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重度蜂毒过敏一例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袁超超,杨茹,王传林,吕新军,康新[1](2021)在《常见动物致伤伤口特点及急救处理》文中研究说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随着人们饲养宠物已成为社会潮流,动物致伤的发生率非常高,我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被犬猫咬伤。野外动物致伤同样频繁发生,如毒蛇咬伤、蚂蚁咬伤、胡蜂蜇伤、海蜇蜇伤、蝎子蜇伤、猴咬伤等动物致伤事件屡屡报道,据统计每年超过30万人被毒蛇咬伤。不同的动物致伤伤口因致伤方式、毒素性质等不同,需采取差异化处理方式。正确快速的伤口处理是动物致伤处理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除犬咬伤、海蛰蜇伤、蛇咬伤极少数有诊疗规范,其它鲜有权威、专业、统一的动物致伤诊疗规范可供临床参考,导致治疗延迟,伤口迁延不愈,并发严重感染、过敏性休克、中毒,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造成心理疾病。本文总结常见的犬、蛇、蜂、河豚鱼、蜈蚣、蝎子、海蜇、猴、鼠、蚂蚁致伤伤口特点及处理相关研究,旨在帮助相关临床工作人员提高动物致伤伤口规范化处理水平,及非专业医学人员在遇到动物伤害时可以有意识进行快速有效处理,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彭晓蕊[2](2021)在《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重症黄蜂蛰伤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蜂蛰伤在世界范围均有报道,尤以亚洲发展中国家山区多见,中国秦巴山区属于蜂蛰伤多发地区。其中以黄蜂蜇伤最常见,可累及多个系统,导致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乃至死亡,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上述患者常采用血液净化进行治疗,但不同模式血液净化治疗的疗效并不一致。本研究拟比较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重症蜂蛰伤致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对重症蜂蛰伤的规范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通过对西京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和汉中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95名重症黄蜂蛰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血液净化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CVVH组:14名患者接受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CVVH+HP组:39名患者接受CVVH联合HP治疗;CVVH+HP+IHD组:42名患者接受CVVH+HP联合IHD治疗。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指标、蜇伤至开始行血液净化的时间、血液净化治疗时间、尿量恢复正常所用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透析相关不良反应和住院时间,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严重程度评估,观察临床疗效,并随访出院患者至少3个月,追踪临床结局及血液透析治疗脱离情况,利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三组治疗前的性别比、年龄分布、主要临床症状及受累器官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CVVH+HP+IHD组的蜂蛰针数为30(20,50),较其余两组多(P<0.05);CVVH+HP组蜇伤至入院时间为12(9.5,17)小时,蜇伤后到开始血液净化时间为15.5(12,24)小时,较其余两组长(P<0.05);CVVH+HP+IHD组治疗前SOFA评分为14.08±3.62,APACHEⅡ评分为27.78±3.84,高于CVVH组(P<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2、血液生化指标基线水平:CVVH+HP组的ALT和AST分别为312.5(93.18,714.5)U/L和1135(410.9,2641)U/L,CVVH+HP+IHD组的ALT和AST分别为583(225,1150)和1530.5(828.75,3689.25)U/L,较CVVH组高(P<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三组治疗前WBC、N、HB、HCT、PLT、TBIL、ALP、CRE、UREA、UA、K+、Tn I、CK-MB、CK、BNP、MB、LDH、PT、APTT、LAC、PCT和IL-6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主要结局指标:CVVH、CVVH+HP和CVVH+HP+IHD组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21.43%、15.38%和4.76%,90天肾存活率分别为69.23%、80%和86.84%,90天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3.08%、17.14%和5.26%,CVVH+HP+IHD组住院死亡率低于CVVH组(P<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生化指标变化:(1)CVVH、CVVH+HP和CVVH+HP+IHD组患者治疗后:WBC(109/L)分别为18.8±11.14、15.73±6.86和14.21±6.87,N(%)分别为77.91±8.63、81.18±9.57和77.96±8.53,PCT(ng/ml)分别为2.36±1.07、1.54±1.39和1.51±0.66,IL-6(pg/ml)分别为:114.83±60.97、69.9±34.03和61.68±27.48,PT(s)分别为14.23±2.12、13.13±1.43和14.56±2.67,APTT(s)分别为54.26±21.03、51.63±29.14,和48.47±23.24,LAC(mmo/l)分别为1.89±0.68、1.46±0.53和1.36±0.21,均较前下降(P<0.05);CVVH+HP和CVVH+HP+IHD组PLT分别为146.47±75.3、152±78.07,较CVVH组上升(P<0.05);CVVH+HP+IHD组HB(g/L)、HCT(%)分别为119.13±19.06和38.65±6.7,较其余两组上升(P<0.05);(2)三组治疗后ALT下降率(%)分别为:36.08(-153.73,72.42)、75.45(20.66,84.84)和87.67(67.81,94.2),AST下降率(%)分别为:34.14(-176.9,92.29)、89.55(66.47,97.9)和97