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洞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土,洞穴,滑坡,流网,电阻率,陕西省,机制。
黄土洞穴论文文献综述
邹锡云,许强,彭大雷,张一希,赵宽耀[1](2018)在《黑方台典型黄土洞穴形成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方台自1968年以来共发生滑坡200余次,已发生的黄土滑坡中,多数滑坡后缘发育有黄土洞穴。黄土洞穴不仅使地表水快速入渗,同时也影响黄土斜坡的稳定性。通过现场调查与室内试验,并结合多期影像对比等方法对黄土洞穴发育特征、类型和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洞穴主要分为冲蚀型、潜蚀型和湿陷型且沿台塬边缘分布;黄土洞穴的发育主要受到灌溉水、裂缝和黄土崩解性影响。灌溉水沿裂缝等优势通道下渗可在局部形成小型洞穴,裂缝部位含水率明显较大。党川3#滑坡裂缝沿滑坡边缘分布,裂缝走向与黄土洞穴长轴方向基本一致。该研究可为黄土洞穴发育与滑坡防治提供指导建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8期)
冯忠居,王富春,苏航州,韩秋石,席称心[2](2017)在《黄土洞穴对桥梁桩基竖向承载特性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黄土地下洞穴区域的桥梁桩基在设计计算方法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研究提供依据,针对实际桥梁桩基遇到黄土地下洞穴时,往往盲目地对洞穴先处理再施工,既无法保证桩基安全,也不够经济合理等问题,基于铝管模拟桩体、可发性聚乙烯(expandable polyslyrene,EPE)塑料泡沫模拟黄土地下洞穴的离心模型试验,开展了黄土地下洞穴对桥梁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与洞穴水平间距、洞穴发育深度及桩底与洞穴垂直间距等因素对桥梁桩基竖向承载力、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洞穴发育深度小于20m且桩与洞穴水平间距大于1.0倍桩径,桩与洞穴水平间距大于桩径的20%且洞穴发育深度小于5m,洞穴距桩底超过8m时,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受洞穴的影响均较小;随着桩与洞穴水平间距的增大,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逐渐提高,水平间距越小,桩侧摩阻力越小,桩身轴力有所增大;随着桩底与洞穴垂直间距的逐渐增大,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逐渐增大,垂直间距越小,桩侧摩阻力发挥越完全,桩身轴力衰减越快;相同荷载作用下,桩与洞穴水平间距越小,洞穴发育深度越深,桩侧摩阻力越小;桩顶荷载较小时,桩底与洞穴垂直间距越小,桩侧摩阻力越大。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下洞穴区域桥梁桩基础的设计提供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赵峰[3](2016)在《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勘察黄土洞穴及岩溶中的装置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高密度电阻率法各种装置的适用性,基于有限差分法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级排列、叁级排列、温纳装置、偶极装置、微分装置、偶极—偶极装置、斯伦贝谢装置等7种装置高、低阻异常体正演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偶极装置对于低阻异常体和高阻异常体的探测效果均比较好,温纳装置仅适用于高阻异常体的探测以及高低阻异常体分界面的划分,其他装置模拟得到的高、低阻异常体的形态或位置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将模拟结果运用于黄土洞穴、岩溶勘察中,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效果,可供类似工区参考使用。(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6年06期)
李治财,刘高[4](2014)在《滑坡体上黄土洞穴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西常家河滑坡区为研究区,在分析黄土滑坡和黄土洞穴区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滑坡和黄土洞穴的地形地貌分布特征以及滑坡体上黄土洞穴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滑坡和黄土洞穴在分布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滑坡体上黄土洞穴发育密度明显增大、发育程度增高。研究了滑坡体上黄土洞穴的成因机制,认为黄土滑坡对黄土洞穴发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黄土土性、节理裂隙、水力条件以及微地形地貌来实现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对黄土洞穴成因、发育特征的认识,而且对黄土滑坡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4年04期)
