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卢谢峰[1]2003年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文中指出人在进入陌生环境的时候,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新环境的熟悉,以及了解环境对自己的要求,并主动调整身心状态以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看待和处理适应问题将影响到个人的自身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因而理应受到我们的关注。 适应性表示个体与他所处环境有效、恰当地相互作用的程度。对于适应性的结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本研究从人-环境关系的角度出发,结合有关理论研究和开放式调查的结果,得出大学生适应性的“七因素相关模型”,即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身心症状表现。 根据以上理论维度编制项目,经过项目评价和预试,最终形成正式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以本量表为主要调查工具,对8所高校的1043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用来做研究是可靠、有效的。(2)人际适应性是大学生适应性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3)与其他因素相比,人际适应性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联系更加密切。(4)大四毕业生在各种适应性水平上表现最强,而大一新生并非在所有适应性方面都是最弱的,相反在某些方面(如环境认同)他们的适应能力甚至超过了高年级学生。(5)大学生在职业准备和环境认同方面适应性较差,而在生活自理方面则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并不是最差的。(6)聚类分析发现,叁类大学生在各分测验上呈现出低、中、高不同层次、方向一致的水平差异,分别将其命名为:“强型”(适应性较强)、“中间型”(适应性一般)、“弱型”(适应性较差)。通过Fisher判别函数可以对被试直接进行鉴别分类。同时还发现,“环境总体认同”这一变量对于大学生的适应性类型鉴别力更强。

欧阳娟[2]2012年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新生适应性是从高中进入大学的转折期适应。个体进入大学发生了社会角色、生活环境、脱离原有社会关系等全方位的变化,这一变化既为个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多方面的挑战。进入大学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转折点,这一转折期适应,既直接影响着个体当前的身心发展,又对其成年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研究比较多,但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并不统一,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差异比较大,以致难以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相对统一的测量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工具,以便深化后续的研究。国外,Baker和Siryk(1999)修订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SACQ)在大学新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应用广泛,并且经过检验,信效度都较高,但同时该量表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修订。根据中西方教育背景的差异,有必要将SACQ修订成适合我国大学新生使用的适应性量表。本研究将原量表翻译成中文版,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来分析中文版量表的试用情况,形成了包含60个项目五个维度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然后用此量表测试了1075名大一新生,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得到包含36个项目五个维度的正式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并检验了该量表的信效度;最后,本研究用修订量表探讨了当今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特点。本研究结果表明:(1)修订好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为测量大学新生适应性提供有效工具。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大学新生适应性可以分为五个维度:人际适应性、总体评价、个人情绪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模型拟合较好。(2)总体来看,大学新生适应性普遍处于中上水平。各因素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因素一(人际适应性)、因素五(对大学的认可度)、因素叁(情绪生理适应性)、因素二(总体评价)、因素四(学习适应性)(3)大学新生总体适应性水平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在个人情绪适应性因素上,男生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在对大学的认可度因素上,女生的得分显着高于男生,这一结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设。(4)大学新生适应性在文理两个不同学科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这一结果不支持研究假设。(5)总体上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在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个人情绪适应性和对大学的认可度两个因素上,则存在着显着性差异;来自城市的新生的个人情绪适应性因子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来自农村的新生对大学认可度的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的;这一结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设。

王钢[3]2007年在《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作为学生心理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际适应性开始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研究涉及到:(1)学生人际适应性内涵和结构的描述,(2)学生人际适应性现状、问题和对策的描述,(3)学生人际适应性的相关研究,(4)学生人际适应性的培养和干预。这些研究不足之处在于:(1)概念混淆。往往将“人际适应”、“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人际适应能力”与“人际适应性”混淆在一起。(2)研究对象单一。主要是对大学新生的研究,对其他年级的研究较少。(3)测量工具缺乏。(4)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存在的问题上,研究比较空泛。针对以上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测量法、方差分析、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性进行初步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叁个部分: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发展特点研究以及大学生人际适应不良研究。综合研究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是叁阶1因素二阶2因素一阶11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二阶因素包括人际认知性和人际互动性,一阶因素包括自知性、关系认知性、吸纳性、人际归因性、自主性、信息传递性、合作性、移情性、洞察性、调控性和反思性。2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来测量大学生人际适应性。3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形成了一个“U”字型的发展趋势。大二大叁学生在人际适应性上明显低于大一大四学生。4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在城乡之间、不同学校类型之间以及不同性别之间没有显着差异。5大学生人际适应不良可以分为认知不良型、互动不良型、整体缺失型和矛盾型。不同类型有其不同特点。