.95(93.53,98.89),TBIL下降率(%)分别为:43.24(8.82,75.94)、70.95(46.45,82.29)和80.26(66.05,87.11),UA下降率(%)分别为:24.71(6.12,56)、44.75(-1.47,67.61)和51.1(22.64,67),CRE水平较治疗前总体升高约88.43%,CVVH组升高105.08%,较CVVH+HP组升高的67.06%明显(P<0.05);5、临床情况:三组患者治疗后的SOFA评分分别为8.23±1.23、7.36±0.75和6.83±1.32,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5.5±6.05、15.29±4.48和16.24±4.21,均均较前下降(P<0.05),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尿量恢复正常所用时间分别为4.31±1.06、3.34±0.35和8.46±4.08天,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8.27±4.75、20.55±4.66和23.26±8.94天,CVVH+HP+IHD用时均较其余两组长(P<0.05);三组蜇伤疼痛消失时间分别为4.5±0.84、4.9±1.02和5.6±0.68天,三组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时间分别为26.5(24,43.5)、36(24,56)和36(26.5,58.25)小时,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6、不良反应: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43%、20.51%和23.81%,管路凝血的比例分别为21.43%、15.38%和13.95%,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比例分别为0、5.13%和9.52%,其中CVVH+HP+IHD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CVVH组明显高(P<0.05),其余组间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VVH、CVVH+HP和CVVH+HP+IHD对重症蜂蛰伤的各脏器支持、炎症介质清除、凝血纠正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三者在90天肾存活率和90天全因死亡率上无明显差异,但CVVH+HP和CVVH+HP+IHD比单用CVVH能更好的降低ALT、AST、CK-MB、LDH等多种肝酶和心肌酶,且CVVH+HP+IHD对TBIL、CK、BNP和LAC清除更显着,院内死亡率较单用CVVH更低,因此在心肝肾损害明显,病情危重的蜂蛰伤患者中CVVH+HP+IHD值得推广。
方洁[3](2021)在《凉血解毒汤治疗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凉血解毒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胡蜂螫伤患者,观察凉血解毒汤对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常见症状以及血常规、心肌酶、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凉血解毒汤对胡蜂螫伤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9年3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共计6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西医治疗+中医外治法;治疗组(30例),予对照组治疗方法+凉血解毒汤口服,疗程为7天。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前后WBC、ALT、AST、CK、CK-MB、LDH、APTT、PT、BUN、Scr等指标。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分布、中医症状积分、WBC、ALT、AST、CK、CK-MB、LDH、APTT、PT、BUN、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0%,显着高于对照组8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各证候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除发热、气促症状外,治疗组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3d、7d后两组WBC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3d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7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WBC水平下降更快。5.治疗后两组肝酶(ALT、AST)均较前明显改善,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心肌酶(CK、CK-MB、LD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PT、APTT)指标均较前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两组肾功能(BUN、Scr)指标均较前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解毒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蜂螫伤火毒证患者能有效缓解局部及全身的毒性反应,加快白细胞降低,保护心、肝功能,对提高总体疗效和减轻患者痛苦有实际意义。
刘婷婷[4](2021)在《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中毒患者在血液灌流前后血中毒物血药浓度变化情况,量化HP对毒物的清除效果。同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因素和脏器损伤指标进行分析、归纳,依据毒物种类不同制定合理的灌流方案,能早期把握病情进展及评估预后,以期达到提高治愈率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作用。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山东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排除及纳入标准筛查后,共有165例临床病例资料入组。其中包括有机磷类79例(47.88%),敌草快28例(16.97%),草铵膦26例(15.76%),草甘膦32例(19.39%)。应用EXCEL表格收集指标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灌流前后相关血药浓度、各脏器损伤标志物等。应用EXCEL表格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有理论频数小于1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有机磷79例有机磷中毒病例中,包括毒死蜱9例,敌敌畏44例,甲拌磷8例,辛硫磷10例,氧化乐果8例。