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成本研究——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

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成本研究——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

郝莹莹[1]2004年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成本研究——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类型,一直受到地理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她不仅面临着经济危机,更面临着严重的生态与社会危机。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随着资源的枯竭将产生大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使得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显的尤为紧迫。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着突出的社会问题。大量的失业人口、下岗职工、贫困群体等社会问题不仅阻碍了经济建设,也对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即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借鉴并运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相关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问题解决所需的成本进行核算,以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首先,本文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初步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后,对我国现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数量与地域分布特征作以分析。然后,归纳前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生态、社会问题等研究,并指出社会问题研究的相对不足与紧迫现状。第二部分,本文提出“社会成本”定义,并指出“成本”核算的必要性。进而在借鉴社会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成本核算体系”。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以结构性社会问题为对象的社会成本核算体系主要包括叁个部分:就业与贫困成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节约成本。第叁部分是典型案例分析。坐落于吉林省中南部的辽源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文在实地调查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辽源市社会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以第二部分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对辽源市社会成本进行核算。文章结尾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

那伟[2]2008年在《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脆弱性成为国际上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脆弱性理论和研究范式是地理学研究人地系统的前沿理论,是研究自然—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相互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论文运用脆弱性理论对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辽源市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表现和影响因素,并以此对辽源市人地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辽源市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对策。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矿业城市、脆弱性理论、人地系统的研究发展历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脆弱性概念、评价内容与方法、脆弱性的研究框架以及矿业城市研究发展历程等问题。第二章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论述了辽源市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概况,重点分析了辽源市从建制至今100多年的人地系统演化历程,并将整个历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最后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人口、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社会因素。第叁章研究了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外在表现。首先,研究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特征,分析了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按照人地系统组成结构,分别分析了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并将辽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进行比较。论文认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表现是经济总量小,地区经济差距大;产业发展水平低和资本流失严重,政府财政积累能力弱。社会系统脆弱性表现是居民生活水平低;城市失业率高,工人技能差;市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化质量差;棚户区和塌陷区面积大。自然系统脆弱性主要是城市生态环境差,工业污染严重,水土资源短缺,流失严重。第四章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因果过程分析。根据脆弱性的外在表现,总结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形成影响因素。按照不同的影响方向,将影响因素分为敏感性因子和恢复力因子,并分别对叁个子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造成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脆弱性的敏感性因子是煤炭产业和计划经济体制;恢复力因子包括叁次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外部援助能力等。社会系统脆弱性恢复力因子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基础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自然系统脆弱性的敏感性因子是煤炭产业和传统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恢复力因子包括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森林覆盖率和水土资源保有量等。第五章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根据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分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结合熵权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方法,从1990~2005年一共16个样本年,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敏感性、恢复力进行了评价。第六章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优化调控对策。根据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表现和评价结果,按照降低系统敏感性和脆弱性,提高自身恢复力的思路,分别对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调控对策。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孙艳霜[3]2013年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探析——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我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难点,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吉林省辽源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城市,面对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困难,辽源市把经济转型的重点放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上。而在路径的选择上,又把绝处逢生改变命运的主攻方向放在构造新的接续产业上,通过经济转型实现振兴。

卢万合, 刘继生, 那伟[4]2010年在《基于脆弱性分析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研究——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文中指出在分析辽源市产业脆弱性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出了辽源市接续产业的发展模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了辽源市新的主导产业;结合辽源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辽源市亟待升级改造的传统优势产业,并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确定了适于植入的高新技术产业。最后,探讨了辽源市接续产业发展的保障条件。

邱朝霞[5]2006年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再培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际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区域竞争力研究应运而生,同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此,本文以区域竞争力为研究主体,首先界定了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观点、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等诸方面。随后,通过对区域竞争力模型研究,在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经济特点、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构建出相对科学的具有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区域竞争力研究。本文的研究框架包括四部分:第一章,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区域竞争力的理论述评,本章首先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定义分类,从而引出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然后从形成与发展、理论基础、内涵、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区域竞争力理论进行综述;第二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症候及成因透析,本章以资源型城市经济特点与其区域优劣势分析为基础,尝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进行症候分析,并总结出其演化特征,进而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六大障碍;第叁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的调控研究,分别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演化路径选择、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与调控措施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第四部分为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以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吉林省辽源市为例,对辽源市区域经济状况分析基础之上,对辽源市SWOT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提升辽源市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黄禹铭[6]2011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地区较多,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自然资源的枯竭等突出问题,已经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究其根源是由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主导产业的衰退。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如何适应经济增长、有效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转变工业化经济的增长方式和发展主导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已经制定了新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发展措施。核心问题可归结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并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目前有针对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选择作为研究内容。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第一、本文以系统研究为前提,通过分析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以比较分析和重点抽样等统计方法为基础,运用博弈论、主成分分析、逻辑模糊神经元网络、逻辑方程等数学工具,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源枯竭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问题。本文针对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城市经济增长理论、不均衡产业发展等理论,并对所构建的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主客体关系、对策选择等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从测评主导产业的优先次序和确定主导产业的数量两个视角进行研究,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法进行主导产业优先次序的测评。在测评的过程中结合模糊逻辑推理使主导产业的排序更加科学合理,并在数学决策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主导产业数量,结合逻辑方程和统计分析,在排序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的数目和研究产业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并从市场和产业竞争力角度对已选择的产业进行分析,弥补政府视角选择的局限性。第叁、从制度保障和策略角度,研究对主导产业选择组织和制度上的对策。从人力资源制度、后金融危机时代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制度创新;在建议和策略方面着重提出构建循环经济模式下主导产业链的设想,并为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构建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源枯竭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设想。