唐文清[4]2007年在《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中小学相比,大学生学习具有更强的研究性、自主性,特别是更强的专业性和职业定向性,大学的学习不再是基础教育阶段,而是针对某一个领域进行的专业性学习。从大学生发展来看,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职业学习,有很强的职业色彩,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本人的发展;从社会现状来看,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在人才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专业对口、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可见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对其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学生在专业上发展的好坏对大学生的成才和成长,特别是职业生涯发展,有重大影响,大学生对专业的适应性水平直接影响或决定了大学生专业学习成效。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一个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以此来了解当代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文献分析、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动力及行为因素及这些方面所表现的一些特点,在借鉴现有相关领域量表以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并运用该量表对当代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状况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1)自编的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包括专业承诺、专业学习动力、专业学习行为和专业自我效能四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下面分别包含了2—4个二级因子不等。(2)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的总体水平呈现正向趋势,其中专业学习行为中的学习方法因子平均得分小于项目平均分。各个分量表所表现出来的高低水平依次是:专业承诺、专业学习动力、专业自我效能、专业学习行为(3)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在专业类型、年级、性别上有显着差异。在家庭所在地上无显着差异,这些变量之间的所有交互作用都不显着。(4)专业类型差异性分析显示: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四个分量表的得分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都达到显着水平。在专业承诺分量表上,不同专业类型学生得分高低依次是艺术、医学、农业、理科、文科、工科;在专业学习动力分量表上,不同专业类型学生得分高低依次是农业、艺术、医学、理科、文科、工科;在专业学习行为分量表上,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得分高低依次是艺术、农业、医学、理工、文学、工科,;在专业自我效能分量表上,不同专业类型得分高低依次是艺术、农业、理科、医学、文科、工科。(5)年纪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分量表具有显着的年级差异性。对四个分问卷在年级上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与叁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与叁年级学生在专业适应性的四个分量表上的差异都达到显着水平,都表现为:一年级>叁年级>二年级;即,二年级在四个量表上得分最低,而一年级在四个分量表上得分最高。(6)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在性别上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承诺分量表上性别差异显着,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而在专业学习动力、专业学习行为和专业自我效能上性别差异不显着。

陈英[5]2008年在《研究生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身心状态以与外界保持一致的能力。个体从大学阶段过渡到研究生阶段,能否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从而完成研究生阶段各项发展任务,不仅对研究生当前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而且对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适应性的诸多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一项。本研究以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成都体院等高校约1000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自编的《研究生适应性量表》和修订过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为研究工具,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T检验、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考察了研究生适应性、社会支持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生适应性包括六个维度:情绪生理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学校适应性、学习就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自我适应性。2、研究生适应性良好,存在性别、专业、年级、年龄、家庭月收入、家庭来源地以及工作经历差异。3、研究生社会支持良好,存在专业、年龄差异。4、研究生社会支持越高,适应性越好;社会支持越低,适应性越差。最后,本研究从个人、学校和社会叁个角度提出应对研究生适应不良的策略。个人方面:(1)学会自我心理调适(2)参加各种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活动(3)自我教育与同伴教育结合。学校方面:(1)设立心理咨询服务部门(2)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辅导员、导师提供支持(3)丰富研究生校园生活。社会方面:(1)制定能指导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政策(2)成立专门研究生心理辅导机构(3)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陈玉珠[6]2014年在《残疾人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残疾人适应性指的是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能够根据周围环境、事物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并且能够将这种状态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克服因变化所产生困难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残疾人就能够更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在实际情况中,一方面由于残疾人自身存在的身体缺陷致使有些残疾人难以接纳和适应自己,自卑心理比较强烈。同时,这些缺陷所带来的功能性障碍还会导致残疾人在现实中遇到各种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周围环境对残疾人产生的一些消极的负作用,例如:有些社会成员对残疾人群体的歧视造成残疾人难以就业、受教育权利遭到剥夺等等,这使得残疾人的适应性比正常人更难,与正常人的适应性包含的内容也可能存在区别。但是,在当前关于适应性的研究中,并没有涉及专门的残疾人适应性的研究。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哪个方面适应不良,这对我们进一步开展残疾人的工作有很大的阻碍。因此,为了明确残疾人适应性特点,提高残疾人适应社会的能力,编制残疾人使用的适应性量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使用半开放式问卷编制初始量表,包含37个项目。并且查阅相关资料、咨询专家等方法对量表项目进行剔除和完善,最后形成《残疾人适应性量表》共30个项目,并对残疾人适应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解释。通过研究,结果表明:(1)残疾人适应性可以划分为5个维度:它们分别是残疾人自我适应性,人际交往适应性、职业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经过检验,残疾人适应性量表分量表的a系数范围是0.745-0.92,全量表的a系数为0.974。本量表有较高的信度。量表的内容效度良好,构想效度中提取的五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比例为:71.06%;(2)残疾人适应性总体情况一般,同时存在性别、残障时间、工作时间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的适应性优于女性;残疾人适应性在残障和工作时间呈倒U型增长,随着时间的增加,残疾人适应性越强,在10-15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其后适应性慢慢下降;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残疾人的适应性就越好。