总病死率为30.4%。共6例患者入院前中毒时间≥48h。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有机磷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有机磷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有机磷总浓度变化为100(85.7,100.0)%。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当日即出现肺、心脏、肾脏、胰腺多器官损伤情况。在第2次复测CHE较首次是否升高这一研究指标上,存活组CHE升高人数>死亡组(P<0.05)。敌草快28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42.9%。共4例入院前中毒时间≥24h。首次HP前后血药浓度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当日即出现心脏、肝脏、肾脏及胰腺多器官损伤情况,并且多在住院前24小时内死亡。16例存活者共47份胸部CT报告中,有41份表现为正常或轻度肺渗出。所有患者出院前肺部渗出性改变均较前减轻,并且均无重度渗出及典型肺间质纤维化情况。草甘膦32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3.125%。有6例患者就诊前时间≥24小时。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草甘膦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草甘膦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草甘膦总浓度变化为100.0(97.13,100.0)%。草铵膦26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3.8%。有6例患者就诊前时间≥24小时。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草铵膦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草铵膦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草铵膦总浓度变化为92.29(85.49,97.32)%。研究结论1.血液灌流能有效清除血液中有机磷、草甘膦、草铵膦及敌草快成分。通过分析前3类血药浓度资料得出,入院前2日内的3次血液灌流能基本清除血中毒物,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HP对血中毒物清除效果增大。2.及时、准确毒物检测能个体化指导血液灌流时机,会减少该项血液净化技术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治疗费用,有助于提升中毒患者的救治存活率。3.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在入院当日可出现MODS。入院第3日复测CHE升降趋势能评估患者预后,未升高者提示患者预后不良。4.重度敌草快中毒患者在入院当日可出现MODS。单纯敌草快中毒可能不会导致典型肺间质纤维化,在中毒初、中期肺组织的渗出性改变可在中毒后期逐渐吸收、消散。5.部分入院前中毒时间超过24h的有机磷、草甘膦、草铵膦及敌草快中毒患者,在入院后仍需接受血液灌流治疗。
刘万乐,裴永菊[5](2020)在《1例蜂蛰伤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ECMO治疗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总结1例蜂蛰伤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的精细化护理管理。及时准确评估病情,密切监测ECMO运行状况及时记录病人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人30 d后康复出院。
龙艳霞,吴婷[6](2020)在《6例毒蜂蜇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文中研究表明毒蜂属节肢体动物门,其种类很多,有黄蜂、大黄蜂、胡蜂、土蜂、师蜂等,其毒素成分含有组织胺、激肽、5-羟色胺、透明质酸、磷脂酶A、磷脂酶B、蜂毒多肽等[1]。毒蜂蜇伤在基层医院还是比较多见,被蜂刺伤数分钟即可出现局部或全身严重变态反应,磷脂酶A、磷脂酶B、蜂毒多肽可造成红细胞及横纹肌溶解,从而导致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造成急性肾小管坏死,引发急性肾衰竭[2]。本院ICU于2018年3月—2018年12月收
胡旭璇[7](2020)在《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对原发性肝癌疼痛镇痛作用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对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评价温针灸在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肿瘤科、肝外科病区接受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度疼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止痛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用奥施康定止痛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行为状态之卡氏评分标准(KPS)评分、中医症状分级评分,记录每次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数字分级量表(NRS),治疗后记录平均镇痛起效时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爆发痛发作次数、奥施康定总剂量,从而评价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对原发性肝癌疼痛镇痛作用的临床疗效。所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NRS评分比较,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经球形检验,P<0.01,拒绝球形假设,则数据间存在相关性。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体内效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治疗后,观察组平均镇痛起效时间(29.85±2.816)分钟优于对照组(40.26±6.158)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治疗后,两组行为状态之卡氏评分标准评分(KP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1);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两组简明疼痛量表(BP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分级评分总分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单项症状分级评分比较,除了痞块和消瘦外,其他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两组治疗后,观察组爆发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奥施康定总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的疼痛水平,减少奥施康定口服剂量及其不良反应,能够提高整体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达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增效减副”的优势作用。
