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萝卜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萝卜,菜蚜,杀虫,活性,拟南芥,基因,生物防治。
萝卜蚜论文文献综述
马曼迪,万亚珍,张文辉,司爱富[1](2019)在《藜提取物杀虫活性成分初步分离与其对萝卜蚜的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萝卜蚜为试虫,采用触杀法和拒食法测定了藜乙醇粗提物的几种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杀虫活性,并经柱层析分离,检测不同流分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对萝卜蚜虫表现出很强的触杀和拒食作用。在质量浓度为100 mg/mL时,72 h的触杀校正死亡率为97.97%,LC50为4.855 mg/mL;72 h平均拒食率为83.33%,AFC50为37.841 mg/mL。正丁醇萃取物经乙醇柱层析分离得到的不同流分(乙醇浓度)中,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Fr6(90%乙醇)流分,在其10 mg/mL质量浓度下,72 h后对萝卜蚜的校正死亡率为95.12%。(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10期)
张秋圆,李昭,张慧杰,王小平,朱智慧[2](2019)在《萝卜蚜有翅型和无翅型转录组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获得了萝卜蚜转录组数据,有翅蚜和无翅蚜混合样本共得到107 992 806条Cleaning Reads,组装得到69 588条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为716 bp。有翅蚜测序结果共得到44 620 184条Cleaning Reads;无翅萝卜蚜测序结果共得到47 113 716条Cleaning Reads。2组样品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表明共有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104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有74个,表达下调基因有30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注释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Hippo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催产素信号通路与翅型分化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生殖率差异相关性较强。(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司爱富[3](2019)在《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生物活性筛选及藜活性成分提取和追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为试虫,对5种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杀蚜活性进行筛选,并且,以对萝卜蚜具有高生物活性的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 L.)为研究对象,对其活性成分提取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筛选,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离追踪。通过筛选发现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藜(Chenopodium album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萝卜蚜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综合毒杀效果,其中以黄花蒿和藜的植物提取物表现出的杀蚜活性最高。5种不同种类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蚜虫的触杀校正死亡率,按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黄花蒿>藜>狗尾草>酢浆草>荇菜。黄花蒿和藜植物乙醇提取物,在100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70.36%和70.31%。通过对比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不同浓度下对萝卜蚜48 h和72 h综合毒杀作用的效果,发现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半数致死浓度LC_(50)值最小的是藜,为40.07 mg/mL,对应95%置信区间为34.09~47.08 mg/mL;其次是黄花蒿,LC_(50)值为45.62 mg/mL,对应95%置信区间为30.78~67.62 mg/mL。LC_(50)值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藜<黄花蒿<狗尾草<酢浆草<荇菜。通过对比浸渍法、超声波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叁种提取方法,发现超声波提取法为植物藜的最佳提取法,提取率为16.14%。分别以乙醇、石油醚、水和丙酮为提取溶剂,发现植物藜4种不同溶剂提取物对蚜虫的综合毒力大小为:石油醚>乙醇>丙酮>水提取物,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的植物藜提取物杀蚜活性最高,在100 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为82.53%。