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分别采用亚铁盐+铁盐(方案一)和亚铁盐+高锰酸钾(方案二)处理淡水蓝藻,研究在外磁场作用下2种方案对水中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合适投药配比情况下,方案一、方案二在絮凝过程中分别自发生成磁核颗粒Fe3O4与MnFe2O4并实现藻絮体的快速磁分离,方案一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以及藻毒素的控制效果优于方案二,铁盐絮凝剂对藻团表面的亲水性EOM影响较小,KMnO4的强氧化作用使表层EOM脱落并损坏藻团结构从而造成藻毒素释放。水温、高岭土浓度以及藻絮体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对浊度和叶绿素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TP去除受上述因素影响较大,且与藻絮体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可推断铜绿微囊藻和TP的主要去除机理分别为网捕卷扫作用和静电吸附作用。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张羽涵,万俊力,邓芸,王正博,杨正卿,姚嘉伟,雷超,余志
关键词: 富营养水体,铜绿微囊藻,磁絮凝,磁核颗粒,自生成
来源: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年10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环境保护河湖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基金: 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项目(2018DT06,2018DT07),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45)
分类号: X524
DOI: 10.19672/j.cnki.1003-6504.2019.10.015
页码: 95-100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2253K
下载量: 99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生境对棕鞭藻自絮凝的影响[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20(01)
- [2].污水中絮凝细菌的分离及鉴定[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22)
- [3].絮凝过滤在石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与创新 2016(05)
- [4].机械絮凝与折板絮凝冬季运行对比分析[J]. 给水排水 2020(05)
- [5].絮凝方式及搅拌速度对污泥回流强化絮凝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 2014(19)
- [6].啤酒酵母提前絮凝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5(05)
- [7].絮凝菌株Shinella sp.xn-1对铜绿微囊藻的絮凝效果[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8)
- [8].类芽孢杆菌产絮凝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成分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4(05)
- [9].絮凝菌中絮凝基因的研究综述[J]. 商情(财经研究) 2008(03)
- [10].气能絮凝预处理合成橡胶废水工程调试及问题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22)
- [11].劣化淬火油的絮凝实验研究[J]. 广州化工 2016(10)
- [12].加载絮凝对微污染水的治理效果及应用前景[J]. 环境工程 2016(S1)
- [13].加载絮凝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 能源环境保护 2011(05)
- [14].絮凝微生物的功能定位及其絮凝成分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5].多步絮凝吸附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04)
- [16].水性涂料重涂过程中的特征弊病:絮凝起粒[J]. 涂料工业 2008(09)
- [17].氧化—絮凝耦合法处理酸性大红废水的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08(09)
- [18].絮凝细菌投加量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影响的研究[J]. 环境科学 2010(05)
- [19].氧化-絮凝耦合处理酸性大红废水的机理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08(08)
- [20].基于超级絮凝的超细尾砂絮凝行为优化[J]. 工程科学学报 2019(08)
- [21].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及水处理絮凝效能[J]. 南方农机 2015(12)
- [22].一种新型絮凝反应器的设计[J]. 化工管理 2018(16)
- [23].磁种絮凝-磁滤分离水处理装置的设计及验证[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36)
- [24].选择性絮凝分离磷灰石和石英的影响因素研究[J]. 矿冶 2013(02)
- [25].絮凝-氧化处理含硫废水[J]. 江西化工 2012(02)
- [26].恒化培养过程中酵母絮凝性状退化行为[J]. 化工学报 2009(08)
- [27].工程废浆的絮凝及固结特性试验研究[J]. 水电能源科学 2017(12)
- [28].酵母超前絮凝因子检测方法的优化研究[J]. 中国酿造 2010(04)
- [29].高岭土悬液絮凝形态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24)
- [30].水库泥沙絮凝机理研究[J]. 泥沙研究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