实际案例设计提供参考,努力营造出一个与人息息相关且具有活力的街旁绿地,并且为将来的合肥市街旁绿地提供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张雅坤[6](2017)在《某城市河道旁绿地环境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7年09期)

徐晓娴[7](2017)在《镇江城市街旁绿地使用后评价(POE)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街旁绿地是城市中分布最为广泛,也是市民日常接触时间最长的绿地类型。近期,城市因扩展迅速而导致用地不足,引发了市民对此类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现有利用率不高、功能不合理或废弃的建筑进行改造与优化的热潮。与此相比,城市街旁绿地景观则表现为场地状态常年不变、内部多处空间空置、人气低迷的状态,绿地使用尚未得社会充分的重视。此外,绿地使用后评价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依循于建筑使用后评价理论,并未形成独立的绿地评价体系。镇江城市街旁绿地多随着镇江城区发展规划而发生数量、地块面积、形式上的改变,少数新的绿地区域多是因后期城市道路改道或局部房屋拆迁而出现。后期形成的街旁绿地基本处于居民社区附近,而商业区中绿地面积除因道路扩建或改道外很少会有大幅度变化。通过对镇江六处城市街旁绿地的内外环境、绿地中空间行为流线、景观元素等研究分析后得出绿地内部自由程度、风格差异、内部元素构成;绿地大致形态、色彩、质地、尺度;以及场地外建筑、道路与绿地之间的关系等。首先,初步设定镇江城市街旁绿地使用后评价程序,归纳出人工设施、绿化、设计美感、空间感知、交通、管理六大一级评价维度因子并从中提取对应的二级因子以构建评价模型;其次,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赋予选项权重并统计李克特量表与开放式评价体系问卷中各部分具体数值。随后,由SPSS软件得出镇江城市街旁绿地使用后综合评价表的信度值与效度值,以求得的百分比数值确定数据是否宜进行分析与统计,并用理性数据分析元素及其与被调查者基础信息的独立性。最终将使用后评价因子与开放式问题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用折线图、柱状图、对比表格等形式直观反映镇江城市街旁绿地凸显的具体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应解决方案以达到日后指导街旁绿地优化实践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5-01)

聂贝贝[8](2017)在《山地城市街旁绿地边界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化发展不断推进、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山地城市在人口数量增加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上,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土地资源稀缺,再加上复杂的地形条件限制和必要的城市发展建设,山地城市中能辟出较大面积的绿地已属难得,更不易建设完全符合标准的综合或专类城市公园,这导致了其城市公园绿地在数量和规模上,都相对平原城市呈现出不足的状态,而这种现象在山城建成区会更为突出而典型。为平衡土地规划中的绿地指标,更重要的是为了营造优质宜人的城市公共环境,有必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好山城中各处小型绿地——街旁绿地。通过梳理整合和优化改造等方式,增加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使其在山城环境品质提升中发挥出更加综合而巨大的效益。街旁绿地作为典型的小型公园绿地,除了分布广、数量多,更因其开放性强、可达性高等特点,在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更为山地城市市民提供了难得的公共活动场所。因此,营建出精致而人性化的街旁绿地空间,对于山地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街旁绿地的边界空间是其与周边城市用地相衔接的边缘地带,其功能复合性较强,是人们使用绿地空间相对更频繁的区域,因此也是在街旁绿地空间营造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部分。而现状的山城街旁绿地边界空间则有着很多不足,有值得改善的地方,笔者在日常生活中已发现不足的存在,并通过详细调研进一步证实和梳理出具体的问题,如:功能活动与空间组织欠匹配、景观形象与环境特色不突出、空间利用和使用效率偏低下等,都是诸多山城街旁绿地边界空间的共性问题。基于此,针对问题的存在展开本次研究,通过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调查和探究,期望构建起针对性设计对策。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分叁大部分、五个章节,来对山城街旁绿地的边界空间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问题部分,即第一章绪论。该部分从研究选题的缘起入手,阐释了山城街旁绿地边界空间存在不足并难以发挥更大效益这一主要问题,从而明确出研究的目的、意义,并综述相关研究现状的成就与缺失,进而构建本次研究的方法及框架。分析问题部分,包括第二、叁章。第二章首先针对问题的提出,对研究对象——山地城市街旁绿地边界空间——进行解读:界定山地环境下城市街旁绿地及其边界空间的定义及本次研究的范围,并总结归纳其主要特征;然后分别对山地城市街旁绿地和山城街旁绿地边界空间进行解析,依据区位条件、用地情况和主导功能等进行分类,进而辨析其空间构成、交通流线、功能活动、景观形象等内容。第叁章是实例调查,通过对重庆渝中区这一人地矛盾突出、城市绿地稀缺的典型山城片区进行调研,进一步解析核心议题,分叁种类型共十二个案例,对渝中区的街旁绿地及其边界空间现状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优点与不足,进而归纳得出山城街旁绿地边界空间的共性问题以及叁种类型的个性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包括第四、五章。该部分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和实例调研,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针对核心议题的研究成果,构建起山地城市街旁绿地边界空间的设计对策,包括了普适性通用对策和针对各种具体情况的相应分类设计对策,解决了如何让山城街旁绿地边界空间改善不足并发挥出更大效益的问题;最后,对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反思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亢锴[9](2016)在《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早期的城市绿地以使用和游憩功能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绿地的功能与种类也更加的丰富,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逐渐融入到城市绿地当中。城市公园绿地、绿道、街旁绿地都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共同构建形成了城市绿地系统,成为城市绿色的生态骨架。街旁绿地因其具有面积小、数量多、功能复合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了市民日常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中青年人也由于工作原因较少在街旁绿地中活动,街旁绿地逐渐变成了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的“专属场所”。而当下的街旁绿地在设计时,并没有将目光放在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的使用上,为他们使用城市街旁绿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城市街旁绿地的设计需要改变。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经济发展迅速,渝中半岛作为重庆的母城是重庆特色的集中体现。渝中半岛不仅地形复杂,而且有着较多的老旧住区和老年人口,区域中的城市街旁绿地的主要使用群体也是老年人。因此,本文以渝中半岛的街旁绿地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与分析,总结出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的方法导则,为重庆的城市街旁绿地的设计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演绎过程,共分为六个章节进行叙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节分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的原因,明确了研究对象为渝中半岛城市街旁绿地,研究内容为老年人对城市街旁绿地的使用状况与满意程度。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调研和研究建立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叁方面内容:第一,对老年人的行为心理及活动诉求的研究与总结;第二,城市街旁绿地的现状及问题的梳理与认知;第叁,重庆渝中半岛街旁绿地老年人使用状况与满意度的实地调研与分析。其中第一、二点内容是明确老年人与城市街旁绿地之前的关系,归纳总结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具体诉求有哪些,结合城市街旁绿地自身的现状特点与问题,明确实地调研的具体内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叁点则是以街区为单位,对渝中半岛街旁绿地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和老年人使用的满意度进行实地调研,为之后的设计导则的总结提供依据。第叁部分主要内容为根据前文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城市街旁绿地的景观设计策略,为重庆市的城市街旁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第四部分以结论的形式对论文的主要成果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9-01)