通过试验发现以石油醚和乙醇为溶剂的植物藜提取物对萝卜蚜均表现出极高的触杀作用,在150 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69%和93.82%。对应的LC_(50)值分别为22.43 mg/mL和34.70 mg/mL。并且,发现以石油醚为溶剂的植物藜提取物对萝卜蚜表现出一定的拒食作用,在150 mg/mL浓度下72 h的平均拒食率为73.33%。拒食中浓度AFC_(50)=61.73 mg/mL,对应95%置信区间为43.04~88.55 mg/mL。随着植物藜提取液浓度的增大,蚜虫触杀死亡率和平均拒食率均升高。对植物藜乙醇提取物进行初步萃取分离,分离得到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萃取物,对应提取率大小为: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氯仿相>石油醚相>水相。将各相萃取物对萝卜蚜进行综合毒杀试验,在50 mg/mL浓度下72 h杀虫校正死亡率大小为:石油醚相>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氯仿相>水相。发现其中杀虫活性最高的为石油醚相,校正死亡率为78.82%;同时正丁醇相也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校正死亡率为71.99%。对植物藜石油醚相萃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共得到19个馏分,经薄层层析(TLC)检测,合并相似组分为7个馏分。将各馏分对萝卜蚜进行综合毒杀试验,发现经柱层析得到Ⅳ号和Ⅵ号馏分表现出很高的杀蚜活性。在50 mg/mL浓度下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2.28%和60.70%。(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纪祥龙,刘长庆,胡玲玲,刘勇[4](2019)在《桃蚜与萝卜蚜交互为害对寄主氮营养及蚜虫种间竞争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蚜和萝卜蚜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常在同种蔬菜作物上混合发生。为深入了解两者的种间互作关系和潜在的竞争机制,研究2种蚜虫分别为害后,对寄主甘蓝的氮素营养以及后取食的异种蚜虫的生命特性和种群数量变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桃蚜为害的甘蓝植株,可显着降低在被害叶上后取食的萝卜蚜的种群数量、种群净生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也可显着降低在系统叶上的净生殖率;而萝卜蚜取食为害,仅可使被害叶上桃蚜种群净生殖率降低。桃蚜为害后,甘蓝叶片的谷氨酸含量显着上升,异亮氨酸含量显着降低;而萝卜蚜为害后的蛋氨酸含量显着升高。由此可见,桃蚜危害介导的甘蓝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能抑制了萝卜蚜的生长发育,多食性的桃蚜比寡食性的萝卜蚜也许具有更高的进化发育适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舒建超[5](2018)在《烟蚜茧蜂对冬寄主上烟蚜萝卜蚜的控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均是危害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其危害时间长,发生数量大。两种蚜虫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都能在十字花科、茄科以及菊科等植物上转移危害,此外在刺探取食过程中还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蚜虫的优势内寄生性天敌,对烟蚜、萝卜蚜的控制力较强。当前对烟蚜茧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种蜂的大量扩繁,而烟蚜茧蜂对冬季蚜虫的控制及田间释放方式的应用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两种主要冬季蚜虫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冬寄主上两种蚜虫的生长繁殖;研究了烟蚜茧蜂对不同冬寄主上蚜虫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两种蚜虫在冬寄主上的虫口减退率、烟蚜茧蜂寄生率以及僵蚜羽化率等指标;最后探究了不同放蜂方式对田间烟蚜的控制效果。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冬寄主上烟蚜、萝卜蚜发生规律为弄清两种蚜虫对冬寄主的危害,笔者分别系统调查了凤冈县进化镇和德江县煎茶镇两地冬寄主作物上蚜虫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贵州地区冬季烟蚜危害的主要作物为芥菜、白菜、萝卜、油菜和红菜苔。烟蚜危害株率煎茶镇最高为62.00%,进化镇略低,为52.67%。5种寄主中,萝卜上的烟蚜发生率均最高,芥菜次之,其中煎茶镇萝卜寄主上烟蚜虫口数量每株达167.16头,其次是芥菜,为147.08头/株,油菜、红菜苔无明显差异;进化镇调查结果显示,萝卜上最大蚜量为135.28头/株,油菜次之,而红菜苔蚜量最少。通过对煎茶镇和进化镇两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煎茶镇烟蚜在芥菜和萝卜上的危害高于进化镇,而其它3种作物上则低于进化镇。萝卜蚜调查结果表明,蚜虫总量在两各地区无显着差异。煎茶镇除萝卜上的萝卜蚜种群数量高于进化镇外,其它作物上均低于进化镇。与烟蚜一致,萝卜蚜主要危害的冬寄主为萝卜和芥菜,煎茶镇萝卜上蚜虫数量最高为59.05头/株,进化镇为32.88头/株。综上可知,烟蚜与萝卜蚜在冬季主要危害萝卜和芥菜,因此应重点对上述两种农作物上的蚜虫进行防治。