巩文花[8](2019)在《杵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杵针疗法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进行干预,评价其改善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焦虑抑郁情绪、化疗患者症状群的效果及对血常规计数、肝功能、肾功能的影响,为解决肺癌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于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选择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杵针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肺癌化疗患者的常规治疗与护理,杵针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杵针疗法,从化疗第1日开始,每日1次,连续干预5日后休息两日,共干预2周。采用化疗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MD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 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MDASI)、血常规计数、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在干预前、干预1周、干预2周分别对患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负性情绪、化疗患者症状群、血常规计数、肝功能、肾功能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73例患者完成本次试验,其中杵针组37例(剔除1例,脱落2例),对照组36例(剔除1例,脱落3例)。1.消化道不良反应评分:杵针组在干预1周时,消化道不良反应中的3个维度评分(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均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的评分(食欲减退)两组无差异(P>0.05)。杵针组在干预2周时,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各个维度评分均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评分(SAS):杵针组在干预1周时,焦虑评分(SAS)与同期对照组无差异(P>0.05)。杵针组在干预2周时,焦虑评分(SAS)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抑郁评分(SDS):杵针组在干预1周时、2周时,抑郁评分(SDS)与同期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4.MDASI症状评分:杵针组在干预1周时,核心症状中5个维度的评分(疲乏、恶心、嗜睡、口干、呕吐)均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的评分两组均无差异(P>0.05)。杵针组核心症状对生活的影响各维度评分与同期对照组无差异(P>0.05)。杵针组在干预2周时,核心症状中各个维度评分均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杵针组核心症状对生活的影响评分中,身体活动、情绪、人际交流、走路、生活乐趣4个维度的评分均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症状对工作的影响评分两组无差异(P>0.05)。5.生化指标:杵针组在干预2周时,血红蛋白计数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两组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杵针疗法可有效缓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改善其消化道不适,减轻焦虑情绪、提高血红蛋白计数、改善化疗患者症状群。此外,杵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莉萍,黄丽筠,毛明英,吕佳檬,唐朝霞,王明莉[9](2018)在《306例蜂毒中毒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蜂毒中毒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方法。方法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6例蜂毒中毒患者,入院时均被迅速准确评估病情、分流;然后给予静脉补液、抗过敏、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如果有必要可给予局部皮肤的处理;若符合血液净化指征的患者可采用血液净化治疗;同时辅以心理护理等措施,通过上述治疗达到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其痊愈出院的目的。结果 300例蜂毒中毒患者康复出院,死亡6例。其中183例未行血液净化患者康复出院; 63例行单纯血液灌流治疗患者康复出院;35例患者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好转出院32例,死亡3例;25例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行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好转出院22例,死亡3例。结论对蜂毒中毒患者作出快速反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密切的病情观察和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田世川,张静,罗志立[10](2018)在《基层医院治疗蜂蜇伤的疗效影响因素及预后判断指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土地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持续性转好,为蜂类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增加了蜂蛰伤病例数,通过该文,得出我国蜂蛰伤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得出蜂蛰伤疗效的影响因素,得出蜂蛰伤预后判断的关键指标,为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蜂蛰伤提供诊疗思路,并可借此机会对广大群众进行蜂蛰伤相关健康教育。