刘玉博[7]2016年在《基于耦合协调度分析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源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随着辽源市煤炭资源的枯竭,出现了城市发展缓慢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因此,辽源市提出了辽源市转型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以辽源市为研究区域,结合辽源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从城市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水平两个层次构建指标体系,城市发展水平分为3个方面(人口情况、社会经济情况、土地利用情况),资源环境水平分为3个方面(环境支撑力、环境污染状况、环境治理情况),分别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对辽源市1992年、1995年、1998年、2001年、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城市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计算,得到辽源市1992年、1995年、1998年、2001年、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的城市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协调度依次为0.6500、0.6687、0.7017、0.6898、0.7264、0.7271、0.8326、0.8990。本文运用已经计算得到的城市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水平耦合协调度的结果对驱动因素分别进行定量(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得出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中的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人口密度、待业人员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主要驱动因子,资源环境水平指标中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碳排放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主要驱动因子。建议辽源市政府进一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且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辽源市城市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谭俊涛, 张平宇, 李静, 刘文新, 仇方道[8]2018年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创造——以辽源市为例》文中认为文章选取东北地区城市转型效果较好的辽源市作为典型案例,从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进行分析,探究资源型城市路径创造的途径与过程。结果显示,辽源市路径创造是以东北振兴规划的提出为契机,尤其是在2005年被确认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后,政府政策导向的路径创造有序展开,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形成了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和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叁个特色优势产业,优势产业从采掘业和初级制造业向中间品制造业和深加工制造业转型。辽源市煤炭资源趋于枯竭,通过积极利用域外煤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主体,使煤炭产业有序退出。

卢万合[9]2012年在《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仿真研究》文中认为脆弱性理论与分析方法在诸多学科中都有所应用,也是地理学研究人地系统的前沿理论与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我国学者将其引入到矿业城市人地系统研究中后,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迅速成为矿业城市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脆弱性评价——可持续发展调控策略”也已经成为此类研究中的一般范式。论文综述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研究的基本理论,阐述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的结构及脆弱性发生机制,并运用脆弱性理论对典型的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吉林省辽源市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特征,并对辽源市人地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及仿真评价,提出了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优化调控的对策。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矿业城市、脆弱性理论、人地系统的研究发展历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了脆弱性概念、评价内容与方法、脆弱性的研究框架以及矿业城市研究发展历程等问题。第二章分析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的结构和发生机制。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划分为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叁个子系统,并分析了叁个子系统的结构和驱动力,概括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内涵,指出脆弱性是人地系统的内在属性,并论述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发生机制,认为系统脆弱性的发生是系统敏感性因素和恢复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总结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的敏感性因素和恢复力因素。第叁章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的特征。首先,介绍了辽源市的自然、人文概况。其次,总结了辽源市经济转型的模式。介绍了“辽源模式”产生的背景,着重论述了“辽源模式”的本质,其核心内容包括:开发域外煤矿,盘活辽源市资源型产业;植入高新产业,提升辽源市经济发展起点;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就业,阐述“辽源模式”的六点经验启示,并进一步探讨“辽源模式”的可移植性及移植途径。最后,论述了资源枯竭期辽源市人地系统的特征。第四章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针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特点,遵循系统性、客观性、动态性、可持续性等原则,构建表征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指标体系,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运用AHP与熵权指数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1990-2010年时间序列内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分析评价结果。第五章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仿真评价。实际上仿真评价包含两个步骤的内容,第一步,选取恰当指标体系,构建仿真模型,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进行仿真,本论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人地系统仿真,为了构建出有效性高、满足预定要求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系统进行严谨结构分析,并且保证人地系统仿真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包括并且大于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第二步,基于仿真结果进行辽源市人地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分析脆弱性评价的结果。第六章提出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调控策略。结合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与仿真评价结果,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主要影响因素和驱动因子的分析,从降低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调控策略。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

那伟, 刘继生[10]2009年在《辽源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及其规避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脆弱性理论是研究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重要理论工具。将脆弱性应用于矿业城市经济系统研究中,提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内涵。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分析辽源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1990~2007年共18个评价样本,对辽源市经济系统敏感性、恢复力、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辽源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规避措施。

参考文献:

[1]. 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成本研究——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D]. 郝莹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那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3].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探析——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J]. 孙艳霜. 长白学刊. 2013

[4]. 基于脆弱性分析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研究——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J]. 卢万合, 刘继生, 那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5]. 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再培育研究[D]. 邱朝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6]. 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 黄禹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7]. 基于耦合协调度分析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研究[D]. 刘玉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8].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创造——以辽源市为例[J]. 谭俊涛, 张平宇, 李静, 刘文新, 仇方道. 资源与产业. 2018

[9].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仿真研究[D]. 卢万合.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0]. 辽源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及其规避措施研究[J]. 那伟, 刘继生. 地理科学. 2009

标签:;  ;  ;  ;  ;  ;  ;  ;  ;  

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成本研究——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