2烟蚜茧蜂对冬季不同寄主上蚜虫控制作用在自然条件下,比较了7种不同冬寄主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变化,烟蚜茧蜂对各寄主上烟蚜的防控效果以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烟蚜在7种寄主上种群数量的自然增长表现为烤烟K326>芥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萝卜>红菜苔>白菜;芥菜上烟蚜茧蜂的寄生率为70.56%,显着高于其它寄主;7种冬寄主上僵蚜羽化率均高于70%,其中芥菜最高,为97.33%,萝卜最低,为72.87%,二者差异达显着水平。综上所述,烟蚜茧蜂均能寄生7种冬寄主植物上所饲养的烟蚜,且僵蚜羽化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芥菜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和僵蚜羽化率均最高。6种冬寄主上萝卜蚜种群数量及烟蚜茧蜂对不同寄主上萝卜蚜的减退率、寄生率和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在无烟蚜茧蜂影响下,萝卜上萝卜蚜增长趋势明显优于其它5种寄主植物。放蜂40 d时,萝卜蚜在甘蓝型油菜上减退率最高,其次是芥菜,而萝卜上最低;烟蚜茧蜂对萝卜蚜的寄生率在芥菜上最高,为47.49%,明显高于其它5种冬寄主;6种冬寄主上僵蚜羽化率均高于80%。综上可知,烟蚜茧蜂在冬季也能对烟蚜、萝卜蚜进行寄生,且僵蚜羽化较高,因此,建议今后对冬季作物上的蚜虫进行放蜂控制,使其在田间建立自然种群,减少烟蚜迁飞扩散至春季作物为害。3烟蚜茧蜂释放方式对田间烟蚜防控效果为探究烟蚜茧蜂自动持续释放法和成蜂释放法对田间烟蚜的控制效果,笔者于2017年3月至5月在贵州省德江县煎茶镇系统研究了两种放蜂方式对烟蚜在油菜田和烟田的种群数量的影响,并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其防效。结果表明,放蜂前油菜田烟蚜量为72.67~115.73头/10株,烟田为15.33~19.40头/10株,两者差异显着。放蜂后,成蜂释放法在前期油菜田的相对防效为53.12%,烟田为52.81%,防治效果均优于自动持续释放法;但后期自动持续释放方式对烟田的烟蚜防治效果高达76.76%,且防治的持续性较强。综上可知,两种释放方式各有其优点,成蜂释放法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住烟蚜的种群数量,而自动持续释放法则对烟蚜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因此建议今后在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时,可将两种放蜂方式合理结合以提高其防效。(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纪祥龙,战一迪,李佩玲,刘勇[6](2017)在《萝卜蚜反-β-法尼烯结合蛋白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有助于提高昆虫嗅觉系统的敏感性,并且在蚜虫报警信息素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 EBF]的通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是十字花科作物的主要害虫,为了减少蔬菜田间的农药使用,EBF对蚜虫防治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目前萝卜蚜对EBF反应的研究甚少。【方法】本研究利用PCR和RACE技术克隆并鉴定了2种公认的在萝卜蚜中对EBF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气味结合蛋白的基因LeryOBP3和LeryOBP7;利用RT-qPCR检测了它们在萝卜蚜不同发育阶段和无翅成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结果】克隆获得的萝卜蚜2个基因序列LeryOBP3(Gen Bank登录号:KJ703012)和LeryOBP7(Gen Bank登录号:KJ703013)分别与豌豆蚜Acyrthosiphum pisum ApisO BP3和ApisO BP7序列对比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4%和88%),基因序列符合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典型特征。LeryOBP3和LeryOBP7开放阅读框全长分别为357和468 bp,分别编码118和155个氨基酸。发育表达谱表明,LeryOBP3和LeryOBP7的表达量高峰出现于成虫期;组织表达谱表明,LeryOBP3在成蚜足中表达量较高,而LeryOBP7主要表达于成蚜触角组织中。【结论】在萝卜蚜成虫触角中的LeryOBP7结合蛋白可能与其对EBF的响应有关。(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王峰,郑鹏飞,农向群,王广君,曹广春[7](2017)在《球孢白僵菌与叁种农药对萝卜蚜的协同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选育得到了侵染蚜虫的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但蚜虫发育繁殖快而白僵菌侵染致病慢的问题制约了该菌株的应用。为此,进行了白僵菌及吡虫啉、乐果、高效氯氰菊酯不同浓度单独处理,以及菌药混合处理对萝卜蚜的生物测定比较,结果表明,白僵菌浓度在0.08×106~50×10~6孢子/m L,可导致萝卜蚜47.0%~89.3%的死亡率。以2×10~6孢子/m L中等浓度白僵菌分别与1/10推荐浓度的吡虫啉、1/5推荐浓度的乐果和高效氯氰菊酯进行混用处理,可使萝卜蚜死亡率显着提高到97.3%~100%,LT50由76.8 h缩短到46.9~56.5 h。通过孢子萌发率检测表明球孢白僵菌与3种农药有较好的相容性。