李治财,刘高[5](2014)在《黄土滑坡与黄土洞穴的相关性及其相互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黄土滑坡和黄土洞穴的区域分布、微地形地貌分布、形成时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发现滑坡体上洞穴发育密度和发育程度明显增大;进一步分析滑坡对黄土洞穴的影响,认为滑坡体上节理裂隙的强烈发育为洞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搬运空间、堆积空间以及渗流通道.滑坡改变了地面的坡形、坡度以及水力条件,使得滑坡的后缘、侧壁以及前缘等地段容易形成黄土洞穴.黄土洞穴对黄土滑坡的主要影响是可以加速冲沟发育、加剧坡体局部破坏、改变坡体的渗流条件,从而诱发滑坡发生以及古滑坡复活.(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沈阳,吴双红,冯磊,郭大伟,夏媛媛[6](2013)在《叁极电测深法在黄土洞穴探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土洞穴探测中经常用到的是电法勘察,其中常用的是对称四极电测深法,这种方法要求施工场地较大,有足够大的布极空间。本次施工地区位于高速路桥底,施工场地受限。针对上述情况,本文主要介绍了叁级电测深法在黄土洞穴探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方法的原理、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得出叁极电测深法在黄土洞穴探测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杨永林,张哲浩[7](2013)在《国内外学者纵论黄土洞穴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西安1月23日电(记者杨永林、张哲浩)由陕西榆林普惠集团酒文化博物馆和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黄土民居民俗文化暨黄土洞藏酒文化高端研讨会”近日在西安举行。国内外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中华黄土民居民俗文化和洞穴酒文化的形成、演进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3-01-24)
康锦辉[8](2010)在《黄土洞穴物理潜蚀机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黄土洞穴对人类居住环境、工程活动危害十分巨大。它不但直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可加剧甚至于诱发地裂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与发展,最直观地表现在洞穴侵蚀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以及黄土洞穴对公路、铁路、油气输送管道、民居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危害。因此对黄土洞穴物理潜蚀机理进行试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就目前国内外容易混淆的关于潜蚀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辨析和澄清,通过对潜蚀、管涌、渗透压密、流土、突涌、流砂、地下冲蚀、洞穴侵蚀等各种潜蚀作用相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严格界定,初步建立了清晰的各种潜蚀作用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管涌、渗透压密、流土、突涌等典型的潜蚀作用为主要对象,通过理论推导,对各种作用的激发条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各种潜蚀作用的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揭示了黄土地层突涌破坏的特征、流网形态及影响因素。针对黄土洞穴侵蚀速率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将黄土洞穴侵蚀过程概化为快速侵蚀阶段、速率骤减阶段、慢速均匀侵蚀阶段及重力侵蚀阶段等四个特征阶段;定量揭示了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等因素与黄土洞穴侵蚀速率的关系;揭示了初始过水断面形态对黄土洞穴侵蚀特征的影响;发现黄土洞穴迅速侵蚀过程是以洞内跌水这种侵蚀方式为主的这一事实;首次明确了洞底侧蚀的特征及发生条件,指出洞底侧蚀侵蚀速率虽小,但就长远来看,意义重大;提出了黄土洞穴侵蚀基准面的概念;揭示了黄土洞穴侵蚀的“自适应趋稳特征”和“相对均衡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洞穴的自适应趋稳特征是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侵蚀是长期的和绝对的,而均衡状也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0-05-28)