董楠楠,任婧[10](2015)在《高密度城市的街旁绿地社会效能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密度背景下,上海城区街旁绿地分布呈现出破碎化、微型化的特征。由于上海中心城区开放空间供给严重不足,街旁绿地成为了具有一定市民性使用功能的景观设施。本文针对这一特定绿地类型,实地调研了黄浦区范围内的174块绿地,总结了以可游度、开放度、可达性、游憩活动强度、环境友好度、公平度为构成的社会效能框架,并通过观察法、访谈、活动地图等研究方法,着重分析了80块样本绿地在这6项社会效能方面的特征,为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微型绿地效能提升与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31)

城市街旁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正经历有史以来最迅猛的城市化过程,对城市气候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街旁绿地是城市微气候的基础,也是城市居民使用率最高的城市绿地类型,研究其对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影响有重大意义。对于城市街旁绿地的调研分析,采取两种方式,即对场地进行现场的实地调研(包括现场的仪器测试以及填写调查问卷);以及使用微气候分析软件ENVI-met对场地进行模拟测试。通过两种方式对街旁绿地的户外热环境,(包括风环境、热环境以及湿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对四类型街旁绿地,户外热环境优劣状况排序,选择夏季微气候环境最优的街旁绿地类型。得到西安城市街旁绿地,夏季微气候环境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风景园林要素的关系。本文通过实测数据与软件模拟的两种手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影响城市街旁绿地微气的风景园林要素中,植被对于测试场地,具有降温保湿的作用;且复合型植被下垫面降温保湿作用优于单一型植被下垫面;植被下垫面对于城市街旁绿地的户外热环境改善功效排序如下:乔灌草>灌草>乔草>乔木>灌木>草坪。第二,硬质场地与塑胶场地,在测试时间内,对于场地有升温减湿的作用,且两者相比塑胶场地的升温速度慢但保温时间长。第叁,临水区域在测试时间内,对于场地并不是绝对的降温增湿作用。在午后16:00-17:00的区间内,临水的部分区域处于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低的状态。本文通过分析街旁绿地中的单个风景园林要素,以及多个风景园林要素组合,对于城市街旁绿地的整体微气候的影响。得出夏季风景园林要素(植被、水体、硬质场地与植物的组合),在城市街旁绿地中调节微气候的运作模式。并依据这种模式,提出夏季城市街旁绿地微气候调节的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在植被方面优先选择复合型植被,灌木或乔木与地被搭配进行植物设计时优先使用灌木与地被的组合。临水场地设计时,在迎风面与植物组合,可以更好的提升场地微气候舒适度,同时临水场地设置用于活动的构筑物时,可以与藤蔓类植物搭配设计,创造出更适宜人类活动的户外活动场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街旁绿地论文参考文献

[1].干靓,郭光普,姚雪艳.城市街旁绿地的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及其环境影响——以上海世纪大道街旁绿地鸟类研究为例[J].风景园林.2019

[2].刘睿颖.西安城市街旁绿地夏季微气候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薛斌玉.海绵城市视角下的街旁绿地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8

[4].曹兴俊.不同温度下城市街旁绿地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8

[5].孙伟.城市街旁绿地的景观设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6].张雅坤.某城市河道旁绿地环境改造[J].艺术品鉴.2017

[7].徐晓娴.镇江城市街旁绿地使用后评价(POE)研究[D].江南大学.2017

[8].聂贝贝.山地城市街旁绿地边界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7

[9].亢锴.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6

[10].董楠楠,任婧.高密度城市的街旁绿地社会效能评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2015

论文知识图

城市街旁绿地无构筑物围合的硬...城市街旁绿地乔灌草组团测点空...城市街旁绿地乔灌草组团测点相...城市街旁绿地无构筑物围合的硬...以疏林草地作为隔离带资料来源曾伟.浅...用栏杆围合的街旁绿地不利于人们的使...

标签:;  ;  ;  ;  ;  ;  ;  

城市街旁绿地论文_干靓,郭光普,姚雪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