本试验证明白僵菌与3种农药具有良好协同增效作用,并确定了菌药混用的适宜浓度,为田间治蚜工作中制定减施化学农药、提高白僵菌防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郑登峰,文静,喻会平,张升,刘琼[8](2017)在《烟蚜茧蜂对烟蚜和萝卜蚜的寄生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蚜茧蜂是多寄主型天敌,本文研究了烟蚜茧蜂对绿色型或红色型烟蚜与萝卜蚜共存系统中各种蚜虫的寄生选择性,分析了烟蚜茧蜂对烟蚜和萝卜蚜的寄生、喜好性、选择性和转换行为等。实验中蚜虫总密度设置为60头,两种蚜虫的密度比例变化分别为1∶5、2∶4、3∶3、4∶2、5∶1。实验结果表明:共存系统中,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作用明显强于对萝卜蚜的,烟蚜茧蜂选择寄生的蚜虫是烟蚜,烟蚜茧蜂对烟蚜和萝卜蚜的寄生比例随各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烟蚜茧蜂对红色型烟蚜与萝卜蚜组合的寄生作用高于对绿色型烟蚜与萝卜蚜组合的。烟蚜烟蚜茧蜂对烟蚜具有正喜好性,负转换行为;对萝卜蚜具有负喜好性,正转换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17-11-01)
林勇文[9](2017)在《萝卜蚜取食诱导拟南芥挥发性物质对蜡蚧轮枝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真菌由于无法主动寻找寄主,往往在研究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挥发性物质(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与天敌关系时被忽略。在植食性昆虫与昆虫病原真菌关系中,植物受虫害诱导产生的HIPVs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文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和蜡阶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蚜虫取食诱导的拟南芥产HIPVs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影响;2)HIPVs中影响蜡蚧轮枝菌毒力的主要成分;3)HIVPs主要活性成分对侵染相关的酶(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4)HIPVs主要活性成分对附着胞形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研究HIPVs对昆虫病原真菌毒力的影响,并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其内在机理。1.GC-MS分析不同虫口密度(1、2、4、8、16头/株)萝卜蚜诱导拟南芥产生的HIPVs,结果表明,蚜害诱导拟南芥产生的HIPVs主要成份有15种(苯甲醛、苯乙醛、萜品醇、水杨酸甲酯、薄荷醇、反-2-己烯醛、葵醇、茉莉酸甲酯、D-柠檬酸、乙酸己酯、壬醛、壬醇、1-辛烯-3-醇、3-己烯-1-醇和反式-2-壬烯醛),同时还发现HIPVs主要成分的挥发量随萝卜蚜虫口密度变化而改变。然后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1、2、4、8、16头/株)的萝卜蚜取食为害拟南芥诱导产生的HIPVs,对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以及对蚜虫的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试梯度内,萝卜蚜虫口密度为8头/株时诱导产生的HIPVs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以及毒力促进作用最显着。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苯甲醛、苯乙醛、葵醇、水杨酸甲酯和薄荷醇5种物质是关键活性物质。试验发现了不同蚜虫密度会诱导拟南芥产生不同的HIPVs,证实了HIPVs对昆虫病原真菌的生长和毒力具促进作用。2.用活性成分检验5种关键活性物质时发现,0.2-200 μmol·L-1苯甲醛、苯乙醛和葵醇均能抑制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水杨酸甲酯(1μmol·L-1)和薄荷醇(10μmol·L-1和100μmol·L-1)对附着胞的形成率有显着促进作用,但对孢子萌发率影响不显着。本研究筛选出水杨酸甲酯和薄荷醇,是HIPVs中促进昆虫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两个关键的活性物质。3.研究了 HIPVs主要活性成分对蜡蚧轮枝菌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茉莉酸甲酯、薄荷醇、水杨酸甲酯和萜品醇是影响两酶活性的活性物质。研究上述4个活性成分(水杨酸甲酯、薄荷醇、萜品醇和茉莉酸甲酯)对蜡蚧轮枝菌胞蛋白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甲酯(1μmol·L-1和10 μmol·L-1)、薄荷醇(10 μmol·L-1)和茉莉酸甲酯(0.2 μmol·L-1)对蜡蚧轮枝菌胞外蛋白酶活性具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几丁质酶无显着影响,这说明水杨酸甲酯、薄荷醇和茉莉酸甲酯可能过诱导蜡蚧轮枝菌几丁质酶和胞外蛋白酶的活性来促进其毒力。本试验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揭示HIPVs与昆虫病原真菌的关系。4.测定了 HIPVs中的两个关键活性物质(水杨酸甲酯和薄荷醇)对蜡蚧轮枝菌附着胞形成关键基因cAMP、PKA、MAPK、PMK、CaM和CaMK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g·L-1和1 mg·L-1水杨酸甲酯诱导的CaM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1和2.88),0.1 mg·L-1水杨酸甲酯诱导CaMK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相对表达量为2.00);0.01 mg·L-1和0.1 mg·L-1水杨酸甲酯诱导cAMP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1和3.36),0.01 mg·L-1水杨酸甲酯诱导PKA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相对表达量为3.58)。