朱韶蓁[7]2006年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AS)的修订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大学是青年期的重要转折,个体经历与环境关系的多方面改变,必然给个体带来压力与挑战。个体对这一转折的适应,以及对此后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适应,既直接影响其当前的身心发展,也对于其成年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因此,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外,Anton和Reed于1991年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应用广泛,并且经过检验,信效度都较高。国内,就目前而言,适应性测验还存在着不少局限性,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必要将CAS修订成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适应性量表。 本研究在初步修订、试测、结果分析、再次修订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并用该量表调查了大学生适应性的特点;同时编制了参考性常模资料,开发相应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软件。 本研究结果表明: (1) 修订后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适应性的有效工具。大学生适应性可以分为九个维度:学业问题、焦虑、人际关系、抑郁、职业问题、自杀倾向、物质滥用、自尊问题、家庭问题,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适应性的模型拟合较好。 (2) 问卷所测得的大学生适应水平总体呈现正向趋势。各个维度所表现出来的适应问题的高低水平依次是:自尊问题、职业问题、学业问题、焦虑、人际关系、抑郁、家庭问题、物质滥用、自杀倾向。 (3) 大学生的总体适应性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除了职业问题和自尊问题之外,其余七个因素女生的适应性水平均显着高于男生。

甘启颖[8]2007年在《文山师专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团体施测以了解文山师专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结果显示:新生在学习适应和环境总体认同方面适应较好,但在人际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适应方面有显着差异;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女生适应情况要比男生好,汉族新生要比少数民族新生好,艺术类新生比理科新生好;角色适应方面,女生比男生好;人际适应性方面,文科新生适应情况比艺术类新生好.

周士勤[9]2014年在《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的初步编制》文中提出通过对职业院校大学生进行访谈,结合文献资料,形成调查问卷的基本框架,然后在访谈基础上形成职业院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评定的内容,共5个维度,40个项目,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最后编制出一套能测量当前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特点的问卷。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可以用作了解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特点的有效工具。

亓伟[10]2013年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活的顺利进行及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对个体是否有效适应社会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适应性的研究现状分析表明,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逐步增多,但大多数集中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或者关于大学生某一方面的适应性上,缺乏对大学生这一整体适应性的干预研究。本研究参照前人研究制定了提高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的团体辅导可行性方案,以团体辅导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适应性进行了干预研究。实验主要采用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方式,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筛选20名志愿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为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8次团体辅导,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结束后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定量研究以《中国大学生适应性量表》为工具,以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组间差异,以及实验组前后测的组内差异为依据,进行量化分析;定性研究以成员的反馈单、观察记录表、追踪后测等为基础,把定性研究作为辅助,共同探讨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适应性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最后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团体辅导显着提升了大学生适应性各个因子的水平。实验组后测的适应性水平显着高于实验组前测,并在学习适应、校园适应和择业适应达到非常显着水平。(2)实验组在适应性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比较,实验组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后测,并达到显着性水平;实验组在各个维度上的进步显着,对照组由于受到时间、环境以及通过自身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分数有所提高,但未达到显着性水平。(3)通过团体辅导,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提升了个体适应生活、学习、校园、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总之,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并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好评。要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也可结合团体辅导探求其他的手段,例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等。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 卢谢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2]. 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与应用研究[D]. 欧阳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D]. 王钢. 西南大学. 2007

[4].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 唐文清. 西南大学. 2007

[5]. 研究生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D]. 陈英. 河南大学. 2008

[6]. 残疾人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研究[D]. 陈玉珠. 江西师范大学. 2014

[7].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AS)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 朱韶蓁. 西南大学. 2006

[8]. 文山师专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研究[J]. 甘启颖.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9]. 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的初步编制[J]. 周士勤. 河南农业. 2014

[10].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 亓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