李喜安,赵润莲,乔晓英,彭建兵,马润勇[9](2009)在《大型天然黄土洞穴系统现场冲刷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冲刷试验,结合勘探、调查及室内含泥率测定等手段对大型天然黄土洞穴系统的叁维空间展布特征、水文特性及侵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洞穴系统侵蚀过程具有明显的期次性;洞穴过水流量过程曲线可分为增加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减小阶段3个特征流量段,其中在第一阶段普遍存在"滞流效应",第二阶段具有小幅波动的特性,并发现洞穴内的总渗流损失量随设计注水流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根据含泥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了不同流量过程段含泥率的变化特点,通过不同工况的累积侵蚀量对比发现洞穴的侵蚀速率与流量显着正相关。从机理上对产生上述过程、现象及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合理解释,为黄土潜蚀机理及潜蚀速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现场试验数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李喜安,彭建兵,马润勇,乔晓英,康景辉[10](2009)在《黄土洞穴危害及其形成演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黄土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与地表水的集中入渗有关,而黄土洞穴则往往是地表水在黄土地层中通过各种黄土节理、裂隙集中入渗最为直观的体现。通过野外调查,查明了黄土洞穴对公路工程的危害,并将其对公路工程的破坏归纳为以径流冲蚀作用为主的破坏类型、以渗流潜蚀作用为主的破坏类型、以湿陷潜蚀作用为主的破坏类型、复合作用破坏类型;对每种类型的破坏机理及其各自特点分别进行了概括,认为公路工程对原始地形地貌、汇水条件、土质条件和地层条件的改变是其发生洞穴破坏的根本原因;以黄土洞穴对公路工程的破坏机理为启迪,对黄土洞穴的发展演化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其成果不仅可深入揭示黄土洞穴的成因,而且对集中渗流作用下黄土地质体稳定性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黄土洞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给黄土地下洞穴区域的桥梁桩基在设计计算方法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研究提供依据,针对实际桥梁桩基遇到黄土地下洞穴时,往往盲目地对洞穴先处理再施工,既无法保证桩基安全,也不够经济合理等问题,基于铝管模拟桩体、可发性聚乙烯(expandable polyslyrene,EPE)塑料泡沫模拟黄土地下洞穴的离心模型试验,开展了黄土地下洞穴对桥梁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与洞穴水平间距、洞穴发育深度及桩底与洞穴垂直间距等因素对桥梁桩基竖向承载力、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洞穴发育深度小于20m且桩与洞穴水平间距大于1.0倍桩径,桩与洞穴水平间距大于桩径的20%且洞穴发育深度小于5m,洞穴距桩底超过8m时,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受洞穴的影响均较小;随着桩与洞穴水平间距的增大,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逐渐提高,水平间距越小,桩侧摩阻力越小,桩身轴力有所增大;随着桩底与洞穴垂直间距的逐渐增大,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逐渐增大,垂直间距越小,桩侧摩阻力发挥越完全,桩身轴力衰减越快;相同荷载作用下,桩与洞穴水平间距越小,洞穴发育深度越深,桩侧摩阻力越小;桩顶荷载较小时,桩底与洞穴垂直间距越小,桩侧摩阻力越大。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下洞穴区域桥梁桩基础的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洞穴论文参考文献
[1].邹锡云,许强,彭大雷,张一希,赵宽耀.黑方台典型黄土洞穴形成的影响因素[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2].冯忠居,王富春,苏航州,韩秋石,席称心.黄土洞穴对桥梁桩基竖向承载特性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赵峰.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勘察黄土洞穴及岩溶中的装置适用性研究[J].物探与化探.2016
[4].李治财,刘高.滑坡体上黄土洞穴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J].中国水土保持.2014
[5].李治财,刘高.黄土滑坡与黄土洞穴的相关性及其相互作用机理[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沈阳,吴双红,冯磊,郭大伟,夏媛媛.叁极电测深法在黄土洞穴探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3
[7].杨永林,张哲浩.国内外学者纵论黄土洞穴文化[N].光明日报.2013
[8].康锦辉.黄土洞穴物理潜蚀机理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
[9].李喜安,赵润莲,乔晓英,彭建兵,马润勇.大型天然黄土洞穴系统现场冲刷试验[J].工程地质学报.2009
[10].李喜安,彭建兵,马润勇,乔晓英,康景辉.黄土洞穴危害及其形成演化机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