由此可推测水杨酸甲酯可能是通过调控Ca2+信号通路而诱导附着胞形成,薄荷醇则是调控cAMP信号通路来诱导附着胞形成。实验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初步揭示活性成分促进昆虫病原真菌附着胞形成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了 HIPVs对昆虫病原真菌的作用及机理,证实了害虫诱导寄主植物产生的挥发性物质HIPVs是昆虫病原真菌与植物化学通讯的信号物质,为加快昆虫病原真菌田间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7-03-16)
杨海林,谷星慧,罗秀莲,杨曜华,张立猛[10](2016)在《菜蚜茧蜂对萝卜蚜的控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明确菜蚜茧蜂对萝卜蚜的控制作用,本文在云南玉溪以6个不同蚜蜂比释放菜蚜茧蜂来寄生萝卜蚜,结果表明:按6个不同蚜蜂比释放菜蚜茧蜂寄生萝卜蚜后,其对萝卜蚜的寄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相似。放蜂后第3 d,其对萝卜蚜的寄生率即达4%左右。前12 d其寄生率虽有波动,但寄生率较低,多在5%以下,之后寄生率开始逐渐上升。蚜虫数量越多,其寄生率反而越高,21 d时,蚜蜂比250:1和500:1的寄生率已达26.06%和24.23%,显着高于其它蚜蜂比。蚜蜂比5:1和25:1时,萝卜蚜数量的增长最慢,21 d时,其数量仍呈直线上升趋势。蚜蜂比50:1和150:1时,萝卜蚜数量的增长开始呈直线上升趋势,到第18 d趋于平稳。而蚜蜂比250:1和500:1时,萝卜蚜在第9 d后,其种群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到第15 d时即趋于平稳。萝卜蚜数量与有翅蚜数呈线性关系,y=0.0097x+10.953。僵蚜数与有翅蚜数呈指数函数模型,y=9.2582e~(0.0017x)。以上研究说明菜蚜茧蜂对萝卜蚜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以作为生物防治萝卜蚜的选择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农业主题》期刊2016-12-01)
萝卜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获得了萝卜蚜转录组数据,有翅蚜和无翅蚜混合样本共得到107 992 806条Cleaning Reads,组装得到69 588条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为716 bp。有翅蚜测序结果共得到44 620 184条Cleaning Reads;无翅萝卜蚜测序结果共得到47 113 716条Cleaning Reads。2组样品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表明共有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104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有74个,表达下调基因有30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注释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Hippo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催产素信号通路与翅型分化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生殖率差异相关性较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萝卜蚜论文参考文献
[1].马曼迪,万亚珍,张文辉,司爱富.藜提取物杀虫活性成分初步分离与其对萝卜蚜的活性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9
[2].张秋圆,李昭,张慧杰,王小平,朱智慧.萝卜蚜有翅型和无翅型转录组差异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司爱富.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生物活性筛选及藜活性成分提取和追踪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纪祥龙,刘长庆,胡玲玲,刘勇.桃蚜与萝卜蚜交互为害对寄主氮营养及蚜虫种间竞争的调节[J].中国农学通报.2019
[5].舒建超.烟蚜茧蜂对冬寄主上烟蚜萝卜蚜的控制作用研究[D].贵州大学.2018
[6].纪祥龙,战一迪,李佩玲,刘勇.萝卜蚜反-β-法尼烯结合蛋白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英文)[J].昆虫学报.2017
[7].王峰,郑鹏飞,农向群,王广君,曹广春.球孢白僵菌与叁种农药对萝卜蚜的协同防治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7
[8].郑登峰,文静,喻会平,张升,刘琼.烟蚜茧蜂对烟蚜和萝卜蚜的寄生选择性[C].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17
[9].林勇文.萝卜蚜取食诱导拟南芥挥发性物质对蜡蚧轮枝菌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7
[10].杨海林,谷星慧,罗秀莲,杨曜华,张立猛.菜蚜茧蜂对萝卜蚜的控制作用研究[C].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农业主题.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