二、急性重度蜂毒过敏一例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重度蜂毒过敏一例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动物致伤伤口特点及急救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犬咬伤伤口 |
1.1 犬咬伤伤口特点 |
1.2 犬咬伤伤口处理 |
2 蛇咬伤伤口 |
2.1 蛇咬伤伤口特点 |
2.2 蛇咬伤伤口处理 |
3 海蜇蜇伤伤口 |
3.1 海蜇蜇伤伤口特点 |
3.2 海蜇蜇伤伤口处理 |
4 河豚鱼刺伤伤口 |
4.1 河豚鱼刺伤伤口特点 |
4.2 河豚鱼刺伤伤口处理 |
5 鼠咬伤伤口 |
5.1 鼠咬伤伤口特点 |
5.2 鼠咬伤伤口处理 |
6 蜂蜇伤伤口 |
6.1 蜂蜇伤伤口特点 |
6.2 蜂蜇伤伤口处理 |
7 蝎子蜇伤伤口 |
7.1 蝎子蜇伤伤口特点 |
7.2 蝎子蜇伤伤口处理 |
8 猴咬伤伤口 |
8.1 猴咬伤伤口特点 |
8.2 猴咬伤伤口处理 |
9 蚂蚁咬伤伤口 |
9.1 蚂蚁咬伤伤口特点 |
9.2 蚂蚁咬伤伤口处理 |
1 0 蜈蚣咬伤伤口 |
1 0.1 蜈蚣咬伤伤口特点 |
1 0.2 蜈蚣咬伤伤口处理 |
(2)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重症黄蜂蛰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 |
1.3 分组 |
1.4 研究方法 |
1.5 治疗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血液生化指标基线比较 |
2.3 主要结局指标 |
2.4 主要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
2.5 治疗后主要临床指标情况 |
2.6 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3.1 研究现况 |
3.2 结果分析 |
3.3 其他血液净化模式 |
3.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凉血解毒汤治疗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蜂螫伤的定义 |
2 蜂螫伤的特点 |
3 毒蜂的种类及蜂毒主要成分 |
4 蜂毒的作用机制 |
5 祖国传统医学对蜂螫伤的认识 |
6 本研究的意义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病例治疗前疗效性指标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病例疗效评价 |
4 分析和讨论 |
4.1 凉血解毒汤治疗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理论研究 |
4.2 方药分析 |
4.3 蜂螫伤的炎症反应 |
4.4 蜂螫伤对心脏、肝脏的影响 |
4.5 蜂螫伤对肾脏、凝血影响 |
4.6 临床疗效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表(SOFA评分) |
附录2 过敏反应分级 |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综述 蜂螫伤的救治策略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工具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质量控制及伦理学审批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有机磷 |
3.1.1 患者一般资料 |
3.1.2 血液灌流对有机磷血药浓度影响 |
3.1.3 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资料比较 |
3.2 敌草快 |
3.2.1 患者一般资料 |
3.2.2 血液灌流对敌草快血药浓度影响 |
3.2.3 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资料比较 |
3.2.4 敌草快中毒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分析 |
3.3 草甘膦 |
3.3.1 患者一般资料 |
3.3.2 血液灌流对草甘膦血药浓度影响 |
3.3.3 患者首次抽血化验结果 |
3.4 草铵膦 |
3.4.1 患者一般资料 |
3.4.2 血压灌流对草按膦血药浓度影响 |
3.4.3 患者首次抽血化验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有机磷 |
4.1.1 血液灌流对有机磷清除效果分析 |
4.1.2 相关预后分析 |
4.2 敌草快(DQ diquat) |
4.2.1 血液灌流对敌草快清除效果分析 |
4.2.2 相关预后分析 |
4.2.3 敌草快对肺的影响 |
4.3 草甘膦及草铵膦 |
4.3.1 血液灌流对草甘膦、草铵膦清除效果分析 |
4.3.2 草甘膦及草铵膦中毒患者早期脏器损伤情况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液净化技术在急性中毒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1例蜂蛰伤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ECMO治疗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治疗 |
2.1 血流动力学监测 |
2.2 液体管理 |
2.3 呼吸力学管理 |
2.4 抗感染治疗 |
3 护理 |
3.1 管路护理 |
3.2 CRRT护理 |
3.3 凝血功能的监测与护理 |
3.4 感染的预防 |
3.5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 |
3.6 早期康复 |
4 小结 |
(6)6例毒蜂蜇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护理 |
2.1 全身反应观察及护理 |
2.2 伤口护理 |
2.3 血液净化治疗 |
2.4 心理护理 |
2.5 健康教育 |
3 小结 |
(7)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对原发性肝癌疼痛镇痛作用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因病理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疼痛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癌痛的发病机制 |
2.3 原发性肝癌疼痛的机制 |
2.4 癌痛的治疗 |
2.5 奥施康定的使用现状 |
3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疼痛的认识 |
3.1 祖国医学对肝癌的相关记录 |
3.2 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对肝癌疼痛的认识 |
3.4 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癌疼痛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中止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指标 |
3.2 主要评价指标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疼痛程度疗效评价标准 |
4.2 体力状况的改善 |
4.3 安全性分析 |
5 统计方法 |
6 伦理学原则 |
7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课题设计思路 |
1.1 立题依据小结 |
1.2 中医对HCC癌痛病因病机的再认识 |
1.3 应用温针灸的依据 |
1.4 选穴依据分析 |
1.5 疼痛评分工具选择的依据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治疗前分析 |
2.2 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
3 温针灸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 |
3.1 中医的作用机理 |
3.2 现代医学可能作用机制探讨 |
4 课题存在问题与展望 |
4.1 问题 |
4.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杵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操作性定义 |
(一)原发性肺癌 |
(二)肺癌分期 |
(三)杵针疗法 |
(四)杵针操作基本手法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西医对肺癌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概况 |
(一)化疗药物 |
(二)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
(三)化疗不良反应的干预现状 |
二、中医对肺癌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
(二)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
(三)化疗不良反应的干预现状 |
(四)肿瘤与负性情绪 |
(五)杵针治疗化疗不良反应的理论依据 |
三、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肺癌诊断标准 |
(三)肺癌分期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病例的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样本量估算 |
(三)病例分组 |
(四)盲法 |
(五)干预方案 |
(六)观察指标 |
(七)资料收集 |
(八)质量控制 |
(九)不良事件处理 |
(十)科研伦理 |
(十一)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
(十二)技术路线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一、病例脱失情况 |
二、基线资料比较 |
(一)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二)干预前疗效性指标基线比较 |
(三)干预1周结果比较 |
(四)干预2周结果比较 |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 |
一、讨论 |
(一)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分析 |
(二)穴位作用原理 |
(三)杵针疗法干预效果分析 |
(四)安全性评价 |
(五)研究创新及特色 |
二、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9)306例蜂毒中毒患者的急救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急救和护理 |
1.2.1 快速反应 |
1.2.2 静脉补液 |
1.2.3 立即进行局部皮肤处理 |
1.2.4 尽早进行急诊血液净化治疗 |
1.2.5 心理护理 |
1.2.6 健康宣教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基层医院治疗蜂蜇伤的疗效影响因素及预后判断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蜂蜇伤概述 |
1.1 蜂蜇伤的发病机制 |
1.2“蜂蛰伤”背景 |
1.3 国内关于蜂蛰伤的文献资料 |
2 主要研究内容 |
3 研究结果 |
3.1 蜂蛰伤的救治比例和效率 |
3.2 蜂蛰伤血凝情况 |
3.3 治疗方法总结 |
3.4 急救与护理经验 |
4 结语 |
四、急性重度蜂毒过敏一例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动物致伤伤口特点及急救处理[A]. 袁超超,杨茹,王传林,吕新军,康新. 2021年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论文汇编, 2021
- [2]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重症黄蜂蛰伤的疗效分析[D]. 彭晓蕊. 西安医学院, 2021
- [3]凉血解毒汤治疗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D]. 方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D]. 刘婷婷. 山东大学, 2021(12)
- [5]1例蜂蛰伤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ECMO治疗的护理[J]. 刘万乐,裴永菊. 全科护理, 2020(36)
- [6]6例毒蜂蜇伤患者的急救护理[J]. 龙艳霞,吴婷.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0(06)
- [7]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对原发性肝癌疼痛镇痛作用的疗效观察[D]. 胡旭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杵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观察[D]. 巩文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306例蜂毒中毒患者的急救和护理[J]. 王莉萍,黄丽筠,毛明英,吕佳檬,唐朝霞,王明莉. 中国现代医生, 2018(25)
- [10]基层医院治疗蜂蜇伤的疗效影响因素及预后判断指标的研究[J]. 田世川,张静,罗志立. 系统医学, 2018(15)